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大蒜产量由亩株数,单株瓣数和平均瓣重三者构成、其中亩株数是群体性状,单株瓣数及平均瓣重是个体性状。在个体性状中,一般单株瓣数可塑性较小;而单瓣重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在试验处理范围内,增加密度,单株重虽有相应减少,但不呈倍数性降低,这样对亩产量有相应提高。2、植株高度,单株最大叶面积,单瓣重量及单株叶片数与单株产量之间均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所以,为个体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对提高群体产量有着重要意义。3、大蒜的生长及叶面积变化有年前及年后两个高峰,年前高峰出现在11月下旬,年后高峰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不同品种,不同密度间叶面积变化差异显著。晚熟品种在亩植六万的密度下后期光照不足。生长后期,在同一叶层内,叶面积每增加1,光强降低20%左右;同一叶面积系数下,光照每穿过20cm 厚叶层光强降低20%左右。4、不同品种在不同密度下,产量、质量、用种量均不同,因而导致经济效益有较大差异。因此从全面考虑,品种不同密度也应有所差别。生长弱的临颖蒜亩密度可达6万株;晚熟的苍山蒜和早熟多瓣的苏联蒜。以亩植4万株为宜。  相似文献   

2.
不同群体密度与大蒜产量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该课题先后研究了马铃暑产量形成过程;茎形成与茎叶生长的相关性;产量形成过程中有机物质和氮、磷、钾的吸收、积累和转移;种暑生理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光合特性与合理群体结构等。①发现并提出了马铃暑生长发育的两个平衡期;据此,提出了马铃暑生长发育的三个阶段和六个时期,具有独到之处,为制定丰产栽培技术,提  相似文献   

4.
水稻群体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对产量形成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1,自引:2,他引:61  
 本文研究了水稻群体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对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冠层倒4叶至倒1叶叶长与每穗总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冠层各叶叶长与结实率、千粒重及单株产量的关系因品种类型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抽穗后冠层叶片的比叶重和叶绿素含量与杂交籼稻和中籼品种的结实率、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中粳品种的结实率、产量相关不显著;增加抽穗至成熟期叶片的净同化率,对促进杂交籼稻汕优63籽粒生长的作用较大,对中粳品种盐粳2号的作用较小;抽穗期顶3叶叶面积占冠层最大叶面积之比是衡量群体发展合理与否的一个指标,适当提高这个比值,有利于增加抽穗后干物质的积累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对早稻“湘早籼19号”产量形成与群体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每蔸苗烽相同的情况下,每平方米按30.0蔸配置分别较56.3蔸/m^3、37.5蔸/m^2和22.5蔸/m^2,分别增产20.11%、9.84%、7.57%。其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在确保单位面积的蔸数的前提下,提高了本田分蘖成率和每穗实数数。  相似文献   

6.
棉花群体结构与产量关系的研究顾恒琴,王国山,毕淑兰(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棉花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的研究,是棉花栽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棉花产量的主要因素。北方特早熟棉区因其无霜期短,有效积温不足,已逐渐形成“矮、密、早”的栽培体系,但近年来...  相似文献   

7.
谷子是我省主要栽培作物之一,但七十年代以后,由于多种原因,播种面积大幅度下降。近年来,播种面积又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生产条件有了改善,生产水平也不断提高。如何在较高的肥、水条件下确定谷子栽培的适宜密度,以便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获得更高的产量,这是目前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于1981~1983年,在沈阳农学院校内试验地连续进行了三年谷子高产群体结构试验。从而了解和掌握群体结构发展动态的规律,研究群体与个体,地上部与地下部,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前期与后期健全而协调地发展关系,能够经济有效地利用光能和地力,达到高产、稳产、优质、低消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9.
研究了“细叶绿”品种的四种栽培密度的光合性状:1000蔸/亩头麻的有效分蘖时期最长,为27天,二、三麻较短,为16天左右。三季麻的叶面积均在黑杆始期出现高峰。在叶面积指数达到4以前,随叶面积的增长,群体对光的吸收能力迅速加大,距麻茎顶端10厘米处,叶群叶子分布最多。封行后冠层10厘米的光照强度降低39—89%。在高温高光强季节,高密度群体的下层光照强度常常可达光补偿点以上。  相似文献   

10.
生姜群体及其光合作用与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结果表明,姜群体光合速率与群体姜产量密切相关,群体光合速率决定于群体的构成。高产群体姜的单位面积分枝数应超过150/m2,叶面积指数不得低于6m2/m2。本试验中种植密度超过7000株/666.67m2的3个群体均达到了这一要求,这3个群体间的株高、分枝数、叶面积指数、群体光合速率和产量均无显著差异且都获得高产。姜群体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呈典型的单峰曲线而异于单叶光合的双峰曲线。  相似文献   

11.
三年四个点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甘蔗地上部各器官(茎、叶、鞘)的干物质累积均为“S”形变化规律,均适于用Logistic方程进行拟合。得出福建省甘蔗干物质累积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各地各年不同,但都在8月上旬-10月下旬附近或提早或推迟一至二旬。找到了影响甘蔗产量高低的关键气象因子:关键期内的光温积(即旬平均气温和平均日照时数乘积的累加)、生长后期平均日照时数。提出了提高福建省甘蔗单产的农业技术措施必须是围绕着能够使甘蔗早日进入产量形成的关键期,以充分利用一年中光温条件好的时段的气候资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高、中、低肥量出发,初步研究了通35不同密度的生长量增长动态和产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肥量,密度与产量分别呈显著水平。二者互作效应不显著。高肥条件下每平方米插秧12.5~16.7穴的群体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中肥条件下每平方米插秧12.5~25穴亦不显著,说明了水稻群体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中肥条件下以每平方米插秧15~20穴的经济效益最高。产量因素之间可以互相补偿或削弱,稀植条件下单位面积稳数减少,千粒重和成熟度增高,密植条件下单位面积稳数多,而千粒重和成熟度降低,克服了形成产量因素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不同栽培方式及群体结构下,两个不同株型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垄双行栽培,可以有效地改善玉米群体结构,减少株间竞争,促进个体生长发育,增加其干物质积累,提高玉米的产量。种植方式与密度之间存在明显互作效应,大垄双行栽培方式下紧凑型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6.75万株/hm2,平展型品种的种植密度为5.25-6.00万株/hm2,分别比对照小垄栽培增产19.09%和14.25%。  相似文献   

14.
再生稻的产量形成及其高产群体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云南省8个大面积应用的再生稻品种为材料,研究再生稻的产量形成,并通过改变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分析再生稻最高产品种的高产群体质量。结果表明:再生稻抽穗期到成熟期的生长率为头季稻抽穗到成熟期的37.87%,再生稻的产量为头季稻的36.95%,再生稻产量与头季抽穗后到成熟期的群体生长率和再生稻抽穗期LAI呈显著的正相关,提高再生稻产量的关键是提高其有效穗,而提高再生稻有效穗的关键是提高腋芽萌发率和存活率;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创造了再生稻不同质量群体,高产质量群体齐穗期LAI为3.6以上,抽穗期到成熟期的群体生长速率在8.5 g/(m2·d)以上,对应的氮肥用量195 kg/hm2,在头季稻齐穗后15 d和收获2~3 d均施。  相似文献   

15.
研究结果表明,苎麻的高产群体结构可以分为高大稀疏型、株密兼顾型和株多取胜型。在苎麻的高产群体结构中,对纤维产量起主导作用的是单位面积上的有效株数和株高。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较全面地综述了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生理小种及其对甲霜灵的敏感性等表现型群体遗传结构特征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世界各国晚疫病菌交配型的分布、生理小种组成及病菌对瑞毒霉抗性菌株的出现频率。同时综述了几种分子标记,如mtDNA指纹、RFLP、RAPD、AFLP和SSR在研究晚疫病菌基因型及遗传多样性方面的应用及研究成果。并指出了中国今后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研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18.
小麦群体产量结构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数学中的“极值律”和“差值律”提出了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和要大,最大值因素和最小值因素间差值要小,即和大差小的观点,栽培中要创造群体适中,千粒重高,穗粒不少的产量结构型。  相似文献   

19.
梁平  胡家敏  王洪斌  于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913-9915,9995
[目的]研究制约黔东南马铃薯生产的气候因子。[方法]利用黔东南16个代表站1961~2009年温度、降雨、日照、相对湿度等气候资料,根据马铃薯种植生产获得高产所需的气候条件,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分析该地区马铃薯生长期内各相关气象要素利弊影响,找出制约黔东南马铃薯产量形成的气候因子。[结果]马铃薯生长期间日照不足,平均日照仅2.5~3.3 h/d,是制约黔东南马铃薯产量形成的光照因子;春季黔东南日平均气温≥20℃、日平均地温≥22℃的高温天气时有发生,缩短了马铃薯的生育期,马铃薯生长期间大部分时间气温日较差≤10℃,不利于干物质的积累,这是制约马铃薯产量的温度因子;黔东南马铃薯开花期降雨量不足、成熟期潮湿多雨造成马铃薯多病虫害发生,是制约黔东南马铃薯生产的雨湿因子。[结论]黔东南马铃薯生育期内,雨日多、日照少、相对湿度大、气温日较差小、高温天气时有发生等是制约马铃薯高产的主要气候原因。  相似文献   

20.
水稻生育中期群体质量与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以中粳稻盐粳4号和杂交中籼稻汕优63为材料,采用密肥试验与拔节期疏蘖处理,研究水稻生育中期群体叶面积组成和光合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光效群体在(N-n)叶龄期够苗,拔节期的总茎蘖数相当于适宜穗数的1.2~1.3倍;拔节期4叶龄以上分蘖数量等于适宜穗数,3叶龄以下分蘖在总茎蘖数中的比例为15%~20%;在适宜叶面积下,有效和高效叶面积率分别为90%~95%和75%~80%;则抽穗期叶片含N率和叶片的净光合率高,抽穗后叶面积衰退慢,光合势和净同化率大,籽粒产量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