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何春燕  郑顺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536-11538
运用索洛余值法估算得到四川省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通过纵向、横向比较,评价判断科技进步对四川省农业发展的贡献水平,为提高四川省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和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四川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由"八五"的40.90%提高到"十五"的45.54%,但增长趋势减缓,与全国的差距由"八五"的正差距(6.62%)转变为"十五"的负差距(-0.14%);四川省不同区域间以丘陵区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最高,为69.8%,其他地区差异不大,在41.0%~43.0%,但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要素存在较大差距,丘陵区主要靠科技进步,而平原区和山区靠物质投入和科技进步,民族地区则是靠物质投入、劳动力增长、扩大耕地面积和农业科技的综合作用;四川省农业内部各行业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以种植业最高,为61.3%,其次为畜牧业(27.1%)、林业(21.9%),渔业最小,仅为17.8%,差距较大,表明科技在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发挥作用的空间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9):159-163
农业是我国立国之本,而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则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始推动力。对江西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有效的测算与估计,能够有助于了解江西的农业科技水平,并为今后制定农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采用索洛余值法对江西省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选取了1978~2017年农业总产出、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土地面积投入各项指标作为投入产出指标,最后计算得出2017年江西省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9%,并通过分析发现,科技进步和资本投入是促进江西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淮北地区农业科技进步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量分析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简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评价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反映农业科技水平和潜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地区间和国际间比较的一个重要指标。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有关研究表明,一些发达国家在70年代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就...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揭示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理,探讨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地区差异及其产生原因。基于C-D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建立固定效应变参数面板模型,对相关面板数据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并对模型的相关参数进行回归估计。在此基础上就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实证分析。通过对相关要素贡献率的分析,较好地解释了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反映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呈现区域不均衡状态;农业科技进步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仍然较小,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传统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山西农业科学》2019,(9):1663-1666
采用索洛余值法对"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山西省晋中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晋中市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农业物质费用投入及农业科技进步;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逐渐提高,农业物质费用投入的贡献有所下降。说明晋中市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已经达到我国现阶段农业技术贡献率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6.
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时期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越来越大,探讨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途径,对于制定全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介绍了测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方法,对1991-1999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定,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根据资本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方式,从经济增长资本贡献率、科技进步资本弹性、劳动就业资本弹性3个方面,分析了资本要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贡献。以河南17个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资本要素在不同时期的综合作用效果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基于Solow余值法对我国19952013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19952013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19952000年的24.7974%上升到20112000年的24.7974%上升到20112013年的55.2833%,科技进步逐渐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今后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充分发挥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固定弹性和变动弹性,分别以年度数据、五年平均数据作报告期和基期,采用多种方法,测算了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结果显示,"十一五"农业科技进步率达到22%,实现了农业科技进步率超出农业物质投入贡献率的跨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的较高水平;山东省农业开始步入集约型增长模式,在农业保持较高增长率的基础上,物质费用增长率则低于总产值增长率。但山东省农业集约型增长模式面临着物质费用占比过高的突出问题。因此,通过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即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0.
“十五”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2020年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53—2005年度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基于C-D生产函数的增长速度测算模型,测定我国“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5.68%,预计到2020年可望达到64%以上,并从科技投入、科技队伍、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撑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贵州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广义C-D生产函数分析贵州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贡献,发现当前贵州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来源主要是资本投入,占57.7%;其次是技术进步,占36.3%;土地投入增长的贡献很小;自然灾害有显著影响;劳动力数量投入的影响不显著。为了促进贵州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增加农业资金投入,保证耕地数量稳定,大幅提高农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增强农业抗灾能力。  相似文献   

12.
农业部科技司1997年发出了关于规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方法的通知,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设计的"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作为农口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统一使用方法。应用这一方法,测得吉林省2003~2008年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年平均值已达到53.36%。通过分析可知,吉林省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主要依靠农业物质费用的投入和科技的进步,但物耗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占首位,科技进步居第二位。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包括:政府构建农业标准化组织领导机制,分产业制订标准,狠抓“三大体系”构建,分区域分层次推进标准化;从标准化推广实施情况,经济效益,技术进步,质量控制,社会与生态效益五个角度分析评价了常德市各县(区)四年来实施标准化所取得的综合效益;指出目前常德市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构建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对有机肥使用的监管;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标准化生产的主体意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取Delphi法构建了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分析法对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2002-2011年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2011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值是2002年的1.87倍,年均提升速率为6.45%。其中,资源循环利用因素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最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的推动作用也较为明显,而资源减量投入因素和资源环境安全因素的推动作用比较有限,成为制约湖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制约因素诊断结果表明:2011年影响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集中在资源减量投入因素,其障碍度为24.06%,其次为资源环境安全因素,障碍度为19.12%,接着为资源循环再利用因素(9.73%),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障碍度最小(5.79%)。依据分析结论,提出促进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云  王梦晨 《中国农业科学》2020,53(24):5063-5072
【目的】传统农业大省湖北省对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依赖度过高,客观上导致其农业生产相对高碳。本研究目的在于厘清其农业碳排放效率及影响因素,为湖北省农业低碳生产的切实推进提供参考依据与政策启示。【方法】利用DEA-Malmquist分解法对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有效测度并分析其时空差异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模型探究影响其碳排放效率变化的关键因素。【结果】2011年以来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虽年际间存在一定波动,但总体处于增长态势,年平均增速为2.9%;从驱动源泉来看其提升主要依赖于前沿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改善,进一步对技术效率分解可知,纯技术效率恶化趋势较为明显而规模效率得到了轻微改善。湖北省各市(州)农业碳排放效率差异明显,其中以武汉最高,达到了1.584,而荆门最低,仅为0.803;结合数值差异可将15个地区划分为高速增长、低速增长以及下降等3个不同组别;前沿技术进步在推进各地区农业碳排放效率提升上发挥了更为明显的作用,而技术效率改善所起作用相对较小,分解技术效率可知,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作用方向因地而异,但后者作用力度要略大于前者。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农村用电量均对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在其他条件维持不变的前提下,农民人均纯收入越高、或者城镇化水平越高、或者农村用电量越大,农业碳排放效率越高;而农业产业结构所处情形正好相反,具体表现为,种植业产值比重越高越不利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结论】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总体处于上升态势,但伴随着年际波动各市(州)碳排放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无论是湖北省还是各市(州)其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都更多地依赖于前沿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的改善,这也要求我们在推进湖北农业低碳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新技术的研发,更需强化对各类技术的合理运用。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农村用电量以及农业产业结构均对农业碳排放效率产生了显著影响的现实境况,实践中可以通过繁荣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保障农村用电需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完善法制建设与制度保障等手段来切实确保农业碳排放效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6.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在近十几年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科技进步在农业增产中的份额已达到35%以上,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然而,从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我国农业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及我国的国情来看,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以科技为先导,并且农业科技要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为此,要深化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农业科研工作从解决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农业应用基础性研究两方面展开,以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努力早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领域的科技进步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农业科技进步以及科技要素的投入,对区域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对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以及农户收入都发挥了促进作用。在农业科技投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系统过程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企业以及基层农村管理人员都发挥了明显的带动作用。在农业科技进步的同时,农业科技发展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农技推广、农民科技培训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围绕如何发挥农业科技作用,进一步促进基层农村经济发展,文章进行了一些思考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分析了2006~2009年陕西省以及各地市的农业生产效率,并对各地市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陕西省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规模效率整体上较高,但是农业技术效率偏低,农业发展仍然依靠要素的投入,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不大。提出了提高陕西省农业生产率的对策: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快推进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利用率;建立健全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农业生产函数模型,采用岭回归方法,以黑龙江省垦区和普通农区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了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对不同类型农区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黑龙江垦区投入要素弹性系数均高于普通农区,科技进步速度快于普通农区,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的生产方式优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2)劳动、资本、土地等投入要素对垦区及普通农区农业产出影响均有显著作用,垦区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普通农区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3)科技进步对垦区与普通农区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3%、42.5%,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垦区应发挥其科技、管理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与周边普通农区的合作,因地制宜培育和形成合理的场县(市)合作模式;普通农区应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业要素投入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