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文章主要介绍了甘薯的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旨在做好技术推广,促进作物高产,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2009~2010年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柳新农场甘薯新品种徐薯27超高产的机械化种植模式。简要介绍了育苗、种植、栽插、收获和贮藏的模式,从高淀粉甘薯新品种的选择、主要栽培技术和经济效益分析入手,全面总结了高淀粉甘薯大面积超高产机械化栽培种植模式的成功经验,现已推广到江苏省宿迁市(种植面积100 hm2)、山东省济宁市(种植面积150 hm2)和河南省周口市(种植面积200 hm2)3个地方。2010年种植经济效益均在2.7万元/hm2左右。  相似文献   

3.
介绍紫色甘薯新品种龙津薯1号在国家甘薯(南方特用组)区试中7个试点的种植表现,并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徐西强 《吉林农业》2010,(8):132-132
文章就甘薯间作西瓜立体种植技术进行了论述,结果表明:通过田间管理和配置、选择品种、适时移栽、合理密植等技术措施,使甘薯间作西瓜立体种植模式,亩产值达3200元左右,比常规种植亩产值提高30%左右。  相似文献   

5.
据多年种植甘薯经验,总结出了甘薯高产、优质、高效的“三肥两调”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甘薯新品种“金山291”的种植表现、主要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7.
优质高产甘薯苏薯8号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苏薯8号在六合区竹镇镇的种植表现,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以期指导甘薯8号在当地的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桔黄心甘薯在甘薯鲜食消费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份额,筛选优质高产桔黄心甘薯品种对甘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收集11个优质高产的桔黄心甘薯品种进行种植试验,以38个农艺性状对各品种进行筛选和评价。结果表明,苏薯8号、运薯728的地下薯块平均产量分别为6370 kg/667m~2、5798 kg/667m~2,均高于对照品种徽薯5278 kg/667m~2;干物率含量分别为22.9%、24.1%、19.8%,与对照徽薯23.6%相近;且品质、口感和外观商品性与对照徽薯品种一致。苏薯8号和运薯728的产量、品质及商品性与对照徽薯接近,值得在云南省引进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为丰富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甘薯品种,延长甘薯产业链,增加甘薯附加值,解决目前蕉城区甘薯种植品种较为单一的问题,近年来,蕉城区引进多个甘薯新品种,在2020—2022年蕉城区甘薯新品种展示试验中,金山630品质鉴定结果较好,品质优良。2022年在蕉城区金涵乡后溪村设立甘薯示范片,其中金山630在示范片的种植产量表现优秀,耐旱耐瘠性较强,大中薯率较高,口感绵软香甜,纤维感较弱,宜加工及鲜食,尤其适宜老幼人群食用。为充分展现金山630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提出选择合适地块、种植日期,科学施肥、除草培土,防治病虫害,适时挖收及储存等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从而带动甘薯品种金山630在蕉城区的大面积种植生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甘薯新品种龙紫4号适宜的种植密度及施肥量,为加快新品种推广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方法,探讨不同种植密度、施肥量对甘薯产量和薯块性状的影响。[结果]甘薯产量和大中薯数比例随种植密度提高先增加后降低,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时甘薯产量最高(37.52 t/hm2)。薯单株薯重、大中薯重比例和单株结薯数随种植密度的提高而降低。甘薯产量、单株薯重、大中薯数比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先提高后降低。施肥量为525 kg/hm2时,甘薯产量最高(38.78 t/hm2)。[结论]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和施肥量能增加甘薯产量。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施肥量为525 kg/hm2时龙紫4号能取得高产。  相似文献   

11.
甘薯的实用价值及在我国发展前景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甘薯是主要粮食作物,在中国每年种植面积600万hm2左右,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仅次水稻、玉米居第3位。但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甘薯种植面积也将随之改变。今后既要保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稳步推进,又要确保甘薯生产的稳定增长,力争达到甘薯种植减面积而不减产量的总体要求,我们应加大甘薯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的研究,发挥甘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番薯自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以来,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其救灾备荒的属性广为人知。明至民国时期,天灾人祸频发,劳动人民食不果腹,番薯凭借产量大,对种植条件要求低等特点,迅速成为时代的“网红农作物”。新中国成立以来,番薯的产量占农作物的比重也越来越高,番薯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在长期的培育番薯的过程中,劳动人民总结了许多技巧和经验,各地都产生了关于番薯的诸多谚语,涉及育种、藏种、田间管理、插秧技巧和储藏等多个方面。这些农谚不仅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有指导意义,而且对现在番薯的培育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通辽市红薯种植的气候资源,为推广红薯种植和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对通辽市11个国家气象站30年气候气候资料中的红薯种植关键因子光、温、水因子进行了统计,用Surfer软件分析了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通辽市光照资源丰富,能满足红薯生长所需的光照条件;雨热同季,除特别干旱年景外自然降水能基本满足红薯生长需求水分;热量资源缺乏,无霜期短,北部地区不能满足红薯生长所需。  相似文献   

14.
幼林橡胶园套种甘薯,不仅可提高复种指数,同时也可提高土壤墒情,改善林下气候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除草剂的使用,降低种植成本,有效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本研究依据德宏州幼林胶园宽行密株特性和甘薯的生物学特征,分析橡胶套种甘薯特色产业发展优势,系统介绍橡胶林下套种甘薯的栽培管理技术,旨在为调整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和橡胶...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广西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就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为甘薯产业高效优质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广西14个地级市的甘薯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明确其区域分布、种植品种、种植面积及产量、加工规模、产品品牌、主要销售市场及渠道,阐述广西甘薯产业的发展现状,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结果】广西是我国南方最大的甘薯主产区,2019年甘薯种植面积20.4万ha,总产量242.3万t;甘薯种植遍布全区,种植品种多且杂。种植季节以夏秋种为主,6—8月扦插种植,10—12月采收;桂东南地区全年均可种植甘薯,满足周年鲜薯供应。广西甘薯大约35%用于加工,加工产品以甘薯粉丝和薯干为主,还有少量的薯片和馅饼等休闲食品,60%以上用于鲜食。甘薯销售方式以客商收购为主,电商销售和自行销售为辅。广西在发展甘薯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生态和气候环境、产业基础及种植效益优势。甘薯是广西第三大粮食作物,2010—2019年种植面积与总产量统计数据显示甘薯产业总体发展较平稳;但存在种植品种退化、缺乏健康种苗、种植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缺深加工及品牌产品、产业链不够完善等问题。【建议】加强功能型甘薯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规范无毒健康种苗生产,建立标准化的种植技术体系,建立甘薯产业联盟,打造品牌效应,完善甘薯优势区域布局,延长甘薯产业链,以促进广西甘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1B8型玉米甘薯套作系统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BX型玉米甘薯套作系统进行了分析,分别对套作后的田间小气候、植株生理特性、农艺性状、综合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BX型玉米甘薯套作系统是理想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7.
讷河市马铃薯产业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讷河市是"中国马铃薯之乡",在近些年马铃薯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制约产业化的诸多因素,应健全脱毒种薯繁育生产体系,加大科技物化投入、强化科学管理,土壤机械化深翻深松、合理轮作、调优种植业结构,测土配方、合理施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切实搞好综合服务等方面做好工作,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提高农民收入,破解"三农"问题,加快市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NaCl胁迫对3个品种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抗氧化酶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探讨其耐盐性机理。[方法]以徐薯25、徐薯26和徐薯18为材料,分析浇灌不同浓度(0、50、100、150、200 mmol/L)NaCl后其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随着NaCl浓度增大,徐薯25、徐薯26和徐薯18幼苗的SOD活性、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而MDA含量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徐薯18的各项指标与其他2个品种存在很大差异,显示出良好的耐盐能力。[结论]徐薯18的耐盐性最高,徐薯26次之,徐薯25较差,这可为甘薯耐盐栽培和扩大种植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9.
脱毒甘薯增产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脱毒甘薯徐薯18、北京553研究表明,脱毒薯与普通对照著相比具有地上部营养生长旺盛、地下部结薯早、薯块膨大速度快、薯皮色泽鲜艳、光滑、商品率高的特点。产量结果表明,甘薯脱毒能显著地提高产量,增产幅度达36%~133%。  相似文献   

20.
晏振国 《北京农业》2012,(21):178-179
分析了郸城种植红薯的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条件,由此发现郸城县的气候因素十分适宜发展红薯产业,开展地膜覆盖技术适时早栽、合理密植是提高红薯产量和品质的有效生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