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高秆隐性籼稻Grlc与籼、粳稻品种杂种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高秆稳性籼稻Grlc与4个矮籼、粳亲本杂交,配制正反交F_1代,分析杂种优势表明:Grlc所配杂种一代优势普遍存在,而株高全为负优势;籼籼组合的单株粒重、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单株穗数、千粒重等性状为正优势;籼粳(广亲和)组合的单株粒重、单株穗数、千粒重、每穗总粒数等为正优势,单株粒重优势与籼籼组合相当,单株穗数、千粒重优势越过籼籼组合,而每穗实粒数为负优势;普通籼粳组合的每穗总粒数,单株穗数和千粒重为正优势,而每穗实粒数、单株粒重为负优势,单株粒重优势远低于籼籼、籼粳(广亲和)组合。  相似文献   

2.
以珍汕97B/秀水13的22个F_7代株系为材料,在采用程氏指数法和SSR分子标记进行籼粳属性鉴定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与4个光温敏两系不育系配制88个杂种一代,剖析供试材料的籼粳遗传背景与其配组的F_1结实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2个后代品系籼粳分化明显,大多为籼型或偏籼型;程氏指数法与SSR分子标记对供试材料的籼粳分类结果基本相符。F_1的结实率与双亲遗传背景呈极显著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光温敏不育系的籼粳分化和双亲的粳稻成分指数差值是决定F_1结实率高低的重要因素,携有广亲和基因的育种群体在籼粳交杂种优势利用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我们从1970年开始,进行籼粳稻杂交育种的研究,目的是从国内外籼稻品种中,引进抗性和矮秆丰产遗传基因,先提高抗性;其次逐步稳定籼粳交杂种优势,在矮秆、大穗、大粒等丰产类型上有所突破;第三在育种实践的基础上,探讨籼粳亚种间杂交育种的遗传规律,以指导这一育种新途径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F_1、F_2、F_3代结实率比较以及F_2、F_3代结实率的相关分析,F_3株系的结实率变异情况分析认为:WCV参予籼粳杂交,在显著提高F_1、F_2代结实率的同时,对高结实率的选择效果以及结实率的稳定速度都明显强于籼粳单交组合。 F_3株系的株高和抽穗期变异情况分析表明:结实率之外的性状分离状况因控制该性状的遗传基础不同而有差别,简单基因控制的性状的稳定速度不一定会因WCV的参予而加快,而多基因控制的性状则可能因WCV的参予而使籼粳杂交后代的稳定速度加快。水稻(O. Sativa L.)广亲和性品种(又称“媒介品种”~(12),即与籼稻和粳稻杂交结实均正常的材料)在籼粳杂交育种中应用的设想提出之后~(10,11,12,1,2),引起广泛的重视。Araki等(14,15),黄永楷~(2),吴长明、王象坤等~(5,6)分别在遗传和应用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WCV参予籼粳杂交后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籼粳交的后代结实率。并通过相关及遗传力的分析判断,早代选择高结实率有效,但F_2以后世代的表现究竟如何尚无人报道,这便是本文想探讨的问题之一。籼粳杂交育种的另一难关是后代性状分离严重,稳定时间长。目前克服这一困难的主要方法是不断选择,但育种年限很长_(3,4,13,16)。WCV参予籼粳杂交之后,能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还未见有实验报道。本文利用F_3株系的结实率、株高和抽穗期等性状的变异状况,探讨WCV在这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水稻籼粳交育种策略的优化及育种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籼粳交育种是水稻育种取得突破的基本途径,以培育掺粳籼稻为主题,分析了籼粳交育种的多个育种策略,利用典型粳稻和采用三交(回交)方式是优先可取的方法,但存在工作量大的问题。为此,提出了工作量小、能有效缩短育种时间的高效育种策略,即(籼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对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具有保持能力的典型粳稻品种F1//具有恢复能力的籼稻品种或恢复系"的育种策略,回顾了籼粳交育种历程及所取得的成效,并对籼粳交育种策略的进一步优化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水稻籼粳交F_1、F_2代及杂交育成品种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程氏形态指数分类法对水稻籼粳交F1、F2 代及籼粳杂交育成品种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 :程氏形态指数分类法能较好地对籼粳亚种及其杂交后代进行分类 :籼粳交F1代大多数分类性状均偏向于籼稻特性 ,类型上划分为偏籼型 ;F2 代呈正态分布 ,4种类型均有 ,以中间类型为最多 ,F2 代类型丰富 ;在参试杂交育成品种中 ,尽管各个品种 (系 )都或多或少地带有籼稻和粳稻的血缘 ,但就程氏指数 6个亚种特性而言 ,除穗节长外 ,其它 5个性状仍然基本保持典型粳稻特性 ,在分类地位上仍然属于粳稻  相似文献   

7.
利用籼粳稻特异InDel标记分析云南糯稻品种的籼粳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籼粳杂种优势是实现水稻超高产育种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根据粳稻日本晴和籼稻93-11基因组序列设计的34对特异性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引物,对采自云南省7个地州17个县的181份糯稻品种进行籼粳性分析。通过对这些糯稻品种DNA样品在这34个InDel位点上的籼型或粳型基因频率,确定各个糯稻品种的籼、粳性。结果表明:141份测试品种被鉴定为典型籼稻,18份为籼稻,8份为典型粳稻,13份为粳稻,1份为偏粳稻。主成分分析表明,云南糯稻籼粳分化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籼粳交水稻花培DH系的遗传重组情况,利用籼粳分化InDel标记鉴定了Bph68s与少蘖粳(SNJ)籼粳交的94个花培DH系的籼粳指数.结果表明,DH系的籼粳指数呈正态分布,籼粳中间型材料占66.67%,偏籼、籼稻、偏粳、粳稻材料分别占12.50%、2.11%、14.58%、4.22%,典籼和典粳材料未出现.同时挑选48个SSR标记对94个DH系进行聚类.Bph68s与SNJ的籼粳交花培DH系的遗传重组丰富,产生了多个基因重组单株,多样性高.  相似文献   

9.
对水稻粳型亲籼系的应用价值及其选育体系进行了讨论。认为:1.粳型亲籼系与籼稻杂交是利用籼粳交F1杂种优势和培育籼粳交纯系品种的有效途径;2.粳型亲籼系应有较多的粳性状,与籼稻的亲和力高,配合力好,道理高,抗性好,适应性强;3.选育粳型亲籼系的亲本应以偏粳型或中间型为材料为主;4.育种方法应以杂交育种为主,后代鉴定与选择中,粳型性的鉴定应以形态指标为主,杂种亲和性鉴定应以结实率为主,杂种优势以产量为  相似文献   

10.
水稻待测粳型亲籼系的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育粳型亲籼系可能是克服籼粳杂种不育性,利用籼粳杂种优势,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本文研究了待测粳型亲籼系与籼稻杂交的F1杂种优势。试验表明,第一,粳型亲籼系G3005-4-1与籼稻杂交,其F1理论产量中亲优势强大,而其他亲籼性好而粳型性强的系统与籼稻杂交,其F1理论产量中亲优势弱,第二,粳型亲籼系G3005-4-1与粘稻杂交,F1主要表现为穗大粒多,结实正常,并且不存在生育期偏长和植株偏高的现象。第三,F1理论产量中亲优势与双亲平均值和分子标记测得的双亲相似系数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籼粳交是扩大遗传基础和选育突破性品种的重要手段,粳型亲籼系在籼粳交育种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粳型亲籼系指具有籼型花粉不育基因型的粳型品系,1994年由张桂权首次提出,粳型亲籼系培育成不育系并成功组配了籼粳型杂交稻;梳理了粳型亲籼系与广亲和、特异性亲和、籼粳型杂交稻、籼粳型常规稻、粳型亲籼系、掺粳籼稻、籼粳架桥等的关系。粳型亲籼系不能作为常规稻品种的原因是粳型亲籼系的培育效率低下,难以应用于常规稻育种的原因是粳型亲籼系培育效率低下和较小的育种规模,但在籼粳交育种规模扩大的情况下,粳型亲籼系在常规稻育种中显现出重要的利用价值,阐明了如何发挥其价值的育种策略,利用粳型亲籼系培育掺粳籼稻品种的育种效率高,初步开展了粳型亲籼系的选育。  相似文献   

12.
以珍汕97B/秀水13的系列F7代株系为材料,在程氏籼粳分类与SSR分子聚类分析的基础上,鉴定了籼粳交后代株系在两种不同温度下的花粉黑染率与结实率的稳定性。结果表明,F7代株系的籼粳属性发生明显分离,以偏籼型比例最大,占47.7%;SSR分子聚类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4处将籼粳交后代大致分成籼、粳两大类群;SSR分子聚类结果与程氏籼粳分类结果基本吻合,相符度达85.4%。籼粳交后代花粉黑染率与结实率易受低温影响,育性下降,且变异系数大。根据育性表型可筛选出育性稳定的株系作为籼粳交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选育粳型亲籼系。[方法]选用6个籼稻、6个粳稻和6个广亲和测验种,以F1代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为指标,测定了5个待测粳型亲籼系的亲籼性。[结果]待测粳型亲籼系G2123、G2417、G2410和G3005亲籼,不亲粳,为特异亲籼系;G2615不亲籼,也不亲粳,为不亲和系。探讨了粳型亲籼系亲籼性测定时的测验种、育性指标、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的测定方法,分析了G2417高亲籼性的原因。[结论]G2417自交结实率(小穗育性)95.1%,与6个籼稻测验种杂交的F1代平均结实率(小穗育性)94.5%,是个亲籼性极好、综合性状优良的亲籼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粳型优势生态型台湾粳‘嘉农428’和‘嘉农育251’为受体材料,粳稻骨干恢复系‘C418’为供体材料,连续回交到BC_1F_1和BC_2F_1代,选择具有恢复基因的植株与不育系‘秋光A’‘宁粳16A’‘216A’‘552A’‘宁粳23A’‘宁粳24A’和‘花43A’测交,F1代均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超对照优势最高达62.0%,超对照优势10%的比例最高达71.0%。BC_1F_1代与各不育系杂交F1较BC2F1代与各不育系杂交F1有更高的单株产量,有效穗数多,每穗粒数多。BC_1F_1代具有更高的配合力,与各不育系杂交F1杂种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陈跃进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199-10201
[目的]选育粳型亲籼系。[方法]选用6个籼稻、6个粳稻和6个广亲和测验种,以F,代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为指标,测定了5个待测粳型亲籼系的亲籼性。[结果]待测粳型亲籼系G2123、G2417、G2410和G3005亲籼、不亲粳,为特异亲籼系;G2615不亲籼,也不亲粳,为不亲和系。同时探讨了粳型亲籼系亲籼性测定时的测验种、育性指标、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的测定方法,分析了G2417高亲籼性的原因。[结论]G2417自交结实率(小穗育性)95.1%,与6个籼稻测验种杂交的F,代平均结实率(小穗育性)94.9%,是个亲籼性极好、综合性状优良的亲籼系。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为籼粳交后代从F_1世代开始(包括对F_1世代的复交),直到选育出株高、生育期等主要农艺性状符合育种目标的稳定株系为止,其各世代均为封闭(套袋)自花授粉结实。目的是避免外界不明基因型花粉的介入而出现性状“高度分离”,并保证杂种后代的性状能在较低的世代得到纯合稳定。 经系谱封闭选育结果,杂种后代性状的纯合效果极为明显。与开放式授粉的系谱法选育相比,杂种后代性状的整齐度要高得多。整齐度封闭一代(F_1)达55.66%、封闭两代(F_1~F_2)达95.61%、封闭三代(F_1~F_3)达99.10%。 籼粳交性状稳定后代的结实率和种性整齐度,除受花粉育性偏低、子房育性较正常和柱头对花粉选择作用的制约外,还决定于相同基因型群体的大小。如群体较大、异花花粉能满足颖花柱头对花粉的要求度越高,则结实率越接近常值,后代性状的整齐度亦越高;否则相反。 本研究可为籼粳亚种间杂交快速选育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准确鉴定水稻材料的籼粳属性及利用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为开展水稻超高产育种和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基础。【方法】利用19对籼粳稻特异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引物,对12个浙优系列杂交稻及其双亲的籼粳属性进行了InDel分子标记鉴定,根据被检测水稻样品在多个InDel 位点上的籼型或粳型基因频率,参考卢宝荣的方法,将供试样品分别判定为“籼稻”、“偏籼”、“中间偏籼”、“中间偏粳”、“偏粳”和“粳稻”。采用Nei的方法求算13个亲本间(1个不育系和12个恢复系)的InDel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遗传相似性聚类,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InDel条带赋值进行主成分分析, 依据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的特征向量的平均分量值作平面散点图。统计杂种F1稻谷产量、每穗总粒数、每穴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及单穗重各产量性状的对照优势,以此分析InDel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结果】(1)参试材料籼粳属性的判别:不育系浙04A被鉴定为“粳稻”,8个恢复系被判定为“籼稻”或“偏籼”,由其所配组的8个杂交组合被判定在“中间偏籼”到“偏粳”之间,证实了这8个组合为典型的籼粳交组合;另外4份恢复系被判定为“偏粳”,所配组的4个杂交组合被判定为“粳稻”。(2)参试材料的聚类分析:当GS 为0.350时,35份试验材料被分为“粳稻”和“籼稻”2个主群,GS为0.638时,粳稻主群又被划分为“粳稻/偏粳”和“中间偏粳”2个亚群。其中,粳稻/偏粳亚群包括不育系浙04A、4个粳粳交恢复系及粳粳交杂种F1、3个粳稻对照种和粳稻秀水09;中间偏粳亚群包括8个籼粳交杂种F1。籼稻主群则包括8个籼粳交组合的恢复系、3个籼稻对照种和籼杂组合汕优63。(3)InDel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在以粳粳交、籼粳交组合整体作为分析对象时,InDel遗传距离与稻谷产量、每穗总粒数、单穗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仅以籼粳交组合为研究对象时,InDel遗传距离仅与单穗重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供试的12个浙优系列中的8个组合被证实为典型的粳不/籼恢型籼粳交组合,这些组合的双亲间具有较远的遗传距离;InDel遗传距离在不同类型品种间具有较好的杂种优势预测能力,可用于单穗重的优势预测,即随着InDel遗传距离的扩大,杂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单穗重的增加上。  相似文献   

18.
应用P_1、P_2、F_1、F_2、F_3、B_1,和B_2世代,研究籼-粳杂种亚优2号(籼品系3037×带有广亲和基因的梗品系02428)的杂种优势和基因效应。结果表明:(1)单株产量和株高在F_1代有着突出的超亲优势,优势率分别为103.34%和28.61%。单株产量的杂种优势由显性效应引起,株高优势则由上位性效应引起。(2)出穗期、每株穗数和粒重在F_1代均不存在超亲优势;每穗粒数虽超亲,但不显著。杂种优势的大小,决定于遗传机制,与双亲的表型差异无关。(3)单株产量和每穗粒数在F_1代就有较大的(接近于异质群体)个体间变异,可能是籼、粳的杂合性或亲和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籼粳稻亚种间分子标记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籼粳稻亚种的分子标记鉴定提供依据。[方法]以13份籼稻、5份粳稻为亲本,采取SDS法提取水稻叶片总DNA,进行扩增反应,利用321对SSR引物对亲本的多态性进行筛选,分析籼粳亚种之间的SSR标记差异。[结果]18个亲本中共筛选到168对引物具有明显的标记带和较好的多态性。SAR水稻血缘的412、407、421、992、950之间及长药野生稻血缘的84-15与84-23之间的多态性明显少于稳定亲本与栽培稻之间的多态性,也低于籼稻品种间和粳稻品种间的多态性。籼稻与粳稻之间的多态性频率最高,籼稻品种之间的多态性高于粳稻品种之间的多态性。供试材料籼粳稻之间存在31个SSR标记差异,SSR标记可较为准确地鉴定材料的亚种属性。[结论]籼粳亚种之间有明显的SSR标记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盐城市是我省中籼稻的主要产区之一。70年代初,中籼稻育种主要是围绕高产稳产、熟期适中、适应性强的目标进行的,以适应稻麦两熟双高产的需要。中熟中籼品种盐籼156,基本符合上述目标,因而受到人们的欢迎。 选育经过 盐籼156是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1974年用金刚30为母本与IR_(24)为父本配组杂交,1975年种植F_1代,1976年从F_2代群体中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