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潮州工夫茶     
陈森和 《农业考古》2004,(2):149-153
潮州工夫茶以其独特的茶艺及色、香、味俱佳的特色饮誉海内外,深受广大潮人的欢迎。凡有潮人聚居的地方,不论城乡、男女、老幼,人人都饮工夫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套或几套精美的工夫茶具。茶是每天不可缺少的饮料,也是接待客人的珍贵饮料。  相似文献   

2.
陈香白  郭民平  陈再粦 《农业考古》2003,(2):313-314,319
凤凰山位于潮州市北部 ,海拔 14 98米 ,是潮汕地区第一高峰。凤凰山古称“翔凤山”。据北宋《新定九域志·潮州》载 :“凤凰山 ,《南越志》为翔凤山。”《南越志》是南朝宋沈怀远撰著 ,当知在南北朝之前 ,凤凰山称“翔凤山” ;隋唐以后才叫凤凰山。成书于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中 ,便有“凤凰山 ,在 (海阳 )县北一百四十里”的记录。凤凰镇古称凤凰乡 ,位于凤凰山区 ,因此得名。清代举人郭思棠《凤凰地论》说 :“乡居其中 ,故有凤凰之名。”凤凰镇盛产凤凰茶 ,种茶历史久远。现有茶园 3万多亩 ,年产茶叶 3百余万斤 ;其中凤凰单丛茶 ,驰誉海…  相似文献   

3.
据考证,“工夫茶”的形成,至迟不晚于清代乾隆年间。如乾隆年间的俞蛟,在其《梦厂杂著》卷十《潮嘉风月》中对潮州“工夫茶”已有较详细的记载:“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为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之致”。“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皆制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当,用细火…  相似文献   

4.
几十年来,从(广东)省内到省外,从国内到国外,人们一提到工夫茶,总要举潮汕工夫茶(或称潮州工夫茶)为例,对孟臣罐、若琛杯,对“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津津乐道。 潮汕工夫茶被称为广东三宝(1),潮汕地区的品茶习俗被视为工夫茶品饮艺术的代表,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使后人得以了解中国茶艺的璀灿和中国茶道的精博,有人说:“中国茶道在潮汕”,这话绝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一定道理的。饮茶遍及潮汕城乡各个角落,潮汕人对茶具及品饮程序的讲究是全国少有的。 何谓潮汕工夫茶?我们可以从工夫茶名称的来历、工夫茶品饮程…  相似文献   

5.
潮州工夫茶是广东省潮汕地区一带特有的饮茶习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历史悠久、形式完整、独具特色而闻名。潮州人不可一日无茶,以茶待客更是其礼仪传统,而潮州工夫茶更是融精神、礼节、沏泡手法、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本文从潮州工夫茶的历史演变、茶道的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论述,为潮州工夫茶在文化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工夫茶考     
丁以寿 《农业考古》2000,(2):137-143
工夫茶流行于中国的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区,是中国茶道的代表。工夫茶源于武夷茶,但其起始于何时?又如何演变的?它与前代的茶艺有何联系?下面试加以考证。 一、武夷茶 武夷山在福建崇安县境,明代以前为道教名山,清代以后又成为佛教胜地,同时还是朱子理学的摇篮。后人曾以“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来形容武夷山独特的文化与自然特征。武夷茶始于晚唐,盛于元,继于明,复兴于清。 (一)唐宋元──武夷茶为蒸青绿团莱 明人徐 《武夷茶考》记:“按《茶录》诸书,闽中所产,以建安北苑第一,壑源诸处次之,而武夷之名,宋季未有闻…  相似文献   

7.
蒙族爱饮奶油茶,藏民喜喝酥油茶,广西人嗜吃打油茶……饮茶习惯形形色色,尤数闽南、潮汕、台湾工夫茶最别致、考究。当地人自小就与工夫茶结下不解之缘。有的甚至嗜茶如命,它的味道初喝起来比药汤还苦,但小孩从小普受熏陶,养成吃苦习惯,对一些不怎么苦的药汤反而畏惧,视工夫茶就如药汤一般,因而做父母的常骗小孩说药汤是茶,久而久之,药汤竟然被叫做“茶”。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然而,在闽南、粤东、台湾,人们却把茶叶看成比大米还重要,他们称茶叶为“茶米”还有“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可见工夫茶在当地人生活中所占的地位有多高了。的确,古往今来工夫茶已进入当地的婚丧喜庆等礼仪中,以  相似文献   

8.
茶在风俗相、方言相通的台湾和闽南、粤东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称茶为“茶米”。谚云:“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并且有约定俗成的茶礼:客来敬茶不论你走进富裕之家还是贫困之户,茶对于来客是必不可少的。“请喝茶”、“喝两杯再说”,是当地人的口头禅。斟七分茶斟茶时,手要放得很低,茶壶伸到杯中几乎近杯底,谓之“高冲低斟”。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茶杯斟满,到七分满就行,名曰“七分茶,八分酒”。如斟过满会被认为欺客或会烫伤茶客的手。摆三杯茶品茶时,茶盘只摆三只茶杯,叠起可含口中而不露。当地有句俗语:“茶…  相似文献   

9.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4,(4):112-112
工夫茶既是茶叶名 ,又是茶艺名。应该是茶叶名在先 ,茶艺名在后。作为茶叶名的工夫茶 ,在庄晚芳先生《茶史散论·乌龙茶史话》中叙之颇详。工夫茶原是武夷乌龙茶的一个花色品名 ,最早见于 1 734年福建崇安县令陆廷灿的《随见录》 :“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 ,水边者为洲茶 ,岩茶为上 ,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 ,南山者次之。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 ,其最佳者 ,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 ,又有‘小种’ ,则以树名为名 ,每株不过数两 ,不可多得。洲茶名色有莲子心白毫、紫毫、龙须、凤尾、花香、清香、选芽、漳芽等类”。在1 753年刘靖《…  相似文献   

10.
陈香白 《农业考古》2003,(4):152-152
“工夫茶”与“功夫茶”混称的情况,时下十分流行。其实,“工夫茶”不能称“功夫茶”。故特为之作文正名。  相似文献   

11.
南疆维吾尔族教育的发展,既凝聚着本民族的智慧与哲理,又是在汉文化、佛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演变过程。简言之,南疆维吾尔族教育,以汉文儒学教育、佛教寺院教育、伊斯兰经文教育为源流,在文化融合的广阔背景下持续发展,至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2.
潮汕工夫茶是中国茶文化精华之一,以往研究者从历史考证、茶道设计、文化特色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潮汕功夫茶的历史形成过程、潮汕功夫茶茶道的特征和文化内涵。本研究还提出未来研究的三个问题:潮汕工夫茶地域差异及形成的历史成因;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潮汕工夫茶的传播路径、传播方式以及影响效果;潮汕工夫茶中的民俗特征。  相似文献   

13.
潮州朱泥壶     
前言潮州朱泥壶,其发祥地乃潮州枫溪区。置身于潮州工夫茶的核心区域,天天泡饮.习惯了,便也有点“熟视无睹”。引发笔者对工夫茶作出民俗学阐析,是在1990年6月应邀出席“中国东南滨海地区古代文化学术研讨会”前夕,那时自立了一个主题:探索潮州工夫茶与儒家思想的渊源关系。稿成,投寄《孔子研究》。不久,便接到《孔子研究》主编辛冠洁先生亲笔复函云:“凌晨终审《孔子研究》本年度第三期稿,得读先生大作潮州工夫茶,甚喜。诚如大作所言,对于茶艺应作美学分析,且大作已是此种分析的佳篇,望继续研究,如有心得,请随时赐稿。”拙…  相似文献   

14.
“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这是女诗人冼玉清对潮州“工夫茶”的赞美。潮州“工夫茶”是对我国古代品茶习俗的继承和发展。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曾对古代“品茶”习俗作了生动的描写:“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妨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爵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馀甘,一杯以后,再试二杯,令人释燥平矜……”。《潮州志》引《苜蓿集》诗注说:“潮人嗜茶,器具精细,手自烹瀹,名曰功夫茶”。清代俞蛟《梦厂杂著》和今人翁辉东《潮州茶经》均对“工夫茶”作了专门论述。翁氏的论述尤为周详。潮俗中有“茶三酒四游玩二”之说,认为喝茶最好是三个挚友一起喝,所以一套工夫茶具,通常也只配三只茶杯。“工夫茶”的主要特色,在于它非常注重茶品之选择,茶具之精美,水质之品评和烹法之从容有序。  相似文献   

15.
潮州金城稻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金城稻因潮州金城米而得名。宋元江南方志常谈到占城稻与金城稻。占城稻源于占城(今属越南),比较明确,金城稻因何得名,就不甚明了。南宋嘉泰《会稽志》即云:“凡占城土人皆谓之金城,不知何义也。”“‘清李彦章在《江南催耕课稻编》中指出金城稻是以地名命名的,(’>惜未指明其来自何地。今人何炳抹则谓:“金城”实际上是一种普遍的读音转化(此指与占城的读音转化)(3)。游修龄则认为“金城稻和占城稻同奇异写的可能性较大”,但又不排除两者“本来是异品种的可能”。(‘)李彦章认为金城稻系以地名命名,应该可信。我国…  相似文献   

16.
巩志 《农业考古》2004,(4):111-111
“工”与“功”发音均为“gōng”,读音相似,方言亦如是。故茶文化界把饮功夫茶写成“工夫”茶;而把中国红茶类的“工夫红茶”写成“功夫红茶”,而且有人还给“功夫茶”正名日“工夫茶”。今为“正名”而正名,披露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7.
戊寅仲秋,笔者为某事专赴广东省汕头市,有幸得到当地同行的热情接待和介绍参观,不仅使笔者开拓了对乌龙茶认识的视野;而且,耳闻目睹和亲口品尝了汕头人冲泡的工夫茶,难忘的短暂汕头之行,更加加深了对中华茶文化的热爱和兴趣。一、饮茶冠军漫步汕头街坊、乘坐汕头的士,你随便请教他们“汕头人最爱好的东西是什么?”他们都会异口同声的回答:“爱吃工夫茶!”(汕头人称吃茶,jiadei;厦门人称好茶lingdei)。汕头,乃至汕头市、潮州市和揭阳市一带,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范围内,通称为潮汕地区,这里的传统习惯都…  相似文献   

18.
郭雅玲 《农业考古》2000,(2):148-150
福建产茶及饮茶已有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史乃至世界茶叶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茶类的产生与发展、茶叶品评活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饮茶风习源远流长。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1)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北宋·丁谓(962-1033年)《咏茶》;北宋·范仲淹(989-1052年)《和章服从事斗茶歌》;宋·蔡襄撰(1049-1053年)《茶录》;宋·宋子安撰(1064年前后)《东溪试条录》;宋·熊蕃撰(1121-1125…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在不少茶文章中“工夫茶”、“功夫茶”的说法不尽一致:有的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有的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饮的技巧;有的说“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冲泡技巧等等。但《辞海》缩印本503、509页“工”与“功”条目虽云两字相通,但又云:工夫:指所费精力和时间;功夫:指技巧。笔者拜访请教了当代乌龙茶泰斗张天福及武夷山的茶农、茶师,并结合当地方言说法,得出以下看法。  相似文献   

20.
潮莱又名潮州芥菜,为叶用型大肉包心芥菜,产品可鲜吃,亦可加工,不仅色佳,且香气四溢,滋味鲜美,深受消费者欢迎。2001~2005年,翁源县每年种植2万亩以上,平均亩产4000公斤,并总结出适合本地推广应用的冬种潮莱栽培技术,其主要技术规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