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的邻居刘柳波老人,今年83岁了,身体硬朗,性格谦和,经常骑车东奔西走,参加社区公益活动。为什么身体好性情也好?他回答:养盆景给我带来无限乐趣,心情好身体自然好了。"他家是一座老式大院,场地宽阔,院内密密麻麻种了许多花木,其中最惹人注目的几盆历经清朝、中华民国和新中国树龄逾百年的椿树盆景。据说这是他祖父遗传下来的宝物。文革期间,刘柳波老人为了使这几盆盆景免遭灭顶之灾,几乎舍出宝贵的生命,几度搬迁,数次藏匿,才算留住  相似文献   

2.
马勇琪先生原是江苏省苏州市西山太湖中一个小岛的村支部书记。身处在风景秀丽的花木之乡,深深爱上了花果苗木,同时也练会了培植创作盆景的高超技艺。我久闻其大名竭诚拜访他时,看到他家满园刺柏盆景千姿百态,惹人喜爱,感到十分敬佩,顺口称赞了几句,他却歉虚地说:"做得不好,还得向大师们学习!"现在他已退休在家,精心管理着满园千姿百态的盆景。  相似文献   

3.
江洪流先生今年整80高龄,原任职于广东省农恳局。据称:在职时他常常闹病,打针吃药,经常跑医院,精神也很苦恼。60岁退休后,日日与盆景为伴,辛勤劳作,他面对着一盆盆千姿百态的盆景,四季缤纷,整天陶醉在大自然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净化了精神,有时竞物我两忘,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疾病,不知不觉中,身体好起来了,人也坦然了。江洪流最近来信说,我奉劝老年朋友一句话:“如果条件允许,你快来和我一道爱好盆景吧,既可强身健体,又能怡情悦性,让你安享美好的晚年,何乐而不为!  相似文献   

4.
盆景同仁们闲聊故事:欧洲来的一位盆景爱好者,向翻译提出要看看久仰的中国盆景艺术作品。因他语言或者是盆景艺术语言方面有障碍(注:中国盆景在欧美等地区称之为盆栽,其实在中国"盆栽"是唐朝时的称谓,而今在我国泛指盆栽花卉)。于是连比划带说地讲了好半天,翻译仍不得要领。无奈之际友邦用手由上压下地指着路边的大树,用生硬的英文讲:Dwarf tree,汉语意思是:"侏儒树"。讲到这里,在座的盆景人都忍俊不禁。大家笑过却又都浮想万千:是翻译的水平不行?可人家是外语专业,仅非盆景专家而已。问题出在哪儿?出在双方欠缺在该艺术门类的语言交流上。这里并非指"称谓"的不同,主要讲的是"文化层面"的差异。我在想,如果客人提出要看看"盆中的树桩雕塑"或是"盆中造型植物",可能翻译会理解得快些,也就不会出现"侏儒树"这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怪词汇了。  相似文献   

5.
《中国花卉盆景》2010,(11):41-41
<正>尊敬的各位贵宾们,尊敬的曾安昌会长、苏义吉会长、郑惠莹女士、郑志民董事长、罗伯特先生、威利先生、保罗先生,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我首先代表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对"第八届粤港澳台盆景艺术博览会暨2006中国陈村国际盆景赏石博览会回顾展"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500年前,一个叫哥伦布的意大利航海家从美洲大陆返航后对西班牙国王和王后汇报说,地球是圆的。500年后,《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他的书里却对全世界说:世界是平的。这句话我觉得应用在我们盆景  相似文献   

6.
金秋的一个下午,我造访了盆景老友周木采先生。此时他正在屋顶上给他的"宝贝"浇水。老周热情地接待了我。我举目四望,一盆盆生气勃勃、造型各异的盆景映入我的跟帘,和我两年前见过的形态大不相同。我忙问:"投资不少吧,又进了许多新货?"他摇摇头说:"现在市面上较好的树桩一株都要以万元计数,咱又不是大款,哪能有多少资本投入,大多数还是老货色,只不过是旧貌换新颜而已。"  相似文献   

7.
湖北嘉鱼县有一个叫牌洲湾的村子,村里有一位玩盆景玩出名堂的人,他就是该县汽车运输公司工会主席任海清。在该运输公司办公大楼前不大的院子里,错落有致地摆放着近400盆大中型盆景。今年“五一”,我再次走进了他的盆景世界。 从爱好到痴迷 任海清,53岁,他干一行爱一行,当兵时是个好兵,退伍后本职工作也搞得有声有色,现在玩盆景也是做得红红火火。按他的话说,10年军旅生涯,再10年的乡镇基层工作,如今他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张虎同志30余年以创作山水盆景名扬乡里。他爱钟乳石、千层石、太湖石、虎皮石、木纹石等。自然界中,众多的名贵石种,几乎都是他珍爱的物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采撷大自然山山水水最美的景物,一直是张虎同志创作的行动指南。用他自己的话说:从事山水盆景创作者的任务很重。可以说是一辈子读不完的书、走不完的路,更有探索不尽的艺术源泉。艺术的创作要靠真情实感。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带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基本做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灵感要从生活实践中产生。好的盆景作品更是艺术家学识、品德、艺术修养和对人生、社会、历史、自然宇宙的独特感悟。张虎  相似文献   

9.
在我的印象中,国内出版的盆景专著,专门撰写树石盆景创作的并不很多,除香港《伍宜孙盆景集》将树石盆景纳入"附石盆栽"一章论述较详细之外,内地第一位提出"论树石盆景"者恐怕是武汉的贺淦荪教授了。而今天我又欣喜地看到林鸿鑫先生寄来的《树石盆景的创作与欣赏》书稿真是喜出望外。应该说,关于以树石盆景创作为中心内容的专著也许这是国内第一本。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林先生与我有多次交往。最初,只知他为人诚恳,教学有方,曾先后担任国内多所大、中院校兼职教授,并受聘于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兼职教授。再后来,又知道他不仅精于盆景艺术,还擅于设计施工各种园林景观,在香港花展期间,经他设计施工的展区由于风格独特,受到各国宾客的好评,被授予"特别贡献奖"。林先生的才艺不仅在浙江红欣园林艺术公司经营、投资苗木基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在深圳市东湖公园盆景世界中获得了"精品示范园"和"绿色传播者"的光荣称号。  相似文献   

10.
我订的《中国花卉盆景》1993年第7期是一位根艺爱好者转交给我的。他说:“要清理阶级队伍了。”我被说得莫明其妙。他翻出《正本清源,以根为本》一文给我看。拜读之后,觉得上述戏言虽然尖刻,但文中确有类似味道。所谓“何日正本清源,众生拭目以待”云云,还很有些压力之感。  相似文献   

11.
往事如烟,时间过得真快。仔细想想,我已经和伍宜孙博士八年没有联系了。2003年,时年93岁高龄的伍宜孙博士仍对盆景艺术恋恋不舍。这是因为,盆景给他带来了无限乐趣,也给他带来了健康长寿。早在36年前,倡导岭南盆景艺术风格的伍宜孙博士出版了《文农盆景》一书。1994年他获得  相似文献   

12.
漫说我的盆景制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摆弄盆景已经四、五年了,家里杂七杂八也有一百多盆;自认为好的,也有几十盆。但我的盆景真正算是杂木类,拣的、拾的、要的、换的、穷尽许多方法,倒也搞出了许多小名堂。不要说拿出去展览吧,就在我附近,起码也有许多人认为我是弄盆景的,看的、问的、想买的,上门讨教的,我成了不十分懂盆景但喜欢盆景的百姓心中的『杨老师』。既然有人叫我『杨老师』,我就来讲讲几盆盆景的创作过程吧。  相似文献   

13.
偶然看到98年10期《中国花卉盆景》上刊有彭友洲先生《树桩盆景蟠扎时间有讲究》一文,引起了我的关注。我又翻看了包尚理先生原文,觉得还是包先生写得对。其一,彭先生在文的开头说:树桩盆景的蟠扎要“避开严冬季节”各类树桩盆景,尤其是常青的松柏、黄  相似文献   

14.
李伟钊,当今岭南盆景界的“红人”。60年代初,他脱下军装回穗看见邻居在摆弄花木,萌发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天天在自己60多平方米的天台上,精心修剪。慢慢地,他的天台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盆景园。盆景摆弄得多,灵感也多。他曾长时间担任荔湾区委的新闻秘书,创下一年见报稿件300篇的罕见纪录。他告诉笔者,写文章与种盆景的道理一样,就是要抓住“灵性”的一面,进行衬托、剪裁,文章就能写得好。这位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特邀理事、广州市科普作家  相似文献   

15.
电话铃响了,是好友碧源兄打来的。他说刚制好一盆盆景,要我过去看看。来到碧源家院内,一盆长约180厘米,宽90厘米,高60厘米盆景放在石桌上,格外醒目。碧源说:“这是以我国重点风景区三清山为蓝本制作的。”蜿蜒曲折的江河两岸,群峰拔地而起,姿态万千,竞相争秀。  相似文献   

16.
我的家在山东兖州,属平原地带,搞盆景和根艺,没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但我的家却与根雕、盆景、奇石结下了不解之缘。提起我喜欢上这些艺术品,还得归功于《中国花卉盆景》。记得那是1988年,我到一位朋友家作客,他是位根艺盆景爱好者,家里摆设了许多根艺和盆景作品,书架上还  相似文献   

17.
陈象川老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好老师。他出身泥瓦工匠,通过不断努力,终于成为南京林校的一名高级讲师。特别是他爱上盆景专业以后,对盆景美学理论之研讨,盆景技艺与制作,作出了卓越的成绩。他是一位独树一帜的既有美学理论修养,又有踏实创新能力的盆景艺术家。今年五月,获息陈象川老师因病去世,深感震惊,我为失去这样一位好老师而深感惋惜。我是常熟的一位盆景爱好者,同陈老师接触的较近。记得他来常熟进行盆景资源调查时,他顶着烈日,每天穿梭在林场、公园、盆景  相似文献   

18.
6月下旬我应美国明尼苏达州盆景协会理事长赖恩迪先生之邀,参加了1987年国际盆景大会。从过去的书信交往中,我判断他一定是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谁知见了面竟是四十开外的黄金年华,他金发,大胡子,身体魁伟,充满自信,仿  相似文献   

19.
今年夏天,烈日炎炎,我带上相机,去刘常贵老师家登门拜访,走到门前见门扇半开半掩,侧身往院里一瞧,只见院内雾气腾腾,我想这大概是刘老刚给花木盆景浇过水的缘故吧!的确,这时刘老正在给花木盆景整形,我随手掏出相机,对好焦距,咔嚓一声,刘老这才发觉门前有人,他面带笑容地说:“自立,又来采访啦!”我说是来欣赏老师的盆景呢!刘老精神饱满,满面红光,神采奕奕。我问老师今年多大岁数啦?老师伸出左手拇指与食指一撇,吆!你老人家80  相似文献   

20.
我爸是个盆景迷。早在1986年我刚记事的时候,他养花做盆景就小有名气了。他制作的盆景,先后参加过省市和全国举办的盆景展,还出席了华东地区盆景学术研讨会。在父亲的薰陶下,我不知不觉地也不知从何时起,也摆弄起树疙瘩和石块块来啦。近几年我和爸爸利用业余时间去山区、农村采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