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太行山侧柏人工林林冠降雨截留及地表径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侧柏人工林分的林冠降雨截留及地表径流进行观测,要冠降雨截留量与降雨量相关,截留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截留率则相反,年截留率33%;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与降雨量正相关,年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分别为39.5mm和1327kg/mh^2。  相似文献   

2.
采用径流小区实验的方法,在李子口小流域设立了6个不同植被类型的径流小区,研究径流小区不同植被条件下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如下:(1)不同植被条件下,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可表现为撂荒地小区>农耕地小区>林地小区,降雨对林地的土壤侵蚀弱,林地对当地水土的保持能力强,最适合作为当地水土保持的植物措施。(2)总体上,6个径流小区的降雨量、降雨侵蚀力与地表径流量、径流深、土壤流失量之间的相关性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的关系,表明降雨对当地土壤侵蚀作用强,需重点防护。研究揭示了研究区降雨与土壤侵蚀的相关性,比较了不同植被条件下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为水土保持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对北方土石山区不同草本植物的径流小区进行径流量和侵蚀量的观测,分别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和相同降雨条件下分析三种草本植物径流小区所产生的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汛期不同降雨条件下,三种草本植物的径流小区所产生的径流量和侵蚀量随降雨量增大而增大,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增加幅度大小依次为:自然草地、沙打旺和草木樨;在汛期相同降雨条件下,三种草本植物的径流小区所产生的平均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大小顺序为:自然草地>沙打旺>草木樨,三种草本植物对侵蚀量的影响大于对径流量的影响,三种草本植物的径流小区所产生的径流量和侵蚀量呈良好的Y=AX+B线性关系,侵蚀量随径流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径流量的增加,侵蚀量增长率的大小依次为自然草地、沙打旺和草木樨.  相似文献   

4.
通过观测我国东北东部天然次生林对降水的分配效应,结果表明:降雨量在1.69~24.36 mm时,森林各水文分配效应总体表现为穿透雨量>地表径流量>树干茎流量>林冠截留量.随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增加,穿透雨量、地表径流量和树干茎流量随之增大.当降雨量较小(1.69~4.91 mm)时,穿透雨量、地表径流量和树干茎流量随降雨量的增加呈低速增加趋势;当降雨量较大(4.91~24.36 mm)时,其增加速度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加快.  相似文献   

5.
人工降雨条件下不同坡度红壤坡面迳流泥沙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模拟降雨强度为1.44 mm/min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坡度(β)红壤近似裸地坡面迳流、泥沙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地表迳流量随坡度的增大而迅速增加。②当β≤23°时,土壤侵蚀量随坡度的增大而迅速增加;当25°≤β≤40°时,土壤侵蚀量随坡度变化较小。③坡面土壤侵蚀的临界坡度则介于23°~25°之间。④坡度与侵蚀量关系可用函数表示为:S=199.1×L1.65×tan1.4β(0°≤β≤23°)。  相似文献   

6.
利用生长季观测的降雨数据,分析了内蒙古大青山白茬子沟小流域白桦次生林和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冠降雨截留、穿透雨及树干径流与降雨量的关系,以及降雨林冠截留过程的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林分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的关系吻合对数回归模型;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与降雨量均呈明显的一元线性关系,穿透雨量和树干径流量均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林分的林冠截留量、穿透雨量和树干径流量的月动态变化与总降水量的月变化基本一致;林内穿透雨率超过73%,冠层截留率9.81%~26.22%,树干径流0.72%~9.10%。  相似文献   

7.
采用网格结合模拟降雨研究方法,对凤阳山枯落物水文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雨强和降水量条件下,枯落物层中产生的径流量与坡度有着密切关系,坡度越大,产生的径流量越大;渗流在降雨结束后的延续时间与坡度有着密切关系,坡度越大,渗流延续时间越长;径流在降雨结束后的延续时间与坡度有着密切关系,坡度越大,径流延续时间越长;一般情况下,渗流较径流先产生、后结束;产生渗流的面积与坡度关系密切,坡度越大,产生渗流的面积越大;不同坡度位置产生渗流的时间随着降雨点坡向距离(以下简称为距离)的增加呈线性变化关系;实验表明,临界坡度约为30°;随着坡度的增加,产生渗流的距离变长;渗流主要集中在降雨点附近,该区域的渗流量所占总渗流量的比例随着坡度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8.
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刺槐林、油松林、荒草地为研究对象,对短时局地雷暴雨、锋面性雷暴雨和长历时锋面降雨3种降雨条件下不同地类地表径流产流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短时局地雷暴雨过程中,产流的关键条件是降雨强度需要达到一定水平。锋面性雷暴雨过程中,降雨强度和降雨量均对产流有影响,但是降雨量的作用比降雨强度大。而在长历时锋面降雨过程中,产流的关键条件是启动前降雨累积量需要达到一定水平。在不同雨型条件下,荒草地的径流量、径流深和径流系数均大于刺槐林地和油松林地,油松林地大于刺槐林地。在立地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造成不同地类地表径流差异的因素主要有林分结构、地表覆被物等。  相似文献   

9.
豫西伏牛山区日本落叶松林水文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豫西伏牛山区日本落叶松林的林冠截流降雨、土壤渗透速度和地表径流。结果表明,生长期林冠截流降雨1851mm,截流率为244%,饱和截流量5mm,截流量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截流率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减少;土壤渗透速度在10mm.min-1左右;地表径流系数在11%~20%之间;泥沙流失量75×103kg·hm-2~12×103kg·hm-2;土壤渗透速度、地表径流量随造林整地方式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0.
北方土石山区不同木本植物的径流小区水土流失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方土石山区不同木本植物的径流小区进行土壤物理性状的测定和径流量、侵蚀量的观测,分别在汛期降雨量、不同降雨强度和前期降雨条件下,揭示不同木本植物径流小区所产生的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变化规律,为临朐县乃至相同类型地区的坡面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含水量、土壤饱和贮水量及土壤渗透速度以葛藤林地为最好,其次是桑树、胡枝子、花椒、李树林地,种植花生小区为最差。分析降雨量、降雨强度、前期降雨对灌木径流小区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影响,表明不同灌木林的蓄水、保土效益皆以葛藤林地为最好,其次为桑树、胡枝子、花椒、李树林地,种植花生水土流失最严重。  相似文献   

11.
抚仙湖流域磷矿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磷素径流流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依据区域年降雨量的差异,将抚仙湖磷矿区年降雨量分别为1 200~1 300 mm和1 000~1 100 mm的区域分别划分为东大河流域磷矿区和帽天山磷矿区两个研究单元,通过在两区域的8种植被类型(含矿山废弃地))中设置野外径流观测小区,在自然降雨状态下对小区土壤磷素随其径流的流失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强度是矿山废弃地土壤磷素流失的关键因子,在大、暴雨状态下矿山废弃地土壤磷素流失量远大于各植被类型,对抚仙湖水质产生不利的影响。各植被类型土壤磷素随径流的流失量主要取决于地表径流量,其流失总量次序与径流总量次序相一致,表现为:灌草丛>地盘松林>云南松混交林>华山松林>竹林>桉树林,除灌草丛外其他各植被类型均能对土壤的磷素起较强的滞留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杉木新造林地水土流失规律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森林水文研究过程中数据采集的精确性,应用现代测绘技术,包括水准测量、全站仪三维坐标测量、GNSS 卫星测量及测深仪的水深测量等,研究了广州南香山水库的库容变化规律,反演水库上游森林径流。研究结果表明:南香山一年内的降雨量分布出现类似双波浪形的变化,波峰出现在5月份和8月份,波谷出现在1月和10月;降雨量与库容增量存在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152;地表径流的大小主要与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的饱和度及地形有密切关系。相比传统的测量方法,现代测绘技术更精确地反映了广州南香山地区森林水文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通过自然降雨条件下的径流小区试验,研究了水稻编织物在坡耕地红壤水土流失控制上的作用.结果表明:稻草编织物覆盖能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稻草编织物覆盖的小区径流量为697.67 m3,侵蚀量为6.44 t/hm2,而无覆盖的小区产生径流量为1 728.19 m3,侵蚀量为111.98 t/hm2,径流量是覆盖处理的2.48倍,侵蚀量是覆盖处理的17倍.降雨因子与径流量及侵蚀量的关系研究表明:雨强越大,径流量就越大;雨强大也导致侵蚀量增加;侵蚀量不仅与径流量有关,还与人类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15.
滇中华山松人工林的水文特征及水量平衡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滇中高原的华山松林集水区径流场连续 3a的降雨和径流观测数据 ,进行了华山松人工林的水文特征及水量平衡的研究。结果表明 :( 1)本区域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 ,湿季 ( 6~ 10月 )降水量占全年的 80 % ,降水量主要由大于 10mm以上的降雨带来 ,且降雨强度大部分小于 5.0mm·h- 1。 ( 2 )集水区年平均降雨量 10 0 5.6mm ,在林冠作用面降雨量的分配中 ,林冠截留雨量 2 10 .6mm ,截留率 2 0 .9% ;穿透过林冠层的降雨 74 5.3mm ,树干茎流量 4 9.7mm ,分别占降雨量的 74 .2 %和 4 .9%。 ( 3)集水区径流的月变化滞后于降雨 ,总径流量 172 .2 9mm ,总径流系数 17.13% ,其中 ,地表径流 8.0 3mm ,地下径流 164.2 6mm ;地表径流主要集中在雨季产生 ,一次性降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显著 (R =0 .91)。 ( 4 )土壤蓄水年变化量 11.2mm ,约占年降水量的 1.1% ,但月变化较大 ;系统水量最大的输出是蒸散 ,每年以气态形式返回大气的水量 82 2 .1mm ,占降水量的 81.8% ;在蒸散的水量中 ,林冠截留雨量的直接物理蒸发量 2 10 .6mm ,占总蒸散量的 2 5.6%。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定位观测方法与水集水区试验技术方法,利用1-6月份艰测数据,从土壤水分、坡面径流、集水区径流量等方面对大岗山地区人工针阔混交林、天然常绿阔叶林典型森林集水区的森林水文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⑴人工针阔混交林森林土壤水分量大值(51.8mm)出现在5月份,最小值(33.2mm)出现在3月份,且垂直变化幅度不大。⑵坡面径流量月变化较大,与一次性降水有密切关系,可用指数式y=0.1266e^0.0502x表示。⑶与人工针阔混交林相比,天然常绿阔叶林具有较强水土保持能力和显著水源涵养作用。  相似文献   

17.
祁连山水源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6  
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围绕水源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变化,开展了森林小气候、森林水文生态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不仅具有拦蓄降水、缩小温差、保持较高土壤湿度等作用,而且具有十分显著的消洪补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水文生态作用。森林覆被率65%的流域比32%的流域年枯水径流量增加2887mm,年洪水径流量减少9887mm;森林土壤贮水29812~39193mm,草地仅18209mm;林地很少产生地表径流,草地年土壤流失量17939kg·hm-2;高寒山区多年冻土与季冻土致使试验区河川径流系数高达073,蒸散较小为15654mm;多年监测资料显示祁连山林分质量下降,冰川退缩,河川径流逐年减少,生态环境明显恶化,建议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祁连山生态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基于福建安溪官桥生态茶园2017年度自然降雨数据及园区5种铁观音茶树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坡面产流、产沙情况的观测数据,系统研究了不同治理模式下铁观音茶树坡面水土流失对引起侵蚀的降雨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降雨集中于4~8月份,引起侵蚀频次最多的是5~6月份;(2)根据降雨量与最大30 min降雨强度I 30,可以将侵蚀性降雨分为Ⅰ~Ⅴ种类型,其中,Ⅰ雨型的降雨是当地发生频率最多的侵蚀性降雨,雨量最大的Ⅴ雨型平均产流量最大,雨强最大的Ⅳ雨型平均产沙量最大,发生频率较高的Ⅲ雨型产流总量最大,Ⅱ雨型产沙总量最大。(3)5种铁观音茶树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在不同降雨类型下的水土保持效应不同,其中采取“梯田+自然留草”的治理模式在各雨型条件下的减流率和减沙率均优于其他模式。研究结果对山区茶园水土保持及提升茶产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地观测、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对松花坝水源区迤者小流域的径流和泥沙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探究径流和泥沙变化特征来揭示该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以采用合理的方法治理该区水体流失。结果表明:松花坝水源区迤者小流域5~10月的降雨量最大,降雨是产生径流和泥沙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降雨、径流、泥沙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如8月4日降雨深度达到39.4mm,径流总量达到88.12m^3,产沙量达到150.68kg。又如9月19日降雨深度只有0.2mm,径流总量只有0.22m^3,产沙量也只有0.01kg。降雨具有周期性和随机性,而径流和泥沙的日变化规律和降雨历时、采样时间及土地利用类型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只能分析径流和泥沙的大致变化趋势,而无具体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