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关于棉铃发育的研究,前人以一熟棉为对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在总结过去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抓住棉铃发育的三个关键时期,研究棉麦两熟种植方式对中熟直播棉棉铃发育的影响,为中熟直播棉适宜种植方式的选择奠定理论基础。1材料与方法试验于1994~1996年在山... 相似文献
3.
4.
5.
6.
对海岛棉40个品种(系)的纤维水溶性总糖量、水溶性糖组分、微观结构参数和纤维比强度的分析测试表明:从整体看,零式果枝类型海岛棉纤维总糖量、晶区取向参数均优于长果枝类型;纤维总糖量、晶区取向参数具有中段优势的空间分布特点;葡萄糖+纤维二糖对晶区取向参数ψ、φ有较显著的正向作用;纤维总糖量通过3个晶区取向参数对纤维比强度有大的负向间接作用,从而抵消了它对纤维比强度的正向直接作用,使其总作用呈负效应;Len、ψ角、纤维总糖量是影响海岛棉纤维比强度的重要性状指标。这对指导海岛棉高强育种和调控纤维发育以提高纤维比强度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花铃期渍水对棉纤维糖代谢的影响及其与纤维比强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美棉33B为材料,2007和2009年在江苏南京池栽条件下设置渍水试验,研究花铃期渍水对棉纤维糖代谢的影响及其与纤维比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渍水条件下花后17~38 d纤维蔗糖和β-1,3-葡聚糖含量均值分别降低24.86%~81.30%和8.59%~36.30%,纤维素最大累积速率在受渍害较轻条件下增加而受渍害较重条件下降低,但快速持续期缩短,成熟期纤维素含量降低,比强度下降3.57%~10.03%。受渍害较轻条件下,花后17~38 d纤维蔗糖合酶(SS)和蔗糖磷酸合酶(SPS)活性均值分别增加8.45%~24.59%和12.79%~18.20%,生成碳源用于维持生存代谢,而受渍害较重条件下分别降低7.06%~8.16%和11.40%~11.64%;蔗糖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在花后17 d后降低。因此,渍水条件下纤维加厚发育期碳源供应不足、碳代谢消耗增加或代谢被抑制是最终比强度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大麦籽粒灌浆期β-淀粉酶动态与气象因子的内在联系,对两年间5个大麦品种籽粒灌浆期β-淀粉酶动态与气象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麦籽粒灌浆期的β-淀粉酶活性呈升–降–升的动态过程,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偏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大麦籽粒灌浆期β-淀粉酶活性与总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总日照时数和日均日照时数的互作呈显著相关,与日均温、日均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与总积温和日均温的互作、总雨量和日均日照时数互作呈极显著负相关,偏相关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总积温、总雨量和日均日照时数交互作用、总积温和日均温交互作用、总日照时数和日均日照时数交互作用、日均日照时数、日均温。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棉花季节桃纤维发育相关酶活性变化与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选择纤维比强度差异明显的3类基因型4个棉花品种,研究季节桃纤维发育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棉花伏前桃、伏桃、早秋桃和晚秋桃纤维POD、IAAO活性的动态变化依次下降,蔗糖合成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与之相反。对于伏前桃和伏桃,纤维发育相关酶活性高,有利于纤维素累积特性的优化和高强纤维的形成;早秋桃纤维发育关键酶活性高于伏前桃,且纤维素累积特征较优,最终纤维强度较伏前桃高;随着日均温降到20℃以下,棉株的衰老,晚秋桃纤维发育相关酶活性峰值后移,纤维比强度增长幅度大幅降低。棉花季节桃纤维发育过程中相关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差异是导致纤维素的累积特性及纤维比强度差异形成的重要生理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为了解决目前金衢地区双季稻生产存在的早晚稻生育期衔接矛盾、早晚稻适宜高产主栽品种不突出以及双季稻周年高产高效种植问题,通过开展双季稻周年高产高效研究,探讨适宜金衢地区的双季稻周年高产品种结构和种植方式。结果表明,早稻‘中嘉早17’直播搭配晚稻‘甬优15’手插模式的周年产量最高,达到18175.5 kg/hm2,周年效益达19519.5元/hm2;早稻采用‘中嘉早17’直播搭配‘甬优15’机插模式的周年产量为28584.0 kg/hm2,周年效益为14854.5元/hm2;早稻采用‘株两优609’直播搭配晚稻‘钱优0506’机插模式的周年产量为15549.0 kg/hm2,周年效益为16867.5元/hm2。金衢地区种粮大户早稻采用直播方式选择生育期相对较短的‘株两优609’或‘金早09’等,搭配机插晚稻‘甬优15’或‘钱优0506’;大户选用双季机插模式,早稻可选择‘中嘉早17’等中、迟熟品种,搭配‘甬优15’或‘钱优0506’等品种,即可获得较高的收益,又可合理安排播插和收获时间。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气象因子对河北省中南部棉纤维品质影响,2007-2008年在南宫、辛集、保定三个生态点设置田间实验,供试品种为鲁棉研27号,研究表明:不同生态点、开花期间棉纤维比强度、2.5%跨长、马克隆值差异呈显著水平(p<0.05);不同开花期棉铃纤维伸长率差异呈显著水平;同比强度相关性呈显著水平的气象因子共5项,分别为日均温、日温差、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2.5%跨长同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同伸长率相关性呈显著水平的气象因子为日照时数和平均相对湿度;马克隆值同平均相对湿度和日温差呈显著负相关,与日最高气温呈正相关。棉纤维各项指标与影响其最大气象因子多项式拟合表明,当棉铃发育期日均温为25-26℃纤维比强度较好,日照时数为6.5-7.0小时,棉纤维伸长率最大,马克隆值适宜的日最高气温27-28℃或30-31℃。同时,建立了气象因子与纤维品质动态回归模型。研究结果将为棉纤维品质生态区划和品质生态模型定量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不同生态棉区选育的棉花品种,在新疆库尔勒、石河子和河北南宫市3地进行“异地分期种植比较”,研究了棉纤维的晶区取向参数的变化及其与纤维比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纬度升高,由中熟棉区向北疆早熟棉区推移过程中,晶区取向参数升高,纤维比强度降低。随播期的推迟,相同果枝部位棉铃开花期随之推迟,晶区取向参数随之逐渐变大(宽化),纤维比强度降低。新疆品种到内地种植后,晶区取向参数略有升高,纤维比强度降低;内地品种到新疆种植后,晶区取向参数略有升高,其纤维比强度降低,但新疆与河北产棉区间纤维比强度的差异不大。在本研究条件下,比强度与晶区取向参数均达到显著负相关,纤维晶区取向参数的优化(变小)有利于纤维比强度的提高,纤维晶区取向参数的变化是不同生态棉区纤维比强度改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