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枣庄市某养鸡场送检的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料进行分离和鉴定,通过发病鸡场病鸡临床症状观察,病理解剖,实验室PCR检测,鸡胚致病性试验、血凝实验,对鸡新城疫病毒的干扰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等,一系列试验结果表明,该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典型,实验室PCR检测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阳性,病料处理接鸡胚后,24-48h鸡胚全部死亡,死亡鸡胚表现失水、蜷缩、发育小等特异性病痕,收获的鸡胚尿囊液无血凝性,分离毒对NDV感染有干扰作用;动物回归试验接种SPF雏鸡可复制出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典型症状。表明该鸡场确实发生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感染,春季是该病的高发季节,应加强对该病的诊断和防控。  相似文献   

2.
从死亡率高达55%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发病鸡群的病例中分离到一株IBD强毒。该强毒可使人工发病鸡36小时发病,发病率100%,死亡率60%。剖检可见到与野外病例相同的病理变化,如肌肉、心脏、腺胃出血,法氏囊呈“紫葡萄”样外观。免疫保护性试验、血清学试验、鸡胚接种和电镜形态学观察均证明该分离物为IBD病毒。并排除了新城疫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从而表明,我国鸡群中存在不同于经典IBD病毒的超强毒变异株。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离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病毒,从河南省濮阳地区某疑似感染鸡法氏囊病病毒的鸡场采集病料,用SPF鸡胚对病毒进行分离培养,通过琼脂扩散试验和RT-PCR扩增VP4片段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毒株能引起鸡胚规律性死亡,且出现CAM增厚、鸡胚出血等明显病变;待检抗原、标准阳性血清之间出现阳性沉淀线;琼脂电泳得到大小约为1200bp片段,与预期结果相符。结果证明该分离株为IBDV地方株,并命名为PY05株。  相似文献   

4.
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弱毒鸡胚疫苗病毒适应于鸡胚成纤维细胞,使之成 IBD 弱毒细胞疫苗,代号为B-2.疫苗毒价稳定在10~7 TCID_(50)ml.可采用滴鼻、点眼或饮水等途径免疫.实验室试验,对雏鸡安全,被免疫鸡的免疫活性不受影响,野外试验,可有效控制 IBD 和减少死亡率,对新城疫免疫不发生干扰.  相似文献   

5.
用"黄连解毒汤"方剂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做治疗试验和抑制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致鸡胚死亡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黄连解毒汤对人工致病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治愈率为83.3%,差异显著(P<0.05);临床治疗治愈率为90.2%.抑制IBDV致死鸡胚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发病率高,病程短,具有“一过性”的特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于1957年由Gosgrove在美国首次发现的,1962年Cosgrove首先报道了此病,同年Hitchner把法氏囊病料接种于鸡胚,成功地分离到病原,称为“传染性法氏囊因子”,1970年,在世界禽病会议上,  相似文献   

7.
鹅副黏病毒病是一种由鹅传播的新型急性传染病,该病与鸡感染新城疫具有相类似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2019年1月从甘肃某鹅场病鹅体内分离到一株副黏病毒,将病料处理后接种10日龄鸡胚,进行血凝试验(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最后进行动物试验。结果表明:该病毒具有血凝活性,可以用标准的新城疫阳性血清抑制血凝活性,可能导致未接种新城疫免疫鸡胚的100%死亡。动物试验证明该病毒对鸡具有100%的发病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8.
从浙江省某肉鸡养殖场发生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病鸡群中采集病料,进行病毒分离。结果显示,经1%胰酶处理后,该病毒尿囊液可以凝集鸡的红细胞,而未处理的病毒尿囊液则无此凝集活性;该分离株对新城疫病毒(La Sota)株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10日龄鸡胚的致病变率达100%;通过鸡胚矮小化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发现该分离株能引起鸡胚和病鸡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RT-PCR可扩增出768 bp片段,测序比对结果证实分离获得了1株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命名为HZ13株。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二价弱毒细胞苗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预防主要靠接种疫苗,我国目前使用的IBD疫苗种类繁多,大多数为IBD血清I型毒株制备的鸡胚组织苗和细胞苗.  相似文献   

10.
IBD的RT-PCR快速诊断技术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已发表的IBDV各致病型毒株的序列,在VP5和VP2的重叠基因区设计合成了一对寡核苷酸引物,对2株参考毒株和8份疑似IBD的临床病料进行RT-PCR检测均得到了明显的阳性扩增结果;而对作为阴性对照的常见4种鸡病病原:鸡新城疫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大肠杆菌均没有扩增到任何片段。利用琼脂扩散试验进行IBDV病原常规鉴定,结果证实5份病料呈现IBD阳性。表明建立的IBD的RT-PCR诊断技术具有快速、特异、敏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发病鸡场的致病原,将临床病料接种SPF鸡胚分离得到一株病毒,通过胚体病变特征、血凝试验、RT-PCR检测、动物回归试验等对该病毒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病料处理接种鸡胚后48~144 h内鸡胚全部死亡,剖检死亡鸡胚可见胚体存在蜷缩、发育矮小等特异性病痕,收获的鸡胚尿囊液无血凝性,RT-PCR检测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阳性,动物回归试验中接种的SPF雏鸡可复制出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典型症状。  相似文献   

12.
2010年5月,笔者解剖了泰州市某鸡场送检发病鸡、病死鸡9只,发现6只均出现以肝周炎、气囊炎、肌胃角质层下有点状或片状出血,腺胃乳头、直肠和泄殖腔出血,气管喉头有大量粘液为主要病理变化,采集病料进行细菌和病毒分离和鉴定。细菌分离试验结果显示其生长特点、形态特征、生化试验均符合大肠杆菌的特点。同时,将处理好的病料接种9日龄非免疫鸡胚,做HA、HI试验,结果显示病毒的血凝特性能被抗新城疫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表明从病料中分离出了新城疫病毒。由此可断定,该鸡群混合感染了新城疫病毒和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13.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超强毒(vvIBDV)不适应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其分离鉴定通常采用直接接种无特定病原体(SPF)鸡的方法。然而该方法需要特殊设备,成本较高,较繁琐。研究旨在探讨SPF鸡胚作为IBDV分离工具的可行性,将IBDV阳性病料混悬液通过绒毛尿囊膜途径接种9~11日胚龄SPF鸡胚,并盲传三代成功分离获得vvIBDV(IBD16GX01株)。分离毒各代次序列一致,且与SPF鸡分离氨基酸同源性100%。结果表明,SPF鸡胚可用于vvIBDV的分离鉴定,为vvIBD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由于鸡胚免疫系统并不活跃,家禽在出雏前获得人工主动免疫一直使人们难以相信。在美国,随着蛋内注射的采用,鸡胚免疫已成为现实。本文就近十年来(1982~1992)国内外对鸡马立克氏病(MD)、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鸡新城疫(ND)、传染性支气管炎(IB)及 ND IB、MD IBD 疫苗鸡胚免疫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内已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弱毒疫苗,但经弱毒疫苗接种的雏鸡很难迅速形成坚强的免疫力。我们以1986年分离和鉴定为IBD病毒的Q株,使之适应鸡胚细胞培养。本文报告以Q株用AEI灭活加入油佐剂研制的灭活疫苗和应用这种灭活苗对种鸡进行的免疫力试验和安全性试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检查中药颗粒剂对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鸡免疫器官损伤的修复作用。采用病理组织学方法检查传染性法氏囊病自然耐过鸡和用中药颗粒剂治疗而康复鸡的免疫器官,采用光学显微镜对其主要免疫器官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即随机抽取中药颗粒剂治疗组和自然耐过对照组25日龄鸡各10只,其中中药治疗康复后35日龄鸡10只,自然耐过35日龄鸡7只,死亡3只。扑杀被检鸡,采集各鸡法氏囊、脾脏和肝脏病料,眼观病变以后,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组织切片,显微镜检查病理组织学变化,并进行显微组织拍照直观比较自然耐过鸡和自制中药颗粒治疗康复鸡的免疫器官病理组织学变化。被检的IBD自然耐过鸡的免疫器官仍呈轻度病理性变化,而采用自制中药颗粒治疗痊愈鸡的病理变化基本一致,表现为免疫增强。中药颗粒剂能够显著修复IBD鸡免疫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此试验旨在利用现有神经性犬瘟热病例病料通过鸡胚培养的方法分离提取犬瘟热病毒,并研究出鸡胚培养犬瘟热病毒的最佳条件.同时提取的病毒可以用于后续抗体制备.试验共进行六次鸡胚培养,使用犬瘟热快速检测试纸进行鉴定,成功分离鉴定了 CDV病毒.结果表明:鸡胚培养犬瘟热病毒的方法是可行的,犬瘟热病料研磨液接种鸡胚的较佳接种部位是尿...  相似文献   

18.
鸭肝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北京郊区某鸭场的病鸭肝脏制备病料,接种9~11日龄SPF鸡胚尿囊腔,结果显示所分离的毒株能使鸡胚发育迟缓,胚爪发育畸形,肝脏变绿。分离病毒接种2日龄健康雏鸭进行动物试验,能使雏鸭在2~3 d内100%发生死亡,其发病症状及剖检病理变化与自然发病的小鸭一致。分离毒对氯仿不敏感。病毒接种于鸭胚成纤维细胞后没有观察到明显的CPE。血清中和试验表明分离病毒能被I型鸭瘟病毒(DHV)标准血清所中和。应用RT-PCR方法对病鸭的肝脏悬液及鸭胚尿囊液进行检测并测序,证明所分离病毒为I型DHV。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Ⅰ群腺病毒(FAV-I)在鸡群中的感染状况,对收集的178份疑似病料进行鸡胚病变、细胞病变特征分析,利用RT-PCR、基因测序和BLAST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成功分离出25株FAV-I,其中20株与血清4型同源性较高,5株与血清8型同源性较高。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攻毒鸡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自然发病鸡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文详细介绍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的病因、症状和病理变化,并提出了该病的治疗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