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染色体定位粗山羊草抗小麦白粉病基因PmAeY1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小麦白粉病是严重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为经济、有效和环境安全的方法。目前已经标记31个小麦抗白粉病基因,但大多数抗性丧失或与不良性状紧密连锁。粗山羊草存在许多小麦抗病基因,它可以扩大小麦抗病基因的基础,提供新的抗小麦白粉病基因的来源。使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AS),将抗小麦白粉病E11菌株的粗山羊草材料Y219与感病材料Y169杂交,F1代表现抗病,F2代出现抗感3:1分离,用SSR标记技术,抗病新基因PmAeY1定位在2D染色体上,与Xgwm484、Wmc453、Xgwrrd15和Xgwm157的遗传距离分别是30.4、23.4、6.1和5.5cM。  相似文献   

2.
【目的】鉴定粗山羊草对小麦白粉病的抗性,用远缘杂交的方法将其抗病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方法】用离体叶段鉴定和田间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来自不同产地的38份粗山羊草进行白粉病抗性鉴定,用普通小麦与粗山羊草配制正反交组合。【结果】38份粗山羊草中,对小麦白粉病免疫和近免疫的材料有9份,占供试材料的23.68%;普通小麦与粗山羊草正、反交均不能正常结实,必须进行幼胚拯救,成胚率分别是8.53%和70.03%,胚拯救率为9.22%,成苗率为0.79%。杂种F1自交不育,与普通小麦回交可正常结实,但BC1自交结实率极低。抗病鉴定和遗传分析表明,粗山羊草Y215含有1对显性抗白粉病基因,并分别在杂种后代BC2F1和BC1F2中获得了细胞学稳定且与供体亲本一致的抗白粉病植株。【结论】来自粗山羊草Y215的抗病基因已通过遗传重组导入普通小麦中。  相似文献   

3.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从偏凸山羊草与硬粒小麦杂种双单倍体F1(ABDM^V)的自交和自由授粉后代中,获得了一株由未减烽配子融合而产生的双二倍体,其自交一代在形态和细胞学上都表现分离,单析间体细胞染色体数变动在49~55条之间,减数分裂时有较多的单价体和多价体存在,自交二代的植株形态和分离情况基本与自交一代相同,但群体中有分离出少量染色体数较少的植株,其形态明显不同于其它杂种单株而普通小麦非常相近,减数分裂也接近正常,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偏凸-柱穗山羊草双二倍体与普通小麦杂种F1的染色体配对特点。[方法]利用压片法对普通小麦烟农15、SDAU18及其杂种F1的小孢子发生和花粉发育过程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两亲本(烟农15和SDAU18)的小孢子发生和花粉发育基本正常,二者结实率也基本正常。F1小孢子发生过程紊乱,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出现较高频率的单价体和二价体,分别为10.11和18.29个,而多价体出现的频率非常低;减数分裂后期I,每个细胞落后染色体平均为5条;四分体期,每个四分体微核数平均为4.43个。在杂种F1花粉发育的每个时期都产生了不同频率的败育花粉,但败育主要发生在第1次孢子有丝分裂以后。在三细胞成熟花粉期,杂种F1可育花粉仅有31%。[结论]为深入分析和利用该双二倍体提供了细胞遗传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明东风  王秀芹  付琪  赵庆玮  赵逢涛  王玉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5896-15899,15921
[目的]研究偏凸-柱穗山羊草双二倍体与普通小麦杂种F1的染色体配对特点。[方法]利用压片法对普通小麦烟农15、SDAU18及其杂种F1的小孢子发生和花粉发育过程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两亲本(烟农15和SDAU18)的小孢子发生和花粉发育基本正常,二者结实率也基本正常。F1小孢子发生过程紊乱,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出现较高频率的单价体和二价体,分别为10.11和18.29个,而多价体出现的频率非常低;减数分裂后期I,每个细胞落后染色体平均为5条;四分体期,每个四分体微核数平均为4.43个。在杂种F1花粉发育的每个时期都产生了不同频率的败育花粉,但败育主要发生在第1次孢子有丝分裂以后。在三细胞成熟花粉期,杂种F1可育花粉仅有31%。[结论]为深入分析和利用该双二倍体提供了细胞遗传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粗山羊草抗条锈病鉴定及抗病基因YrY212 SSR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粗山羊草是小麦野生近缘属种,是D基因组的供体,蕴含大量的抗病资源,是进行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明确其抗病基因的数量、类型、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以及其与已知抗条锈病基因间的关系,挖掘抗条锈病新基因,为小麦育种提供优良抗病新种质。【方法】用离体叶和田间鉴定方法鉴别来自不同产地的38份粗山羊草的抗条锈病情况,对条锈病抗病性进行遗传分析,并利用SSR分子标记定位粗山羊草中的抗病基因。【结果】离体叶鉴定发现,有9份材料对条中29和条中31菌株免疫,占供试材料的23.68%;有6份材料高感或中感,占供试材料的15.79%,其余材料抗病等级不一致。田间混合菌种鉴定结果表明,有19份材料免疫,其中10份材料苗期感病但成株期抗病,占供试材料的26.32%。从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 (Coss.) Schmal)Y212中鉴定出1个显性抗小麦条锈病基因,暂定名为YrY212。应用分离群体分组法(BSA)筛选到Wmc506、Barc184、Wmc450和Cfd41标记,其与YrY212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3.0,4.0,7.0和20.0 cM,位于Wmc506和Barc184之间。【结论】根据连锁标记所在小麦微卫星图谱的位置,YrY212被定位在7DS染色体上,分析基因所在染色体的位置、抗病性特征认为,YrY212是一个新的抗小麦条锈病基因。  相似文献   

8.
利用压片法对偏凸山羊草和柱穗山羊草及其双二倍体SDAU18的细胞学特点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两亲本偏凸山羊草和柱穗山羊草的小孢子发生和花粉发育正常,二者结实率较高,分别为90.5%和93.2%。双二倍体SDAU18的小孢子发生过程基本正常,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 MⅠ)的染色体构型基本上为28Ⅱ;减数分裂后期Ⅰ,每个细胞落后染色体平均0.95条;四分体期,每个四分体微核数平均为0.58个。在SDAU18花粉发育的每个时期都产生了低频率的败育花粉。在三细胞成熟花粉期,SDAU18可育花粉率为88%,结实率为71.2%,明显低于双亲。  相似文献   

9.
张海泉  杨虹  郎杰  张宝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038-6038,6040
[目的]为了探讨粗山羊草间杂交的育性表现及其后代的抗病性。[方法]利用13份不同产地的粗山羊草进行杂交,在田间用京双16作诱发行,接种北京地区流行的白粉病混合菌株,进行苗期、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结果]从杂交结果看,亚种内杂交率较高,为14.15%~83.33%,而亚种间杂交率较低,为0~8.33%,因此可以判断粗山羊草亚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通过对抗病粗山羊草Y192与感病Y2272的杂交后代进行小麦白粉病抗病性鉴定,发现抗病基因是由显性单基因控制的。[结论]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小麦白粉病抗病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粗山羊草中抗小麦条锈病基因,选用38份来自不同产地的粗山羊草,鉴定抗病情况。离体叶鉴定发现9份材料对条中29和条中31免疫,5份材料高感或中感,其余材料抗病级别不一;大田混合菌株鉴定发现有19份材料全生育期免疫,与离体叶鉴定中全免疫的材料相同,其中有10份材料苗期感病但成株期抗病,其余材料抗病级别不一。粗山羊草亚种之间杂交发现结实率相差较大,结实率0-83.33%,有2个组合出现杂交不育,亚种间出现生殖隔离。从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Coss.)Schmal]Y201/Y2272杂交后代中鉴定出1个抗小麦条锈病基因,暂定名为YrY201。应用SSR分子标记和分离群体分组法(BSA)筛选到Xgwm273b、Xgwm37和Wmc14标记,与该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1.9、5.8和10.9 cM.根据连锁标记所在小麦微卫星图谱的位置,YrY201被定位在7DL染色体上。分析YrY201基因所在染色体的位置、抗病性特征,认为YrY201是一个新的显性抗小麦条锈病基因,并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1.
Powderymildew ,causedbyErysiphegraminisf.sp.tritici,isoneofthemostseriouswheatdiseasesthroughouttheworld .Theapplicationofresistancegenesagainstpowderymildewhasprovedtobethemosteffectiveandeconomi calwayforepidemicprevention .Uptonow ,31genes (Pm1 -Pm31 ) [1 ,2 ,3,4] forresistancetopowderymildewpathogenhavebeenidentifiedandassignedtospecificchromosomearms.ThePm1 2gene,foundinAe.speltoides,wasfirstassignedtothearmof 6Achromosome .In 1 996,itwasreassignedtothearmofT6BS - 6SS .6SLtransposal…  相似文献   

12.
小麦白粉病已知抗性基因的效应及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5—1988年间,分别用四川各地的小麦白粉菌混合菌株接种在含有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小麦品种上,鉴定其幼苗期及成株期的抗白粉病性能。据测知:Pm4a、Pm4b、Pm2x抗性基因在四川是高效的。Pm2+Pm6基因组合虽然有效,但品种间可能由于遗传背景不同,表型的发病轻重出现差异。M1d+Pm2基因组合有效,控制抗性较为稳定。Pm2抗性基因一般有效,也有品种表现中感。Pm8基因在四川的有效性已大为减低,但若导入Pm4或Pm2x等其他有效基因,构成新的基因组合,仍具有高效性。含有“XBD”基因的我国新疆小白冬麦,不同年度间表现免疫或中抗。含有其他已知抗性基因(Pm 1、3、5、6、7、9、M1i)的品种,各年间均表现高感或中感。试验中还测定了贵白64号等白粉菌株的毒性,该菌株具有能克服Pm4a和Pm4b,但不能克服“XBD”抗性基因的毒性基因。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小麦品种黔丰3号、肯贵阿和81-7241对白粉菌411菌株的抗性遗传和基因的等位关系。结果表明,3个抗源品种与感病品种绵阳15号杂交后,其F_1、F_2及B_1F_1的抗性反应表明,它们各具有一对显性抗性基因。抗亲杂交等位性测定表明,各组合的F_2群体均有少数感病植株出现,其抗、感比为15:1,说明各抗性基因是非等位的。根据不同毒性的白粉菌株接种各品种的反应型差异,也间接证明了各抗性基因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将四川各地小麦白粉菌群体中代表主要毒力基因型(v_1,v_5)的10个菌株,分别接种在25个小麦品种上,考察苗期的相互作用,并在田间病圃对各品种成株期的发病进行观察。结果表明,Pm2x、Pm4抗白粉病基因是高效的;含有Pm2Pm6和Pm2Mld抗性基因组合的品种,苗期对部分供试菌株无效,但成株期平均侵染系数较小,显示有一定的抗性;大多数菌株在含Pm3a抗性基因品种的苗期都能致病,但成株期发病均轻;而含有Pml、Pm3b、Pm3c、Pm5、Pm8、PmlPm2Pm9等基因和基因组合的品种,都有较高的易损性。抗性基因未鉴定的黔丰、黔花系统,肯贵阿、贵光1—2、燕小黑1—1、81夏—51l、81—7241等品种,无论在苗期或成株期对白粉病的抗性都很强。本文还就Pm2和Pm2x抗性基因对白扮菌不同菌株出现的侵染型差异以及抗性基因累加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抗白粉病基因Pm8在四川小麦中遗传表达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Giemsa-C带技术鉴定了48个含1RS/1BL染色体的小麦材料,并对其抗白粉病基因Pm8的遗传表达进行了初步研究。用对Pm8非毒性的小麦白粉菌系接种这些品系,结果表明:21个小麦品系1RS/1BL染色体上的抗白粉病基因Pm8未表达,24个具有Pm8抗性,3个品系可能含有除Pm8外的其它基因或组合。我们认为,在四川小麦中的含1RS/1BL染色体的品种(系)中Pm8基因的不表达也是白粉病流行的重要原因,在利用1RS/1BL染色体于四川小麦高产育种中应注重其抗病性,并发掘新的抗白粉病资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小麦白粉菌毒性频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3及1984年用稍加修改了的Wolfe等提出的毒性频率分析方法,在两套鉴别品种(抗性基因己鉴定及抗性基因未明)上分析了安徽省小麦白粉菌的毒性频率,结果表明该省各地的小麦白粉菌群体基本上相同:毒性基因V_1,V_(3a)、V_(3b)。V_(3c)、V_5较普遍(频率>40%);V_2、V_4、V_2+V_6、V_2+V_(m1d)、V_4+?甚为稀少(频率<6%);洛夫林系统,高加索等黑麦衍生抗源及黔花四号,肯贵阿一号等其它类型的抗源“毒性”频率低。本文结合供试品种成株期表现,讨论了各抗性基因(组合)和抗源在安徽省的应用价值;还讨论了该省小麦白粉菌群体结构形成原因;提出了我省开展抗病育种时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七五”和“八五”期间,进行了大量的小麦常规品种(系)之间,以及与近缘物种的杂交工作,从某些杂种后代中,筛选出几百份抗白粉病优良选系。为了创造兼抗纹枯病和白粉病的双抗抗源,于1997 年春整理部分优良选系、地方品种和国外引进品种(系),共182 份小麦材料进行的纹枯病抗性和白粉病抗性鉴定,对部分抗性材料于当年秋在温室接种情况下继续进行抗性鉴定。初步鉴定结果表明:有27 份材料与对照材料相比纹枯病病情指数较低,显示了较强的抗(耐)纹枯病能力;其中有16 份材料表现出兼抗纹枯病和白粉病。另外,对部分小麦的近缘物种的初步鉴定发现球茎大麦、多花黑麦草和黑麦等对白粉病和纹枯病有很强的抗性。  相似文献   

18.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4的STS标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与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4a共分离的RFLP探针BCD1231的序列设计引物,以含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4b的小麦近等基因系VPM/7百农3217、抗病亲本VPM和轮回亲本百农3217为材料进行PCR扩增,结果在抗病池与VPM中扩增出一条约为410bp大小的特异带STS410,而在百农3217中无此特异PCR扩增带。进一步对144株VPM/7^*百农3217的F2分离群体进行遗传连锁分析,估算出该PCR标记STS410与抗病基因Pm4b的遗传距离为3.0cM。用设计这对STS-PCR引物对8个感病品种和17个含Pm基因的抗病亲本进行PCR扩增,结果发现:STS410只出现在含有Pm4基因的材料中。因此,PCR标记STS410可方便地用于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4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相似文献   

19.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鉴定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农家品种中白粉病抗源很少,其中红蜷芒、蚂蚱麦和小白冬麦经多处鉴定,高抗白粉病。在南京条件下经多年鉴定,无论苗期或成株期均抗白粉病。先后用这3个农家种分别与感病品种及含有已知抗病基因的抗源进行杂交,对其杂种后代进行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证明这3个农家种各含有1对显性抗病基因,经测位杂交分析,其所含抗性基因与现有已知的Pm_2,Pm_6和Pm_8抗病基因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