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云南栽培黄花蒿最佳采收期确定及干燥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花蒿是我国传统中药,从中提取的青蒿素是抗疟疾的特效药。研究了黄花蒿不同生育时期的青蒿素含量及不同干燥方式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云南栽培黄花蒿的最佳采收期为花芽分化期,最佳干燥方式为自然晾晒。  相似文献   

2.
海南引种栽培黄花蒿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黄花蒿主产区采集4份种质资源,引种至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兴隆)试验田,于现蕾期采收叶片和花蕾,采用超声波法提取青蒿素,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结果表明:引进的4份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为0.61%~1.47%,各种质含量差异显著,其中重庆西阳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最高.海南的生态坏境适宜引种栽培黄花蒿,引...  相似文献   

3.
以黄花蒿为材料,在瑞丽进行黄花蒿田间试验,研究了冬春抑期栽培黄花蒿主要物候期和生长发育情况、植株主要农艺性状、产量与青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黄花蒿冬春抑期栽培比正季栽培生育期偏短29 d;黄花蒿干品产量为1140 kg/hm2,青蒿素含量为0.607%,在瑞丽黄花蒿冬春抑期栽培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冬春抑期于未进入雨季的5月中旬收获,很容易利用日晒干燥,且一年两季种植黄花蒿,可增加单位面积产量而减少原料贮藏时间。  相似文献   

4.
 以黄花蒿为材料,在瑞丽进行黄花蒿田间试验,研究了冬春抑期栽培黄花蒿主要物候期和生长发育情况、植株主要农艺性状、产量与青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黄花蒿冬春抑期栽培比正季栽培生育期偏短29d;黄花蒿干品产量为1140kg/hm 2,青蒿素含量为0.607%,在瑞丽黄花蒿冬春抑期栽培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冬春抑期于未进入雨季的5月中旬收获,很容易利用日晒干燥,且一年两季种植黄花蒿,可增加单位面积产量而减少原料贮藏时间。  相似文献   

5.
对酉阳和秀山县的抗疟植物黄花蒿(Artemisin annua L.)的青蒿素含量测定表明。黄花蒿产地和类型与其青蒿素含量间有明显相关。 1 黄花蒿类型与青蒿素含量在同一地区或一块土地内可能存在不同的黄花蒿类型,其形态和青蒿素含量也有明显差异。如秀山县的海洋乡,有2种黄花蒿类型。宽裂叶青茎腋点红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为0.86%,而稀裂叶青茎黄花蒿为0.59%;溪口乡在同一块地内有4种类型的黄花蒿,其中,下青上紫杆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为0.95%,而稀细裂叶青茎黄花蒿为0.59%。酉阳县钟多镇有5种黄花蒿类型。其中,稀细裂叶青茎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为0.72%,而分裂叶白脉白绿茎黄花蒿为0.45%;稀细裂叶、稀宽裂叶及宽裂叶型的青  相似文献   

6.
黄花蒿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具有抗疟疾消炎杀菌抗癌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在世界范围内 具有极大的市场。随着市场对青蒿素类药品需求量的日益增多及野生黄花蒿的逐渐匮乏, 如何获得优质高产的黄花 蒿品种,提高人工栽培黄花蒿的生物量及青蒿素含量成为了研究热点对黄花蒿的生物学特征,影响其生物产量和 青蒿素含量的因素,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及最新进展等进行综述为黄花蒿的人工种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影响青蒿成分(青蒿素)含量的因素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青蒿为抗疟药的原料,青蒿素是其有效抗疟成分。根据植物形态,将黄花蒿分为不同的茎色、叶色与叶型,测定了它们的青蒿素含量。并用白青杆青蒿栽培于不同生态条件下,以观察其青蒿素含量变化。试验表明,以白青杆青蒿、淡黄色叶与深(细)裂叶型的青蒿素含量最高;生态因子以灌县虹口乡、露地栽培、紫红坭与收获期在9月下旬的青蒿素含量最高。青蒿素含量分别为8.2‰,6.93‰与11.6‰。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野生黄花蒿生物量及青蒿素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合理利用黑龙江地区的黄花蒿资源,对黑龙江野生黄花蒿各时期的生长状态指标--株高、冠幅、鲜质量等进行了观察,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青蒿素含量,研究了黄花蒿生物量变化与青蒿素含量的相关性,比较了黑龙江各地区野生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的差别以及青蒿素在植株中各部位的分布.结果表明:各生物量指标在7月中旬增长较快,现蕾期(7月25日)达到最大;生物量的高峰期与青蒿素含量最高时期一致,均为现蕾期,此时期为黄花蒿的最佳采收期;青蒿素含量受地域影响较大,牡丹江市磨刀石镇黄花蒿青蒿素质量分数较高,为937.78μg/g;青蒿素在植株各部位含量差异较大,叶片含量分别为主茎和小枝的18倍和50倍左右,即叶片为青蒿素主要产生部位.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影响黄花蒿药用次生代谢产物累积的土壤特征因素,测定贵州省三穗县和剑河县野生黄花蒿的总多酚、东莨菪内酯、猫眼草酚D、猫眼草黄素、青蒿素、青蒿酸含量,以及土壤养分含量、pH值、土壤酶活性,利用SPSS软件对土壤特征与黄花蒿药用次生代谢产物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土壤特征对黄花蒿药用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海拔不同样地黄花蒿的药用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差异显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大多存在差异。野生黄花蒿样地中土壤蔗糖酶活性较高,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相对较低。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碱解氮含量与青蒿素、青蒿酸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全钾含量和pH值与青蒿素、青蒿酸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质、全磷、全氮、速效钾含量与青蒿酸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总多酚、猫眼草酚D和青蒿素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综上,提高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能够提高黄花蒿的青蒿素、青蒿酸含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可以提高黄花蒿的青蒿酸含量,降低土壤全钾、有效磷含量和p H值有利于黄花蒿药用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  相似文献   

10.
黄花蒿地膜栽培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黄花蒿"元阳种源"进行露地和地膜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地膜栽培株高、基茎粗、分枝数、冠幅、单株生物量、青蒿素含量等性状均优于露地栽培,且叶蕾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目前,黄花蒿地膜栽培技术已在云南主要产区曲靖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1.
过量表达cyp71av1和cpr基因提高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蒿素是从青蒿植株地上部分提取的一种含有过氧桥结构的倍半萜内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疟疾的药物。为了提高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根据  相似文献   

12.
不同播种期对黄花蒿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黄花蒿双季栽培的可行性,对不同播种期黄花蒿的生长发育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花蒿春、夏、秋三季均可播种,春、秋季播种的在8月下旬花芽分化,夏季播种的在9月中旬花芽分化.春季播种黄花蒿在6月上旬进入营养生长旺盛期.夏季播种黄花蒿在8月上旬进入营养生长旺盛期,由于营养生长期短,植株矮小,叶产量低.秋季播种黄花蒿在第2年5月上旬进入营养生长旺盛期,比当年春季播种的早1个月.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种类提供参考,以潼关县黄金生产区及附近不同地区生长的6种蒿类植物(叉枝蒿、青蒿、水蒿、茵陈蒿、莳萝蒿和艾蒿)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蒿类植物体内的锌(Zn)含量。结果表明:同种植物对Zn的吸收能力随着根际土壤中Zn含量的增加而增加。9个样地6种植物中,莳萝蒿对Zn的富集能力最强,富集系数为2.44,转移系数为1.97,Zn主要富集在植物叶片中;叉枝蒿和青蒿的转移系数和富集系数均大于1,艾蒿和茵陈蒿的富集系数分别为0.35和0.34,富集能力较弱。莳萝蒿是建立人工生态系统富集重金属Zn的首选植物,其次是叉枝蒿和青蒿。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土壤对青蒿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室里对青蒿进行盆栽,研究4种不同类型土壤对青蒿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种植于黄色沙壤土和黑色壤土的青蒿出苗时间、株高、茎粗、分枝数、冠幅、生物产量优于红色壤土和白色粘土,但前两者之间以及后两者之间差异并不显著。从生理状况来看,种植于黑色沙壤土的青蒿叶片叶绿素、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虽然相对较低,但可延长植株的衰老时间,保持较长的生长期。从青蒿素来看,以种植于白色粘土的青蒿叶片、花蕾与种子的青蒿素含量最高,黄色沙壤土次之,黑色壤土最低;各时期叶片以7月底和9月中旬的青蒿素含量最高。因此,以收获青蒿素为目的时,考虑到总生物量和植株单位质量青蒿素含量,认为将青蒿种植于黄色沙壤土最好。  相似文献   

15.
青蒿素的化感效应及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蒿素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治疗疟疾的首选药,黄花蒿是提取青蒿素的唯一原料药材,在我国有2 000多年的药用历史。我国黄花蒿种质资源丰富,种植面积和青蒿素产量占全世界的90%以上。黄花蒿释放的化感物质——青蒿素影响植物、藻类和浮游动物的生长发育,对农业生产、土壤健康和水体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对青蒿素化感效应及机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对评估黄花蒿种植产生的环境风险,保持土壤健康,避免影响后茬作物生长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庚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258-10260
[目的]研究不同蒿类植物对重金属Cd的积累特性。[方法]以潼关县黄金生产区及附近不同地区生长的6种蒿类植物(叉枝蒿、青蒿、水蒿、茵陈蒿、莳萝蒿、艾蒿)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蒿类植物体内的Cd含量,以便确定建立人工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结果]水蒿-13茎中Cd含量为6种植物中最高,其值为42.55 mg/kg,叉枝蒿-11叶片中Cd含量次之,其值为30.59 mg/kg;2个样区中的叉枝蒿对Cd的转移能力为6种植物中最高,叉枝蒿-11的转移系数为2.1,叉枝蒿-3的转移系数为1.96;随着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增加,植物体内对重金属的富集有增加趋势。[结论]该矿区可选用水蒿和叉枝蒿进行重金属Cd的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7.
青蒿植物的遗传转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建立利用发根农杆菌诱导青蒿植物Artemisia annuaL.毛状根的培养系统,分别用发根农杆菌Ri1601、ATCC15834感染青蒿无菌苗的子叶、下胚轴、叶片、叶柄等外植体获得毛状根,并比较不同因素对毛状根诱导和生长的影响。发根农杆菌诱导青蒿毛状根的有效方法被建立,借此为青蒿大规模遗传转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外植体的选择与处理、培养条件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及配比方面综述了影响青蒿组织培养的因素,并从外植体污染、褐变及玻璃化等方面分析了青蒿组织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为青蒿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