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大豆孢囊线虫病俗称"火龙秧子",它是一种大豆根部比较严重的病害.大豆生长初期,孢囊线虫开始浸入根皮危害大豆发育,使叶片枯萎,大豆光合作用能力低,最终导致植株枯死.发病较轻的植株虽然可以恢复生长,但植株生长矮小,结荚少,产量下降.此病的病因较为复杂,与土壤质地、营养及农业气象有着密切关系.针对现行农业的发展方向,选择绿色无污染的大豆根保剂进行综合防治是很必要且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病区较为明显的青岗县进行对比综合治理试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搜集的从000到X熟期组的大豆PI品系大约有9000多份。这些品系大部分都已经进行了抗大豆孢囊线虫3号小种的筛选,从中鉴定出45份抗和中抗的品系。1972年对3000多份PI品系进行抗4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豆孢囊线虫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曾经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如今,中国的大豆生产量已从世界首位降到美国、巴西之后,由大豆出口国变为大豆进口国,其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大豆生产未能有效的控制大豆孢囊线虫的危害,以致中国大豆平均单产处于较低水平。大豆孢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简称SCN)是一种土传的定居性内寄生线虫,大豆孢囊线虫的二龄幼虫从根尖处侵入根部,造成根组织的代谢失调与组织损伤,受害的大豆根系短粗,植株矮小,叶片变黄,产量严重降低。SCN的特点是分布广、危害重、寄主范围宽、传播途径多,存活时间长,防治极难。SCN危害已遍及中国大豆主要生产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大豆主产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及黄淮海大豆主产区的山东、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北京等省市,每年SCN发生面积达150万hm^2以上。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在大豆孢囊线虫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SCN生理小种的研究、SCN抗性资源发掘、SCN经典遗传及分子遗传学研究及SCN抗性育种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6.
白农2号大豆是吉林省白城地区农科所选育的抗大豆孢囊线虫病新品种,1986年3月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批准推广。白农2号为中早熟品种,从出苗至成熟生育期116—120天,无限结荚习性,分枝3—4个,繁茂性好,椭圆叶,白花,三粒荚多,粒大,百粒重22—24克,色泽好,蛋白质含量40.7%,脂肪含量20%。 相似文献
7.
高抗孢囊线虫大豆品系84-5l大豆孢囊线虫病是为害大豆的主要地下病害,而且为害逐年加重,轻者减产20%~50%,严重的基本绝产。目前尚无理想的药剂进行防治。84-51是青岛市植保站、农科所和五四农场联合培育。1992~1994年山东省莱西市引进抗孢囊... 相似文献
8.
大豆孢囊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徐伟钧(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哈尔滨市150086)大豆孢囊线虫病是寒地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受害面积大,常年发生面积超过70万hm2,其中严重发生面积在20万hm2右。危害严重,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5... 相似文献
9.
1986~1990年采用田间自然发病和盆栽接种病土鉴定方法,对1991份大豆品种资源进行了抗大豆孢囊线虫3号小种鉴定,筛选出抗病品种48个,占参鉴品种的2.4%。承德地区的抗病品种较多。 相似文献
10.
大豆是主要的油料作物,起源于中国,在我国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大豆孢囊线虫(SCN)(HeteroderoglycinesIchinohe)是一种土传的定居性内寄生线虫,不易防治,常引起大豆黄萎病等病害,是大豆生产上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大豆孢囊线虫病生理小种多达十几种,在我国,大豆孢囊线虫病病原主要为3、4号生理小种。大豆抗孢囊线虫的研究一直是世界上大豆抗病育种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本课题的前期研究中,根据已克隆的植物抗孢囊线虫病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对经常规鉴定为抗(感)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15个大豆品种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在大豆抗病品种中获得一条大豆抗孢囊线虫的特异条带。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该对引物,对高抗孢囊线虫3号小种的北京小黑豆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并克隆了特异扩增片段,命名为RSCN3,经测序及BLAST分析,发现其DNA序列与GenBank、EMBL、DDBJ、PDB中的大豆似受体激酶RHG4、水稻TMK(leucinerichprotein,receptor-likekinase)基因等均有80%以上的同源性。根据该DNA序列推测其氨基酸序列,在其序列中共找到21个亮氨酸,将该序列与蛋白质序列同源性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与植物中的受体激酶、富含亮氨酸重复的蛋白激酶有较高的同源性。因此推测RSCN3克隆片断为一个与受体激酶有类似作用的抗病相关基因的RGA,并将该序列登录到GenBank中,登录号为:AY580161。 相似文献
11.
小种4^+属于在巴西首次鉴定到的大豆孢囊线虫(tteterodera glycines)群体。它不同于传统的小种4^+能侵染品种Hartwig,但不会侵染Har-twig的祖先品种PI437654。本试验在巴西PR州进行;用抗性基因型E97—2502-9—3-1和E97—2502—9—3—5(两种P1437654类型)与敏感性亲本E96-776(一种Hartwig类型)杂交,获得了20个F1植株、120个F2植株和120个F2、3品系。温室试验使用这几个世代和每个亲本表型的20个植株进行。将每个世代和每个亲本品种的幼苗移栽在土钵中,并且接种4000个线虫卵;28天之后洗净每株的根系,收集并计算雌虫数。在两个杂交的敏感基因型中接种形成了较多的雌虫数,这证明出现了小种4^+。 相似文献
12.
大豆孢囊线虫与寄主植物的相互关系及抗性基因克隆策略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本文概述了大豆孢囊线虫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过程中病原与寄主的相互识别,寄主植物的防御反应的分子机理,提出了克隆大豆孢囊线虫抗性基因的分子策略。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侵染大豆根系诱导表达的cDN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Soybean Cyst Nematode,SCN)是一种土传的专性内寄生线虫。SCN的二龄幼虫侵入到大豆幼嫩的根组织中,导致大豆根内的细胞变形并与之形成“合胞体”。合胞体在形态上和生理上的变化是SCN直接诱导大豆基因表达的结果。本研究以高抗SCN的灰布支黑豆为材料,用大豆孢囊线虫二龄幼虫直接接种大豆的根系,应用DDRT—PCR技术及RDB(Reversedot—blotting)杂交鉴定,获得6个阳性cDNA克隆,分别是SCN侵染后5天的A32克隆(GenBank登录号为B1173978);侵染后10天的B12克隆(GenBank登录号为B1173979)、B71克隆(GenBank登录号为B1173980);侵染后15天的Cll克隆(GenBank登录号为B1173981)、CPl2(GenBank登录号为B1173982)克隆和CP32克隆(GenBank登录号为B1173983)。序列的同源比较表明,6个cDNA均与Shoemaker构建的大豆基因表达库中的cDNA序列有非常高的同源性,证明这些cDNA是大豆基因表达的产物。其中A32克隆的序列与控制拟南芥下胚轴生长的MYB转录因子、营养元素缺失诱导的番茄根的表达文库中的一个cDNA及番茄抗假单胞杆菌表达文库中的一个cDNA有较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大豆分子连锁图定位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QTL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大豆孢囊线虫 (SCN ,HeteroderaglycinesIchinohe)是一种土传的定居性内寄生线虫 ,是引起大豆黄萎病的病原 ,是大豆生产上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SCN的生理小种多达十几种 ,在我国大豆孢囊线虫病原主要为 4号生理小种 ,它是现有生理小种中致病力最强的小种。经典遗传学研究已经确定大豆孢囊线虫抗性基因由 1- 4对核基因控制 ,估计有 10个以上的抗性座位。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及QTL定位方法的发展为深入研究该病害的抗性遗传规律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这对加速我国抗大豆抗孢囊线虫新品种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晋豆 2 3×ZDD2 315组合F2 群体 (2 5 3个单株 )为试验材料 ,其中灰布支黑豆 (ZDD2 315 )是我国山西省农家品种 ,对大豆孢囊线虫 4号生理小种表现为高抗。利用塑料钵柱法进行SCN抗性鉴定 ,构建大豆孢囊线虫抗性主座位所在区域的分子图谱 ,并进行SCN的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根据已发表的大豆A和G连锁群的分子遗传图谱 ,应用BSA法 ,获得了 8个与SCN4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相关的SSR标记 ,它们是Satt0 38(176bp/ 182bp) ,Satt30 9(130bp/ 135bp) ,Satt6 10 (2 4 0bp/ 2 2 2bp) ,Sat_14 1(189bp/ 184bp) ,Satt187(30 0bp/ 2 5 0bp) ,Satt315 (2 5 3bp/ 2 4 8bp) ,Satt6 32 (2 86bp/ 2 90bp)和Sat_16 2(2 相似文献
18.
1991~1995年鉴定了我国3355份栽培大豆和186份野生大豆对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在栽培大豆种质资源中筛选出免疫的5份,抗病的19份,野生大豆资源中未筛选出免疫和抗病的。抗性材料多为黑色种皮 相似文献
19.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是我国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黑龙江省约有1500万亩大豆受害,其中严重受害面积200余万亩(减产30%以上)。近年由于大豆经济价值高,农民不断扩大大豆种植面积,迎茬面积逐年增加(可高达20~30%),致使大豆孢囊线虫病区扩大,危害日趋严重。大豆孢囊线虫是土传病原物,幼虫入侵感病大豆根系后,由表皮而达皮层,在寄主根系组织内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