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危险犯的犯罪中比是指在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停比其犯罪行为,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比危害结果发生的一种危险犯的犯罪形态,其时间条件是"在犯罪过程中”。对于犯罪过程”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对于危险犯而言,其中比形态分为三种类型,即:预备阶段的犯罪中;;实行阶段的犯罪中 ;完成实行行为、法定危险状态尚末发生阶段的 犯罪中止。不同类型的危险犯犯罪中比的时空范围不同,即时间性条件不同,应区别对待。必须区分两个界限:即犯罪中比与犯罪末遂的界限,犯罪中比与犯罪既遂的界限,从而准确地把握危险犯犯罪中比的时间性条件,正确地定罪量刑,充分发挥刑罚预防犯罪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2.
亲手犯作为一种犯罪形态,是指必须由行为人亲自实施的犯罪行为,不可能以间接正犯的形式实现的犯罪。起初亲手犯的提出是为了限制间接正犯的范围。在我国法典中没有关于间接正犯和亲手犯的规定,因而理论界也缺乏深入的研究。为了完善我国的共同犯罪理论,有必要承认间接正犯和亲手犯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与外国刑法中基本都有着如此的法律现状,犯罪行为人进行了某种罪状,因为发生了法定原因从而转化为了另一种罪状,在这其中并按后转化罪定罪。"若是当场实施偷窃,欺诈,掳掠,暴力或暴力威胁等行为赃物窝藏罪,抗辩俘虏或者破坏证据罪,遵循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进行处罚。转化犯在刑法中有着明确的表现,不仅是犯罪理论的有机组成之一,更是是刑法中独特的犯罪形态之一,并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评析刑法理论中关于犯罪既遂判定标准的各种学说的基础上认为,犯罪既遂是指在直接故意犯罪中,发生行为人积极追求的、其行为会产生的危害结果的停止状态。既遂的判定应该以“直接目的实现说”为标准,并基于此标准对举动犯和危险犯的既遂标准作出重新的界定。  相似文献   

5.
在评析刑法理论中关于犯罪既遂判定标准的各种学说的基础上认为,犯罪既遂是指在直接故意犯罪中,发生行为人积极追求的、其行为会产生的危害结果的停止状态。既遂的判定应该以“直接目的实现说”为标准,并基于此标准对举动犯和危险犯的既遂标准作出重新的界定。  相似文献   

6.
正【裁判要旨】1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非法传销的方式诈骗取得他人钱财,符合牵连犯的特征,其目的行为和方法行为分别触犯诈骗罪、非法经营罪的不同罪名,按牵连犯从一重罪处断原则,实际处理时应按诈  相似文献   

7.
常常有很多人认为违法就是犯罪,其实则不然,违法和犯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违法是指一切违反国家的宪法、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其外延极为广泛。而犯罪则必须符合我国《刑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必须具备以下特征: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第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也就是说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同时是触犯行为,才认为是犯罪。上述特征是确定任何一种犯罪必须具备的缺一不可的条件。同时……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犯罪主体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犯罪惯技是犯罪人或犯罪团伙所选择的特定的犯罪途径或方法,标记行为是犯罪人为了满足某种心理上或情感方面的需要而实施的独特行为方式。准确区别这两种典型犯罪行为,有助于确定案件性质、找出犯罪嫌疑人、勾画其独特个性,进行串并案、提高犯罪心理画像信度,为侦查破案和犯罪预防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9.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是随着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单位犯罪是随着法人制度的建立、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被引进刑法领域的。我国 1 979年刑法没有规定单位犯罪问题。改革开放后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1 98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规定单位可以成为走私罪的主体。此后 ,相继有 2 0多个单行刑事法律和民事、经济、行政法律规定了单位犯罪。但这些基本上属于刑法分则的规范。 1 997年修订的刑法在总则第二章增设一节 ,对有关单位犯  相似文献   

10.
不能犯理论在刑法学界存在很大争议,在学术上形成了众家观点,尤其以德日纯粹主观说、具体危险说、抽象危险说、客观危险说为代表,他们所谓的不能犯不是未遂犯的一种,不具有可罚性。但是我国所谓的不能犯和德日不能犯是两个概念,确切地说,应定义为不能未遂犯。我国是以实行行为具有侵害法益的"危险性"为依据来认定未遂犯,又以实行行为是否具有实现犯罪的"现实可能性"为标准把未遂犯分为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不能未遂犯)。本文中把实行行为既没有侵害法益的"危险性",又没有实现犯罪的"现实可能性"认定为不可罚的不能犯,和德日两国的不能犯是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衔接之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者所实施的行政制裁 ;刑罚处罚是人民法院对违反刑法者所实施的刑事制裁 ,这说明了违法犯罪行为和因此承受的法律责任是相一致的。但现实生活中 ,一个违法行为同时违反了行政法规范和刑法规范 ,因而构成了行政违法行为与犯罪的竞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涉及到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在方法上的衔接问题。一、合并适用原则当同一违法行为既违反了行政法规范 ,又触犯了刑律而发生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竞合时 ,应该予以合并适用。即对构成行政犯罪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司法机关除追究其刑事责任外 ,有关行政机关还可…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犯罪是指法律根据一定的年龄而规定其的行为能力受到限制或者无行为能力的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18周岁以下的公民是未成年人。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低龄化犯罪逐渐飙升。我国青少年犯罪案件占刑事案件总数的70%以上,其中,未成年犯罪占11%。  相似文献   

13.
保险诈骗犯罪是一种利用保险合同关系骗取保险金的金融犯罪现象,这种犯罪现象的日趋严重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我国也不例外。根据中国刑法第198条的规定,所谓保险诈骗罪,是指行为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的程度,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数额较大保险金的行为。这里的行为人指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本文拟从保险诈骗罪的犯罪主体、行为方式和刑事责任方面分析,指出我国立法而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关于犯罪客体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传统刑法理论的通说存在一定弊端。将其界定为: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或威胁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法存在的权益,更为科学,也易于人们接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15.
关于犯罪客体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传统刑法理论的通说存在一定弊端。将其界定为: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或威胁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法存在的权益,更为科学,也易于人们接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高原 《河南农业》2012,(6):56-57
民法上的合同欺诈与刑法上的合同诈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司法实践中有时候较难区分,但两者有一个关键的判别方法,就是看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客观上是否实际实施了利用订立、履行合同来骗取对方当事人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不能犯一直是刑法理论中争论不休的话题,其中,不能犯不为罪、不可罚与不能犯可罚是争议的焦点。各国立法的不同反映出各国刑法基本立场的不同。鉴于我国新刑法倾向于客观主义的立场,因此,我国应在立法上明确规定不能犯不具有可罚性。  相似文献   

18.
无特定身份者能否成为纯正身份犯的共同实行犯,应区分特殊主体犯罪的实行行为的性质,予以不同对待。无身份者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与有身份者共同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当有特殊身份者与无特殊身份者为共同实行犯时,应对无特定身份者按身份犯的共犯来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法学界对刑事责任的概念及其在刑法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始终存在分歧,这根源于对刑事责任的本质的理解差异。在德、日刑法理论中,尽管存在道义责任论与社会责任论的争鸣,但其基本语境和犯罪论结构决定了“责任”表明的是一种由主观罪过引起的可谴责性,是否具备“责任”是犯罪成立评价中的重要阶段。立足于我国语境和刑法理论体系,我国刑法中的“刑事责任”是行为符合犯罪构成后,行为人应该承受刑罚惩罚的法律地位及价值评价。应受刑罚惩罚性是我国刑法中刑事责任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维权背景:共同犯罪中,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超出共同预谋犯罪范围行为,亦即实行过限行为,应当根据各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所实施的行为,结合其主观故意,分别予以定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