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西安市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要素、产业、经济群体三个层次,分别研究了“三废”排放与经济资源要素的关联、工业结构与能源和“三废”排放要素的关联、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协调状况。文章认为,西安市的三废排放量与人口因素和经济规模因素密切相关,而与能源消费状况相关程度相对较低,其间差异性也较大。工业总产值、轻工业总产值和重工业总产值对污染物排放量的关联度小于对能源消费量的关联度。经济环境系统总体处于不协调状态,只有经济结构功能处于比较协调状态,经济规模、经济效益、环境质量、环境治理均处于不协调状态,环境污染功能处于极不协调状态,系统无一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状态。文章从经济和环境政策法规、规划布局、治理技术、结构调整等方面,对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的治理提出具体且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城镇化地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文利用城镇化不平衡指数,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基本单元,在时间断面上,探讨了2004年城镇化与土地面积、总人口、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等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不平衡性;在时间序列上,分析了1995-2004年相对于这些指标的城镇化不平衡指数变动趋势。结果表明:市州间城镇化水平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客观自然地理条件所致,城镇化水平和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是相适应的,但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且传统农业在经济中仍占重要的地位;相对于工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城镇化不平衡指数呈上升趋势,不平衡性加剧,对于其他指标的城镇化不平衡指数呈下降趋势,不平衡性有所缓和。  相似文献   

3.
从天水市麦积区土地资源现有利用状况出发,系统分析该地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利弊程度及现有农业种植结构对气候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并依照有利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等原则,运用线性规划模型对该地的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了分析规划。实施规划,当地的夏、秋粮及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会更趋合理,种植作物总产值有望比原来增加了14.4%。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 ,和社会统计学的方法 ,对陕西省自 1 978年到2 0 0 2年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在经济发展方面 ,经济总量和人均量都有显著的增长 ,同时进行了区域比较以及综合发展水平评价。经济结构上 ,出现了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宏观按三次产业划分的结构变化和中观各次产业内的结构变化。以经济发展的分析为铺垫 ,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社会的变迁 :人口数量和性别结构的变化 ;从业人数在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中的变化 ;城乡结构方面城市化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分解 ;社会组织结构中 ,城乡居委会和村委会组织的变化、单位组织的松动、社会中介组织体系的构建。这种分析对陕西省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准确认识自身的定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长春市水资源承载力变动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资源的供需关系作为衡量水资源承载力的依据,利用统计资料分析了长春市水资源现状.以水资源利用量为因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在GDP、工业总产值、总人口数、工业需水量和农业需水量等9个与水资源利用量密切相关的指标中筛选出GDP和农业人口两个因子作为自变量,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通过对GDP和农业人口的增长预测了未来10年长春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结果表明,未来10年长春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承载能力无法维持经济和社会的正常发展.根据长春市水资源的形势,从开源、节流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6.
西北干旱内陆区石羊河流域用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1991~2004年的甘肃省水资源公报中的用水数据,采用信息熵描述用水结构的演变,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用水结构演变的驱动力。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的用水结构特点是以农业用水为主,工业、生活及生态用水比例小;1991年以来总用水量变化不明显,农业用水比例降低,工业、生活用水比例相应增加;用水结构信息熵结果表明:金昌市的用水结构信息熵显著增加,而武威市和全流域的未来趋势不明显;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以农业发展为主的社会经济因子是石羊河流域用水结构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因此,石羊河流域应继续加大用水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关井压田和节水技术的推广降低农业用水比例,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相似文献   

7.
苑隆涛 《植物医生》1999,12(2):38-40
南充是一个农业大市,现辖三区五县一市。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0%~70%,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农作物有害生物包括病、虫、草、鼠四个方面。据普查,我市病害有100种,发生面积大,为害损失重的有水稻纹枯病、小麦锈病等33种;虫...  相似文献   

8.
基于能值的山区农业生态系统发展评价——以蒙阴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能值分析方法,对沂蒙山区蒙阴县1985~2010年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水平和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985~2010年,蒙阴县农业生态系统投入能值、产出能值、能值密度、农业土壤强度等指标均呈上升趋势,水土流失率指标呈下降趋势。横向比较来看,蒙阴县2010年人均能值用量为2.41E+15sej/cap,能值密度为8.22E+11sej/m2,较其他比对地区投入与产出能值均处于低水平;畜牧业、水产品能值产出比例分别是26.06%、7.29%,在农业产出系统中所占比例偏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指数为0.22,处于不可持续状态;水土流失率远高于所有比对经济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9.
根据泾惠渠灌区水文生态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了由3层16项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指标权重分配,确定了评价标准和两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并以泾惠渠灌区2000年的具体指标值为例,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水文气象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的质量都为中等水平,两者对中等级别的隶属度分别为36.7%和42.3%;而社会经济要素的质量相对较差,对很差级别的隶属度高达61.1%。总体来说该灌区2000年的水文生态系统质量处于中等水平。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说明层次分析法和两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内陆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本文在借鉴罗默的“增长阻力”概念模型的基础上,以地处黑河中游的民乐县和临泽县为典型研究区域,利用2000—2010年的农业生产面板数据集,度量了水资源紧缺对内陆干旱区农业生产的制约程度。结果表明,由于水资源要素的限制,民乐县和临泽县的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的增速要比上年降低0.9979个百分点和0.6228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对“增长阻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并从节水设施改造,构建农田水利设施的长效机制,发展特色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社会化管理水平和营造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氛围五个方面,就如何减少水资源要素对农业发展的“增长阻力”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耕地和粮食生产力变化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陕西省的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耕地的数量、质量在时空上存在较大差异 ;科技进步等人文因素对各个区域的粮食单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些都直接影响到陕西省 1 1个区域的粮食生产水平的分异。本文从陕西省各个区域 1 949~ 2 0 0 2年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及粮食播种面积等农业统计资料出发 ,分析了陕西省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力变化的区域差异 ,并简要分析了其变化的原因 ,从而为陕西省的农业发展 ,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花生果腐病是由复合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直接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为筛选花生果腐病的生防微生物,以花生果腐病主要病原菌镰孢菌为靶标菌,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对峙培养法,在花生根际土壤中筛选到一株对镰孢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细菌Hsg1949。经形态学观察、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及16S rDNA和gyrA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等综合分析,鉴定菌株Hsg1949为贝莱斯芽胞杆菌。菌株Hsg1949对3株镰孢菌分离株具有稳定的的拮抗活性,继代培养40代时,对3株镰孢菌的抑菌率分别为77.0%、69.7%和61.9%,与初始菌株F0代的抑菌活性无显著差异。其无菌上清液活性物质耐高温,耐强酸但不耐强碱,在pH 11的环境下拮抗活性显著降低。田间试验结果表明,Hsg1949菌悬液2×108和5×108cfu/mL可显著降低花生果腐病发病率,对花生果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6.54%和71.27%,与化学药剂多菌灵防效(75.11%)相当。菌株Hsg1949对花生白绢病菌、棉花立枯病菌、棉花枯萎病菌和棉花黄萎病菌也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在植物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中将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新疆县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六个年份新疆各县级行政单元人均GDP数据,提取县级行政中心的几何中心,通过地统计分析建立了县级行政单元人均GDP表面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人均GDP空间分布相关与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各县、市人均GDP在特定方向上有一定的空间趋势。(2)自1949年始,新疆县域经济的空间相关性是逐渐增强的;至2008年,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强的空间相关性。随机因素对新疆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变异的作用越来越小;一些特定的客观因素的内在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大。(3)新疆县域经济格局由1949年的相对均衡状态逐步演变为越来越集中分布的格局。(4)上述关于新疆县域经济的空间相关及变异特征的判断,对于揭示其空间格局演变的机制提供了可行性支持。  相似文献   

14.
1368-1949年西海固干旱灾害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对1368-1949年西海固地区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时间序列变化、平均发生时间间隔和干旱变化趋势拟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68-1949年西海固共发生干旱灾害132次,平均每4.41年发生一次;其中以1800-1849年和1900-1949年这两个50年段的干旱灾害最为频繁。1368-1949年西海固干旱灾害以中度旱灾和轻旱涝灾为主,发生频次分别为58次、52次,占干旱灾害发生年总数的43.94%、39.39%。大面积的干旱灾害(三、四级)平均每26.5年出现一次,占干旱灾害发生总年数的16.67%。受季节性气候影响,西海固干旱灾害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夏季是干旱灾害最为频繁,春、秋两季次之,冬季最少。伏旱造成的危害相对比较严重。1368-1949年西海固干旱灾害发生频次的距平百分比曲线呈明显的波浪线型增长;以1700年为界,西海固干旱灾害频次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后期250年的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是前期330年的2.62倍。西海固干旱灾害频发主要是由气候的异常波动、降水的年际、年内分布不均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这些自然因素造成的;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合理改造和不科学的利用方式也加剧了干旱灾害的发生及成灾程度。  相似文献   

15.
城市现代化是现代化在城市这个特定空间地域上的投影,是城市化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根据城市现代化的概念与内涵,构建了鄂尔多斯市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模型;运用AHP法,从经济、社会、人口、市场、科技五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鄂尔多斯市2000-2008年的城市现代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析。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08年,鄂尔多斯市城市现代化综合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是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相似文献   

16.
本文概述了1949-2009年60年来北京地区农作物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和应对情况。分析了灾害形成的原因,同时从减灾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7.
通过1949-2010年塔里木河流域干旱灾害资料,研究了塔里木河流域干旱灾害的频次和旱情,采用波谱分析方法进行了周期分析。结果表明:1949-2010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记载的干旱灾害共59次,平均每1.04 a发生1次。在59次的灾害中,特大旱灾、重大旱灾、中度旱灾、轻度旱灾分别为10次、25次、11次、13次,分别占16.96%、42.37%、18.64 %和22.04%,3级以上大旱灾共发生35次,平均每1.75 a发生1次,占干旱灾害发生年总数的59.32%。塔里木河流域1990-2010年受旱率超过20% 的有14 a,受旱率和成灾率最高的年份为1993年,分别为37.5%和17.3%。受旱率超过 25%、成灾率超过15%的有3 a,分别是1993、2001年和2002年,平均7 a一遇;每5 a不同级别平均受旱面积依次为2.65×105、2.22×105、3.23×105 hm2和3.53×105 hm2; 平均成灾面积分别为1.22×105、1.05×105、1.78×105hm2和2.31×105hm2。塔里木河流域在1950-2010年存在准2 a、准3 a、准6 a、准13 a的周期,且准2 a、准3 a的周期相当显著,置信度分别达99%和95%。  相似文献   

18.
乌鲁木齐河流域灌溉绿洲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绿洲到灌溉绿洲的演变是人类对绿洲可调控性增强的过程。人类对水源的控制方式以"以人就水"—引水导水工程—引、导、蓄、输水系统工程为必然趋势。乌鲁木齐河流域灌溉绿洲的形成分三个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11年奠定基础阶段;1912年至1949年发展阶段;1949年之后形成与继续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近60年来乌鲁木齐河流域土地利用变迁及人文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史料及土地详查资料分阶段定性和定量地回顾了乌鲁木齐河流域近6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迁,并分析了各个阶段影响土地利用变迁的主要人文因子。得出乌河流域土地利用变迁过程如下:建国初至20世纪80年代,土地利用变迁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的增加及未利用地的开发。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之间,农地继续减少,林地有所恢复,但成林地破坏严重;建设用地面积整体有所增加。20世纪90年代至2004年之间,耕地面积继续下降,园地和建筑用地增加。此外,分析了影响乌河流域土地利用变迁的主要人文因子:人口因子、政策因子、社会经济因子和城市化。并指出地区开发伊始,政策因子是先导因素;80-90年代,人口因子占主导;而目前的发展阶段,四个因子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类活动对鄂尔多斯环境退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历史资料,论述了人类历史时期以来鄂尔多斯地区环境退化的特征及其原因,并指出了环境整治的措施与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