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小麦吸浆虫,又名麦蛆,是世界性的小麦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主要小麦栽培地区。小麦吸浆虫也广泛分布我国主要产麦区。在我国小麦吸浆虫种类主要为小麦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小麦红吸浆虫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的黄河两岸;小麦黄吸浆虫主要发生在高原地区和高山地带。沧州地区小麦吸浆虫主要是红吸浆虫,系20世纪90年代随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传入。  相似文献   

2.
<正>小麦吸浆虫有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两种,江苏省发生的主要是红吸浆虫。小麦吸浆虫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  相似文献   

3.
如何防治小麦吸浆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麦吸浆虫是一种毁灭性害虫,在南乐县一年发生一代。近几年来,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小麦吸浆虫在河南省的发生面积不断扩大,个别地块虫口密度居高不下,危害逐年加重。小麦吸浆虫以幼虫吮吸麦粒浆汁,造成瘪粒而减产,一般损失10%~20%,严重的减产40%~80%,甚至绝收。由于吸浆虫虫体小,危害隐蔽,前期不易发现,等到发现时往往已错过防治时期,因此要抓住防治时机,进行科学防治,及时有效地控制危害。  相似文献   

4.
小麦吸浆虫,又名麦蛆,属昆虫纲双翅目瘿蚊科,有麦红吸浆虫、麦黄吸浆虫两种. 麦红吸浆虫是世界性害虫,国内分布于陕、甘、宁、青、晋、冀、豫、皖等区域.红吸浆虫主要分布于黄河、淮河流域及长江、汉江、嘉陵江沿岸的主产麦区.黄吸浆虫一般主要发生在高山地带和某些特殊生态条件地区,如甘、宁、青、黔、川等省的某些高寒、冷凉区域.吸浆虫主要危害小麦、大麦、燕麦、青稞、黑麦、硬粒麦等.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永年县是小麦吸浆虫的老发生区,发生面积和程度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给粮食安全构成威胁。为筛选防治小麦吸浆虫的高效低毒新农药.水年县于2006年进行了5%毒死蜱颗粒剂防治小麦吸浆虫试验(5%毒死蜱颗粒剂由山东华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下称毒死蜱)。  相似文献   

6.
<正>(接上期)四、华北麦区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1.主要防治对象山西、河北中南部麦区以麦蚜、红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纹枯病、白粉病为主,兼顾条锈病、赤霉病和叶枯病;北部麦区以麦蚜、吸浆虫、地下害虫为主,兼顾红蜘蛛、叶锈病、白粉病、叶枯病。2.综合防治策略针对华北麦区不同生态区域、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2002—2004年调查研究了陕西优质小麦病虫害发生趋势及综合防治问题,确定以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麦蚜、麦蜘蛛和吸浆虫为主控对象。提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防治为重点,结合品种合理布局和生物防治组成综合防治体系。经过实施,取得显著防效。对提高陕西优质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介绍5个高抗麦红吸浆虫小麦品种麦红吸浆虫是小麦的一种毁灭性害虫,80年代以来,在我国小麦主产区蔓延,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了长期、经济有效地控制麦红吸浆虫的危害,我组于1992~1994年连续对300多个小麦品种和新品系进行了抗麦红吸浆虫田间鉴定...  相似文献   

9.
对莘县小麦吸浆虫发生情况、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提高防治效果,促进莘县小麦丰产丰收。  相似文献   

10.
2007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综合分析和会商,预计2007年小麦条锈病、小麦蚜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玉米螟仍将严重或偏重发生,小麦赤霉病、稻瘟病、稻曲病呈严重流行态势,小麦吸浆虫、水稻条纹叶枯病、粘虫、棉铃虫在部分地区呈加重发生趋势,蝗虫、草地螟仍将中等发生,全年重大病虫发生面积4亿hm2次,需要防治面积4.7亿hm2次以上.  相似文献   

11.
陕西优质专用强筋小麦配套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陕西关中和渭北麦区被国家选定为优质专用小麦专业化区,重点发展强筋和中筋小麦。强筋小麦比一般小麦蛋白质含量高出2~5个百分点,蛋白质含量与栽培技术密切相关。为此,本文从我国强筋小麦品质指标要求及陕西发展强筋小麦的优势入手,在分析影响强筋小麦品质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优质强筋小麦配套栽培技术。对提高强筋小麦产量和质量,增加蛋白质的社会总量,改善人民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根结线虫发生种类与分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采自河北省不同地区的根结线虫种类、分布以及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根据根结线虫二龄幼虫、雄虫和雌虫的形态特征,明确了河北省根结线虫种类有南方根结线虫、北方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其中南方根结线虫发生最为普遍,几乎遍及全省各个地区,发生量很大,土壤线虫土壤的群体密度最高达50条/g,主要为害保护地黄瓜和番茄等作物;北方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仅局部发生,北方根结线虫主要为害花生和麻山药,花生根结线虫主要为害花生和黄瓜,北方根结线虫与花生根结线虫在土壤中的发生量相对较少,土壤线虫土壤的群体密度最高达10条/g。  相似文献   

13.
近60年河北省冬小麦干旱风险时空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力  陈阜  雷永登 《作物学报》2019,45(9):1407-1415
干旱是造成作物减产的主要自然灾害,开展作物干旱成因机制和时空特征研究,对于稳定区域粮食生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河北省内18个国家标准气象站点1958—2016年的长时间序列观测资料,采用水分亏缺指数(CWDI)作为干旱评价指标,分析了近60年来河北省冬小麦的干旱风险时空格局;通过CWDI对不同气象因子的敏感性分析,进一步探究了冬小麦干旱的成因机制。研究表明,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和干旱风险呈先增后减再增加的特征,在拔节–抽穗阶段的干旱风险最高,其次是抽穗-成熟阶段。冬小麦全生育期间干旱等级以重旱和特旱为主,特别在其产量形成的关键生长中后期,河北省东南部黑龙港地区面临较高的旱灾风险。冬小麦干旱受降水、气温、湿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降水;气温是影响冬小麦生育后期干旱程度的关键因子,伴随近几十年气候变化冬小麦生长期内温度明显升高,将增加冬小麦生长期的耗水量和灌溉需求。本研究揭示了气候变化影响下河北省冬小麦干旱风险的时空演变规律,识别出了干旱灾害的高风险区和关键生育期阶段,可为优化冬小麦灌溉管理和农田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弄清生物炭在灰潮土上的施用效果,促进生物炭的科学应用。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空白对照(CK)、单施生物炭(B)、单施化肥(F)和生物炭与化肥配施(BF)4个处理对灰潮土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生物炭与空白对照相比,以及生物炭化肥配施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施用生物炭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速效钾含量,但对土壤容重、pH、碱解氮、速效磷的影响不显著;施用生物炭后土壤中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且在越冬期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但真菌数量表现出一定的降低趋势。与空白对照相比,单施生物炭秸秆和籽粒干重分别增加6.8%和4.2%;与单施化肥相比,生物炭与化肥配施秸秆和籽粒干重分别提高4.4%和16.5%。因此,生物炭能有效改善灰潮土土壤理化性质,提高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冬小麦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对冬前积温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确定河北省中部地区小麦品种适播期,筛选耐迟播品种,2011年秋至2014年夏在河北藁城采用播期×品种二因子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当地12个主栽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对冬前积温的响应。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不同品种对播期响应差异明显,分为迟钝型、中间型和迟播敏感型。迟钝型品种对播期不敏感,适播期长,冬前≥0℃积温范围为324~560℃,迟播后穗数和产量稳定;中间型品种适播期较长,积温范围为362~566℃,迟播后粒数增加,穗数和产量降低;迟播敏感型品种对播期敏感,适播期较短,积温大于511℃,不宜晚播,晚播后穗数和产量明显下降。在试验地区,推荐小麦适播期为迟钝型品种10月7日至22日、中间型品种10月7日至19日、敏感型品种10月5日至10日。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减少化学农药在小麦种子包衣中的施用,本研究利用生物包衣剂和化学包衣剂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性状、产量及小麦根际土壤环境等进行分析。包衣剂选用吡虫啉作为化学包衣剂(T1)、内生芽孢杆菌作为生物包衣剂(T2),分别测定小麦生长发育初期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并调查两种处理下小麦开花期的叶绿素和叶片氮含量、小麦灌浆期叶片光合参数、小麦成熟期的主要性状指标及产量情况。与CK处理对比结果显示,T2处理的小麦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升高,土壤pH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也明显升高,土壤过氧化氢酶(S-CAT)、土壤蔗糖酶(S-SC)、土壤脲酶(S-UE)、土壤酸性磷酸酶(S-ACP)的酶活性得到显著提高,小麦旗叶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分别提高了21.90%、52.04%,胞间CO2浓度(Ci)降低了5.15%,与T1处理对比,T2处理的能够显著增强S-CAT(23.30%)、S-UE(31.99%)、S-ACP(38.54%)的酶活;此外,T2处理的小麦主要性状及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其小麦产量达到6.25 t/hm2,比CK增加了36.00%,比T1处理增加了21.12%。内生芽孢杆菌作为生物包衣剂主要成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小麦土壤环境,更能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提高小麦灌浆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17.
70份国外小麦品种(系)的苗期和成株期抗叶锈病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叶锈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培育持久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和环保的方法。本研究用19个不同毒力的叶锈菌小种苗期接种70份国外引进小麦品种(系)及36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载体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同时在2016—2017年度分别于河北保定和河南周口对70份国外引进品种进行田间抗叶锈性鉴定。为进一步检测材料中所携带的苗期和成株抗叶锈病基因,利用12个与已知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检测,综合基因推导、系谱分析和分子标记检测的结果,在33份材料中鉴定出15个抗叶锈病基因,包括Lr1、Lr2a、Lr26、Lr3ka、Lr11、Lr17、Lr30、Lr10、Lr14a、Lr2b、Lr13、Lr15、Lr21、Lr44和Lr45,田间鉴定筛选出39份品种表现慢锈性。苗期和田间表现表明,国外品种中含有丰富的对我国叶锈菌小种有效的苗期和成株期抗叶锈病基因,可作为小麦抗叶锈病抗源在抗病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不同土壤条件与不同化控剂结合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调控效应,通过盆栽方式,研究农麦5号在黑土(A1)和潮土(A2)条件下,在拔节初期喷施清水(B1)、矮壮素(B2)和吨田宝(B3)对其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在相同化控处理下均表现为A1>A2,其中潮土条件下籽粒产量和总蛋白质产量分别较黑土低56.0%和55.1%,小麦的总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均为A2>A1。小麦籽粒产量和穗粒数在黑土条件B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株高和穗长在B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在潮土条件下使用化学调控剂处理中,小麦籽粒总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B1处理,其中清蛋白、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均表现为B2>B3>B1,且差异显著。因此,不同土壤条件配合使用适宜化控剂可以有效促进小麦优质高产,即在黑土条件下配合使用化学调控剂可以显著提升小麦产量;在潮土条件下配合使用化学调控剂可以显著提升小麦品质。  相似文献   

19.
张建军  樊廷录  赵刚  党翼  王磊  李尚中 《作物学报》2017,43(7):1077-1086
在陇东黄土旱塬覆盖黑垆土大田,利用陇鉴301进行了连续10年的定位试验,观测长期施用不同氮源有机肥(发酵有机肥、农家肥)或小麦秸秆还田各处理对冬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年际间变化较大,与降雨量有直接关系;不同有机氮源替代部分含氮化肥处理对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明显作用。在干旱、平水和丰水年型,较不施肥对照分别增产53.1%~103.7%、40.3%~79.3%和73.1%~94.8%,较单施化肥对照分别增产6.6%~41.8%、7.0%~36.8%和-2.9%~9.3%。以发酵有机肥做替代物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增产幅度最大,10年平均产量较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对照分别增加88.9%和25.4%,水分利用效率和边际水分利用率也最高,分别为10.8 kg mm~(-1) hm~(-2)和1.03 kg m~(-3);并且产量构成因素和植株生理指标也优于其他处理。因此,发酵有机肥是陇东半湿润偏旱雨养农业区(年降水量约550 mm)冬小麦生产上替代部分含氮化肥的首选有机氮源。  相似文献   

20.
微孔膜覆盖穴播小麦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孔膜小麦在冬前、拔节期有较好的生物学效应;在小麦全生育期有较好的温度效应;有效抑制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较好地满足了小麦主要生育阶段水分需求,水分生产效率(1.041kg/mm)较对照提高39.5%,产量达4461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