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发病雏鸡的肾脏中分离到一株禽传染性支气管炎——肾变病型〔AvianInfectious Bronchitis(IB)——Nephrosis Form〕病毒。经盲传三代接种鸡胚后,出现典型的侏儒胚病变。该病毒能被乙醚、氯仿灭活,经56℃30分钟后被灭活,但能抵抗 pH2 30分钟。在电子显微镜下,病毒粒子直径为103nm,有19nm 宽的囊膜,囊膜上有典型的球状突起呈花冠状。病毒粒子内部有一典型的马蹄型结构  相似文献   

2.
采用7.5%PEG6000沉淀鹅胚尿囊液中的病毒和10%PEG6000沉淀细胞培养物中的病毒,沉淀物用缓冲液溶解后铺在30%(W/W)的蔗糖垫上,经1.5×10~5g离心2h即可获得比较纯的病毒。病毒粒子经1%醋酸铀负染后镜检,病毒粒子分为有囊膜和完全或部分失去囊膜两种。有囊膜的粒子大小约130~200nm,囊膜宽厚而不规则。失去囊膜的核衣壳呈六角形或近圆形,约100nm,并可观察到具有放射状的壳粒。  相似文献   

3.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鸡胚接种盲传,从重庆某地疑似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病鸡群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能导致鸡胚出现侏儒胚。用此病毒回归10日龄雏鸡,可使试验鸡出现典型的花斑肾。尿囊液毒穴36~48h雪经差速离心和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在电镜下能观察到典型的冠状病毒形态,病毒粒子直径为80~120nm,有囊膜、纤突。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穴RT-PCR雪技术扩增出了该病毒的特异性基因M和N,这从分子水平进一步证实引起鸡群死亡的病毒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4.
1999年12月底,北京郊区某鸡场发生1种以鸡腺胃肿大为特征的鸡的传染病.取发病鸡腺胃,经研磨离心处理,取上清接种SPF鸡胚,从第4代开始,出现典型的胚胎卷缩、侏儒胚,EID50为10-5.25.病毒感染SPF鸡胚尿囊液经负染电镜观察,可见直径为80~160nm,有囊膜和纤突的类似冠状病毒的病毒粒子.该病毒可干扰新城疫病毒增殖.病毒对热敏感,耐酸,无直接血凝性,但病毒经胰酶处理后能凝集鸡红细胞.用此分离毒接种8日龄雏鸡,能引起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致麻鸡发病的病毒毒株的分离,经电镜观察、血液凝集试验、病毒中和试验、动物回归试验、鸡胚接种试验等结果表明,病毒粒子呈球形,表面有囊膜,直径100~450 nm,能凝集鸡红细胞,血凝反应能被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抑制,能致4周龄鸡发病死亡,MDT为38.2 h,ICPI为1.68,IVPI为2.33。病毒对氯仿、胰酶及酸敏感,能被二价镁离子保护,在4℃放置30 min,其感染力无影响,但对热敏感。以上试验结果表明,病毒为新城疫强毒株。  相似文献   

6.
鸭瘟病毒提纯方法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鸭瘟病毒CHv株经鸭胚和鸭胚成纤维细胞(DEF)进行培养增殖后,收集病毒液,分别采用沉淀法、层析法、差速离心法和蔗糖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了鸭瘟病毒的提纯研究,结果表明,DEF增殖与蔗糖不连续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是鸭瘟病毒较好的增殖和提纯方法,病毒粒子主要存在于400~500g·L-1蔗糖层上;经20g·L-1磷钨酸负染后电镜观察发现,提纯病毒具典型疱疹病毒特征,大小较一致,为170~190nm,由核芯、衣壳和囊膜3部分组成结构较完整的病毒粒子;采用Bradford法测定,纯化病毒液中病毒含量为0.71mg·mL-1.  相似文献   

7.
番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从番鸭肝“白点病”患鸭的肝脾匀浆中分离到7个病毒分离株。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粒子呈球形,无囊膜,有可见的双层衣壳结构,外壳直径75nm,内核直径50nm;病毒核酸型为RNA;不凝集鸡、鸭、兔、豚鼠红细胞,与禽呼肠孤病毒有一定的抗原相关性;对番鸭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可致感染细胞圆缩、融合,出现多核细胞和巨细胞,胞浆内有近核包涵体;试验感染1日龄敏感雏番鸭死亡率达100%,临床及病理变化与自然感染发病的番鸭基本一致,并可回收到该病毒。结果表明,目前国内流行的番鸭肝“白点病”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8.
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鸡胚接种和鸡胚成纤维单层细胞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从江西省某猪场死亡仔猪的脑、肺脏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接种家兔48 h后开始表现不安,呈奇痒为特征的神经症状并死亡。病毒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形成痘斑,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中增殖并使细胞出现病变、死亡。电镜观察到病毒粒子呈圆形,囊膜清晰可见,直径130~170 nm。根据已发表的伪狂犬病病毒(PRV)gE基因的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引物,采用PCR方法可扩增特异性953 pb DNA片段。证实分离的病毒株为伪狂犬病病毒,命名为伪狂犬病病毒GN0605株。  相似文献   

9.
苏里 《新农业》2023,(3):84-85
<正>1病原简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γ-冠状病毒,直径在90~200纳米,病毒粒子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多形性。病毒含感染性单股RNA,是所有RNA病毒中最大的一类,病毒粒子表面包有双层囊膜,囊膜上有花瓣状突起,故此得名冠状病毒。本病毒容易变异,目前已经报道30多个毒株,我国主要流行毒株为M41和C型,  相似文献   

10.
从患传染性腺胃病的病鸡中分离到4 株病毒,其中H95株在SPF鸡胚上已稳定传代。病料及H95 传代后的鸡胚尿囊液经蔗糖梯度和CsCl密度梯度离心后的纯化物,电镜下为大小80~160 nm 、有囊膜的病毒颗粒,囊膜表面有纤突,呈冠状形态。病毒在CsCl中的浮密度为1.19~1.23 g/cm 3, 对热和氯仿敏感,耐酸,能抵抗1% 胰酶,无直接血凝性,经卵磷脂酶C处理后的病毒则能凝集鸡红细胞,能干扰新城疫病毒在鸡胚上的增殖。应用杂交瘤技术筛选出4 株抗H95株的阳性克隆,经Western blotting, 其中3 株单抗能识别54 kd 蛋白多肽,该条带也能与来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 M41 株的针对N 蛋白的单抗反应。中和试验表明, H95株与其它IBV 毒株在血清型上存在差异。上述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鸡传染性腺胃病的病原是冠状病毒科的成员,并且很可能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中以腺胃病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新的致病病型。  相似文献   

11.
腺胃病变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原特性与多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传染性腺胃病的病鸡中分离到4株病毒,其中H95株在SPF鸡胚上已稳定传代。病料及H95传代后的鸡胚尿囊液经工和CsCl密度梯度离心后的纯化物,电镜下为大小80-160nm、有囊膜的病毒颗粒、囊膜表面有纤突,呈冠状形态。病毒在CsCl中的浮密度为1.19-1.23g/cm^3,对热和氯仿敏感,而酸,能抵抗1%胰酶,无直接血凝性,经卵磷脂酶C处理后的病毒则能凝集鸡红细胞,能干扰新城疫病毒在鸡胚上的  相似文献   

12.
本病是在我国发现的尚未见报道的丹顶鹤病毒性传染病。患鹤肝脏肿大。实验表明,人工感染雏鹅和成年鹅能引起发病和死亡;该病毒还可致死鹅胚、鸭胚和鸡胚,并能在鹅胚和鸭胚成纤维细胞上产生细胞病变。该病毒有囊膜,呈球形,大小约为130-180nm,无囊膜颗粒为95-105nm在CsCl里浮密度为1.29-1.34g/cm#+3,沉降系数为83.4s,对pH3.0敏感,而对pH5.0有抵抗力,1克分子MgCl#-2溶液对病毒无保护作用。该病毒不凝集禽类及动物红细胞。中和试验表明本病毒与小鹅瘟病毒、新城疫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法氏囊病病毒、鸭瘟病毒、小鸭肝炎病毒和猪瘟病毒没有抗原关系。  相似文献   

1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江西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从江西省爆发疑似PRRS临床症状的某猪场病猪血清中分离到一株致Marc-145细胞病变的病毒。负染电镜观察结果可见直径约50nm大小的有囊膜的球形病毒粒子;超薄切切片可见胞浆内有大量直径约40-80nm球形或椭圆形病毒粒子。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与美洲型PRRS阳性血清反应发出强特异性荧光,而与欧洲型阳性血清只出现弱的荧光效应,初步鉴定分离株为美洲型PRRS病毒,暂命名为JX株。  相似文献   

14.
从德州市某些鸡场发生的以腺胃肿大为特征病变的病鸡群中收集腺胃组织进行了病原分离。分离病原通过SPF鸡胚传代可见典型的胚胎病变特征 ,电镜观察 ,可见到直径为 80~ 1 4 0nm、有囊膜及纤突呈冠状排列的病毒离子 ;经 1 %胰酶处理后能凝集鸡红细胞 ;接种 1 0日龄SPF雏鸡可引起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病征及病理变化 ,并从病变组织中再分离到病毒 ,从而确定该分离株为鸡腺胃型传支病毒。用其制成的油乳剂灭活疫苗 ,可使接种鸡获得坚强的免疫力 ,能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杜宗沛  吴植  徐小琴  叶滨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3901-3901,3904
[目的]调查江苏省泰州市某鹅场鹅大批死亡的原因。[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病理变化、动物回归感染试验、血清学检查等对江苏省泰州市某鹅场发生的疑似鹅副黏病毒病的病料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结果]该病毒能使SPF鸡胚以及10日龄鹅和鸡全部死亡,能凝集鸡红细胞并能被NDV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不能被禽流感病毒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发病死亡与人工感染死亡的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基本一致。经电镜观察发现该病毒颗粒呈圆形,直径在150 nm左右,有囊膜及纤突。该分离毒株经灭活后免疫鹅群,取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结论]该病毒为禽Ⅰ型副黏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  相似文献   

16.
番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番鸭肝“白点病”患鸭的肝脾匀浆中分离到 7个病毒分离株 .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粒子呈球形 ,无囊膜 ,有可见的双层衣壳结构 ,外壳直径 75nm,内核直径 50 nm;病毒核酸型为 RNA;不凝集鸡、鸭、兔、豚鼠红细胞 ,与禽呼肠孤病毒有一定的抗原相关性 ;对番鸭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可致感染细胞圆缩、融合 ,出现多核细胞和巨细胞 ,胞浆内有近核包涵体 ;试验感染 1日龄敏感雏番鸭死亡率达 10 0 % ,临床及病理变化与自然感染发病的番鸭基本一致 ,并可回收到该病毒 .结果表明 ,目前国内流行的番鸭肝“白点病”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17.
正猪发病后临床特征有很多,其中以口鼻有水疱的疾病主要有猪口蹄疫、猪水泡病和猪水泡口炎最为典型,现将3种病症的流行、症状及其防控做以简要介绍,方便养殖场户和技术人员借鉴和参考。1猪口蹄疫病原:病原是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的口蹄疫病毒(FMDV),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20~25 nm,无囊膜。目前全世界已知的有7个主型,80多个亚型,当  相似文献   

18.
用鸭源新城疫病毒(ND)D10株和减蛋综合征(EDS—76)病毒GC2株同时在同一鸭胚中复制增殖.结果表明:(1)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鸭胚后,鸭胚平均死亡时间(MDT)73.6h,死亡率88.2%(15/17).胚体皮肤出血、淤血,绒毛尿囊膜水肿、增厚,尿囊液能凝集人和鸡红细胞.(2)尿囊液感染鸡胚成纤维(CEF)细胞,致细胞病变(CPE),证实尿囊液中存在NDV.用间接法Dot—ELISA检测EDS—76病毒抗原,结果为阳性.(3)电镜观察经提纯浓缩后的尿囊液,可见到两种病毒粒子:NDV形态不一,多数直径约120~130nm或更大.有囊膜;EDS—76病毒呈圆形,直径约70nm,有囊膜.(4)用血凝试验(HA)测定两种病毒.其生长规律与单独接种时一致.(5)接种灭活的含毒尿囊液的雏鸡,在血清中出现抗两种病毒的HI抗体及抗EDS-76病毒的中和抗体,对NDV强毒攻击有坚强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9.
对分离的疑似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作了进一步的鉴定。鸡胚盲传至第5代时开始出现死亡和侏儒胚,胚体肾脏肿大有尿酸盐沉积;电镜观察可见80~120 nm的病毒粒子;分离病毒在鸡胚上可干扰新城疫病毒Lasota株的增殖,本身也能被AEV病毒所干扰;SF5株分离毒与部分标准IBV毒株的血清进行中和试验,结果显示与Ark99株有部分交叉保护;经过一系列实验,确定了所分离病毒为肾型IBV,定名为SF株。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利用鸡包涵体肝炎自然病例的肝组织,通过SPF鸡胚连续传代和鸡胚肾细胞培养,分离到一株鸡包涵体肝炎病毒HA株。该病毒的核酸型为DNA、无束膜、对乙醚、氯仿具有抵抗力;且其对酸有抵抗力,对热敏感。电镜观察发现,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约80-100nm。有2、3、4、5、8型的标准阳性血清进行中和试验,证明HA株为血清型2型。回归试验表明HA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