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不同施氮时期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以提高夏玉米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污染为目标,研究了不同施氮时期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增加子粒产量和穗粒数,以3叶期施氮结合12展叶追氮处理的子粒产量最高,但对千粒重和单位面积穗数影响差异不显著。施氮使各处理植株的叶面积指数(LAI)均在生育后期保持较高值,延缓了叶片衰老,促进了干物质的积累。3叶期施氮结合12展叶追氮处理的夏玉米氮肥利用率最高,较3叶期施氮和12展叶施氮分别提高了21.8个百分点和22.8个百分点,较好地提高了夏玉米当季氮肥利用率,能够有效降低因氮素损失而造成的农田污染。  相似文献   

2.
以郑单958和中单909为试验材料,设4.5万、6.75万、9.0万株/km~2 3个种植密度和0、100、300、500 kg/km~2 4种施氮水平,分析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在种植密度9.0万株/hm~2,其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总氮素积累量以及产量均显著高于4.5万株/hm~2密度处理。增施氮肥可显著增加玉米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总氮积累量和子粒产量。当施氮量为300~500 kg/hm~2时,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不再提加,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大幅降低。结果表明,郑单958和中单909种植适宜模式为施氮量300~500 kg/hm~2、种植密度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氮素积累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冀东平原强筋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最佳施氮量,在大田选用石优20号和中麦998两个强筋小麦品种,设置施氮量0 (N_0)、180 (N_1)和240 (N_2)kg·hm~(-2),研究了施氮量对强筋小麦氮素积累、转运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的效应。结果表明,小麦花前氮素积累量占成熟期植株地上部总氮素积累量的59%~66%,花后占34%~41%。随施氮量增加,小麦植株花前氮素积累量和转运量均提高,叶是花前氮素积累和转运的主要器官。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营养器官的氮素积累量逐渐下降,籽粒氮素积累量逐渐提高,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高峰与籽粒氮素积累高峰一致,石优20号为花后14~21d,中麦998为花后7~21d。施氮量从180 kg·hm~(-2)增加到240kg·hm~(-2),石优20号和中麦998的产量分别提高了6.10%和7.58%,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了3.68%和3.73%,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分别降低了25.68%和23.93%。综上所述,促进花前氮素的积累和转运可提高强筋小麦蛋白质含量;适当减少施氮量可实现强筋小麦的提质增效。本试验条件下,冀东平原强筋小麦生产的适宜施氮量为180kg·hm~(-2)。  相似文献   

4.
氮肥后移对晚收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氮肥后移对晚收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分配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后移使夏玉米产量和氮素积累量增加,在农民习惯收获和晚收条件下分别较正常施氮增产2.11%~2.91%和7.23%~9.52%。晚收较农民习惯收获增产2.12%~6.42%,氮积累量增加1.10%~3.18%;晚收夏玉米茎和子粒氮积累量增加,而叶和其他器官中积累量减少。氮肥后移提高了夏玉米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晚收条件下氮肥利用率提高了3.52%~6.87%,氮肥农学效率提高了0.82~1.60 kg/kg。氮肥按"30%苗肥+30%大喇叭口肥+40%吐丝肥"方式施用在晚收条件下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高肖贤  张华芳  马文奇  魏静 《玉米科学》2014,22(1):121-126,131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夏玉米产量先增加后降低,符合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合理施氮量显著提高子粒产量;收获指数和氮收获指数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施氮量为189 kg/hm2和178 kg/hm2收获指数和氮素收获指数较高;过量施氮会降低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平均较施氮量为189 kg/hm2和178 kg/hm2降低29~55个百分点和32~64 kg/kg;农学效率和生理利用率随施氮量先增加后降低,施氮量为200 kg/hm2左右时最高。当施氮量超过200 kg/hm2时,成熟期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和氮肥表观损失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夏玉米氮肥推荐用量应控制在200 kg/hm2以内。  相似文献   

6.
《中国马铃薯》2016,(3):158-163
合理的施肥技术是提高马铃薯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氮肥在马铃薯增产中作用巨大,但是氮肥的不合理施用通常造成马铃薯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氮肥利用率降低。为合理施用氮肥,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以鲜食品种‘东农09-33069’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马铃薯氮素积累分配规律及其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植株氮含量、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随生育期的推移,马铃薯植株氮素积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素在茎和叶片中分配比例逐渐降低,块茎中氮素分配比例逐渐升高至成熟期的57%~78%。当施氮量超过10 kg/667m2时,块茎中氮素积累量增加不明显,块茎氮素分配比例不再增加。马铃薯产量在施氮量13.3 kg/667m2时达到最大值,氮素吸收利用率、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在施氮量3.3 kg/667m2时取得最大值。  相似文献   

7.
以京农科728为试验材料,在相同施肥量条件下,设置4个矮壮素(CCC)施用梯度,通过与氮肥拌肥处理一次性基施,研究矮壮素对华北夏玉米产量、氮代谢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常规氮肥处理,CCC处理增加了玉米产量、千粒重和穗粒数,干物质积累量在花期之后显著增加,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常规氮肥对照;增强了叶片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及花后34 d至收获期的谷丙转氨酶(GOT)等氮代谢酶活性,提高了叶绿素总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氮素利用率得到了提高,最佳施用量是675 kg/hm2,在最佳施用量下,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分别比常规氮肥对照增加5.4%、45.8%和22.7%。  相似文献   

8.
氮肥运筹对夏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无机氮时空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涛  李玮 《玉米科学》2013,21(6):101-106
研究不同施氮量及基肥追肥比例对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及玉米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显著影响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各施氮处理不同生育期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且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增加。夏玉米生长季土壤铵态氮含量较低,且时空变化不明显。玉米氮素农学效率(NAE)、氮素利用效率(NUE)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降低;氮素表观回收率(NRE)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氮素收获指数(NHI)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大。相同施氮水平下,“50%基肥+50%大喇叭口肥基追比”的NAE、NUE、NHI和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在玉米生产中应避免播种时一次性大量施用氮肥,增加后期施氮比例可显著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施氮后移对胡麻同化物、氮素及产量形成的协调机理,在全生育期总施氮量150 kg/hm2的基础上,以全部基施为对照(CK,N1),设置4种施氮后移处理:2/3基肥+1/3现蕾肥(N2)、1/2基肥+1/2现蕾肥(N3)、1/3基肥+2/3现蕾肥(N4)、1/3基肥+1/3分茎肥+1/3现蕾肥(N5),研究其在胡麻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8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产量、剖面土壤无机氮积累、氮素平衡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线性加平台回归方程,求得2012~2019年最高玉米产量所需的适宜施氮量依次为202.7、193.7、182.2、171.2、163.6、156.1、150.7和150.5 kg/hm2。氮素表观损失量和土壤残留矿质氮量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两者与施氮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每增加10 kg/hm2施氮量,土壤残留矿质氮量、氮素表观损失量分别增加9.09~10.34、5.89~7.34 kg/hm2。当施氮量超过150 kg/hm2时,各处理间玉米吸氮量差异不显著,土壤残留矿质氮、氮素表观损失量之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随着施氮量增加,氮肥利用率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当施氮量为150 kg/hm2时,两年氮肥利用率分别达到最高(75.2%和92.3%)。当施氮量为210~330 kg/hm2,剖面土壤无机氮残留量显著增加,造成土壤无机氮在土壤深层(60~100 cm)的大量累积。  相似文献   

11.
李玮  黄迪  张佳宝  张丛志 《玉米科学》2012,20(1):123-127
通过大型智能人工气候箱的盆栽试验,设置4个大气湿度水平(35%RH、55%RH、75%RH、95%RH)及5个氮肥施用水平(0、50、100、150、200mg/kg),研究夏玉米苗期干物质积累及蒸腾耗水量对不同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施氮量小于100mg/kg时,随大气湿度的增加玉米总干物质量呈增加趋势;施氮量高于150mg/kg时,75%RH最有利于玉米的总干物质积累;不施氮时随大气湿度水平的提高玉米根冠比显著增加,施氮处理夏玉米根冠比随大气湿度水平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75%RH达最大值;随大气湿度的增加玉米耗水量显著减少,水分利用效率随之增加,表现为95%RH>75%RH>55%RH>35%RH处理,且均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脲酶抑制剂对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2009年在河北省正定、辛集、深州等地,对添加不同浓度脲酶抑制剂尿素在夏玉米上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浓度脲酶抑制剂的尿素对夏玉米有一定的增产效应,增产幅度为1.7%~20.5%。肥料利用率和收获后土壤无机氮含量均较普通尿素有明显的提高,表明脲酶抑制剂能显著减少尿素在土壤中的氮素损失。  相似文献   

13.
密度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曹胜彪  张吉旺  杨今胜  刘伟  董树亭  刘鹏  赵斌 《玉米科学》2012,20(5):106-110,120
选用登海661和超试11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产量先增加后降低,登海661在密度为12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1 292 kg/hm2;氮肥偏生产力随密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密度为12万株/hm2时达最大,为37.64 kg/kg;总氮素积累量在3.0万~10.5万株/hm2范围内先增加后降低,进一步增加种植密度后总氮素积累量增加;低密度条件下氮素利用率较高,随密度升高呈降低趋势;氮素收获指数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12万株/hm2时达最大值。本试验条件下,获得较高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万~10.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盆栽试验,依据单株产量、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子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对该区30个夏玉米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分为4种类型,高产氮高效型(Ⅰ)、高产氮中效型(Ⅱ)、中产氮中效型(Ⅲ)和低产氮低效型(Ⅳ)。经进一步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发现,单株产量、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子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间显著相关。开花期后,高产氮高效型(Ⅰ)夏玉米品种的氮素和干物质向子粒分配比例较高,氮转移量、转移效率、贡献率最高;低产氮低效型(Ⅳ)夏玉米品种向根、茎的分配比例较高,氮转移量、转移效率及贡献率最低。  相似文献   

15.
不同夏玉米品种氮积累和利用效率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建亭  姜雯 《玉米科学》2014,22(4):62-66
以当地8个主推夏玉米高产品种为材料,分别在施氮与不施氮两个水平下进行氮利用效率和丰产性综合比较。结果表明,在两个施氮水平下,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间的产量、氮累积量、耐低氮指数和氮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登海605和金海604在施氮和不施氮水平下均能保证高产,耐低氮指数较高,氮响应度较低,即耐低氮能力强,可作为低氮丰产高效玉米品种在当地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6.
实时氮肥调控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3年在洛阳嵩县试验站和延津试验站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基于不同基施氮量处理,通过冠层光谱测定计算夏玉米拔节期的差值植被指数,建立植株氮积累量估测模型,进而根据构建的氮肥调控模型确定玉米调控施氮量,并研究氮肥调控处理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基施氮量处理下的玉米植株在氮肥调控前(拔节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处理间的生理指标差异明显。乳熟期氮肥调控处理的LAI、叶片氮含量、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较常规施氮处理分别提高2.2%、4.3%、5.7%和8.7%。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调控处理的玉米子粒产量提高10.03%,氮肥利用率提高11.37%;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也有明显提高。根据追氮调控模型,不同调控处理的总施氮量均控制在240~280 kg/hm2,可改善氮肥不足及氮肥过量造成的作物减产和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7.
河北夏玉米产量潜力、产量差与氮肥效率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11~2014年河北省"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数据对河北省夏玉米产量差和氮肥效率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河北省夏玉米一般农户产量、高产农户产量、配方施肥产量和高产纪录产量分别为7 911、10 097、8 411、11 093 kg/hm~2,所对应的产量差分别为2 186、500、3 182 kg/hm~2。邯郸地区的产量潜力和产量差最大,廊坊和沧州的产量潜力最小,产量差以石家庄和衡水最小。一般农户、高产农户、配方施肥和高产纪录的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39.5、47.3、42.7、50.3 kg/kg,所对应的氮肥偏生产力差分别为7.8、3.2、10.8 kg/kg,存在较大的效率差。不同地区玉米氮肥偏生产力效率差以邯郸最大,邢台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