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11种桉树品种的3月龄幼苗为材料,经不同低温处理以后,测定其电导率.结果表明,直接采用叶片处理的电导率(B值)难以对接树的抗寒性作出评价.而采用电解质透出率(B/C值)评价桉按的抗赛性结果较稳定.且以处于拐点附近的处理温度为好.但对抗寒住差异较小的材料,评价结果稳定住用差.对电解质透出率(B/C值)配以Logistic曲线方程,能定量地评价其抗寒性.为早期选择抗寒桉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沿海木麻黄基干防护林带多树种配置改造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木麻黄分别与刚果 12号桉树、厚荚相思单行配置 ,木麻黄纯林为对照 ;湿地松分别与刚果 12号桉树、厚荚相思单行配置 ,湿地松纯林为对照进行木麻黄基干林带改造试验。对 2年生幼林观测表明 ,防风固沙能力大小依次为木麻黄与刚果 12号桉树混交林 >木麻黄与厚荚相思混交林 >木麻黄纯林 ;湿地松与刚果 12号桉树混交林 >湿地松与厚荚相思混交林 >湿地松纯林。木麻黄的生长量表现为木麻黄与厚荚相思混交 >木麻黄与刚果 12号桉树混交 >木麻黄纯林 ;湿地松的生长量表现为湿地松与厚荚相思混交 >湿地松纯林 >湿地松与刚果 12号桉树混交。湿地松与刚果 12号桉树单行配置受到刚果 12号桉树的挤压  相似文献   

3.
桉树人工林冰雪灾害恢复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冰雪灾害后的冻害调查和多次恢复调查,探讨了桉树冻害评价指标与恢复能力的相关性及其对桉树耐寒性评价的适用性,从灾后恢复水平评价了多种桉树和无性系的耐寒性,总结了不同种类和无性系在不同纬度、不同海拔、不同年龄和不同恢复措施下的恢复能力和恢复特点。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认识桉树对低温的生理反应和耐寒机制,为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为耐寒桉树的选择育种等目的,根据前人作出的关于桉树耐寒的结论,从氧伤害抵制机制出发,选择耐寒性不同的桉树进行培育和定点定期的采样,测定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研究它们的SOD活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桉树的耐寒性与其SOD的活性有关系,耐寒性强的桉树的SOD对低温反应能力比耐寒性弱的敏感,SOD的活性在年周期内是不断变化的.在桉树本身正常代谢受到干扰时,其SOD的活性才开始明显增强.SOD的活性是桉树本身遗传因子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大多数规模生产商品材的桉树树种均存在着种源间的显著差异,有些树种种源间的差异甚至超过种间的差异;同样,种源内个体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这为桉树的抗霜耐寒选育提供了材料。充分利用按树遗传变异大的特点,在筛选抗霜耐寒树种的同时,重视抗霜耐寒种源和个体的选择,走有性和无性选育两条途径,显然能够挖掘按树的抗霜耐寒潜力。对特定的耐寒生态型或种源实施有性选育、对特别耐寒的个体进行无性系测定和繁育、利用现代选育技术进行组织或细胞的耐寒筛选、以及抗寒基因的导入等都能大大加速桉树耐寒选育的进程;此外,对桉树耐寒的生态遗传规律也要进行积极的探索。我国目前的桉树抗霜耐寒筛选还仅仅处在树种的水平上,极大多数是对现有引种试验林在低温危害后的调查分析,而且多以气候因子分析为主,对立地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重视不够,这就导致难以完整地解释树种的耐寒性。对原产地耐寒桉树及其它国家引种桉树的耐寒性分析表明,同一树种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耐寒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虽然与耐寒选育的综合评判标准有关,但不同的种源与立地在耐寒性方面的互作可能是主要原因。采用电导法测定桉树的耐寒性简单易行,其精度也较高。动力学荧光光学分度计分柝等方法也是测定或判别桉树耐寒性比较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5份桉树种质(邓恩桉Eucalyptus dunnii 20784,邓恩桉E. dunnii 99/01,溪谷桉E. badjensis 02/08,邓恩桉E. dunnii 98/27,柳叶桉E. saligna 01/19)的离体叶片为试验材料,通过低温(-7℃)胁迫,测定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SP)含量、半致死温度(LT_(50)),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价其耐寒性。结果表明:5份桉树种质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4.3,-5.31,-3.6,-5.16,-4.73℃。相关性分析显示,SOD活性、POD活性、SP含量均与耐寒性呈正相关,其中SOD活性与耐寒性显著正相关(r=0.982~(**));对各指标主成分分析表明,SOD活性和POD活性2个主成分解释了原变量85.52%的变异信息,根据综合指数的抗寒性排序为2号邓恩桉E. dunnii 99/014号邓恩桉E.dunnii 98/271号邓恩桉E.dunnii 207843号溪谷桉E.badjensis 02/085号柳叶桉E.saligna 01/19;通过聚类分析,将5份桉树种质抗寒性划分为2类,其中耐寒性较强的种质是2号和4号,耐寒性较弱的是1号、3号和5号。由此得出结论:SOD活性和POD活性是反映5份桉树种质抗寒性的两个重要指标,2号邓恩桉和4号邓恩桉为相对耐寒种质,更适合浙江生长。  相似文献   

7.
用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鉴定桉树的抗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电导法对3种桉树的叶片经过人工低温处理,以叶片相对电导率(REC)变化作曲线,并结合Logistic方程分别计算3种桉树叶片组织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以此评价3种桉树在泰安地区的抗寒性。结果表明,3种桉树的抗寒性相对强弱顺序为:三脉桉(Eucalyptus stellulata)〉亮果按(Eucalyptus nitens)〉粉绿桉(Eucalyptus glaucescens)。  相似文献   

8.
闽南山地巨尾桉与木麻黄混交造林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闽南山地桉树人工林经营中存在易受风害的问题,开展了巨尾桉与木麻黄混交造林试验研究。采用巨尾桉与木麻黄分别按照3∶2和4∶1两种比例种植,巨尾桉纯林为对照,5年生的试验林调查结果表明:巨尾桉与木麻黄按照3∶2比例种植时,巨尾桉的单株生长量有所提高,两种混交林单位面积蓄积量略小于巨尾桉纯林,不同类型林分中巨尾桉生长量和林分总蓄积量差异不显著。巨尾桉与木麻黄混交林的抗风性和土壤结构及肥力状况均优于巨尾桉纯林。巨尾桉与木麻黄混交以3∶2的比例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9.
电导法在桉树抗寒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电导法研究8个不同桉树品种的叶片经一系列低温处理后的电解质渗出率,对电解质渗出率曲线配以Logistic方程,并利用拐点温度法来估计组织的半致死温度(LD50),以此评价桉树抗寒性,8个树种抗寒性从强到弱依次为:赤桉,弹丸桉,直干蓝桉,柳桉,巨桉,小果灰桉,巨尾桉,尾叶桉,该文还探讨了同一低温不同持续时间对桉树膜伤害效应。  相似文献   

10.
以大豆蛋白(SPI)、丙烯酰胺(AAm)和ZnCl2为原料,热引发聚合制备了一种具备抗冻特性的大豆蛋白基凝胶电解质材料,探究了温度对材料离子电导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该凝胶电解质具有优异的抗冻性能,其中ZnCl2的引入形成了大量Zn2+的溶剂化结构,破坏了水分子间的氢键,降低了凝胶电解质的凝固点;凝胶基体和盐离子的协同作用赋予了凝胶电解质高压缩回弹性和耐疲劳强度。对凝胶电解质的低温离子电导率分析表明:ZnCl2≥5 mol/kg,凝胶电解质在-30℃的低温下离子电导率仍有3.65×10-3 S/cm。对凝胶电解质的低温力学性能分析发现:凝胶电解质在-30℃下经历应变为80%的100次压缩循环后仍能保持结构完整,应力保持率>85%,塑性变形率为15%。同时,利用凝胶电解质组装的电化学电容器表现出良好的耐低温性能,电流密度5 A/g下,器件在-30℃下仍能够正常工作,其电容保持率达83.2%,在-30℃下经历10 000次循环充放电电容保持率达...  相似文献   

11.
沙岸木麻黄林带更新采用木麻黄与湿地松不同比例混交配置,木麻黄等树种单行和多行混交造林。结果表明:木麻黄与湿地松带状混交效果较好,但需适时适量疏伐;木麻黄与刚果12^#桉、厚英相思分别单行混交造林种间关系协调,湿地松与刚果12^#桉、厚英相思行状混交易受压;不同树种采取多行配置树种间关系良好,木麻黄与刚果12^#桉处于同一林层,厚英相思分布于木麻黄之下,而湿地松与厚英相思多行混交免遭挤压,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2.
沙岸木麻黄林带更新采用木麻黄与湿地松不同比例混交配置 ,木麻黄等树种单行和多行混交造林 ,结果表明 :木麻黄与湿地松带状混交效果较好 ,但需适时适量疏伐 ;木麻黄与刚果 12 # 桉、厚荚相思分别单行混交造林种间关系协调 ,湿地松与刚果 12 # 桉、厚荚相思行状混交易受压 ;不同树种采取多行配置树种间关系良好 ,木麻黄与刚果 12 # 桉处于同一林层 ,厚荚相思分布于木麻黄之下 ,而湿地松与厚荚相思多行混交免遭挤压 ,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3.
海岸风口基干林带修复除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外尚无可替代树种,选择抗性优良的木麻黄品系是基干林带修复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惠-1"木麻黄、圆头木麻黄、千头木麻黄、铺地木麻黄等4个品系进行造林和抗风试验,比较几个品系在风口最前沿、近风口的生长和抗风表现,结果表明:风口基干林带修复采用"惠 ...  相似文献   

14.
以福建惠安县崇武半岛海岸木麻黄林带为研究对象,探讨木麻黄林内的林窗套种巨尾桉的林分生长效果,开展了复层林结构的林带防风效能观测。结果表明,块状套种巨尾桉后生长较快,4年树高平均可达8.75 m,胸径9.95 cm,并形成异龄复层林。该林分平均可降低风速81.35%,这对改善林带结构,提高林分防护效能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木麻黄种,对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的抗性有所不同。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是感病种;细枝木麻黄(C.cunninghamiana)和粗枝木麻黄(C.glauca)的抗病性较强。我省“崇武”以北地区木麻黄林木枯死率高,气候不是主要限制因子,与树种的抗病性和所占面积比例有关。沿海沙地有粘土间层的林地,其保水、保肥力较好,二代更新的林木生长良好。不同种的木麻黄其结瘤特性有明显的差异。于8年生的幼林中,木麻黄的根瘤固氮酶活性低于其他二个种。不论是木麻黄或细枝木麻黄,施肥区林木的生长均超过对照不施肥区。  相似文献   

16.
沙质海岸木麻黄混交林防护效能和改土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木麻黄分别与厚荚相思、刚果 12桉、湿地松混交造林研究表明 :木麻黄混交林与木麻黄纯林相比能有效提高防风固沙效能和改善土壤的肥力状况 ,其中以木麻黄与厚荚相思混交表现得最明显 ;木麻黄与刚果 12桉混交次之 ;木麻黄与湿地松混交第三。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林是沿海地区沙质海岸理想的防护林类型  相似文献   

17.
The fuelwood potential of indigenous (Acacia nilotica, Azadirachta indica,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Dalbergia sissoo, Prosopis cineraria andZizyphus mauritiana) and exotics (Acacia auriculiformis, A. tortilis, 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andE. tereticornis) trees were studied. Calorific value variations for components, such as, stump, main stem, treetop, branches, foliage and bark, were determined. Tree components differed highly significantly (P<0.01) among groups (indigenous and exotics) and within species. The calorific means ranged from 18.7 to 20.8 MJ/kg for indigenous tree species and 17.3 to 19.3 MJ/kg for exotics. Besides calorific values, other fuelwood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density, ash, biomass/ash ratio, moisture and nitrogen content were also studied. It was observed that indigenous tree species are better suited as fuelwood species as they contain high density wood, low ash content and low N percentage. The fuelwood value index (FVI) was found to be high of indigenous tree species and was maximum forCasuarina equisetifolia (2815). The most promising tree species were in the order ofC. equisetifolia, A. nilotica andZ. mauritiana.  相似文献   

18.
对福建东山赤山林场木麻黄防护林现存的主要配置模式进行了筛选。选取对海岸带防护林体系建设有重要影响的生态防护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3大类8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定性分析、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在策略层各评价因子中,生态防护功能依然占首位,社会经济价值指标也占了较高的比例。在综合效益上,各配置模式排序为:木麻黄与相思类混交(D1)>林果复合经营(D6)>木麻黄与多树种混交(D4)>木麻黄与桉树类混交(D2)>木麻黄与其他树种混交(D5)>木麻黄与灌木(D7)混交>麻黄与松树类混交(D3)。并根据海岸带立地条件的差异对各模式的梯次配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对海岸带防护林的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