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苜蓿修复重金属Cu和有机物苯并[a]芘复合污染土壤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室内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苜蓿(MedicagoSativalam)在Cu污染土壤中对多环芳烃苯并[a]芘污染的修复作用。通过60d的温室盆栽试验表明,土壤中苯并[a]芘的可提取浓度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减少,苜蓿加快了土壤中可提取态苯并[a]芘浓度的下降。在1、10、100mg·kg-1苯并[a]芘处理浓度下,苜蓿生长的土壤中苯并[a]芘的减少率分别达86.0%、84.3%和39.8%。苜蓿通过增强根圈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和数量而提高植物对苯并[a]芘的降解率,同时,植物的根、茎也可积累少量苯并[a]芘,并且能够在Cu和苯并[a]芘混合污染中正常生长,苜蓿对土壤中Cu无明显修复作用。由于土壤自身具有修复多环芳烃苯并[a]芘污染的自然本能,在Cu污染下种植苜蓿具有强化苯并[a]芘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可促进苜蓿生长,增强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从而提高苜蓿修复Cu和苯并[a]芘混合污染土壤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黑麦草对苯并[a]芘污染土壤的根际修复及其酶学机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采用室内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对多环芳烃苯并[a]芘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土壤中苯并[a]芘的可提取态浓度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黑麦草加快了土壤中可提取态苯并[a]芘浓度的减少,提高了苯并[a]芘在土壤中的降解率,在1、10、50mg·k^-1苯并[a]芘处理浓度下,黑麦草生长土壤中苯并[a]芘的降解率分别达90.3%、87.5%、78.6%;而没有黑麦草生长土壤中苯并[a]芘的降解率则为79.3%、66。4%、55.6%。黑麦草根系增强了土壤中多酚氧化酶和脱氢酶的活性以及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碳的含量,从而提高植物对苯并[a]芘的降解率。植物的地上部也可积累少量苯并[a]芘,但植物对苯并[a磁的吸收不是黑麦草对其修复的主要机制。土壤自身具有修复苯并[a]芘的潜能.种植黑麦草具有强化土壤修复苯并[a]芭污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1株苯并[a]芘高效降解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苯并[a]芘为唯一碳源反复驯化,从长期受苯并[a]芘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1株高效降解苯并[a]芘的菌株A12,经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初步鉴定为睾丸酮丛毛单胞菌(Comamonas testosteroni)。菌株A12在苯并[a]芘质量浓度为5 mg/L、温度为28℃条件下,振荡培养12 d,苯并[a]芘的降解率可达到28%。  相似文献   

4.
苯并[a]芘是环境中广泛分布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利用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肠道中的微生物有效降解苯并[a]芘,是当前对环境中苯并[a]芘污染进行生物修复的新途径。本研究以苯并[a]芘(8 mg·L-1)作为唯一碳源对赤子爱胜蚓肠道微生物进行胁迫培养5代,使用平板稀释涂布法分离筛选出1株苯并[a]芘高效降解菌株BJ-1,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 RNA基因测序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菌株BJ-1对苯并[a]芘的降解能力。结果显示:菌株BJ-1鉴定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且在30℃,无机盐培养基中苯并[a]芘质量浓度为8 mg·L-1的条件下,胁迫培养28 d后,菌液0D600 nm值增长至0.424,菌株降解率可达86.01%。研究表明:赤子爱胜蚓肠道中能筛选出有效降解苯并[a]芘的微生物,丰富了降解有机污染物苯并[a]芘的微生物资源,从而为环境中苯并[a]芘污染的生物修复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新余土壤多环芳烃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余土壤中采集样品,对8种可能高致癌多环芳烃(PAHs):苯并[a]蒽(4)、屈(ChR)、苯并[b]荧蒽(4)、苯并[k]荧蒽(4)、苯并[a]芘(5)、二苯并[a,h]蒽(5)、苯并[ghi]苝(6)、茚并(1,2,3-cd)芘(5),运用高压液相色普仪方法,进行分析测定。结果显示,样品土壤中8种PAHs总含量范围在32.3~241200ng/g,平均含量80447.4ng/g。城北区总含量110.2ng/g,城南农业蔬菜地总含量32.3ng/g,钢铁厂焦炉区采样点土壤中的PAHs总含量241200ng/g高于其他采样点;新余市癌症发病率与PAHs平均暴露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回顾了近年来研究人员在苯并[a]芘检测过程中的前处理方法的研究概况,对比了各方法的优缺点。苯并[a]芘检测过程中的前处理方法主要有液液萃取、索氏提取、固相萃取、凝胶渗透色谱净化、超声萃取、微波辅助萃取等,检测涉及的样品主要为水、油、土壤及各种食品等。每种前处理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可根据样品的性状以及苯并[a]芘在该样品中的存在形态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油田外围未受污染的羊草作对照,分析了大庆油田开采区受落地原油污染的草原土壤及其上生长的羊草中的挥发酚、石油烃、芳烃和苯并[a]芘4种污染物的质量分数。结果表明,受到石油污染后,土壤中石油污染物质量分数可以达到土壤背景值的几十倍,污染的和清洁对照的羊草中4种污染物质量分数的差异极显著。在低背景值情况下,挥发酚和苯并[a]芘在羊草中的残留率分别达到13.54%和6.87%。污染羊草中的挥发酚、石油烃和苯并[a]芘3种污染物的残留量与土壤中的质量分数之间有着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呼和浩特市农田土壤污染预警和农业规划用地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对呼和浩特市农田土壤60个采样点位中15种多环芳烃进行污染特征、来源解析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ΣPAHs含量范围为114~948μg/kg,平均含量为338μg/kg,参照相关研究评价标准判定,呼和浩特市农田土壤中70%以上属于轻微污染,不存在严重污染点位;研究区农田土壤中高分子量多环芳烃污染占总含量的74%,以近郊农田土壤污染最为严重;定量解析来源主要是煤、焦炭和木材的燃烧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结论]采用生态效应区间法评价和苯并(a)芘毒性等效当量法评价均证明呼和浩特市农田土壤存在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其中苯并[a]芘、二苯并[a,h]蒽等高分子量多环芳烃是主要潜在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9.
城市污泥农用对植物和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GC和HPLC检测技术对施用城市污泥盆栽不同植物(雪韭、三叶草和紫花苜蓿)后的植物和土壤中的4种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有机氯农药、菲和苯并[a]笼)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不同植株、根系和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供试植株、根系和土壤中均检出多氯联苯(PCBs)、有机氯农药(OCPs)和多环芳烃(菲和苯并[a]芘)等3类共19种有机化合物,其中均以OCPs、PCBs和菲(PA)为主。施用污泥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大部分处理植物和土壤中PcBs、OCPs和PAHs(PA和B[a]P)等的含量。强致癌性化合物苯并[a]芘在各处理植株和根系中均被少量检出,在土壤中的检出量远远低于加拿大土壤质量控制标准(0.1mg·kg^-1),仅个别处理高于荷兰污染土壤治理标准的目标值(0.025mg·kg^-1)。菲在土壤、植株和根系中的检出量均大大高于苯并[a]芘,在部分土壤中的检出量超过加拿大和荷兰土壤质量控制标准(0.1和0.045mg·kg^-1)。除个别污泥处理的不同植物对有机氯农药和多环芳烃类(菲)的生物浓缩系数(BCF)小于1.0、多环芳烃类(苯并[a]芘)大部分小于1.0外.其余均大于1.0。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呼和浩特市农田土壤污染预警和农业规划用地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对呼和浩特市农田土壤60个采样点位中15种多环芳烃进行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ΣPAHs含量范围为114~948μg/kg,平均含量为338μg/kg,参照相关研究评价标准判定,呼和浩特市农田土壤中70%以上属于轻微污染,不存在严重污染点位;研究区农田土壤中高分子量多环芳烃污染占总含量的74%,以近郊农田土壤污染最为严重;定量解析来源主要是煤、焦炭和木材的燃烧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结论]采用生态效应区间法评价和苯并(a)芘毒性等效当量法评价均证明呼和浩特市农田土壤存在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其中苯并[a]芘、二苯并[a,h]蒽等高分子量多环芳烃是主要潜在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11.
热处理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对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行为进行研究。[方法]利用一种温度辅助解吸-气流式液相微萃取装置结合溶剂超声萃取,研究了热处理(温度为50~300℃)对土壤中多环芳烃(苊、菲、芘、苯并[a]芘)存留的影响。[结果]在该温度范围内进行热处理时只有极少部分的多环芳烃从土壤中释放出来,大部分被保留于土壤中;200℃以上的处理温度明显降低了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溶剂可提取性,对多环芳烃起锁定作用。[结论]该研究可以为受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修复和生物有效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HPLC-FLD)联合测定滩涂贝类泥蚶中苯并[a]芘的含量。将泥蚶样品用正己烷超声振荡提取,用苯并[a]芘(B[a]P)专用固相萃取柱(SPE)净化,荧光检测器定量检测。苯并[a]芘在0.01~1μg·m L-1浓度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达0.999 2,本方法平均回收率为81.47%~84.7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8%~8.8%(n=6)。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该方法苯并[a]芘检出限为0.3μg·kg-1;荧光检测器的检出限为1.0 ng·m L-1。总体来看,用该方法检测泥蚶中苯并[a]芘含量前处理简单、分析时间短、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镉(Cd)和苯并[a]芘(BaP)污染对小麦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营养液中镉和苯并[a]芘的浓度分别为10mg.L-1和54mg.L-1。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胁迫组小麦生物量下降,株高降低,复合胁迫组地上及地下干重分别下降13.1%和49.8%,株高增长最低;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现升高-降低-升高趋势,且低于对照,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升高再降低,复合胁迫组POD活性最高,CAT活性最低。镉、苯并[a]芘及其复合胁迫下,小麦幼苗的生长受到了一定抑制,且以复合胁迫最为显著。镉、苯并[a]芘联合作用的结果表现为协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小麦秸秆生物炭对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小麦秸秆为原材料,在300℃下缺氧裂解3、6、8 h制备生物炭,比较了3种生物炭的产率、pH值、灰分以及C、H、N元素含量,表征了300℃、6 h生物炭的表面形态,并用其作为修复材料,对大港油田的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结果表明,随裂解时间的延长,生物炭产率下降,pH值升高,灰分含量增加,H/C值下降,但产率、pH值、灰分和H/C值都是从3 h到6 h差异显著,6 h到8 h差异不显著。C元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石油污染土壤经生物炭修复14 d和28d后,总石油烃降解率分别为45.48%和46.8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修复14 d后土壤中的萘、苊、苯并[a]蒽、屈、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茚并[1,2,3-cd]芘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苯并[a]芘含量下降幅度达98.18%,其他几种PAH的降解率也都高于对照组,28 d后这些PAH的含量又有上升趋势。这说明小麦秸秆裂解时间对生物炭的性质有影响;300℃、6h生物炭可以用来修复石油污染的土壤。  相似文献   

15.
选取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佛山市顺德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市26个代表性土壤样品中的多环芳烃的含量和组成,并对多环芳烃的来源进行探讨.结果显示,16种优控多环芳烃中有8种100%检出,其余8种也有不同程度的检出,检出率最低的化合物为蒽(7.9%).在顺德区土壤中多环芳烃含量介于34.0~341.0 μg·kg-1,平均值为169.4 μg·kg-1.总体上顺德区土壤PAHs污染程度较轻,仅34.62%的样品受到了轻度污染.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提取出2个主因子,进而推断,PAHs的主要来源是燃烧源,而萘的主要来源是石油源.R型聚类分析可以将除蒽和苊之外的14种PAHs化合物明显分为3类:(1)芴、二苯并[a,h]蒽、二氢苊、萘聚为一类;(2)苯并[k]荧蒽、苯并[a]芘、苯并[a]葸聚为一类;(3)茚并[1,2,3-cd]芘、二苯并[a,h]蒽、苯并[b]荧蒽聚为一类,分类结果与PAHs化合物组分按照环数多少以及分子量大小基本一致,反映了多环芳烃在环境行为以及其本身化学性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浸出油、土榨油和冷榨油等3种不同工艺制取油,酸价、过氧化值和苯并[a]芘等质量安全指标进行测试分析,以探明不同加工工艺对茶籽油品质与食用安全性的影响。研究表明,3种工艺制取油,其酸价、过氧化值和苯并[a]芘随贮藏时间延长,总体变化呈增长态势。但3种工艺制油,酸价指标增幅分别为325.0%、136.0%和120.9%,质量安全指标合格率分别为20%、0和100%;过氧化值增幅分别为89.7%、46.1%和85.7%,合格率分别为20%、80%和100%;苯并[a]芘增幅分别为202.5%、177.8%和65.7%,合格率分别60%、40%和100%。因此,低温冷榨工艺制油,常温下在3 a贮藏期内,通过检测其酸价、过氧化值和苯并[a]芘增幅相对较少,分别是120.9%、85.7%和65.7%,且苯并[a]芘含量与贮藏时间的相关性不大,其质量合格率均为100%。其产品滋味柔和清香,色泽澄清透明,保持生理活性物质,质量风险可控,是一种高端木本油料植物食用油。  相似文献   

17.
苯并[a]芘(BaP)的毒性作用与致毒机理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论述了苯并[a]芘(BaP)的毒性作用与致毒机理.并结合目前国内外关于BaP毒性的研究现状,论述了BaP毒性作用的实现及与环境中其他物质或因素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优化了小麦粉中多环芳烃(PAHs)的提取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0份小麦粉样本进行18种PAHs含量测定,以苯并[a]芘毒性为当量因子,分析小麦粉中PAHs污染特征。结果表明,采用正己烷直接提取小麦粉中PAHs,方法简单,提取效果较好。小麦粉中4种PAHs总量范围为0.93~8.64μg/kg;18种PAHs的总量范围为6.29~80μg/kg;苯并[a]芘的含量范围为0~1.08μg/kg。本研究中30份样本均能达到我国国家标准对小麦粉中苯并[a]芘限量要求,均能达到德国安全技术认证(GS认证)对18种PAHs限量要求,但有1份小麦粉超出欧盟[Regulation(EC)No.835/2011]对苯并[a]芘限量要求,10份小麦粉超出4种PAHs限量要求,对人体存在一定健康风险。污染特征分析表明,虽然小麦粉中PAHs主要由2~3环PAHs构成,但小麦粉的毒性主要是由5~6环PAHs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为较全面地了解持续炼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选择山西省典型焦化区-介休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焦化区与对照区卫星遥感数据及土壤、粮食作物及蔬菜食用部分实地采样监测数据,对焦化业的生态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焦化业影响,焦化区植被面积大量减少,20年间减少了9.27%;与对照区相比,焦化区土壤、粮食作物及蔬菜食用部分明显受到污染,粮食作物及蔬菜食用部分中挥发酚与苯并[a]芘含量已出现超标现象,不可食用;挥发酚、氰化物、苯并[a]芘3项焦化特征污染物相比较,苯并[a]芘不易进入植物体,而挥发酚和氰化物易被植物吸收;与粮食作物相比较,蔬菜类作物更易受焦化业的污染;粮食作物中,高粱最易受焦化业污染,大豆次之,玉米相对受焦化污染影响较小.在焦化区种植的蔬菜中,叶菜类蔬菜比根茎类蔬菜对焦化特征污染物吸收富集能力强.白菜是所有监测作物中最宜富集焦化特征污染物的作物.本研究提出了调整焦化区产业结构与农业种植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苯并[a]芘(B[a]P)在土壤中逐步累积后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采用低剂量叠加的方式模拟B[a]P在黄褐土中的累积过程,研究B[a]P不同污染方式对土壤B[a]P含量和微生物可培养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B[a]P累积和一次污染方式下,土壤B[a]P可提取态和有效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培养前期(1~28 d)下降速率较快,后期(28~56 d)下降速率减缓。B[a]P累积污染在整个培养期内显著地增加了土壤可培养细菌的数量,降低了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一次污染在初期降低了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增加了真菌的数量。B[a]P累积污染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抑制率为放线菌真菌细菌;一次污染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抑制率为放线菌细菌真菌。放线菌对土壤B[a]P污染最为敏感,且与土壤B[a]P含量的相关性高于细菌和真菌,可作为多环芳烃类污染物污染土壤的生物学指标。累积污染以低剂量叠加方式研究了土壤微生物区系对B[a]P污染的响应,反映了B[a]P在实际土壤中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