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分蘖成穗规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小麦分蘖及其成穗规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从遗传、动态变化、田管措施、以及利用分蘖成穗规律取得高产的技术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为小麦的品种选择、耕作管理和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 洛阳地区处于豫西丘陵山区,全区有60%的麦田(约300万亩)是丘陵旱地.小麦生育期间降雨量约为250毫米左右,而年度之间变幅很大,且分布不均;加之水土流失严重和劳畜力不足,耕作粗放,早地小麦亩产长期徘徊在100-250斤之间.本地区水源缺乏,地下水位多在1OO米以下,发展水利相当困难.因此,小麦产量常决定于降雨量  相似文献   

3.
分析机直播栽培模式下水稻分蘖动态发生规律,结果表明:第Ⅲ、Ⅳ蘖位分蘖发生率高,成穗率高,在总产中所占比重高,这2个分蘖在水稻分蘖中起主导作用。各蘖位分蘖发生情况和有效率不同,各蘖位在有效分蘖期间产生的分蘖都有无效分蘖。各蘖位穗粒数随分蘖蘖位递增而减少。  相似文献   

4.
5.
6.
一、目的掌握我省几个主要小麦品种(郑引一号、七○二三、百泉41、郑州761)的生长发育规律,为看苗管理提供依据。二、基本方法1、定株记载:在高产试验田中选数畦(约一分地),适当加大(扌布)量,出齐苗后人工间苗,使每六平方市尺内多穗型品种有100苗(合每亩10万基本苗)大穗型品种畄140苗(合每亩14万基本苗)在此样段内选定10—15株作上标记,进行定株记载。详细记载各株主茎及较早出现的几个大蘖各叶片  相似文献   

7.
杨子光  孙军伟  张珂  孟丽梅 《山西农业科学》2020,48(7):1051-1053+1060
利用2005—2018年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区试结果,分析了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年份的推进,产量水平整体表现为不断提高,小麦产量三要素中有效穗数表现为逐渐提高,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株高与最高群体随年份的推进整体起伏不大,呈基本稳定的态势;反映旱肥小麦品种品质的指标湿面筋随年份的推进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而稳定时间随年份的推进呈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小麦品种的抗旱性随年份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可能是育种人员着重提高品种的产量而对育成品种的抗旱性重视程度有所下降所致。  相似文献   

8.
小麦分蘖成穗对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川麦107在不同地点以不同播种量种植,去分析分蘖发生情况、分蘖成穗情况以及主茎穗、分蘖穗对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在小麦生产上,在适期播种下,采用小窝密植(按20 cm×10 cm播),播种量以每穴播4~5粒,基本苗195~225万/hm2,能保证一、二次分蘖按期发生,并有足够分蘖成穗,且成穗率高,其主茎穗与分蘖穗的比重达到5.5∶4.5,产量在6000 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9.
古笛 《农家顾问》2007,(12):25-26
小麦是增产潜力较大的作物。然而,往往由于栽培管理不善,如基肥和速效性肥料不足,大蘖壮蘖少;播种量不合理,基本苗过多,分蘖少;播种质量差,"三子"苗多,分蘖质量低;以及秋冬气温低,分蘖受到障碍等而导致分蘖成穗率低,产量不高。要  相似文献   

10.
<正> 大小麦基部茎节上长出的分枝叫分蘖。由主茎叶腋里长出的分蘖为一级分蘖,由一级分蘖上长出的分蘖为二级分蘖,依此类推。分蘖在主茎或母蘖上所处的位置称为蘖位,分蘖发生位置低的称为低位分蘖或早生分蘖,反之则称为高位分蘖或晚生分蘖。大小麦主茎叶片的出伸和各级分蘖叶片的出伸之间有着一定的同伸关系,当主茎第4叶出现时,主茎第1叶腋芽长出主茎第一分蘖,随着主茎叶片不断增加,新的分蘖呈n-3的关系不断发生。但受品种特性、密度、播种深浅、肥水条件、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实际单株茎  相似文献   

11.
旱肥地小麦高产高效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在只浇拔节水的条件下研究了基施氮肥、磷肥、基本苗、追肥时期和追施氮肥与旱肥地小麦产量的关系,通过对试验数学模式的优化与解析,明确了影响旱肥地小麦产量的关键因子及实现高产高效优化栽培的综合农艺措施,为丰产增效及农艺措施的合理运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浅析小麦分蘖成穗的限制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笔者对小麦的分蘖、成穗率及穗型进行了定点观察和大面积的实地调查.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经过品种×密度2因素3水平田间试验,对绵农6号等3个小麦品种分蘖成穗特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绵农6号单株分蘖数为2.08~4.76个,分蘖成穗率为54.3%~59.3%,均低于对照品种绵阳20号。与对照单株分蘖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有效分蘖期(12月20日前)。绵农6号主茎与分蘖穗重差异较小,茎蘖cv为14.0%~15.7%。穗粒数、千粒重及单穗重明显较高,分别为:42.1~58.2粒、43.0~50.3g、1.84~2.93g,突出地表现了大穗大粒、穗重型品种的特性。在大面积生产上要获得高产,其种植密度应低于绵阳20号等品种。  相似文献   

15.
对四个春小麦品种-川农19、川农17、绵阳11和川麦107进行田间种植研究,旨在从形态 学、解剖学的角度来探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小麦分蘖的生长发育与小麦有效成穗的内在关系。研究 结果表明:在生长过程中,单棱期持续时间较长有助于小穗数增加;拔节后较长的生殖阶段可以增加 子粒数;分蘖的营养生长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一级分蘖、二级分蘖生长锥之间呈一定秩序性排列,是 产生更多有效分蘖的主要原因,如川农17。  相似文献   

16.
旱肥地小麦高产优质施肥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旱肥地施氮肥饱和量试验,单施氮、磷及氮磷配比试验,不同生育期喷施尿素液试验表明:小麦高产与优质同步提高的施氮范围为亩施0-9kg;亩施氮量<7.5kg时,作返青肥效益>基肥;增施氮肥对产量与品质均具良好效果,磷肥对产量有利,对品质影响不大;开花期喷施3%尿素液对提高品质最佳。据此提出了亩产400-450kg,品质达1-2级优质小麦标准的合理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17.
播期对不同习性小麦品种分蘖成穗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河南省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在不同播期条件下进行了分蘖成穗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分蘖成穗率随播期推迟而升高,单位面积穗数随播期推迟有降低的趋势;分蘖所经历的总时间随着播期的推迟而缩短,分蘖能力也随播期的推迟而减弱,且冬性品种比春性品种明显;所以,冬性及半冬性品种应适期早播。  相似文献   

18.
以杂交中籼Ⅱ优838和杂交中粳信杂粳1号为试验材料,设计30万穴/hm2,22.5万穴/hm2,15万穴/hm2和7.5万穴/hm2四个栽植密度,研究了两组合在不同栽植密度下的分蘖成穗规律和穗粒结构特点。试验表明:随着密度的降低,水稻的有效分蘖期和最高分蘖期相应延迟,稀植栽培的分蘖成穗率明显提高,单株有效穗有较大程度增加,同时,种植密度的下降使得各个时期分蘖成穗的经济性状整体优化,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着粒密度增加,中后期的分蘖成穗在产量构成中的比重明显提高,进而提出稀植栽培对穗型较大和分蘖力较强的水稻品种有利于发挥其增产潜力,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9.
20.
旱肥地施氮肥饱和量试验,单施氮、磷及氮磷配比试验,不同生育期喷施尿素液试验表明:小麦高产与优质同步提高的施氮范围为亩施0~9kg;亩施氮量<7.5kg时,作返青肥效益>基肥;增施氮肥对产量与品质均具良好效果,磷肥对产量有利,对品质影响不大;开花期喷施3%尿素液对提高品质最佳。据此提出了亩产400~450kg,品质达1~2级优质小麦标准的合理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