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荟萃     
吉林利用中药渣培育出食用菌吉林省通化市利用中药残渣成功培育出食用平菇 ,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日前的化验结果表明 ,这种平菇达到了食品安全标准。地处长白山区的吉林省通化市是著名的医药城 ,这些企业均使用中药材提取中成药 ,在生产过程中 ,每年至少产生 4万多吨中药渣。从 2 0 0 1年开始 ,通化市环保局和吉林修正药业有限公司合作 ,着手研究中药残渣综合利用问题。经过攻关首先在通化市东昌区明星村建沼气池 ,用中药渣发酵沼气实验获得成功。目前 ,有关部门正将该成果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 ,进而推进医药企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原载…  相似文献   

2.
王卫东  赵武  吴风华 《食用菌》2007,29(3):35-36
平菇属中低温型的食用菌类,最适秋冬、春季栽培。随着育种技术的提高,一批高温型平菇菌株在生产中得以推广。为弥补平菇夏季市场空缺,近几年我市广大菇农进行了夏季栽培平菇的尝试,通过调查发现其栽培效益喜忧参半。有的  相似文献   

3.
从事近30年的平菇栽培生产管理,以及多年对菇农进行规模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指导,笔者积累了一些平菇非正常栽培管理的方法,使平菇生产达到降低成本、省工、省时、高产、高效的目的。现将平菇栽培中一些非常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结合实际事例作以简单阐述,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长期的平菇生产栽培中,大都以棉子皮为主料进行生产栽培。地处陇南的天水地区,棉子皮十分缺乏,全靠外地调入。近年来价格不断上涨,成本高,严重限制平菇生产的发展。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降低成本,我们进行了以当地资源麦草粉、玉米秆粉、杂木屑等为主料的不同代料栽培平菇试验,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5.
平菇栽培成本低、生长速度快、栽培规模大,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较好的医疗保健作用。然而,每生产1 kg食用菌大约产生5 kg菌渣,如不妥善处理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并产生潜在的疾病传播风险。通过介绍平菇品种、平菇栽培原料和平菇栽培方式,分析影响平菇生长及产量的因素,对菌渣利用途径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并对平菇栽培现状及菌渣利用情况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平菇是一种美味食用菌,栽培方法简单,产量较高。因此,近年来平菇生产发展很快,培植面积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在大生产中,一些栽培者亦因平菇孢子引起不同程度的过敏性疾病,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查。 (一)调查方法与结果:我们在石河子、克拉玛依等地区培植平菇的单位,经现场观察,并对从事平菇生产人员发病情况进行了询问,结果列表如下。从表中可见,平菇孢子引起的变态反应其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7.
在平菇生产中,有人曾提出“革瓶”的问题,即利用发酵技术,生产液体菌种直接栽培平菇。对此,保加利亚Kostadinov等人(1972),曾利用平菇菌发酵罐液体菌种,以玉米芯作原料进行生料栽培,料种比为1∶1~6∶1,平均转化率为40%;杨庆尧(1981)报导,用侧耳液体菌种混播熟料块栽,料种比为1∶1及2∶1,平均干每斤料收鲜菇1.1斤。为了进一步探索液体菌种栽培的适宜条件,我们利用平菇摇瓶液体菌种和本室中试车间发酵罐生产的平菇液体菌种,进行了栽培试验。  相似文献   

8.
平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栽培技术平菇在中国栽培型式多样。有利用截短的段木进行栽培的(段木栽培);有将木屑培养基装入瓶子或塑料袋内进行栽培的(瓶栽、袋栽);也有用稻草、棉籽壳等材料铺在畦面、床架或箱子中进行栽培的(畦栽、床栽、箱栽)。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瓶栽瓶栽是生产平菇幼菇商品的主要栽培型式,能在人工气候条件下进行工厂化生产。 1.生产流程:平菇瓶栽可按下列顺序进行: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平菇生产发展迅速 ,已成为菜蓝子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成为出口创汇的一条渠道。但平菇栽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如培养料灭菌、发菌等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及时解决 ,直接影响菇农栽培平菇的积极性 ,影响平菇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指导菇农栽培平菇的实践所积累的经验 ,对栽培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浅析如下。1 培养料灭菌对培养料进行灭菌主要目的是防治霉菌的污染 ,提高栽培的成功率。灭菌常用以下四种方法 :常压连续灭菌 ;常压间歇灭菌 ;高压蒸气灭菌 ;发酵灭菌。采用前三种方法灭菌的培养料要求在严格的…  相似文献   

10.
我市处于黄淮气候交接带的豫中南平原地区,农作物秸秆及下脚料丰富,春、秋季节长,适宜发展食用菌生产。近年来,以平菇代料栽培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发展较快。但由于菇农所用的栽培原料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为指导平菇生产,我们于1993年秋至1995年春对本市的平菇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并结合调查对主要栽培料的效益作了对比试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日光温室栽培平菇是平菇栽培常见的栽培模式,由于日光温室内长期栽培平菇,使温室内及土壤中有害杂菌数量逐渐增加,导致平菇栽培污染率上升、病害发生严重,直接影响平菇的产量和质量;平菇采收后废弃菌袋处理及清理温室需要消耗部分人力、财力。采用平菇、茼蒿轮作的生产模式,既能控制温室内及土壤中有害杂菌的数量,减少杂菌污染、预防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平菇栽培中的污染防控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是平菇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随着平菇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病虫害问题日趋突出,已成为平菇高产、稳产的一种限制因素,很多的老菇区因此已经不敢再进行平菇的大量生产,给广大食用菌栽培者经济上造成了很大损失。笔者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的积累,对平菇栽培污染的原因和污染的控制方法进行了有意尝试,现报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王廷杰 《食用菌》1998,20(2):31-31
平菇美味可口,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在食用菌栽培中,无论产量或产值均居首位.传统的栽培场所多用砖木或土木结构的房屋,因造价高,投资大.广大栽培户承受能力有限.也有利用人防地道栽培,又因通风不良,菇形差,产量低.塑料日光温棚是北方近几年农业生产发展中“两高一优”的生产模式,但本地大多用于种植各类蔬菜,进行食用菌生产的比较少,笔者通过多年在塑料日光温棚中进行平菇栽培,总结出适合西北用塑料日光温棚栽培平菇的技术.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4.
候立华 《食用菌》2023,(1):56-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为农业生产大县,棉籽壳、玉米芯等食用菌原材料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且市场对平菇的需求量大,但呼图壁县食用菌产业起步晚,规模小,栽培技术研究总结相对滞后。为解决平菇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规模推广平菇生产,结合呼图壁县西树窝子村平菇栽培经验,集成总结适宜新疆气候的一套平菇高产栽培技术,以供相似地区平菇栽培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钦存  自志刚 《食用菌》2007,29(5):55-56
为害平菇的害虫主要有菌蚊、菇蝇、跳虫、螨类、蛞蝓等。在平菇生产中,常因害虫的为害,造成平菇污染,影响品质产量,甚至造成栽培失败。要生产出优质无公害的平菇,必须进行害虫的综合防治。现就近几年生产实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反季节平菇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2015,(5)
<正>平菇属于中低温型的菌类,多适合于秋冬和春季栽培,夏季为平菇生产的淡季,产量少,价格高,且畅销。近几年,许多食用菌栽培技术人员致力于研究夏季平菇的高产栽培技术。笔者通过近几年栽培平菇,总结出一套反季节平菇高产栽培技术。现简介如下,供大家参考。1选用良种随着育种工作的进步,我国选育出了高温型平菇菌株。夏季栽培的平菇,应在23℃以上能正常出菇。栽培者应选用  相似文献   

17.
高温平菇夏季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用菌》2015,(4)
<正>平菇是食用菌中最易栽培的菇类,一般在秋冬和春季生产,夏季高温高湿易发生病虫害,栽培量少,但夏季市场上鲜菇少,售价高。选择适宜的高温高抗平菇品种,进行科学管理,也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笔者进行了夏季平菇栽培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栽培技术总结归纳如下,供广大菇农参考。  相似文献   

18.
平菇栽培的方式很多,诸如阳畦、大棚、床式、袋式、套种间作、结合式等,一般生物学效率在150%左右,后期管理中病虫害严重,大面积高产较困难.为寻求最佳的高产栽培模式,笔者在调查总结菇农种菇经验的基础上,于1989年提出了菌棒覆土墙式高产模式的研究课题,通过联合多家科研、生产单位及专业户进行试验,均取得了高产效果.一、试验材料培养材料为棉子壳.平菇菌株供覆土墙式试验的有平菇539(栽培500袋)、平菇117(栽培200袋)、日本小平菇(栽培500袋)、平菇86(栽培120袋).供作对照的菌株为平菇86(栽培120袋)和日本小平菇(栽培500袋).每个袋装棉子壳干料1.5公斤.覆土  相似文献   

19.
以甘草渣代替棉籽壳为主料来栽培平菇,其结果表明:甘草渣所含营养完全可以进行平菇的栽培,是一种替代棉籽壳进行食用菌生产的新原料。  相似文献   

20.
基于房山区设施平菇生产实际,对该区4种平菇栽培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并从成本投入变动方面分析煤改气对房山区平菇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方式D(发酵料+短时高温)灭菌时间短,节省燃料,单位投入成本较低,生物学效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