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禽霍乱又称为禽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鸡、鸭、鹅、火鸡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上以突然发病、下痢、急性败血病为特征。该病传染性强、感染率高、有一定的死亡率。对鸡危害极大,应严格控制和预防。  相似文献   

2.
黄建华  余成蛟  辛鹏程 《养猪》2020,(2):111-112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瑞氏染色常能见两极浓染。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是可引起多种动物和人发病的重要共患传染病,易感染鸡、猪、牛等家养畜禽,常导致动物因发生出血性败血症和传染性肺炎死亡[1]。本菌常存在于多种健康动物的口腔和咽部黏膜,可引起多种畜禽巴氏杆菌病,在临床上表现为出血性败血症、传染性肺炎或局部慢性感染等。多杀性巴氏杆菌在鲜血培养基和血清平板上生长良好,无溶血活性,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2],对小鼠和家兔有高度致病性。  相似文献   

3.
曹素芳  黄青云 《中国兽医科技》2007,37(12):1058-1061
为了探索鸡IL-18在禽多杀性巴氏杆菌H基因DNA疫苗中的免疫佐剂作用,分别用共表达鸡IL-18基因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H基因的DNA疫苗、鸡IL-18真核表达质粒pcDNA3/cIL-18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H基因的DNA疫苗混合物、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H基因的DNA疫苗肌肉注射5周龄鸡,首免后每周采取外周血及外周抗凝血,应用ELISA和MTT法分别检测免疫鸡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水平。二免后第2周用10 LD50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菌株C48-1进行攻击。结果鸡IL-18能够明显增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H基因DNA疫苗的免疫原性,显著提高免疫鸡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并且鸡IL-18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H基因共表达时的免疫佐剂作用最强,能强有力地抵抗强毒菌株C48-1的致死性攻击。结果表明,鸡IL-18可作为DNA疫苗的一种理想的免疫佐剂。  相似文献   

4.
正巴氏杆菌属(Pasteurell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主要寄生于动物的黏膜中。目前,已知的巴氏杆菌属包括多杀性巴氏杆菌、咬伤巴氏杆菌、马巴氏杆菌、犬巴氏杆菌等10多种。各种巴氏杆菌可以引起不同的疾病症状,例如最为常见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可以存在于多种动物体内,能引起鸡、鸭等禽类发生禽霍乱,引起猪的猪肺疫以及牛、  相似文献   

5.
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主要侵害鸡、鸭、鹅、火鸡等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常呈现急性败血症过程,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也见慢性经过。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是严重危害养禽业的重要细菌性传染病之一。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环境广泛存在的细菌,地面平养的鸡群多发,笼养的鸡较少发生,但笼养蛋鸡及高日龄育成鸡发病时,在鸡群中往往呈局部散发性,某几个笼子有发病或死亡,而其它笼位的鸡则不表现发病,给人一种琢磨不透的感觉。低日龄的鸡有耐受性,不易感,对一般消毒剂都较敏感。近年本…  相似文献   

6.
巴氏杆菌病是由以多杀性巴氏杆菌为主的多种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哺乳动物和禽类均可感染发病,临床上犬的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并不多见。2006年8月份,泰州市郊区某犬场犬群中发生一种以体温升高、食欲废绝、  相似文献   

7.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引起禽出血性败血症,又称为禽巴氏杆菌病、禽霍乱,发病快,死亡率高.为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致病机制研究及临床防治提供支持,通过PCR鉴定、耐药性分析、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试验以及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对4株临床分离的鸡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m01、Pm03、1801及1803)进行了相关生物学特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鸡巴氏杆菌病是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鸡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危害较大日龄的产蛋禽.发病特征为突然发病,病程短,以败血症为主要特征.《动物防疫法》规定禽霍乱属二类疫病.本文介绍了一例鸡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过程及体会,为禽生产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一种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PCR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tfa基因序列,设计与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一种基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tfa基因的PCR检测方法,并优化了反应条件,检测了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显示,该方法可成功扩增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tfa基因片段,而鸡致病性大肠杆菌、鸡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鸡白痢沙门菌均未扩增出相应片段。敏感性试验表明该方法可检测最低浓度为1pg/μL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基因组DNA。  相似文献   

10.
禽霍乱又称出血性败血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发病特征为,突然发病,发病时间短,患鸡无明显症状,剖检可见肝脏有坏死灶。本病每年各季均可发生,主要经鸡的呼吸道或皮肤伤口引起感染。  相似文献   

11.
<正>(一)发病情况接到梓潼县许州镇一个养殖户反应,该户养殖的大部分鸡出现精神萎靡不振、不吃食、死亡严重等情况,随后到现场经问诊、临床检查、病理剖检,确诊为禽巴氏杆菌病。(二)发病原因禽巴氏杆菌病的病因是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败血性传染病,又称禽霍乱,危害多种家禽、野禽。鸡、鸭最易感,鹅的感受性较差,本病的发生有时是由外地传入,有时可自然发生。禽霍乱的病原体在  相似文献   

12.
正鸡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引起的鸡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文主要从鸡巴氏杆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广大养殖户诊断与治疗本病提供参考。鸡巴氏杆菌病又名鸡出血性败血病,为条件性致病菌,属接触性传染病,常与大肠杆菌以及其它条件致病菌等合并存在。主要特征为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素性肝周炎、纤维素性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关节炎及  相似文献   

13.
鸡巴氏杆菌病也叫做鸡出血性败血症、禽霍乱,是由于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而发生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急性型主要是突然出现发病,表现出败血症、下痢症状;慢性型主要是肉髯、鸡冠发生水肿,并伴发关节炎。在气候突变、鸡群饲养管理不当以及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就会诱发该病。大部分国家都可出现发病,且病菌强毒株可导致年龄不同的育成鸡和成年鸡全部感染发病,病死率超过60%,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现概述该病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禽霍乱是当前严重影响我国养禽业发展的几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每年给我国的养禽业造成的损失巨大.禽霍乱又名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俗称“禽出败”,是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各种禽类的一种急性败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鸡类(鸡、火鸡)和水禽类(鸭、鹅)均可发生此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春、秋两季多发,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常呈大规模流行.  相似文献   

15.
几种动物病原菌对替米考星耐药性的体外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测定替米考星对鸡毒支原体、多杀巴氏杆菌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基础上,采用药物浓度递增法体外诱导3种病原菌对替米考星的耐药性。结果鸡毒支原体经9次传代对替米考星产生了高水平耐药,多杀巴氏杆菌经7~9次传代对替米考星产生了高水平耐药,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经14次传代对替米考星的耐受浓度未发生明显变化;鸡毒支原体和多杀巴氏杆菌替米考星诱导耐药株对红霉素、阿奇霉素、泰乐菌素、吉他霉素和林可霉素表现交叉耐药。研究结果提示,替米考星较易诱导鸡毒支原体和多杀巴氏杆菌产生耐药性,兽医临床应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白头翁散对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效果,给鸡人工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后,观察中药白头翁散、加味白头翁散、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白头翁散与氟苯尼考联合以及加味白头翁散与强力霉素联合使用对鸡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治疗组和预防组的死亡率较阳性对照组降低,仅使用中药对鸡多杀性巴氏杆菌病防治效果均不太理想,白头翁散对鸡的巴氏杆菌病治疗和预防的保护率分别为15%、25%,加味白头翁散对鸡的巴氏杆菌病治疗和预防的保护率分别为20%、25%;白头翁散与氟苯尼考联合对鸡多杀性巴氏杆菌病防治效果明显增强,保护率分别为90%、95%,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加味白头翁散与强力霉素联合对鸡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效果(保护率分别为75%、85%)明显比单用中药防治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鸡巴氏杆菌病又名禽霍乱,属于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此病症的形成主要是因多杀性巴氏杆菌导致的败血性病症。该病症不但发病较快,而且直接造成鸡死亡。不但影响养殖业的发展,还会使农户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所以,对鸡定期进行诊断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禽巴氏杆菌病(禽霍乱FOWICHOIERA),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禽接触传染性传染病、普发病,各种禽类皆可发生。而且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给养禽业带来了较大损失。由于健康鸡多带此菌,因气候、环境变化、管理不妥即可发病,在有病鸭介入时也可发生该病。...  相似文献   

19.
鸡巴氏杆菌病是肉鸡、蛋鸡养殖过程中一种常见和高发的传染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发的,又称禽霍乱、鸡出血性败血症,本病的特点是好治疗、难控制,容易反复.福清市某蛋鸡场发生一起鸡巴氏杆菌病,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肉鸡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禽类的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在大多数国家都有分布,强毒株能使不同年龄的育成鸡和成年鸡发生100%的感染与60%以上的死亡,是需重点防制的家禽疫病之一.广州市某鸡场肉鸡出现大量死亡,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和病原分离鉴定,证实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