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蒋霞敏 《海洋渔业》2003,25(2):87-88
黑斑口虾蛄(Oratosquilla kempir)主要分布在我国江苏以南海区,在80年代尚未形成市场需求,随着其他渔业资源的衰退,黑斑口虾蛄等虾蛄类逐渐成为饭桌上的佳肴。为了保持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者曾进行黑斑口虾蛄低坝高网育肥暂养和池塘养殖试验,结果证明它具较强的抗病力、抗台风等灾害性环境,生长速度快,养成时间短,经济效益高等特点,是一种有前途的养殖新品  相似文献   

2.
黑斑口虾蛄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黑斑口虾蛄人工育苗试验。初步研究其生态习性、繁殖重演学及其幼体发育的特性。认为水温、环境稳定性及光周期是影响其抱卵孵化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水温、光照、底质或人工洞穴、饵料是影响幼体谱态率及成活率高低的关键因子。黑斑口虾蛄的伪蚤状幼体生长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卵黄营养阶段、浮游变态率及成活率高低的关键因子。黑斑口虾蛄的伪蚤状幼体生长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卵黄营养阶段、浮游阶段及底栖阶段,仔虾蛄比底栖  相似文献   

3.
黑斑口虾蛄消化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虾蟹等经济类甲壳动物的消化酶研究是甲壳动物消化生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工育苗和养殖过程中投饵的理论依据。Kamarudin等分别对斑节对虾和罗氏沼虾幼体消化酶进行过研究[1,2 ] ,Rodriguez ,刘玉梅等 ,魏华等分别报道过日本对虾、中国对虾、罗氏沼虾幼体的消化酶的研究结果[3~ 5] 。黑斑口虾蛄 (Oratosquillakempi)是浙江沿海常见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虾蛄种类 ,其养殖和人工育苗已有研究 ① ,但关于其消化酶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 ,本文对黑斑口虾蛄幼体及成体的消化酶进行研究 ,旨在为其养…  相似文献   

4.
口虾蛄人工育苗生产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波  张锡烈 《齐鲁渔业》1998,15(6):14-16
根据自己对口虾蛄复苗成功经验,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综述了口虾蛄的交尾,产卵,孵化等繁殖生物学特性,报道了亲虾蛄的选择发育时序,特征和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5.
黑斑口虾蛄雄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学与超微结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春琳 《水产学报》2002,26(5):403-410
黑斑口虾蛄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交接器及副性腺组成。精巢呈管状,末段较直,向前逐渐弯曲,在第七、八胸节处盘曲成耳状。输精管管壁有一层上皮细胞,但无肌细胞;输精管为精巢顶端延伸,两者管径大小很接近。交接器位于第八胸节基部,为棒状结构,连接端较软,呈膜状,可自由弯曲;游离端较硬,外有甲壳质。1对雄性副性腺位于第4~7胸节间,呈细丝状,左右末端各与同侧的输精管共同平行注入交接器中。末段精巢腔内充满着不同发育阶段的精细胞,从末段精巢向后、中、前段精巢、输精管及交接器,精细胞逐渐趋向成熟。成熟精细胞呈卵圆形,外围厚膜,大小约8.5μm×7.0μm,无鞭毛,未发现有顶体结构。  相似文献   

6.
黑斑口虾蛄幼体的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黑斑口虾蛄(Oratosquilla kempi)幼体各时期在解剖镜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发现黑斑口虾蛄幼体发育经过11个假蚤状幼体期。在水温24-29℃、盐度22-32的条件下,从第Ⅰ期假蚤状幼体(Z1)发育至第Ⅺ期假蚤状幼体(Z11)历时24-27d;第Ⅺ期假蚤状幼体(Z11)发育至第Ⅰ期稚虾蛄历时4-7d。本文详细地描述了从第Ⅰ期假蚤状幼体(Z1)至第Ⅺ期假蚤状幼体(Z11)以及第Ⅰ期稚虾蛄的形态特征,并与口虾蛄(O.oratoria)的发育形态进行比较,以为黑斑口虾的开发利用提供生物学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利用工厂化育苗设施,进行口虾蛄人工育苗的试验,共培育出全长1.6 cm的稚虾蛄约6万尾,平均出苗量为1万尾/m3。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口虾蛄人工洞穴和幼体培育的技术要点。结果表明:现有的育苗设施能满足口虾蛄工厂化育苗的要求。同时,口虾蛄对底质、洞穴、水温、饵料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黑斑口虾蛄幼体不同发育阶段的温度、盐度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黑斑口虾蛄第二相幼体适宜的盐度和温度范围分别为16.98~23.56和20~28℃;第三相幼体适盐与适温范围分别为16.98~26.18和20~28℃;仔虾蛄适盐与适温范围分别为11.73~28.80和18~30℃。环境因子变化对各期幼体成活率有较大影响。当黑斑口虾蛄从第二相幼体发育到仔虾蛄,其对温度、盐度的耐受力增加。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刺参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海捕刺参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刺参养殖育苗技术得到较快发展。刺参的中间培育在大棚已获成功,在土池中间培育未见报道。本试验利用土池培育刺参苗,减少水电费用,且不投放各种药物,提高苗种抗病能力,为今后刺参苗种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海水土池育苗适口饵料生物培育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青松  金珊 《海洋渔业》2002,24(4):185-186,181
海水土池育苗可以利用池塘中天然饵料生物,因其具有成本低、收益好等特点而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近几年来,河蟹土池育苗已兴起热潮,海水鱼类、贝类、虾蟹的土池育苗也已开始。但由于种种原因,土池育苗生产很不稳定,甚至失败,其中原因之一是育苗培育时饵料供应不足,营养不全面或是质量不好。浮游生物是多数鱼、贝、虾、蟹幼体的开口饵料、基础饵料,或是补充饵料,在育苗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搞好海水土池育苗,培育适口饵料生物是育苗的关键技术之一。在此介绍一些海水土池育苗中如何培育适口饵料生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菲律宾蛤仔土池中间育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2003年在约80 hm2土池进行了菲律宾蛤仔中间育成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适时肥水、追肥、清池,水温20~25℃的条件下,放养密度3.0×104~5.0×104枚/m2,放养规格>1.5 mm,平均生长速度>80μm/d,最高可达250μm/d,成活率>80%;不适时肥水、追肥、清池,放养规格又偏小(壳长<0.4 mm)条件下,平均生长速度为26.6μm/d,成活率只有30%。表明放养规格、肥水、追肥、清池及适时疏苗是影响中间育成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海参土池生态育苗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含有丰富的营养,对人体生长发育、创伤愈合、成骨和预防组织细胞老化、延缓衰老、防止动脉硬化、治疗和预防肿瘤等有特殊的功能[1~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增强,海参的医疗保健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海参需求量急剧增长,价格不断增加,引发了海参的过度捕捞和资源短缺,刺激了养殖业的蓬勃发展。苗种是大规模养殖的先决条件,工厂化育苗技术的产生、发展和成熟极大地促进了海参养殖业的发展。但是,随着工厂化育苗技术的普及和无序发展,其技术和社会等问题日益显现:能源短缺和原材料涨价造成育…  相似文献   

13.
利用26000m2(39亩)和31349m2(47亩)2个养虾池,分别移入在室内培育的菲律宾蛤仔壳顶后期幼虫和双水管稚贝各80亿粒和9.7亿粒,经土池中间培育、越冬后,共生产出2 000-3 000粒/500g幼贝7.9亿粒,成活率分别达到4.5%和4.3%。  相似文献   

14.
王春琳 《水产学报》2007,31(6):778-784
用扁藻、酵母和"鱼油 酵母"强化3种方式处理的卤虫无节幼体投喂黑斑口虾蛄幼体,对各组黑斑口虾蛄幼体消化酶活力和抗逆性差别分析。结果显示,经过"鱼油 酵母"强化的幼体对氨氮、福尔马林、饥饿和盐度的耐受性均强于对照组。经过扁藻和"鱼油 酵母"强化的第Ⅲ相幼体脂肪酶活力是对照组的3倍,经过酵母和"鱼油 酵母"强化的仔虾蛄幼体脂肪酶活力较高。在第Ⅲ相幼体中淀粉酶活力为扁藻>酵母>对照>"鱼油 酵母"强化,仔虾蛄中酶活力为扁藻>对照>酵母>"鱼油 酵母"强化。在酵母强化第Ⅲ相幼体和对照组仔虾蛄中纤维素酶活力最高。第Ⅲ相幼体对照组的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活力均为最高,而"鱼油 酵母"强化仔虾蛄幼体的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活力均高于对照组。黑斑口虾蛄幼体消化酶活性和抗逆性能力的变化趋势与其成活率、变态率、生长速度、EPA和DHA含量变化趋势相同,可以作为评价饵料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用同工酶和RAPD技术分析黑斑口虾蛄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同工酶技术和RAPD技术对宁波黑斑口虾蛄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PAGE)对LDH、MDH、MEP、EST、ADH、GDH、GLDH、AMY、POD、SDH等10种同工酶进行了群体生化遗传分析,共检测了29个基因座,其中11个基因座表现为多态,其多态位点比例为37.93%,平均杂合度为0.1470;采用RAPD技术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用24个随机引物共检测出129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为102个,占79.06%,个体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3106,遗传变异度为0.6894,表明黑斑口虾蛄的遗传多样性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estimation of bacterial flora present in pond water, sediments, gills, and intestine of healthy common carp Cyprinus carpio cultured in Saudi Arabia were performed and identified to species level where possible. Mean total viable bacterial counts in pond water ranged from 1.2?±?2.9?×?104 to 2.5?±?3.5?×?105 cfu/mL; in sediments, 9.3?±?2.1?×?107 to 2.7?±?3.5?×?109 cfu/g; in gills filaments, 4.3?±?2.9?×?106 to 1.6?±?3.9?×?107 cfu/g; and in intestine, 8.7?±?4.1?×?109 to 5.4?±?3.2?×?1010 cfu/g. Gram-negative rod-shaped bacteria dominated (76%) the populations. In total, 12 bacterial genera and 15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Pond water and sediment bacteria had the reflection on bacterial composition of gills and intestine of carp. Intestinal bacteria showed more diversification in contrast to gill bacteria. Aeromonas hydrophila, Shewanella putrefaciens, Vibrio cholerae, Corynebacterium urealyticum, Vibrio vulnificus, Vibrio sp., and Staphylococcus sp. were the common bacteria in all the populations. In pond water and carp intestine, A. hydrophila, S. putrefaciens, V. cholerae, and C. urealyticum were the most dominant bacteria (prevalence ≥ 10%) where pond sediments and the carp gills experienced with more one dominant bacterium V. vulnificus. Only the A. hydrophila covered one fourth (25%) of the total bacterial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