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阐述了安徽省城镇建设用地减量增长的内涵、意义、必要性和理论基础;以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存量建设使用指标,城镇人均建设用地和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分析安徽省城镇建设用地现状,全省城镇发展用地已从增量扩张向增量与存量并重转变,建设用地潜力为9.03万hm2;采取缩减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增加建设用地流量指标等措施,既能保障新型城镇化用地需求,又能实现城镇建设用地减增量、甚至零增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相似文献   

2.
冯晓娟  臧德彦  王少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291-17293
将土地客观配置经济规律融入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解中,探寻适合中国土地管理实际需要的理论与方法。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将层次分析法用于乡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解中,以加快对乡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解的分析,提升中国土地资源规划管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侯长莉  邹自力  陈娴  刘红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290-14292
介绍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解的原则和过程,探讨了指标的选取,以江西省崇仁县为例,采用因子综合评分方法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进行了分解,并根据崇仁县的经济发展情况对分解结果进行了调整。  相似文献   

4.
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解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难点,以重庆市"两翼"17个区县为例,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区县新增建设用地的需求优先度进行排序,并确定其相应的指标权重.结果表明:新增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最高的5个区县依次是万州区、黔江区、武隆县、垫江县、梁平县,指标权重值分别为0.21、0.12、0.09、0.07、0.06,分析结果和各区县现实发展定位基本一致,可以作为指标分解的参考标准,为区域新增建设用地配置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5.
《农家致富》2013,(18):49
江苏省近期下发《关于支持苏北地区全面小康建设的意见》,将加大省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引导资金对重点中心镇建设的投入,优先保障重点中心镇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扩大重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增强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对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探讨的基础上,结合城镇存量建设用地专项调查成果,分析了城镇存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潜力构成、面积;对肥东县城镇新增建设用地与存量潜力进行了统筹配置.其研究不仅为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提供依据,而且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科学制定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分解规划确定的城镇用地规模控制指标是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科学地分解指标,减少分解指标中的主观随意性,是规划今后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以海南省为例,探讨了层次分析法在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选取规划目标年非农人口增长预测值、非农业产值增长预测值、现状每公顷城镇用地承载人口、现状亿元非农业产值所需城镇用地等4个因素,作为决定各地区城镇用地指标分配权重的准则,通过分析计算得出各地区规划目标年城镇用地指标分配权重值。用1996~2005年数据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应用该方法所得权重分配同实际权重分配一致性较好。考虑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规划期内各地区重点项目的布局情况对计算出的各地区分配权重进行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8.
在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基本内涵、应遵循的原则及意义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以清远市佛冈县为例,对研究区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潜力进行了测算,最后得出规划期间佛冈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可以满足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正一、征占用林地预测分析(一)2008—2010年征占用林地情况分析宜阳县2008—2010年征占用林地4宗,分别为国家西气东输项目、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矿山开发项目、洛卢高速公路项目,共征占用林地78.48 hm2,年均占用林地面积26.16 hm2。(二)规划期内建设用地对林地的需求分析1.城镇建设用地。根据《宜阳县土地总体规划》,到2020年全县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达到3320 hm2,比2009年增加1087 hm2。根据宜阳县历年建设用地审批数据统计,新增城镇建设用地中林地的比例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土地利用规划视角,探索适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县级对乡级土地利用的调控模式,缓解经济增长与耕地保护的尖锐矛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法]以系统论为依据,初步提出土地利用调控体系框架,并对塔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定性分析土地利用方向,划分主体功能区,定量分解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结果]该调控体系在塔城市得到良好运用,能够合理配置市域土地,统筹城乡发展.[结论]功能分区、方向分类和指标分解的“三分”模式,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李佩兰  刘平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3,(29):11774-11775,11892
以赣十I,l市为例,先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和户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其2020年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理论潜力,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并构建综合修正模型测算修正后赣州市2020的现实潜力,最后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全市18个县级行政区的整理潜力进行潜力分级。最终测算得出赣州市2020年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现实潜力为15878.14hm2全市共划分为4个潜力等级。  相似文献   

12.
以重庆市为研究区,使用重庆市涉及扶贫开发任务的33个区县2014—2018年县域农村贫困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刻画农村贫困化空间关联格局,构建影响县域农村贫困化空间分异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县域农村贫困化的空间分异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来看,研究时段内重庆市县域农村贫困化热点区域整体空间格局稳定,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巫溪、城口、酉阳和彭水等渝东北和渝东南区域的相关区县,而主城区和渝西地区的区县贫困发生率相对较低,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性;从时间序列上来看,研究时段内各区县农村贫困发生率明显呈现下降态势,区县间的差距在缩小;②重庆市2014-2018年全局Moran’s I指数均达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县域农村贫困化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③通过GWR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县域农村贫困化空间分异影响因素中,海拔高度、人均耕地资源面积、 25°以上耕地面积比重和区位水平、未通客运班车村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文盲人口比、因残致贫人口比重等8个显著的解释变量对县域农村贫困化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且各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域上表现出的影响力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不同城市中建成区、建成区绿地面积的扩张存在差异,中国采用的行政区划使其差异更加明显。以中国1996-2014年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建成区绿地面积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将不同行政级别城市分组后,运用计量分析、变异系数,定量化分析其影响,测算得出城市组间影响力大小、组内影响力差异及组间影响力的逐年变化,这对于指导不同行政等级城市的绿地发展,统筹全国城市绿地建设具一定意义。实证分析表明,1我国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组间建成区绿地面积、建成区面积扩张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2城市组间建成区每扩展1%,拉动直辖市建成区绿地扩张1.58%、副省级市1.19%、地级市1.47%、县级市1.42%;3城市组内影响力差异属县级市最大、副省级市最小、直辖市较小,地级市偏大;4城市组间建成区对于建成区绿地扩张的影响力度均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4.
以犍为县玉津镇为研究区,选取1997年和2008年两个时段的土地利用类型图作为基础数据,利用ARCGIS9.3软件和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时段内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岷江沿岸、乐宜高速和G213沿线以及研究区的西部;土地类型面积转移概率从大到小为:园地>交通用地>农村居民点>耕地>林地>未利用地>特殊用地>城镇用地;两时段的景观基质均为耕地,农业景观类型呈破碎化趋势,城市景观类型趋于规则化、集中化。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为:农村居民点破碎化程度高,具有典型的山区特征,不利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战略的实施,应加强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力度。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0-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景观指数、InVEST模型等方法,分析泰安市景观格局、生境质量演变特征与冷热点分布,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揭示生境质量与景观指数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耕地、林地和草地减少,建设用地和湿地增加,并以耕地流向建设用地和湿地为主,研究区景观连通性减弱,景观格局总体趋向破碎化。2)泰安市生境质量整体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但中等、良好和优等生境三者占比之和不断减少,由87.88%降低到82.98%,生境质量虽局部得到改善但总体有衰退趋势;热点分析表明,生境质量较高的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以湿地、林地和草地为主的区域,生境质量较低的冷点区集中于各区县的主城区及其外围。3)生境质量水平与蔓延度指数、边缘密度、斑块数和耕地面积等景观指数具有较强关联性。研究认为,在生境质量高值区应加强林地、草地、湿地景观的整体性、连通性保护,防止景观破碎化,在生境退化严重的建成区应加强城市绿色空间建设;该研究为泰安市景观格局优化、生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管控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综合公园的使用与功能不再局限于其实际形态边界,而是逐渐与外部商业设施建立联系并共同成为城市更新与发展的推动力.分析外部商业设施分布特征并识别其与综合公园之间的潜在规律和联系,可为未来公园与商业设施规划建设提供重要依据.[方法]以东京都23区19座综合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大数据获取,使用核密度估...  相似文献   

17.
以海口市建设用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3期遥感影像数据,运用RS和GIS作为技术手段,采用扩展强度、扩展速率、分形维数、稳定性指数和重心迁移速率从建设用地数量特征、空间结构分形特征和重心迁移规律3个角度进行时空扩展分析。结果表明:①海口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220.33 km2,年均扩展强度为0.51,年均扩展速率为21.04%;农村建设用地扩展的数量值均比市区的大;秀英区的年均扩展强度和年均扩展速率最大,龙华区的均最小,美兰区和琼山区介于其中。②海口市分形结构较复杂,空间稳定性先降后升;城市形态趋于简单,稳定性增强,农村建设用地分布不集中,分形结构趋于复杂;各区的稳定性指数均小于0.1,分形结构趋于复杂。③海口市建设用地的重心整体上向西南偏移,迁移速率为205.89 m/年;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的迁移轨迹跟全市表现一致,但农村地区的迁移速率较大;龙华区和秀英区在前一时段迁移较快,美兰区和琼山区在后一时段迁移较快。  相似文献   

18.
徐妍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962-5964,5976
以南京市为例,将南京市分为城区和郊区,涵盖1996~2002以及2002~2008年2个时段,运用ArcGIS分别提取每年每个区的建设用地信息,对南京市11个地区的城市蔓延发生程度及其内在机理进行分析比较。蔓延发生的程度用蔓延指数表示,主要从增长弹性以及松散度2个方面测度,增长弹性用单位新增人口的建设用地消耗量计算,松散度则用每个区域的轮廓周长和面积之比计算,最后进行简单平均法得出每个区的综合蔓延指数,从结果可以看出南京市蔓延多发生在郊区,并且蔓延发生与人口增长、行政区划调整、大型项目用地与全球化密切相关。最后提出控制城市蔓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福州春季城市热岛空间分布特征,利用2018年3月11日Landsat8卫星影像,运用辐射传导方程法和普适性单通道算法对研究区进行地表温度反演,采用地面气象监测站实测的气温对2种方法的反演精度进行比较,并统计分析不同行政区地表温度等级特征。结果表明,这2种方法反演的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辐射传导方程法精度优于普适性单通道算法。福州存在明显的城市热岛现象,高温区及次高温区为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区域,该区域为老城区及城市扩张的城市建设区,其中高温区主要分布于福州滨海新城、闽侯县(上街镇、南屿镇、南通镇)和仓山区等新近开发建设的建筑物密集区和裸地区域,低温和次低温区主要分布于森林和水体。为缓解城市热岛现象,城市开发建设中应保持一定面积的绿地和水体。  相似文献   

20.
探讨城乡建设用地变化时空规律是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管理重要依据。基于1986、2000和2015年3期TM/OLI遥感影像,采用GIS方法分析沈阳市城乡建设用地变化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1986~200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加169.78 km~2,其中城市、乡村建设用地分别占28%、72%;2000~2015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加151.63 km2,其中城市、乡村建设用地分别占71%、29%,阶段差异性显著;(2)于洪区、苏家屯区、浑南区和沈北新区分别在1986~2000年和2000~2015年城乡建设用地扩展中具有异速性和区域差异性;(3)自城市中心向外围,城乡用地扩张强度指数先增后降,在12 km呈峰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