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油菜是我省油菜生产上的新生事物.三年来,在各地通过试验、试种、示范都获得良好的结果.1973年淮阴地区30个示范点300亩春油菜,一般亩产100—200斤,徐州地区睢宁县试种两年,多数亩产100—150斤.1974年初冬油菜遇到严重干冻,不少单位补种了春油菜效果也良好.南京市遵义林场补种2.3亩春油菜,平均亩产166.2斤,而受灾的冬油菜,每亩只收37.3斤.1975年生产示范面积进一扩大,据徐、淮、盐三地区不完全统计,约种春油菜8000亩.盱眙县三河农场春油菜全部采用机直播.该场周王生产队种31亩,平均单产141斤,小刘生产队43亩春油菜,单产107斤,全场共繁殖6503良种15000斤.在试  相似文献   

2.
汕优63     
汕优S3(珍汕97A×明恢63)是一个杂交籼稻新组合,由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选育。1983年在全省杂交籼稻新组合联合鉴定试验中,产量名列前矛。我市小区试种表现突出。1984年在全市40多个乡试种,测产面积536亩,平均单产1135斤,高产田块单产1362斤。一般比汕优3号增产2~3%,比汕优6号增产7~10%。该组合亩产11OO斤左右的穗粒结  相似文献   

3.
试验于1981,1982年在沐阳县叶庄大队进行.采用原淮阴地区农科所选育的中籼新品种淮稻1号.大田百亩连片种植,并设有播期、密度、肥料等辅助区.1981年142.83亩实收总产157652.4斤,平均亩产1103.8斤;  相似文献   

4.
我区1976年试种杂交水稻,经过1977年的多点示范,表现为优势明显,增产显著.1978~1981年,推广面积从100多万亩扩大到200多万亩,亩产连续四年稳定在800斤以上水平.1981年种植236.9万亩,单产847斤,总产20亿斤,单产和总产都达到和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在大面积推广杂交中稻的几年中,还涌现了一批高产典型.高邮县1981年种植37.68万亩,单产916斤.该县郭集公社13500亩杂交中稻,单产1006斤.泰兴县永安公社胜利大队,1980、1981连续两年种植700多  相似文献   

5.
1981年,丹阳县吕城公社麦、豆、稻百亩连片中间试验结果,村农2号元麦101.2亩,单产400.5斤;大豆101.2亩,单产174.3斤;南粳35号水稻86.5亩,单产857.5斤,三季相加折粮食年亩产1606.6斤(大豆1斤折稻谷2斤计算),比麦、稻两熟制年亩增产粮食186.6斤,比麦、稻、稻三熟制年亩增产粮食56.6斤.现将豆后稻南粳35号的栽培特性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76年以来,杂交水稻在我县由小面积试种到大面积示范,不论是春稻或是麦茬稻均获得显著增产。1977年县稻麦原种场种植春稻南优2号14.2亩,平均亩产1348.5斤。1978年在特大旱灾影响下又涌现出不少高产田块。文殊公社良种场种植南优2号和威优2号春稻92亩,平均亩产1128.2斤,并且该社农科站种植  相似文献   

7.
淮稻9号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经多年试验试种表现优质、高产、高抗条纹叶枯病、熟期适中等特点.一般单产650~700kg/667m2,高产可达750kg/667m2以上,米质达国标三级优质米标准.2006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8.
自1981年开始,我县杂交水稻以种植汕优3号为主.几年来,汕优3号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栽培技术不断改进,单产连年提高.1981年32.26万亩,平均单产842斤;1982年32.7万亩,平均单产891.5斤;1983年38.4万亩,平均单产达1032斤,分别比1981和1982年单产增190斤和140.5斤.  相似文献   

9.
原丰早,系浙江省农科院用“六九一”经辐射处理育成的中熟早籼品种.我县1974年引进试种.1975年进行多点品比试验、示范,并进行单、双本繁殖,获得较好收成.据全县不同类型的24个试种单位统计,共种植原丰早372亩,平均单产787斤,普遍比二九青增产一到二成.搞得好的地区,亩产都突破千斤.如三垛公社农技站种植40亩,单产1025斤,天山公社农技站种植65亩,单产1062斤,临泽公社农技站有5.7亩,单产1004.5斤,沙堰公社新五大队种植2亩,  相似文献   

10.
杂交稻汕优63产量结构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阳地区于1985年开始引进试种杂交稻汕优63。1987年示范种植4.53万亩,单产518.8公斤。1988年种植43.14万亩,单产539.5公斤,比常规稻增加164.5公斤。其中单产超过700公斤以上面积为2.22万亩。新县郭家河乡7个农产的单产达792.9公斤。1989年我区计划科植杂交稻100万亩以上,主要组合为汕优63。我们根据几年来的试验示范结  相似文献   

11.
徐州地区1976年试种杂交水稻19.4亩,平均亩产1048.4斤,其中邳县联防公社农科站一亩南优2号,亩产1529.3斤。1977年示范面积4704.5亩,平均亩产948.1斤,有五个县亩产超千斤,三个大队大面积亩产1300多斤。  相似文献   

12.
孔宪旺 《农业与技术》2013,(9):122-122,145
淮稻14号,原名“淮66”,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淮276//淮6222/3726杂交,于2009年育成,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和淮安市金太阳种业有限公司申请审定,属中熟中粳稻品种。本文探讨了淮稻14号高产栽培技术的几种示范,即简化旱育秧技术、机插秧大壮苗技术、水稻合理施肥与控水技术。  相似文献   

13.
杂交中粳六优1号由江苏省农科院以六千辛A与77302—1配制而成。1985年引进我县试种,表现熟期适中,产量较高。当年试种7.7亩,平均单产为571.5公斤。1986年扩大示范种植4100多亩,平均单产达563.4公斤,比大面积种植的盐粳2号增产9.9%,其中连片种植的28.7亩丰产方,平均单产为594.5公斤。1987年在种源紧缺的情况下,我县种植面积仍达2793亩,单产为542公斤,比盐粳2号增产7.6%。三年种植情况表明,六优1号能在较大面积上产量稳定在550公斤左右,因而深得广大农户欢迎。根据三年来六优1号的考察资料,六优1号亩产550公斤的  相似文献   

14.
“淮杂油1号”是江苏省淮阴地区农科所育成的甘蓝型杂交双低油菜新品种。于2001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株高中等,分枝较多,角多,耐菌核病能力较强,丰产、稳产性好,品质优(低芥酸、低硫苷)、含油量高达40%左右。我市于2002年开始引进试种,2003年进行品比、示范试验。在2004年品比试验中,该品种单产居参试品种第1位,大面积种植表现较好,产量位居大面积应用品种前列。2004年秋播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淮杂油1号”已成为我市油菜的主要品种。  相似文献   

15.
我区种植杂交稻已有四年,1979年已发展到250万亩。四年来,收成两丰两欠,1976年试种单季杂交稻350亩,平均亩产1100斤;1977年扩至41.7万亩,单产降到758斤;1978年气候条件有利,195万亩平均亩产850斤;1979年受灾单产又降到785.7斤。从目前生产条件来看,约有60%的面积已经具备了亩产千斤左右的条件,但实际产量差距还很大。  相似文献   

16.
我区自1976年开始试种黎优57杂交水稻以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982年种植17.2万亩,占水稻面积的54.6%。单产1100斤(表1)。八一公社杂交稻种植面积最大,1981年占水稻面积的65%,1982年增加到80%,连续两年5万亩水稻单产保持1100斤以上。黎优57增产潜力很大,1981年三洪四队种植22.8亩,每亩平均实产1620斤,1982年丰收五队种植40.72亩,每亩平均实产1543斤,还有很多单产1300~1400斤的高产实例。生产实践证明,多种杂交稻,种好杂交稻,是继续提高我区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根据黎优57的品种特性和我区无霜期较短,热量资源较少的特点,制定了以抗寒防低  相似文献   

17.
我所育成的单季晚粳昆稻2号,经五年试验示范试种,栽培面积迅速扩大,1980年全县栽培面积达14.6万余亩,已成为主要当家品种.邻近各县栽培亦有十余万亩.选育经过1963年用农垦58为母本,以伯利拉为父本进行首次杂交.经三年单株选择,1967年以F_4作父本,大穗稻为母本进行第二次杂交,当年收种子2粒.1968年种植,成活1株.1969~1971年连续单株选育和区系评选,其中昆农10号一系成熟早,产量较  相似文献   

18.
杂交稻新品种比较试验结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适合和县种植的杂交中籼稻品种,进行了一季中籼稻新品种(组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皖稻187、两优003、皖稻181、两优383、两优827等5个品种具有一定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而且在和县有一定的种植年限,可以继续使用;C两优396、新两优223、绿优1号等3个品种建议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适当扩大面积推广使用;Y两优9918、新两优343建议继续参加试验、示范;其它6个品种建议继续试种。  相似文献   

19.
盐城市地膜棉栽培是从1981年小面积试种开始.1982年在全市各县大面积试验示范种植.1983年推广种植26.8万亩,占棉田铺地面积的7%.其中两熟地膜棉22.4万亩,亩产皮棉112.9斤,比露地棉89斤增产23.9斤,增26.85%.三年来实践证明,地膜覆盖棉花栽培在全市不同的土壤、气候、栽培水平的地区都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群众运动中,我站学习外地经验,认真总结当地经验,对三麦耕作技术进行了大胆革新,开展了小麦大沟双行压土培土丰产试验。 1976年,试种110亩,占全站麦田面积的50%,当年小麦平均单产618斤,比1975年增产50斤,试验田最高单产810斤;1977年又试种110亩,普遍生长良好,小麦平均单产719斤,比1976年又增产101斤,试验田最高单产812斤,连续两年小麦单产过了“长江”,一跃而为全县小麦高产单位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