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讨施氮对黄土高原半湿润地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设置0 kg·hm~(-2)(N0)、100 kg·hm~(-2)(N100)、200 kg·hm~(-2)(N200)、300 kg·hm~(-2)(N300)和400 kg·hm~(-2)(N400)5个施氮水平,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间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200 cm土层土壤剖面水分动态变化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未施氮(N0)处理相比较,施氮处理的冬小麦籽粒产量、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干物质量和干物质量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增加,而各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含量降低。两年的冬小麦耗水量和籽粒产量均表现为N100、N200N0N300、N400;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干物质量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增加趋势,但N200与N300及N300与N400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200 kg·hm~(-2)时冬小麦既能高产,也可高效利用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2.
为给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啤酒大麦垄作沟灌栽培的水肥管理提供参考,通过裂区试验,设置4个不同灌溉定额(1 500 m·hm-2、2 100 m·hm-2、2 700 m·hm-2和3 300 m·hm-2)和3个不同施肥水平(N 75 kg·hm-2+P2O556.25 kg·hm-2、 N 150 kg·hm-2+P2O5112.5 kg·hm-2、N 225 kg·hm-2+P2O5168.75 kg·hm-2),研究了灌水和施肥对垄作沟灌栽培啤酒大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定额、施肥量及水肥互作对啤酒大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有明显影响。当灌溉定额从1 500 m·hm-2增大到2 700 m·hm-2时,啤酒大麦千粒重提高5.36 g,成穗数增加1.16×106·hm-2,增产57.9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4.12%;灌水量超过2 700 m·hm-2时,增产效果不明显。在N 75~150 kg·hm-2、P2O556.25~112.5 kg·hm-2范围内,增施肥料有利于啤酒大麦千粒重和穗粒数增加,并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灌溉定额2 700 m·hm-2、纯N 150 kg·hm-2、P2O5 112.5 kg·hm-2条件下,垄作沟灌栽培啤酒大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6 239.84 kg·hm-2和13.33 kg·mm-1·hm-2,水肥利用效果和经济效益相对较优。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绿洲灌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了啤酒大麦垄作沟灌栽培的产量效应及节水效果。结果表明,垄作栽培方式有较好的增产、节水、增温效应,与平作栽培相比,4、5月份5cm土层的温度分别提高1.27℃和1.39℃,垄作沟灌栽培啤酒大麦田间长势优于平作栽培,对土壤水分的消耗相对增大,水分对产量的贡献率提高,增产节水效果显著。在相同的灌溉定额下,垄作沟灌较平作栽培啤酒大麦千粒重增加2.10~5.37g,穗粒数增加0.7~7.2粒,产量增加480.5~1 983.6kg.hm-2,增幅6.86%~55.0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18%~35.40%,节水1 500m3.hm-2,节水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云南水浇地宿根甘蔗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植甘蔗栽培、收砍质量、宿根管理、蔗地营养等方面综合分析了云南蔗区宿根蔗低产低效的主要问题。结合生产实际,因地制宜提出了实行快锄低砍,保护蔗蔸;蔗叶还田保持蔗地营养;地膜覆盖,保证土壤温度的“三保技术”和宿根蔗田间管理上及早开垄松蔸,早施肥管理,早防治病虫草害的“三早”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不同水肥条件下冬小麦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为了给冬小麦种植中合理水肥管理提供依据,以京冬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水肥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水肥相比,优化水肥、秸秆还田优化水肥的冬小麦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总量和经济系数均有所提高,物质生产结构较优;单位面积收获穗数有所增加,穗粒数显著减少,千粒重显著提高,籽粒产量有所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性差异,氮肥当季利用率显著提高。与优化水肥相比,秸秆还田优化水肥有利于增加单位面积籽粒产量,是种植冬小麦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6.
寒地水稻垄作覆膜半旱式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常规栽培法,由于稻田长期滞水而处于较强的还原状态,使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导致水稻根系发育不良,直接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发育,是育难以提高。垄作覆膜半旱式栽培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①通过垄作扩大地表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地温。覆膜后日均土温比常规增加3.2-6.2℃;②通过垄体覆光解膜减少地表水份蒸发,利用节水、保温灭草;③通过垄体夹心肥(基、蘖肥一次深施)可提高肥料利用率25%-30%,并促进水稻根系下扎;④通过半旱式(半沟水)节水灌溉,改善土壤氧化还原条件,活化土壤的潜在肥力,尤其在水稻生育前期速效磷、钾、水解N明显提高,使水稻根系生长旺盛,粗壮且白根多,根量高于对照1倍;反映在地上部,植株分蘖明显增加,个体发育健壮,有效叶面积增加,收获穗数增多,增产26.7%-44.9%。  相似文献   

7.
垄作大垄双行是一项把垄作和宽窄行栽培技术配套组装,充分发挥水稻生产潜力的栽培技术。据调查和试验,垄作大垄双行比常规栽插提高地温0.7℃,节省化肥30%,提高产量26.5%~33.2%。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不同氮肥运筹处理对华北平原限水灌溉条件下冬小麦产量、水分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试验站限水灌溉(播种前灌充足底墒水,春浇拔节水和开花水)条件下,开展了6个不同氮肥运筹处理(157.5 kg N/ha全部做基肥;基肥88.5 kg N/ha 追肥69 kg N/ha;基肥157.5 kg N/ha 追肥69 kg N/ha;基施88.5 kg N/ha 追施138 kg/ha;226.5 kg N/ha全部做基肥;基肥157.5 kg N/ha 追肥138 kg N/ha)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限水灌溉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处理的冬小麦经济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间无显著差异。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1.78~1.87 kg/m3)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39.65~44.42 kg/kgN)随氮肥施用量加大呈下降趋势,而氮肥生产力则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降低。冬小麦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表现为叶片>茎鞘>穗颖。氮肥一次性基施处理的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在各氮肥运筹处理中均较高。在华北平原地区,施氮水平在157.5 kg N/ha且一次性基施,是限水灌溉冬小麦高产、高效、简化的适宜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9.
水稻垄作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杨  扈婷  郑华斌  黄璜 《作物研究》2011,25(6):616-620
水稻垄作栽培是将传统的淹水栽培改为湿润、半湿润栽培的一种种植方式,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产量,改良稻田土壤性状,省工、节水、省肥、环保.目前,水稻垄作土壤类型的选择、垄作条件下的水分结构、垄作栽培与生态养殖的配套的完善与扩展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给冬小麦合理灌溉提供依据,以冬小麦临抗2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置5个等量不等次、等次不等量的灌水处理,研究了灌水量及其分配方式对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光合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主要在0~60cm土层内,对深层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小。灌溉通过影响千粒重来影响产量。抽穗后水分胁迫不利于增加千粒重,灌浆期适度水分胁迫不利于增加产量,但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重度水分胁迫使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均降低,表明高产与高水分利用效率具有同步性,即在该地区节水600~1500m^3/ha条件下可不减产。各处理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光合速率(Pn)逐渐下降,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的变化因处理而异。抽穗后长期水分胁迫致使Pn明显下降,短期轻度水分胁迫对Pn影响不明显;抽穗后适度的水分胁迫不利于提高Gs和Tr,但水分胁迫后复水可以明显提高Gs和Tr。  相似文献   

11.
垄作栽培对冬小麦根系活力和旗叶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为了明确垄作栽培条件下冬小麦根系活力与旗叶衰老的变化规律,采用垄作种植方式与传统平作栽培相比较的方法,研究了2种不同种植方式对2个小麦品种烟农19和济麦19根系活力及旗叶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栽培中由于小麦种植在垄顶上,0-60 cm土层根系干重较平作栽培增加12%以上,深层土壤(20-60 cm)根系活力得到极显著提高。在垄作栽培条件下,小麦生育后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较传统平作均有显著提高。开花15 d后,垄作栽培条件下的SOD、CAT、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较传统平作栽培均有显著提高,MDA含量显著降低。垄作栽培与传统平作栽培在同等节水条件下有利于提高小麦深层根系活力,延缓旗叶衰老。  相似文献   

12.
垄作栽培对小麦植株形态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为了明确不同栽培方式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了传统平作和垄作对小麦植株形态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平作麦田相比,垄作小麦旗叶和倒二叶变小,而倒四和倒五叶变大,有利于构建“松塔型”的理想株型;灌浆中期垄作小麦各叶位叶片干重高于传统平作小麦的相应叶位叶片,而收获前又低于传统平作小麦的相应叶位叶片;垄作小麦开花期茎秆的干重高于传统平作小麦,而收获前又低于传统平作小麦,表明垄作小麦的茎秆和叶片对籽粒的贡献大于传统平作小麦;垄作栽培使小麦各节间,尤其是基部节间缩短,株高降低,有利于提高小麦的抗倒伏能力;垄作栽培提高了小麦的经济系数和经济产量以及籽粒容重。与传统平作相比,小麦垄作栽培更有利于构建理想株型,更好地发挥群体功能,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冠层降水截留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量分析冬小麦冠层降水截留量,采用"简易吸水法"分别研究了冬小麦单茎和群体的冠层截留性能,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冬小麦抽穗前,叶数对单茎截留量影响显著(P<0.05),而对截留率影响不明显。在叶数相同条件下,单茎截留量在不同生育期间差异显著(P<0.01)。冬小麦单茎截留量随叶面积的增大而增大,而叶面积对截留率影响不显著。冬小麦单茎截留量与株高、鲜重呈线性正相关,相应截留率则与株高、鲜重呈线性负相关;群体截留量与叶面积指数(LAI)、地上部生物量呈线性正相关,相应截留率则与LAI、地上部生物量呈线性负相关。从拔节至成熟,冬小麦冠层截留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大冠层截留量出现在抽穗期(1.28mm),且不同生育期截留量差异极显著(P<0.01);相应截留率在不同生育期的变化无规律,各生育期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撒播简化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小麦撒播栽培技术及其增产机理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撒播栽培利于冬前幼苗生根增强,提高成穗率;后期单茎绿叶面积大,光能利用率高,利于提高粒重;同时具有省力、省工、简化栽培的特点,能实现小麦生产的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5.
为在甘肃中西部麦区扩种冬小麦,本研究在秦王川区域对从甘肃东南部引进的冬小麦品种(系)进行鉴定,以筛选出丰产、抗寒性突出的更新换代品种。结果表明,陇东地区材料秆高,抗寒、抗旱性好,越冬率高,成穗率中等,相对高产;天水材料矮秆比例占到57.1%,大部分材料成穗率高,抗旱、抗寒性弱;两个生态区域高千粒重材料较少,但天水材料明显较陇东材料抗条锈性强,进一步说明天水麦区在小麦条锈病育种方面更为重视。试验材料中7份(占58.3%)陇东系列材料和5份(10.2%)天水材料在中川镇试验点综合农艺性状表现优良,其中,兰天10号、陇鉴386、陇原034和兰094可向甘肃中部及沿黃灌区的水浇地延伸推广。甘肃东南部冬小麦能否向中西部延伸与其抗旱性相关,抗旱性好的材料抵御寒冷的潜力较强。此外,引进品种的产量潜力和农艺性状分布暗示,要提高甘肃传统春麦区冬小麦产量,应加大北方冬麦区和黄淮麦区其他光温迟钝型冬小麦新品种的引进鉴定工作。  相似文献   

16.
Wheat cropping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inese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production has developed rapidly during the last 57 years, largely due to improved crop management technologies and new varieties. The history of wheat planting technologies in China was reviewed, and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allow wheat to attain high yield under these planting systems were analyzed. The use of leaf number and stage of development to indicate the optimum timing for applications of fertilizers and irrigation water, and uniform seeding at reduced seeding rates to control lodging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substantial progress in wheat productivity. However, flood irrigation and tillage-based practices also resulted in serious problems, including a decline in soil fertility and qualit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inefficient use of water resources. The major future challenges facing wheat production are to improve water and nutrient use efficiency.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based resource conserva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zero or reduced tillage, flat or raised bed-planting systems, and rational management of crop residues to eliminate burning in the field are among the strategies we strongly recommend for improving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s and stabilizing/increasing wheat production in China.  相似文献   

17.
为给滴灌春小麦高产抗倒伏栽培提供参考依据,以新疆地区主栽品种新春6号和新春19号为材料,研究了冬前灌溉与化学调控互作对滴灌春小麦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前灌溉可促进滴灌春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增加产量,但降低抗倒伏能力。矮壮素浸种+分蘖期叶面喷施矮壮素能协调滴灌小麦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长,增强茎和根抗倒伏能力,且在两个品种上应用效果无差异;在此基础上配合冬灌能实现滴灌小麦抗倒和增产。  相似文献   

18.
集成技术对冬小麦小偃503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为了探讨优质小麦在关键技术集成后的灌浆特性,在大田试验务件下,利用不同水平的密度、种植方式和EM制剂,采用裂区设计,较系统地研究了优质小麦品种小偃503的灌浆特性。结果表明,各处理籽粒干重均呈“S”型曲线;密度和种植方式是影响小麦灌浆特性较大的两个因素;小麦灌浆参数与粒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不同冬小麦品种氮素营养诊断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冬小麦氮素营养诊断指标,以豫麦49和豫农949为供试材料,在河南两个试点,设置施氮水平分别为0、90、180、270和360 kg·hm-2,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和茎基部硝酸盐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冬小麦品种的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豫麦49在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最高,而豫农949在270 kg·hm-2时最高;不同试点的两个冬小麦品种的产量差异显著,但最高产量的施肥水平表现一致。两个小麦品种在返青期、拔节期和孕穗期茎基部硝酸盐浓度与施氮量均极显著相关,两个试点两个小麦品种在返青期茎基部硝酸盐浓度与产量均显著相关。返青期可作为小麦硝态氮氮素营养的诊断期,豫麦49诊断临界范围为1 847~1 978 mg·kg-1,豫农949为1 488~1 592 mg·kg-1。  相似文献   

20.
为准确估算冬小麦旗叶光饱和点的范围,采用Li-6400-40荧光探头提供不同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同步测量了不同品种(系)、不同时期(抽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不同CO2浓度及不同施氮量下小麦旗叶的气体交换和荧光参数。结果表明,运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的饱和光强与实际观测值较为接近。外界CO2浓度和施氮量对小麦旗叶光饱和点具有较大影响,低CO2浓度(300 μmol·mol-1)和低施氮量(70 kg·hm-2)下光饱和点均比较低;而品种(系)间和测定时期间小麦旗叶光饱和点整体差异不明显。正常条件下,小麦旗叶的光饱和点整体集中在 1 700~2 000 mol·m-2·s-1范围,远高于目前普遍认为的1 200 mol·m-2·s-1,这与小麦叶片的阳生特点及实际观测结果相一致。早期广泛采用的老版本光合助手(Photosynthesis Assistant)的拟合结果明显低于观测值(P<0.05)。综合试验结果推测,早期光饱和点的研究结果偏低可能与测量CO2浓度、氮素营养以及所用的拟合模型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