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杨叶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叶枯病Alternaria alternate(Fr.)Keissler是一种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杨树叶部病害。该菌的生长发育温度在5~35℃,菌丝和分生孢子的最适生长温度在20~30℃之间,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2℃,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5℃。在pH3~10之间的培养基上均可生长,以pH值6~8为最佳。有无光照处理对菌丝生长差异明显,以黑暗与日光灯交替处理病原菌生长较快。在PDA培养基黑暗条件下培养该菌生长良好,其次是胡萝卜汁培养基,但在琼脂加水培养基上产孢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苏铁叶枯病病原菌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钧 《绿色科技》2019,(17):97-98
指出了在苏铁树上发现了一种叶枯病害,导致大量苏铁叶干枯,为明确其致病菌,采集了苏铁叶枯病叶片数份,对病原菌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病原菌接种后能够产生与采集样本相同的病害症状,确定其为致病菌;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发现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的形态与拟茎点霉相同;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可知待测菌株rDNA-ITS的序列与GenBank中吸虫疫苗的rDNA-ITS的序列同源性可达97%。根据该病原菌的形态学特点以及rDNA-ITS测序结果可知:苏铁叶枯病病原菌为嗜血杆菌。  相似文献   

3.
现已查明核桃溃疡病是由小穴壳菌危害引起。经两年间多点最佳组合药剂的防治试验及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成效。  相似文献   

4.
杨树木材变色病已影响了我国木材工业从粗放加工型向精细加工型的发展,已给木材工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山东杨树木材变色病主要为褐变和红变。经分离培养、纯化、接种试验,依其培养性状和形态学特征,鉴定出杨树褐变、红变变色病的病原菌分别为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和Fusarium decemcellulare。  相似文献   

5.
核桃是重要的经济林树种.黑斑病是核桃高度危险的有害生物,分布范围广,危害严重制约核桃产业健康发展。核桃黑斑病病原菌主要有两种,核桃黄单胞杆菌和成团泛菌,并伴有真菌链格孢菌侵染。核桃黑斑病防治目前主要采用铜制剂、春雷霉素、农用链霉素等细菌性杀菌剂。核桃田间间作豆科植物,可以有效防止黑斑病发生。不同生态区域具有不同的黑斑病抗性品种组合,各地发展核桃生产要注意选择适合本区域生态环境的品种组合。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樟子松叶枯病病症的观察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过程,对病原菌的形态、培养特性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经鉴定樟子松叶枯病病原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星裂盘菌目、斑痣盘菌科、小散斑诉Lophodermellasalcigena种。  相似文献   

7.
8.
云南的松针红斑病病原菌形态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在云南寄生于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Franch,加勒比松P.caribaeaMorelet,湿地松P.elliottiiEngelm和火炬松P.taedaL.上的松褥盘孢菌Doth-istromapiniHulbary形态鉴定,该菌侵染导致松针的衰弱死亡后,进行死体分解的菌是乔松攻斑壳Lophodermiumpini-excelsaeAhmad、星状拟盘多毛孢菌Pestal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明确四川核桃褐斑病的病原菌及其发病规律。[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四川中江核桃果园自然发病的核桃病原菌进行分离,并回接检测分离物的致病性;结合孢子形态学、ITS序列和gdp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对核桃褐斑病的发病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分离得到6种真菌,回接只有菌株ZJ5能使核桃发病;孢子形态和多序列比较分析将菌株ZJ5鉴定为链格孢菌;调查明确了核桃褐斑病的发病规律。[结论]本文首次报道了四川核桃褐斑病病原菌为链格孢菌,并揭示了该病原菌的发病规律。  相似文献   

10.
新疆核桃腐烂病拮抗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核桃促生菌群的构建提供菌株材料,通过对新疆核桃拮抗菌的分离纯化,筛选出对核桃腐烂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且能在其根际稳定定殖的优质高效菌株。从阿克苏、和田、喀什等新疆核桃主产区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出拮抗菌30株,采用对峙试验法对其拮抗能力进行测定,选出拮抗菌14株。经耐利福平诱导后剩余7株。将其进行大田定殖试验后,最终筛选出7株拮抗菌。经16S r DNA鉴定,这7株拮抗菌属于3个属,分别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其中假单胞菌属为优势种属,且拮抗效果及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11.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在山东省是一重要的干果树种.自2004年起,山东泰安、济南、潍坊、临沂等地相继发生一种新的叶部病害,板栗感病后,叶片上产生褐色的斑点,随后病斑迅速扩大,呈不规则大面积干枯,9月中、下旬开始大量落叶,10月中、下旬二次发芽抽稍,新发枝稍冬季枯死,极易诱发板栗疫病,引起树木整株死亡.近年来,该病逐年加重.2006年对泰安市徂徕山林场600hm2板栗林调查,发病率为100%,800余株10~15年生板栗树死亡,2007年死亡9000余株,减产近12万kg.为控制该病害的危害,生产上迫切需要确诊出该病害及病原,2006-2009年,笔者对该病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旨在为研究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西双版纳红掌细菌性叶疫病病原菌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经鉴定,云南西双版纳的红掌细菌性叶疫病病原菌为Burkholderia caryophylli、Burkholderiasolanacearum、Pseudomonas sp.、Xanthomonas sp.等4个种。这4种菌的混合侵染力极强,目前在栽培管理上还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薇甘菊叶枯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薇甘菊是一种广泛危害各种植物的攀援植物,调查发现薇甘菊受一种较为严重的叶枯病危害。经分离培养研究,初步认定其病原是豆荚大茎点菌(Macrophoma mame Hara.)。文章对该病的病原及其发生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探索以菌治草的生物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14.
桂花叶枯病调查及病原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取四川农业大学桂花树(Osmanthus)的南北方向各一枝条,对其叶片总数以及病叶总数进行调查,确认其发病率为87.27%和感染指数为25.以此判断行道桂花树的叶枯病发病状况.在此基础上,对桂花叶枯病的病原进行柯赫假定验证.对病叶进行分离,有三种真菌较优势,将三种菌分别接种到健康植株上,有两种真菌接种的植株发病,其中一种真菌接种后的发病症状与原来桂花叶枯病的症状相同,对病叶进行再分离鉴定,确认桂花叶枯病系交链孢菌属(Alternaria)真菌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15.
砂仁叶枯病杀菌剂1号(GF2)、2号(427)、多菌灵和代森锰锌500和1 000倍液处理的抑菌率分别为79.23%和84.94%、89.30%和87.07%、96.40%和88.91%、100%;田间小区相对防效均低于15%,达不到实际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蒋桂芝 《热带农业科技》2005,28(3):10-13,34
经一年的田间试验,在西双版纳网棚无土栽培条件下,采用在网棚下增置防雨塑料棚和多种农药组合的6种处理,对幼苗期和产花期细菌性叶疫病表现出有不同程度的防效,但防效较低(10.6%-61.1%), 不能有效抑制病害累计死亡率的快速增长和全部死亡;经研究提出了在现有的栽培条件下,实施“无菌”栽培策略,调整栽培技术思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由丽赤壳属(Calonectria)真菌引起的桉树焦枯病是桉树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病害之一。为了筛选能有效抑制丽赤壳属病原菌的杀菌剂,本研究采用6种杀菌剂(百菌清、代森锰锌、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嘧菌酯、咪鲜胺)对5种桉树丽赤壳属病原菌(Ca. cerciana、Ca. crousiana、Ca. fujianensis、Ca. pauciramosa、Ca. pseudoreteaudii)通过菌丝生长法测定其室内毒力强弱。结果显示:6种杀菌剂对5种丽赤壳属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差异显著。不同杀菌剂对同一丽赤壳属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差异显著,不同丽赤壳属病原菌对同一杀菌剂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综合比较分析,咪鲜胺能有效发地抑制本研究中测定的丽赤壳属病原菌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8.
杂交竹枯萎病原的rDNA ITS分子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造成广西杂交竹3号枯萎病的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以期确定病原菌的属、种名,为防治该病害寻求理论依据.试验对分离纯化的病原菌核糖体DNA的ITS区进行测序,在Genbank中收索其同源性序列并构建它们的系统发育树,以此来确定该病原菌的属、种名.结果表明:分离的病原菌与其它3株尖孢镰刀菌聚为一枝,且自展支持率大于95%;引起杂交竹3号枯萎病的病原就是镰刀属中的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相似文献   

19.
报告7种杀菌剂在西双版纳防治红掌细菌性叶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其中土霉素100倍液防效最好,达71.1%;加入增效剂能提高土霉素的防治效果;速补、新植霉素防效较低;混合1#虽然防效较好但有药害;杀菌王、链霉素、氟哌酸基本无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