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又称牛病毒性腹泻(BVD)或者牛粘膜病(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极为复杂、呈多临床类型表现的疾病。  相似文献   

2.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ovmeViralDiarrheaVirus/MucosalDiseaseVirus.BVDV/MDV)是引起牛病毒性腹泻一粘膜病的病原.该病呈世界性分布,在许多养牛业发达国家尤其严重.造成该病广泛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是牛群中存在持续性感染牛,因此建立起特异、敏感、简便且快速的诊断方法来检疫、淘汰持续性感染牛是防治该病的关键。近年来.由于各种诊断技术的不断出现,在BVD/MD的病原检测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本文对近年来在BVD/MD检测技术研究的一些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是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重要病原体,该病毒病是极为复杂、呈多临床类型表现的传染病,给世界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从疑似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粪便中分离得到一株病毒能使MDBK细胞产生细胞病变,经RT-PCR检测及扩增产物测序进一步证实,该病毒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TCID50测定该病毒的滴度为107.15TCID50/ml。该病毒株的分离鉴定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河北分离株HB株的特性,阐明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致病机理,更好的控制BVDV感染、流行提供理论依据特进行此项试验;【方法】用理化学及生物学方法对BVDV河北分离毒株HB的特性进行检测,与BVDV准毒株OregonC24V株进行比较,分析了其理化性及生物学特性。电镜负染检查可见直径为40 ̄60nm有突起的圆形或近圆形的病毒颗粒,病毒在蔗糖中的浮密度为1.13 ̄1.14g/cm3。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颗粒相似。毒力测定TCID50为10-4.5。理化学研究表明,该病毒对氯仿、乙醚、胰酶敏感;不耐酸、对碱具有较强的耐受性。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对56℃30min较敏感,56℃70min可使其完全灭活。血凝试验表明,该病毒对鸡、兔、猪和绵羊的红细胞均无血凝性;5-碘脱氧尿核苷(5,-IUDR)不能抑制病毒的增殖,核酸分型试验表明该病毒株基因组为RNA;病毒纯化后经SDS—PAGE电泳出现了5条主要结构蛋白带,与BVDV国际标准毒株OregonC24V株结果一致;【结论】河北分离株HB株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相似文献   

5.
自疑似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流产奶牛粪便及血液中分离得到一株不产生细胞病变的病毒,经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及RT-PCR扩增进一步证实该病毒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  相似文献   

6.
自1946年Olafson等首次在美国纽约州发现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以来,该病毒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和传播,尤其对一些畜牧业发达国家的奶业和牛肉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了解牛病毒性腹泻病的致病机理,研制出更加安全可靠有效的疫苗,对控制该病的发生和蔓延尤为重要.对BVDV的病原学、生物学特性以及对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等进行了阐述,以期为BVDV的预防及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病因 牛病毒性腹泻又称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引起,常以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为主,且多感染小母牛,病牛口腔糜烂明显,尸检时胃肠道典型的黏膜病变,发热、失重、腹泻,故该病又称“黏膜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快速、简便、特异的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原的RT-PCR方法;【方法】根据已发表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株(BVDV)5’端非编码区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了两条引物,应用RT-PCR技术对两株BVDV标准株(OregonC24V and NADL)进行基因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鉴定。同时设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轮状病毒株、MDBK细胞作对照;【结果】两株BVDV标准株均扩增出了长度为325bp的片段,扩增产物经酶切后形成长度为111bp和214bp两条片段,而对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轮状病毒株、MDBK正常细胞扩增均为阴性,与预期结果一致。【结论】PCR检测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对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作出诊断。该方法的敏感性可高达10-1TCID50。  相似文献   

9.
牛病毒性腹泻(BVD)又称黏膜病(MD),是以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为临床特征的急性、热性、病毒性传染病,属三类动物疫病,持续感染可引起流产、死产或犊牛死亡,是一种严重威胁养牛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经济类疫病。我国规模化养牛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规模养殖场有效防控和净化牛病毒性腹泻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任务长期艰巨。  相似文献   

10.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地方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河南省不同地区规模化肉牛场牛病毒性腹泻 (BVD)疑似病例中采集病料 ,将处理好的 6份病料接种MDBK细胞 ,并盲传 4代 ,得到了 2株可产生细胞病变的病毒。 2株病毒的TCID50 分别为 10 - 5.59和 10 - 5.51;琼脂扩散试验表明 ,2株病毒均能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BVDV)OregonC2 4 标准阳性血清反应 ,出现沉淀线 ;中和试验表明 ,2株病毒均能被BVDV标准阳性血清中和 ,中和指数分别为 10 3.30 和 10 3.16 ;电镜观察到圆形 ,直径为 4 0~ 6 0nm ,有囊膜 ,囊膜表面有突起的病毒粒子 ,与BVDV颗粒基本一致。因此 ,确定分离的 2株病毒均为BVDV ,分别将其命名为HN - 1株和HN - 2株。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PPA-ELISA测定的猪瘟弱毒抗体OD值来决定猪瘟免疫程序.配种前母猪接种猪瘟细胞苗2头剂(300兔感量),到产仔后哺乳期母猪体内抗体OD值平均为0.56,其仔猪3、10、15、20、30、40日龄的母源抗体OD值分别为0.34、0.30、0.25、0.21、0.18、0.15.20日龄接种2头剂猪瘟细胞苗,其OD值在30、40、50、60、70日龄时分别为0.32、0.34、0.35、0.29、0.25.在断乳后60日龄左右接种2头剂,到70、80、100、130、160、210日龄时的OD值分别为0.368、0.432、0.397、0.407、0.409、0.424.至出栏不再接种.后备种猪配种前进行第三次接种2头剂,以后每半年接种一次.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广西地区猪瘟的免疫抗体水平,采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对采集自2011—2013年广西14个地市不同规模猪场的20 271份血清样品进行了猪瘟抗体检测。结果表明,广西各地的猪瘟抗体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抗体合格率为64.4%~97.5%,平均合格率为84.9%,大型规模场和中小规模场的猪瘟抗体合格率较稳定,且保持在较高水平,分别为96.0%和87.5%;农村散养户和屠宰场/市场的抗体合格率相对较低,分别为82.7%和70.5%。  相似文献   

13.
猪瘟“免疫”猪群暴发猪瘟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1月至3月武汉市某种猪场发生以高热,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病。哺乳仔猪的发病率为66.7%,死亡率为58.3%,断奶仔猪的发病率为53.6%,死亡率为12.3%,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经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变化观察和免疫荧光抗体检查,确诊该种猪场所暴发的传染病为猪瘟。此外,用间接血凝试验对21日龄超前免疫仔猪的血清中猪瘟抗体水平进行了检测,表明表明仔猪的免疫合格率为78.9%。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用 PEG 和蔗糖密度梯度区带离心纯化猪瘟病毒的方法和步骤。先用 PEG 沉淀浓缩猪瘟兔化弱毒感染的牛睾丸细胞培养液,再经蔗糖密度梯度区带离心,出现4条区带,其中病毒感染力最强的位于Ⅱ带,其次为Ⅰ带,蛋白质含量多为0.14~0.19毫克/毫升和0.21~0.12毫克/毫升。电镜检查可见带有膜囊的病毒粒子,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Ⅰ、Ⅱ、Ⅲ、Ⅳ带均各出现一条明显蓝色条带外,在它前后侧还隐约可见一条浅带。用这些方法浓缩提纯兔化猪瘟弱毒效果较好,且较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5.
新生凉山黑猪乳前猪瘟免疫试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排除母源抗体对仔猪猪瘟免疫影响。[方法]仔猪出生后在吮乳前注射猪瘟兔化弱毒苗,注射后间隔不同时间令其吸吮初乳,再饲养至155 d行中和抗体测定。[结果]乳前免疫后0.5 h吮乳组免疫效果良好,经攻击猪瘟强毒,完全获得保护。[结论]新生凉山黑猪乳前猪瘟免疫法,具有一定的推广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中药对自然感染猪圆环病毒2型(PCV2)仔猪生长性能和猪瘟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结果显示:1%中药组、1.5%中药组、2.0%中药组的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0.40%(P〈0.05)、28.88%(P〈0.05)和31.06%(P〈0.05),饲料转化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02%、7.25%和10.26%,日采食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6.23%、14.75%和9.84%,猪瘟抗体阻断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9.57%、18.27%和30.93%(P〈0.05),猪瘟抗体阳性率均大于70%,1.5%中药组、2.0%中药组的猪瘟抗体变异系数均小于40%。表明自拟中药方剂可较好地控制PCV2,提高仔猪生长性能和增强猪瘟疫苗免疫应答,且以2%中药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对近年来广西出现的非典型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病变、诊断要点进行了概述,提示原在猪瘟临床诊断上具有重要示病意义的典型眼观病变较少出现在非典型猪瘟病例,而原先易忽视的眼观病变如肾纵切面。肾乳头呈现点状出血、扁桃体充出血及点状脓性病灶、心浆膜粘膜有出血斑点、胃浆膜及胃底部黏膜有出血斑点或有溃疡点等病变频繁出现,成为新的示病指征趋势;指出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是快速确诊非典型猪瘟的诊断技术;提出实施猪瘟免疫监测、制定科学合理的个性化免疫程序、适度加大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免疫头份、淘汰带毒感染母猪等防制对策。  相似文献   

18.
用总玫瑰花环(Et 花环)法和酯酶染色法分别测定了同窝7头幼龄猪,在用猪瘟疫苗免疫前测定了7份血样的 T 淋巴细胞(TL),又在免疫后测定了35份,结果表明:平均绝对值分别为6.06千/mm~3和5.48千/mm~3,平均百分率分别为37.33%和32.72%。Et 花环法测定的 TL 平均绝对值和平均百分率均高于酯酶染色法。两种方法所测定的42份血样的 TL 绝对值配对统计有显著差异(P<0.05)。作相关性检验呈非常显著的正线性相关(r=0.8323,P<0.001)。两种方法在免疫后测定的 TL 绝对值分别与免疫前测定的TL 数配对统计,均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在 Et 花环法维持到免疫后的第24天,在酯酶染色法维持到免疫后的第48天。TL 绝对值的最高峰值均出现在免疫后的第8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猪瘟疫苗病毒(HCLV)含量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用RT-PCR方法扩增HCLV基因200bp片段,构建含有该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对此重组质粒进行系列稀释后作为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模板,绘制定量检测HCLV的标准曲线。【结果】在(6.4×107~6.4×102)copies/μL模板浓度范围内,荧光定量PCR的扩增效率为92.2%,标准曲线的决定系数为0.9997。该方法的精确灵敏度为640copies/μL,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小于2%,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临床检测结果显示,不同商品猪瘟疫苗之间的病毒载量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建立了1种具有良好特异性与敏感性的HCLV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