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是重要的海水养殖对虾之一,在我国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也有广泛养殖.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斑节对虾的营养生理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以期为斑节对虾营养生理研究及饲料配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斑节对虾饲料营养研究进展,包括斑节对虾对饲料中蛋白质和氨基酸、脂肪和脂肪酸、糖类、维生素及矿物质元素等的需求量及其他一些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并展望其饲料研究的前景和方向;以期为斑节对虾的高效健康养殖和饲料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4.
本文报道了在体长3.5~4cm斑节对虾饲料中添加百寿多维0.2%、复矿1.2%,另一组添加国内某名牌产品多维0.2%、复矿1.2%,经40天投喂后,添加百寿添加剂组比另一组体重增加了25%,成活率提高了28%,蜕壳周期缩短垢天左右,蜕壳率高峰高出1.7%。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在体长35—4cm斑节对虾饲料中添加百寿多维0.2%、复矿12%,另一组添加国内某名牌产品多维0.2%、复矿1.2%,经40天投喂后,添加百寿添加剂组比另一组体重增加了25%,成活率提高了28%,蜕壳周期缩短二天左右,蜕壳率高出1.7%。  相似文献   

6.
阐述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饲料的消化过程,并针对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特点,对反刍动物饲料配合生产中碳水化合物的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选择36头皮特兰×(长白×大白)阉公猪,按照因子试验设计合成2个温度(23℃为适中温度和30℃高温)和4个饲养水平,研究高温对蛋白质(PD)、脂类沉积(LD)和能量利用的影响。每个温度下饲养水平与自由采食量(VFI)相对应。饲养水平用23℃的VFI的比例表示,实际饲养水平在23℃分别为1.00、0.90、0.80、0.70,在30℃时分别为0.80、0.73、0.68和0.62,基础日粮为小麦、玉米和豆粕型日粮,每kg日粮含187g粗蛋白,每MJ净能含0.95g标准的可消化赖氨酸。猪单圈饲喂,自由饮水。试验开始时猪活重24kg,屠宰时65kg并测定体躯成分。试验开始时屠宰9头对照猪,以便根据相应的屠宰技术计算增重的组成(营养素质和能量)。在每个温度下,代谢能(ME)进食量减少都能引起增重减少:23℃时自由采食最大增重为1052g/d,30℃时的最低增重为760g/d。30℃时的内脏重量比23℃时轻但它并不受高温下饲养水平的影响。生长性能与ME摄入量呈多项式或断线函数关系(PD的线性高原型)。30℃时温度对斜率和最大值有影响,ME摄入量为22.8MJ/d时PD最大,为143g/d,而在23℃时,ME摄入量为28.4MJ/d时PD最大,为165g/d。在这两个温度里,摄入量为VFI的0.88时,PD最大。温度影响达到拐点之前的PD对ME摄入量的边缘反应(30℃和23℃时每MJ代谢能的PD分别为4.5g和5.9g)。ME摄入量达到相同高度时(如相当于23℃时VFI的0.80),23℃时PD比30℃的高。相反,严格限制采食的PD下降值在适中温度比同等条件下在高温区下降得更多。结果表明:热应激对PD有直接的负面效应,而且影响PD和LD的能量分配。  相似文献   

8.
国际市场虾需求量的增长导致了养虾业的发展。由于虾是主要依赖配合饲料的一种人工养殖动物,所以养虾业的发展引起了市场上商品饲料的激增。养虾者对商品饲料的季节利用性和价格波动较为关注,但对饲料质量和所购饲料是否潜藏有害影响则注意不够。这种潜在有害影响,主要因配合或贮存不当所致。饲料在相对高湿度(65%以上)和不卫生条件下贮存(存在有昆虫)可以引起黄曲霉毒素的霉菌——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生长(Smith和Moss,1985)。Wiseman等(1982)报道,黄曲霉毒素(AFL)可以在贮存不当的对虾饲料中自行产  相似文献   

9.
饵料中碳水化合物对对虾的生长及肝胰腺糖元和血清葡萄糖的影响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吴善,蔡清海为了探讨一种优质高效的对虾饵料,尽管进行了一系列试验,但对甲壳类消化吸收碳水化合物营养的情况尚了解很少。已经证明麦粉,糊精和糖元较易被锯齿长臂虾PalaemonSe...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鱼粉、鸡肉粉和豆粕等为主要蛋白源,通过调整豆粕的添加量配制成38%、40%、42%、44%、46%、48%蛋白水平的饲料,分别命名为PD1、PD2、PD3、PD4、PD5、PD6,饲喂平均初始体重为(12.5±0.2)g的斑节对虾8周,每种试验饲料投喂4个水族箱,每个水族箱放养25尾斑节对虾.结果表明:①各组斑节对虾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均在98%及以上;随着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试验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升高,在PD4组试验虾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达到最大值.②虾体的水分、灰分和粗脂肪含量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虾体的粗蛋白含量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PD4和PD5两组,且显著高于PD1、PD2组和PD3组(P<0.05).③肝脏蛋白酶活性PD4组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淀粉酶的活性最高值出现在PD1组且显著高于PD3、PD4、PD5组和PD6组(P<0.05).④肝脏AST活性在PD3组最低,显著低于PD1、PD2、PD5和PD6组(P<0.05);ALT活性在PD4组活性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其中PD5组和PD6组的ALT酶活性显著低于PD2、PD3组(P<0.05).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多项式曲线模型分析得出斑节对虾特定生长率最优时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4.52%.可见对于12.5 g左右的斑节对虾的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可设定为44.52%.  相似文献   

11.
应用高分子合成树脂PVA,通过缩醛化或与铬酸盐等物质交联,分别生成PVA缩醛或PVA络合物。以此两种物质作为粘合剂生产的对虾饵料,适口性好,耐水性强,在水中保型时间接机型不同可分别达6、12、24h以上。在静水中浸泡8h后,干重及蛋白质的溶失率分别为9.02%和9.65%。以PVA缩醛为粘合剂生产的铒料,其蛋白质表观消化率为83%,试验组虾较对照组虾有生长加快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动物源性蛋白在配合饲料中的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建  顾林 《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9):29-31,38
蛋白质饲料是家畜家禽的主要营养源之一,蛋白质质量好坏对畜禽机体正常生长以及繁殖有着重要影响。氨基酸含量均衡的动物源性蛋白质作为配合饲料中的蛋白源,可为畜禽提供生长与繁殖所需的氨基酸。目前,配合饲料中开发使用的动物源性蛋白质有鱼粉、肉骨粉、血粉、羽毛粉等。但动物源性蛋白质远不能满足饲料工业发展的需求。研究动物源性蛋白质的开发利用,拓展动物源性蛋白质饲料资源,对满足畜禽业发展需要,促进配合饲料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饲料蛋白质组分对泌乳奶牛乳脂率和乳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研究采用粗蛋白质相同而蛋白质组分水平不同的四种日粮(日粮粗蛋白质中瘤胃未降解蛋白质(RUP)比例由35.9%逐步提高到40.9%,其他营养成分基本保持一致),选择32头处于中产水平的荷斯坦奶牛,根据产奶量、胎次和泌乳日龄按配对法随机分为四组,研究了不同蛋白质组分水平的日粮对奶牛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乳蛋白质产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粗蛋白质相同而蛋白质组分水平不同的日粮对奶牛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乳蛋白产量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但乳脂率有下降的趋势,乳蛋白产量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昆虫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种类多且生物量巨大,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针对目前世界蛋白资源严重不足的状况,探讨开发利用好昆虫蛋白饲料资源,阐述了几种常见昆虫的营养价值及动物饲喂效果。  相似文献   

15.
饲用油脂的营养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伟  汪汉华 《广东饲料》2007,16(1):40-41
油脂是动物必需的主要营养素之一,它是甘油三酯的混合物。人们通常把在常温下呈液态的称为  相似文献   

16.
当今养猪生产中,生产者和营养师对日粮能量水平、氨基酸浓度和比例、最佳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供给等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选择价格合适、品质优良的饲料原料,采用适当的原料加工方式来配制饲料,对猪场获益非常重要,但良好饲料加工规范常被大家忽视。本文将讨论加工技术对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营养价值最大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植物蛋白质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蛋白质饲料资源短缺是我国畜牧业及饲料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简述了我国主要的饼粕饲料资源豆粕、棉粕与菜粕生产的主要状况,提出了通过改进传统制油工艺进行油籽脱皮(壳)、脱毒工艺与设备的改造,提高饼粕中蛋白质(氨基酸)含量与消化利用率,并将其应用到畜禽无鱼粉、低(无)豆粕饲粮中,达到缓解我国大量进口优质蛋白饲料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探究蛋白质水平对中华小长臂虾(Palaemonetes sinensis)生长的影响,以确定适宜的蛋白质水平。采用蛋白质梯度法,以鱼粉为动物蛋白源,用酪蛋白调节各组蛋白质梯度,饲料中蛋白质梯度分别设置为25.69%、29.25%、32.81%、36.37%、39.93%、43.49%,每个梯度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平均初始重约(0.088±0.010)g的中华小长臂虾50尾,试验为期60 d。结果表明,蛋白质水平为32.81%组和36.37%组的试验虾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饲料转化率最高,且显著大于其他试验组(P<0.05)。以增重率和饲料转化率为指标,用线性和二次回归拟合,求得中华小长臂虾饲料适宜蛋白质水平为分别为33.11%~35.52%和34.49%~-35.44%。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得出中华小长臂虾饲料适宜蛋白质水平为34.49%~35.44%。  相似文献   

19.
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对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鱼粉是水产饲料最好的蛋白源,所以文章分析比较鱼粉和其他饲料蛋白源组成的主要差异,发现牛磺酸、羟脯氨酸和维生素D3等对提高非鱼粉蛋白源饲料的蛋白质利用率作用显著,而一些植物蛋白源的抗营养因子降低饲料蛋白质利用率;同时,深入探讨了影响鱼体蛋白质沉积潜力的内在因素,提出了激活水产动物mTOR信号通路和/或消除其抑制因素,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的新思路,开发新技术,并进行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20.
当今养猪生产中,生产者和营养师对日粮能量水平、氨基酸浓度和比例、最佳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供给等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选择价格合适、品质优良的饲料原料,采用适当的原料加工方式来配制饲料,对猪场获益非常重要,但良好饲料加工规范常被大家忽视。本文将讨论加工技术对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营养价值最大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