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陕南是西北最大的产茶区 ,早在唐朝就已成为全国七大茶区之一 ,陆羽在《茶经》中所说的“山南区” ,指的就是秦岭以南 ,巴山之北的陕南地区。陕南的茶为绿茶 ,茶叶翠绿 ,所以通称陕西青茶。紫阳青茶紫阳位于巴山北坡 ,汉水流经其境 ,气候温和 ,为陕西茶叶之乡。唐时所产贡茶叫“’茶芽” ,清代叫毛尖 ,俗称“皇茶” ,尤以“宦姑毛尖”为最。据《西乡县志》载 :“至清代 ,陕西惟紫阳茶有名。”清代中叶 ,陕西各县茶叶总产量为 1 50万公斤 ,紫阳茶就占了 1 0 0万公斤。现在全县茶园面积占全省茶区的 33.3% ,产量占 6 0 %。茶农摘取嫩叶 ,经过…  相似文献   

2.
丁俊之 《农业考古》2003,(2):187-188
一、陆羽茶文化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茶文化是中国乃至亚洲文化精华之一 ,也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茶不仅是止渴的饮料 ,也是保健饮品 ,还是显示文化艺术修养的载体。因为茶不仅是物质生活 (健体和美的享受 )又是精神生活 (茶道、茶艺、健心 )所不可少的。“2 1世纪的饮料将是茶的世界”、“茶是 2 1世界的主导饮品”已是许多专家学者的共识。1 2 0 0多年前陆羽的《茶经》 ,是国内外公认的世界第一部茶业专著 ,流传环宇 ,影响深远。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 1 96 3年出版的茶学教授CR·哈勒博士在他的著作《茶叶制造》(TeaManufacture)的前…  相似文献   

3.
(本刊记者姚剑轩 通讯员郑永煊 )近日 ,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正在兴建“南南茶都”。坑仔口镇于2 0 0 0年 1月 ,经“联合国南南合作基地”批准 ,成为全国唯一以茶叶项目加入该基地组织的单位。“南南茶都”要建成一个以茶叶为主导产品的大型农贸市场 ,以商贸为中心 ,以文化、娱乐为两翼 ,充分发挥茶都商业贸易、文化交流、娱乐服务的三大功能。预计首期开发 5 0多亩土地 ,投资 80 0多万元 ,采用古典式建筑风格 ,目前已有厦门、南非的客商前来洽谈投资事宜。“南南茶都”的建成 ,将与“中国茶都”“闽南茶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福建永春县兴…  相似文献   

4.
袁萍  齐林华 《农业考古》2007,27(5):112-115,140
一瓷与茶的关系虽不是很早就有瓜葛,但瓷之前的陶,其与茶的关联却由来已久。大概,陶茶“间性”可以追溯到远古先人的神话神迹中。据唐陆羽《茶经》在“六之饮”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1)尽管,对神农氏其人其行存在与否仍存商榷,但据其他典籍的散见文字,如《逸周书》说:“神农之时,……作陶冶斤斧。”《太平御览》卷引《逸周书》则说:“神农耕而作陶。”《神农百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时遇七十毒,得荼(笔者注:“荼”即茶)而解。”又陆羽引《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为佐证,足可窥知茶与陶在源头上就由人(神农氏)发见。这…  相似文献   

5.
甘满堂 《农业考古》2007,(2):112-113
许多传统行业均有保护神崇拜的习俗,“茶神”却不多见。古有炎帝神农氏尝百草而发现茶叶解渴提神的传说,但无人将他作为茶神。陆羽因一部《茶经》成为中国古代茶文化集大成者,也只是“茶圣”,并没有被当成“茶神”。虽然全国没有统一的茶神传说,但在福建闽北茶产区却拥有茶业保护神——张三公崇拜的习俗。  相似文献   

6.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3,(4):146-146
《茶十德》 (唐 )刘贞亮按 :唐·刘贞亮“茶十德”引自《庄晚芳论文选集》中《日本茶道与径山茶宴》一文。该文为庄晚芳、王家斌合作 ,初发表于 1984年《农史研究》第四辑。文中称 :“唐代我国有位刘贞亮 (据日本《茶与文化》一书 )把饮茶的好处总结为‘十德’” :   一、以茶散郁 (郁闷 )气二、以茶驱睡气三、以茶养生气四、以茶除病气五、以茶利礼仁六、以茶表敬意七、以茶尝滋味八、以茶养身体九、以茶可雅心十、以茶可行道《茶十德》 (日本 )明惠上人按 :日本明惠上人 (1173- 12 32 )“茶十德”引自陈椽《论茶与文化》一书 (农业出…  相似文献   

7.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7,(5):246-246
江西修水有个双井村,所生产的茶叶叫做双井茶。双井村还诞生一位文学家叫黄庭坚。二者在宋代都享有盛名。双井茶早在唐代就有名气,五代毛文锡《茶谱》就说“洪州双井白芽,制造极精。”但双井茶名声鹊起却与黄庭坚有很大关系。他经常将双井茶作为珍贵的礼品赠送给京城的师友,结果“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从而名震京师,享誉全国。欧阳修《归田录》记载:“自景(1034-1038年)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数十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在日注(当时浙江名茶)上,遂为草茶(即散茶)第一。”这不仅…  相似文献   

8.
陆羽《茶经》挖掘和推广了茶这种资源植物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物种,使全世界1/3的人口受益。推动茶文化发展超越了民族与宗教界限,发展"茶"成为"万病之药"。现阶段,更需要在高效综合利用、发展多样化茶品、提高茶叶质量等方面发展茶产业与《茶经》。  相似文献   

9.
邢湘臣 《农业考古》2000,(4):286-287
最近《川菜天地》(1999年第四期),刊出有全书先生撰写的“漫谈台湾茶食”一文,对打开茶叶的销路,颇有启发。今市场上易拉罐乌龙茶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考其原因,作为上品的乌龙茶,经特殊加工后,免受残茶叶之苦,又过足了乌龙茶茶味之瘾,虽然贵了点,也比铺天盖地的矿泉水和各种饮料要好多。台湾茶商也瞄准了这情势,利用现代食品科技,将乌龙茶的原汁原味提炼出来,制成“罐装乌龙茶”,这种“即饮式”的中国饮料,便以“质纯、甘美、无污染、有益健康”的特点,迎合人们消费转向选择天然食品的观念,很多台湾同胞外出口渴时,都愿…  相似文献   

10.
星海 《农业考古》2003,(2):264-265
大凡爱茶、知茶、懂茶之人 ,一般都知“吃茶去”的来历和典故。据《中国茶经》载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 ,人称“赵州古佛” ,他崇茶、爱茶、不但自己嗜茶成癖 ,而且积极提倡饮茶 :“唯茶是求”。因此 ,他每次说话之前 ,总要说上一句 :“吃茶去”。又据《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道 :“有僧到赵州 ,从谂禅师问 :‘新近曾到此间么 ?’曰 :‘曾到。’师曰 :‘吃茶去。’又问僧 ,僧曰 :‘不曾到。’师曰 :‘吃茶去。’后院主问曰 :‘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 ,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师召院主 ,主应喏 ,师曰 :‘吃茶去’ !”三人都一样 ,…  相似文献   

11.
陆羽《茶经》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钱大宇 《农业考古》2000,(2):255-258
陆羽《茶经》的出现是有其一定的哲学、文化和茶饮的基础,并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重大意义,不仅总结了茶叶枝术,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更重要的还在于构建了茶文化的基础,赋于茶一种深刻的精神,一种哲学观,一种传统文化中人伦关系的象征,同时还用茶性、茶的礼仪等来规范人生处世修养,表达了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茶经》问世已一千多年,在这其间中华茶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与弘扬,并逐步推向世界,向世界性的精神领域延伸。据统计茶业技术和茶文化的研究著作近七百多种,茶业生产也有了新的科学含量,陆羽也随之被…  相似文献   

12.
姜新兵 《农业考古》2019,(5):177-181
茶的名称历来按照《茶经》的说法有“茶、槚、蔎、茗、荈”五名之说,但仔细核对文献发现:“槚”的本义并不是指茶,是郭璞对《尔雅》所作的注中的理解;《晏子春秋》中的“茗菜”应是“苔菜”之误;“蔎”一般被解释为香草;《尔雅》《说文解字》等东汉以前训诂类文献也未收录“茶”和“茗”字,从训诂学和文字学角度来看,茶的利用时间应不会早于东汉时期。  相似文献   

13.
陆羽《茶经·七之事》“茗菜”质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游修龄 《农业考古》2001,(4):211-213
陆羽《茶经·七之事》是《茶经》一书中内容最为复杂的部分 ,涉及与饮茶有关的历史人物 ,传说人物、神话传说 ,茶叶产地、风俗掌故等 ,以一人一事为单位 ,分条叙述 ,共约 2 5 0 0来字。其中第二大段第三条引《晏子春秋》的记载 :“婴相齐景公时 ,食脱粟之饭 ,炙三戈五卯茗菜而已。”(笔者按 :戈应作弋 ,卯应作卵 )。 2 0 0 0年新出版的《中国茶叶大辞典》“茶人之部”根据陆羽的引文 ,以晏婴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茶人 ,并加按语说 :“按 :《晏子春秋》内篇作 :“苔菜” ,《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作 :“茗菜” ,同《茶经》。当时茗 (茶 )作为食…  相似文献   

14.
茶,一种神奇的饮料,它不仅以“独特的品味风行寰宇,还以其卓著的养生治病之功闻名于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茶在中国的历史上最初是作为药用,这可追溯到公元前200年的西汉初期,后来才逐步发展成饮料为人们所接受。中国对茶的药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自汉代《神农本草经》首次记载了茶有解毒治病的作用后,历代医药学家均把茶作为防病治疾、养生保健的良药来应用和论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记载茶叶的文献就有500多种,其中关于茶的保健作  相似文献   

15.
茶德三说     
笔者阅历浅薄,查考“茶德”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刘贞亮的《茶十德》,首次概括了茶饮对身心、精神的多种功效。笔者在撰写一篇有关茶道的论文时,比较茶道与茶德关系,梳理出“茶德”至少有三层含义。一说:茶是有德之物陆羽在《茶经》中经典地将茶称之为“南方嘉木”。世界上珍稀名木不计其数,但据笔者了解,被称为嘉木的树木仅有两种,另一种是柑橘。屈原在《橘颂》中称橘树为“后皇嘉树”。茶对人类贡献良多,从感官到精神,茶给人类带来莫大享受,诚如《茶十德》所说的那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  相似文献   

16.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1,(4):207-208
当世界进入高科技、高生产力、高度竞争的 2 1世纪 ;当人类更加关注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重视生存环境生活质量 ,追求精神文明文化交流的时候。体现东方文明 ,蕴含和谐精神、道德理念和休闲养生情趣的中华茶文化 ,愈来愈受到世人的欣赏与瞩目。当此之际 ,欣逢陆羽《茶经》定稿问世 1 2 2 0周年 ,令我们分外高兴。陆羽《茶经》被公认为是世界第一茶书 ,人类茶文化元典。它的内容完整地涵括了茶史、茶学、茶文化全部。《茶经》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获得高度评价 ,而笔者以为最根本的意义 ,最重要的价值 ,在于陆羽从我国数千年来对茶叶食用…  相似文献   

17.
毕新丁 《农业考古》2005,(2):336-337
婺源绿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被美国《茶叶全书》赞为“中国绿茶之最优者”,曾获马拿马中国博览会金奖,婺绿珍品大鄣山茶荣获“‘98昆明世博会金奖”,天佑绿茶荣获“‘99诺贝尔世界发明成果博览会最高金奖”。2005年初,婺源这个千年茶乡,又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  相似文献   

18.
李光涛 《农业考古》2001,(4):303-304
普洱茶作为茶叶的专用名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载 :“西藩之用普茶 ,已自唐时。”普洱茶是历史上云南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一带所产的茶叶 ,运到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普洱交易而得名。普洱茶具有条索粗大肥壮 ,色泽乌润 ,滋味醇厚回甘 ,具有独特的陈香 ,汤色红浓的品质特点 ,并有降低血脂 ,减肥 ,抑菌 ,助消化 ,暖胃 ,生津止渴 ,醒酒解毒的作用。在东南亚 ,港澳台 ,日本和西欧有美容茶、减肥茶、益寿茶之美称 ,深受消费者喜爱。由于普洱茶誉享中外 ,1993年起 ,思茅的部分茶叶生产厂家开始搞换名促销 ,用优质烘青绿茶打…  相似文献   

19.
郑立盛 《农业考古》2003,(2):286-289
北苑位于福建省建瓯市东面 (宋属建安县 ) ,北苑茶产生于闽龙启元年 (933年 ) ,作为贡茶持续了四个朝代 4 5 8年 ,上贡时间之长、影响之大为我国茶叶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特别是在宋代 ,北苑贡茶的精工制作 ,把我国团茶加工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天下之茶建之为最 ,建之北苑又为最” ,( 1) 翻开宋代茶书 ,北苑之名随处可见 ,关于北苑茶的专著最为丰富和系统 ,由皇帝为北苑而作的茶的专著《大观茶论》也是史无前例的。朱自振教授曾两次专程到北苑考察 ,指出 :“建安不但形成为宋朝茶和茶学的中心 ,而且宋朝茶书大多以建安贡茶为内容” ,进…  相似文献   

20.
六安瓜片茶历史文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哲  宋光钧 《农业考古》2007,(2):232-235
一、历史名茶———六安瓜片“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这是明代茶学家许次纡继陆羽《茶经》之后,中国又一部茶叶名著《茶疏》开卷的第一段话。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六安是中国名茶的生长地之一。六安茶名满天下,在中国的茶叶史上,一直占据显著位置,被世人赞美,被世人品尝。今天的六安茶即为“六安瓜片”,是国家级历史名茶,中国十大经典绿茶之一。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作为六安瓜片前身的六安茶叶,其悠久历史可上溯至秦汉时期。汉献帝建安年间,茶叶就从四川经陕西、河南转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