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祖生  胡月龄 《茶叶》2013,39(2):119-119
石濑茗翁建大功,八百茶诗咏茶人;茶树培育乃高手,选注茶诗又创新;钱江陨落一茶星。注释:[1]钱时霖同志生前自号。[2]钱时霖同志一生创作“咏茶人”茶诗800余首,参见《中华茶人诗描》(中国农业出版社)及《中华茶人诗描续集》(中国文化出版社)。[3]钱时霖曾任杭州市茶叶科学研究所茶树栽培研究室主任,高级农艺师。[4]1989年选注出版我国第一部《中国古茶诗选》(浙江古籍出版社)。[5]钱之遗著《历代茶诗集成·唐代卷·宋代卷·金代卷》,收集茶诗6097首,全书百余万言,正在上海文化出版社排印中。  相似文献   

2.
一现在一些茶事、茶文化活动,常有“茶人”、“爱茶人”的称谓,有自称有他称。此两名词由来已久,溯本追源都出于唐代。“茶人”名词是陆羽所创,他在《茶经·二之具》说“”(即茶篮)时有“茶人负以采茶也”句,就是说陆羽称茶叶生产者为“茶人”。而“爱茶人”名词是白居易所创,他作《山泉煎茶有怀》诗云:“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氏一生为官、丰产诗人,他创造“爱茶人”一词是在以名泉烹饮佳茗时引发的。白氏爱茶是他官务之余的生活享受,即业余爱好。两名词的对象是有区别的。二“茶人”、“爱茶人…  相似文献   

3.
竺济法 《中国茶叶》2010,32(3):32-35
三、闻龙年迈愈爱茶 明代宁波茶人闻龙(1551—1631)撰写的《茶笺》,仅1000多字,是明代宁波4种茶书中最短的一篇。其实与其说是茶书,不如说是一篇茶文更为合适。顾名思义,作者本人也是把它定位为短篇的——仅为一笺而已。“笺”作为文体,专指短小精悍的书札、奏记一类。  相似文献   

4.
品茗话茶德     
自从神农发现和利用茶之始,古代茶人就不断探索茶的本性和茶文化的内涵。茶作为清素高雅之品,灵魂之饮,又偏出在以道德仁礼制,厂有“以孝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给茶的性灵赋予了浓厚的道德色彩,久而久之,便物化为“茶德”之理念,也便有了茶人之品德了。品茶与人  相似文献   

5.
方欣 《福建茶叶》2009,32(1):51-53
在我国六大茶类中,福建乌龙茶是最具有魅力的一个茶类。在福建这个茶的故乡,不但有着许多动人的茶事,还有许多感人的茶人。陈郁榕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6.
“十载种茶富百家”一文原刊登在“广东支部生活”1998年第一期,该文介绍了兴宁市龙北镇罗英管理区党支部书记刘桂才同志带领全区群众开山种茶,经过十年奋战,使全区人民脱贫致富,人均收入由千年前的300多元增至3000多元。现予以转载,供广大茶区茶人交流学习。  相似文献   

7.
在解读茶祖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茶产业的特有现象,深刻地剖析了目前青年茶人所面临的文化传承和转型危机,提出当代青年茶人应弘扬茶祖文化,树立心忧天下、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价值观,以促进中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品茗杂说     
秦威 《福建茶叶》2000,(4):48-49
1 茶之精神古今中外的茶人对茶都一些十分独到的认识 ,形成的别具特色的茶之理念 ,或称之为茶礼、或称之为茶道。唐朝的陆羽写了一本《茶经》 ,书中提到了茶的精神 :精、俭。“精”是专精 ;“俭”是简约。唐朝时喝“煮茶” ,用风炉来煮水。陆羽在风炉上铸了六个字“伊公羹、陆氏茶”。伊尹是商汤时代的宰相 ,他本是以做羹汤的道理 ,建议治国之道 ,伊尹用鼎的功夫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陆羽希望通过泡茶 ,对社会有帮助。宋代的徽宗皇帝痴迷于茶 ,以“国不可一日无君 ,君不可一日无茶”之说传世 ,宋徽宗著有《大观茶论》 ,序中写道 :“茶之为物 …  相似文献   

9.
正仿佛是一首歌,仿佛是一幅画,仿佛是都市休闲的快活林。午后的一刻,我在云南凤庆的古茶走廊,与茶一次美丽的相遇。还未走进古茶走廊,就能感受到浓浓的茶韵,沿途绿茶茵茵,树木苍翠,石径幽深,与茶楼浑然一体,互为衬托,相得益彰,尽显古典与现代气质之美。走进古茶走廊,入雕栏之境,傍小桥之侧,闻流水之声,赏古乐之雅,让人觉得仿佛穿越时空,身处其中,感受到一份快乐与悠闲。一阵风吹过,似乎还有一两枝开放的花儿在轻叩窗门,传递着温馨  相似文献   

10.
铁观音“音韵”,在不同的茶人,包括茶叶专家都有不同的表述。但至今还没有一个被广大茶人所认可的、权威的提法。看来这“音韵”何解,如何评断?这也正是铁观音魅力之所在。本文提出对铁观音“音韵”的看法,并阐述了“音韵”形成的条件和审评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竺济法 《茶叶》2014,(1):55-56
2013年3月25日下午,著名茶诗专家、杭州茶人钱时霖先生女儿钱胜昔打来电话,说钱先生当天不幸病逝,享年79岁。虽然半年多前已知道他身患绝症,但接到丧报依然感到突然,为好友离去深感悲伤。当时我忙于编辑出版《茶韵》之事,无暇参加追悼会,仅献了花圈表示哀悼。转眼过去了近一年,笔者回顾与钱先生合著《中华茶人诗描》、《中华茶人诗描续集》的点滴,纪念他逝世一周年。  相似文献   

12.
陈刚 《广东茶业》2001,(1):12-15
近年来,全国各地名优茶的开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全面振兴我国茶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且其发展态势良好,可谓方兴未艾,“后劲”十足。尤其是当前茶市,包装豪华精美的各类高档名特茶琳琅满目,好不令人目不暇接,特别是茶人欣慰,自豪!然而,高档名特茶的发展的前景如何?其豪华精美包装的背面是否又隐盖了什么?就此,本以反向思维的方式提出问题,发表议论。  相似文献   

13.
竺济法 《中国茶叶》2011,(12):27-29
最近几年在研究茶史时,让笔者深感惊讶的是,《茶经》、《续茶经》、《茶经述评》、《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等权威文献从未提及的吴理真,怎么一下子成了茶祖神农之后的“西汉茶祖”和中国植茶始祖了呢?这是中国茶史和佛家茶事的重要事件,值得广大茶人关注。  相似文献   

14.
建阳产茶,自唐始见于文献记载。及至宋朝茶树种植遍及城乡,茶叶品质誉满九州,茗饮斗试蔚然风成,茶官茶人显赫国中,茶业文化盛极一时。据建阳县志记载,宋时已有黄坑“茶坂”、后山“茶园”、莒口“茶(土布)”、东山“茶坡”、回龙“茶畲”等带“茶”字的地名14处之多。至于沦茗、茗碗、茗饮、斗试、  相似文献   

15.
经“中华茶人联谊会”正式批准,“中华茶人联谊会福建茶人之家”于2006年8月1日在福州成立,张天福任会长,其前身“茶人之家”自1999年以来,曾多次举办“闽茶杯”名优茶鉴评活动,为名茶的推广、茶文化传播构架起一座桥梁。2006年10月3日再次举办了第四届“闽茶杯”名优茶鉴评活动。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华茶人联谊会福建茶人之家于2008年5月举办第五届“闽茶杯”名优茶鉴评,现就鉴评情况与茶样质量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萸茗 《茶叶》2001,27(2):51
由浙江省茶叶学会和中国茶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新世纪敬老茶会”,于4月15日在杭州湖畔居望湖茶楼隆重举行。2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茶人应邀出席,其中年龄最大者为89岁高龄的杨福山老先生。过去这批老茶人为浙江省茶业和学会工作的发展都作出过重大贡献。今天,当老人们听到浙江茶叶效益在全国遥遥领先、学会活动生机勃勃的信息时,大家感到由衷的欣慰。会上,由30位小茶人表演少儿茶艺,并向老茶人敬献由余杭绿神茶厂提供的“径山茶”、平阳县早香茶叶开发有限公司提供的“早香茶”和杭州市四岭名茶厂赠送的“径山茶”,大家更是乐得喜笑颜开。老茶人们边赏西湖美景,边品浙江香茗,有的畅叙友情,有的合影留念,有的即兴赋诗,俨如一幅老少同乐的茶文化画卷……  相似文献   

18.
备受全国茶人崇敬与爱戴的钱梁先生,浙江上虞人,生于1917年1月,病逝于1993年4月.他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五周年了.全国茶人怀念他,我们浙江茶人更深深地怀念我们的良师益友--钱梁先生.  相似文献   

19.
朱浩泉 《茶报》2000,(3):42-42
说起小茶人茶艺馆,在上海老茶人的心目中,真有一点小名望。丁欣夫老伯在条幅上是这样写的:“上海少年宫第一馆”。她诞生至今已有六年多了。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厅开辟老茶人茶座后,可以说天天爆满,经常发生茶杯不够用、台子椅子太少的现象。茶艺馆人情味十足,被喻为老人的乐园,外出旅游的基地,闲话情趣的家园。  相似文献   

20.
《茶报》2004,(2):8-8
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上海市茶叶学会、台湾陆羽茶艺中心联合举办的“上海海峡两岸茶艺交流会”,4月22日在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和四海百佛园两处隆重举行。海峡两岸的茶人欢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华茶艺茶道健康持续发展,共创中华茶业辉煌。这是申城茶人一大盛事。老领导杨堤题词:“两岸品茗一味同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