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渝西地区11个气象站点2004-2010年的连阴雨、洪涝、高温累积天数,以及各区(县)相应年份统计年鉴中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为原始数据,借助面板数据模型,对县域尺度上连阴雨、洪涝、高温三类气象灾害累积天数的空间特征及其对渝西地区粮食单产的影响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渝西地区县域层面的连阴雨、洪涝、高温三类气象灾害的累积天数和年际波动幅度差异明显;同时,连阴雨、洪涝、高温灾害的累积天数每增加1%,将导致渝西地区粮食单产分别减少0.036%、0.015%和0.31%.针对连阴雨、洪涝、高温三类气象灾害制定相应的减灾政策,有助于保障渝西地区粮食生产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从支持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出发,对红黄壤地区粮食生产持续性进行了农田粮食单产、区域粮食总产量及区域粮食供需平衡3个层次的分析.结果表明,红黄壤地区粮食生产持续性呈现系统层次和区域分异性,从粮食单产水平的可持续,到粮食总产量水平的弱持续,再到粮食供需系统的不可持续;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田粮食单产持续性较高但区域粮食总产量持续性较差,西南地区农田粮食单产和区域粮食总产量均呈较弱持续性.因此对区域粮食生产持续性进行多层次综合分析,同时对区域农业资源进行综合管理是促进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根据渝西经济走廊地区各县(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运用熵权灰色关联方法,把渝西经济走廊地区各县(区)按发展水平高低为:江津>合川>永川>潼南>壁山>铜梁>綦江>大足>南川>荣昌>万盛>双桥.把此地区12县(区)分为农业发展水平较发达、一般发达、一般和落后4类.  相似文献   

4.
<正>重庆市合川区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是重庆首批农业产业化产品出口基地县,年粮食总产量、生猪出栏量、水产品产量保持全市第一。2013年,合川始终将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头等大事和"一把手"工程来抓,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72.35万吨、生猪出栏量120.65万头、水产品产量3.69万吨、蔬菜产量64.65万吨、水果产量17.3万吨。实现农  相似文献   

5.
刘燕  杨庆媛  何星 《农业工程学报》2019,35(15):266-274
该文以重庆市镇域单元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数量变化的耦合关系模式,基于净变化率和结构变化率,采用组合特征分析、空间分析和趋势面分析等方法,从区域整体和局部样带层次,探讨了二者数量变化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尺度特征上,镇域单元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农村人口数量变化体现出更多异质性;二者数量变化格局存在部分空间重合;"人减地减""人增地增"等同向变化是主要耦合类型,且主要分布在渝西地区、长江沿线地区;逆向变化类型中,"人增地减"型主要分布在渝西地区,"人减地增"型主要分布在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居民点数量和农村人口变化的耦合关系作用显著,居人弹性系数在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呈现出地带性分布规律。着眼于乡镇单元分析农村居民点和农村人口变化的关系模式,有利于为制定更加切合乡村发展实际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粮食生产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因此,深入研究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对粮食产出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农业基础设施的角度,将其界定为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指标。利用相关系数、多元回归分析对吉林省农业基础设施与粮食产出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用电量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不明显;有效灌溉面积在粮食产出方面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从粮食产出贡献率角度,农业机械总动力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是明显的;农业技术推广站与粮食总产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较低,且相关系数为负值。  相似文献   

7.
从支持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出发,对红黄壤地我粮食生产持续性进行了农田粮食单产、区域粮食总产量及区域粮食供需平衡3个层次的分析,结果表明,红黄壤地区粮食生产持续性呈现系统层次和区域分异性,从粮暗水平的可持续,到粮食总产量水平的弱持续,再到粮食供需系统的不可持续;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田粮食单产持结尾一较高的区域粮食总产量持续性较差。西南地区农田粮食单产和区域粮食总产量均呈较弱持续性,因此对区域粮食生产持续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农业大国,依赖农业生存的农村人口基数也非常庞大。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打工潮的出现,这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一条不错的途径。以湖北恩施地区为例,对当地部分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践进行分析,对其中凸显的问题和相应的改革策略进行讨论,为提高地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家录  李维杰  王勇  任娟  高敏 《水土保持研究》2021,(2):217-223,F0003
为了了解重庆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状况,选取重庆石漠化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及气象数据,利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分析以及偏相关分析等方法,重点探讨了重庆石漠化地区2005-2014年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NDVI变化与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重庆石漠化地区NDVI年际变化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0.08/10 a,其中渝东北地区增长速率相对较高,达0.09/10 a,而NDVI季节变化存在一定差异性,春季增长最为显著,主要分布于渝东北、渝中和渝西地区;(2)渝东北石漠化地区NDVI呈增加趋势的区域范围较大,这对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改善以及水土保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渝东南、渝中和渝西石漠化地区NDVI整体保持不变,而NDVI呈减小趋势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乌江流域;(3)重庆石漠化地区2005-2014年NDVI变异系数相对较低,以稳定为主;(4)重庆石漠化地区降水和气温分别与NDVI之间正相关性都大于负相关性。总体上降水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促进了三峡库区植被的生长,而温度的降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乌江流域植被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2004~2014年,中央连续11年出台了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的第一号中央文件,再度强调要"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区作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如何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构建新型粮食生产经营服务体系,确保粮食安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前,由于加工转化不足,有的地方瓜果蔬菜等大量鲜活农产品集中上市后造成供过于求、价格暴跌。一些粮食主产区粮食转化没有解决,仍存在农民卖粮难问题。相反,凡是加工业配套较好、市场营销网络健全、农民种养的产品能够及时进入加工流通领域的地方,农业结构的调整就比较成功。因此,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已不是单纯的生产调整,而要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二三产业。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不断上升,影响了农户土地利用决策行为。为理解这一过程,该文以宁夏南部山区为例,采用农户调查数据,基于农户决策机制和线性规划理论,构建农户土地利用决策模型;并利用所建模型分析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上升对案例区农户土地利用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粮食和劳动力市场健全的条件下,随着农业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的上升,劳动力成为影响农户土地利用决策关键因素,即农户依据其成员的比较优势,让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老人、妇女从事农业生产;留守劳动力倾向从市场购进所需粮食,选择种植马铃薯、西瓜等劳动生产率更高的农作物;农户选择撂荒部分耕地,特别是贫瘠耕地。该模型能够解释研究区农户的土地利用决策行为。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粮食生产发展特征及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分析了1985—2010年重庆市粮食生产发展过程的特点,随后以人粮关系为基础,构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LCC)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CCI)模型,从区县尺度对重庆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5—2010年重庆市粮食生产呈周期性波动特征,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人均粮食占有量起伏较小,基本维持在356.5 kg/人左右,人口增幅略小于粮食产量增幅。2009年重庆市区县土地资源承载力主要以人口超载、粮食短缺为主要特征。都市发达经济圈的8个区县以及渝东北翼的大部分区县表现为粮食亏缺、人口超载,渝东南翼的大部分区县以及渝西的大部分区县表现为人粮均衡,只有合川区、南川区、黔江区、石柱县和秀山县5个区县处于粮食盈余状态。因此必须加强重庆各区县以及重庆市与其他省市之间的粮食贸易和调配来满足人口超载区的粮食需求。  相似文献   

14.
以13个杂交稻品种为材料,初步分析了杂交稻品种在重庆渝西地区直播栽培条件下的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中熟穗粒兼顾型品种天优华占、C两优华占、F优498在渝西地区生育期适宜,产量水平较高适宜直播。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粮食生产优势度的演变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该文采用地区粮食优势度指数,实证了1994至2005年间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演变情况。结果显示,近10年来中国粮食优势省区有集中的趋势,经济最为发达的北京、上海、天津和浙江等省(市)的粮食生产优势度下降最为严重,辽宁和吉林两省上升最大;东部地区的粮食生产优势正在逐步减弱,粮食生产重心正向中部和东北地区转移。粮食生产优势的区域变动可以从种粮收益、经营规模、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等方面进行解释,东部地区虽然粮食收益较高,但是较小的规模、较高的劳力成本、以及经济作物的相对高收益都对粮食生产产生了负面影响。由此可见,东部地区粮食生产的逐步退出是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6.
山西丘陵山地面积大、耕地中低产田多、天然降水量少而集中的自然地理特点,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发展先天不足。加之长期以来农业投入偏低,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基础地位弱化。为了保证粮食安全与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加强财政扶持,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对策是:加大支持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增加农民收入水平;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产业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都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问题。当今,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还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生活和家庭还都是依靠农业收入来维持。但是我国农业常受到人口众多耕地稀少,人均土地严重不足,土壤的肥力不均匀,东西地理、气候等因素制约,因此农业产出很不稳定。大多数地区难以开展规模化,产业化的经营。土地产出的粮食仅够维持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而在经济上却没有更多的回报。农村居民人均产出有限,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导致农民收入不能提高,以至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明显,导致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矛盾愈加明显。为寻找农业的新出路,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化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三峡工程蓄水、移民搬迁及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将对库首地区土壤肥力、土地生产力和当地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长期潜在影响。本研究对移民安置期间三峡库首地区秭归、兴山、巴东和夷陵等县区农田、果园和茶园3种利用方式的85个样点土壤的肥力状况进行了采样调查,并对当地土地生产力和移民经济收入状况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蓄水后,库首地区农田土壤肥力水平较高,果园土壤其次,而茶园土壤肥力水平偏低;在蓄水和移民搬迁同时,当地加大农业投入,尤其是加大果园和茶园的肥料投入,以保证农业生产发展需求;受蓄水和移民搬迁影响,库首地区3县粮食总产和单产均有所降低,其中秭归县受到影响较大,但库首各县的粮食生产在三峡蓄水后总体保持稳定;库首地区各县,尤其是秭归县的柑橘和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逐年提高趋势,该地区的优势产业保持稳步发展,土地生产力未受到明显影响;柑橘经济效益显著高于茶园和农作物,移民安置期间,秭归、兴山县人均纯收入保持逐年上升态势,库首地区农村的经济水平保持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19.
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在山东省粮食总产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比传统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线性回归、二次滑动平均、一次平滑、二次指数平滑和三次指数平滑等)与ARIMA模型在山东省粮食总产量中的拟合精度,并应用ARIMA(2,1,12)模型预测了未来3年内山东省粮食总产量.结果表明,在山东省粮食总产量拟合中,ARIMA(2,1,12)模型得到的粮食总产量拟合值与观测值的相对误差处于±10%和±5%范围内的分别为73.333%和53.333%,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为0.959,优于传统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利用ARIMA(2,1,12)模型预测未来3年内山东省粮食总产量,粮食总产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增长率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49~2006年广东省粮食生产的长时间序列统计数据, 分析了全省50多年来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 并从粮食单产与播种面积、作物种植结构、复种指数、农业技术及农业投资等方面剖析了全省粮食生产变化的主要机制.结果表明:建国以来, 随着人口增加和产业发展, 在耕地与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 广东省粮食总产量一直在波动中增长, 主要原因在于:(1)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子--粮食单产的提高使全省粮食总产保持稳步增长;(2)广东省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 其种植面积的波动不大, 且单产逐年增加;(3)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 提高复种指数可提高区域的粮食生产;(4)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和农药的施用等农业技术的提高及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粮食生产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