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长太 《齐鲁渔业》2002,19(12):19-19
近年来,养蟹的病害频频暴发,给河蟹养殖业造成了较大的危害。研究证明,河蟹的病害与蟹池的底质关系很大。因为河蟹是爬行动物,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底泥中度过的,所以蟹池的底质不仅对成蟹的色泽、鲜度会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许多蟹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与寄生虫病)的流行、发生都与藏污纳垢的底质有关联。 养蟹池塘经过1年或多年的养殖生产,由于死亡的生物体、蟹的粪便、残剩饲料等不断积累,加上池埂下塌的泥沙混和,使池底形成了一定厚度的淤泥。蟹池中的淤泥过多,有机质在细菌的作用下,氧化分解,消耗大量的氧,往往使池塘中本来就不多的氧消耗殆尽,造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在水产养殖迅猛发展的背后,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危机:水产养殖病害已连续多年呈现严重态势。鱼、虾、蟹、鳖等水产品病害频繁暴发,给养殖带来了较大经济损失。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大量的调查研究认为,欲控制水产养殖病害暴发,首先要治本,必须从预防人手,从冬春抓起。1、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1)清淤:通过一定时期的养殖生产,池底淤积了一定厚度的淤泥,其主要成份是大量残剩饲料和有机肥料、死亡的生物体以及生物的排泄物等。适量的淤泥对养鱼有利,但淤泥过多易恶化水质,夏秋季节容易造成鱼类缺氧浮头,甚至泛塘死亡。…  相似文献   

3.
一、致病条件 细菌性肠炎病是我国养殖鱼类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从鱼种至成鱼都可发生。该细菌是条件致病菌,在水体和池底淤泥及鱼的肠道中大量存在,一般不致病,但当条件恶劣时,如水质恶化、溶氧低、氨氮高及饲料变质等,引起鱼体抵抗力下降才发病。  相似文献   

4.
养成背青肚白河蟹的诀窍池塘养蟹,蟹壳易发黑,且向味较差,怎样才能在池塘中养出背青肚白的河蟹呢?一是控制池底淤泥。养蟹的池塘,池底要有一定厚度的淤泥层,以利水草及底栖生物繁殖,但淤泥层不能超过20厘米厚。二是改善池水水质。河蟹要求池水水质清新、溶氧充足...  相似文献   

5.
一、池塘单养 1、蟹池条件 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面积一般以1-5亩为宜,水深一般以1-1.5米为好,蟹池底质最好为沙壤土、砂砾土,通气性能好,利于水草、螺、蚌等底栖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可为河蟹提供天然饲料,池底淤泥厚度一般不超过5cm。蟹池的四周应建防逃设施,如砖墙、塑料薄膜等。蟹池的进出水口应用铁丝网拦好,以防河蟹外逃。  相似文献   

6.
1、鱼塘清整与消毒 1.1鱼塘清淤 使用多年的养殖池塘,池底往往沉积着大量的食物残渣和排泄物,这些有机废物经腐烂、分解后在池底形成淤泥,而淤泥是细菌很好的培养基。因此,当淤泥沉积到一定厚度时,必须及时清除。养殖鱼类细菌性病害发病率的上升与池底淤泥不及时清理有一定关系。淤泥中有大量的寄生虫卵及孢子等,挖除多余的淤泥可大大降低侵袭性病害的发生率。一般来讲,池底淤泥厚度只需15cm左右,这样既使水体有一定肥度培育浮游生物,满足水产养殖生物对天然饵料的需求,又可减少致病菌的滋生场所和细菌密度。因此,每年对鱼池清整时,必须清除池底多余的淤泥。  相似文献   

7.
池塘养殖河蟹,其蟹体易发黑,肉味不如“江蟹”鲜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池塘养蟹的经济效益。我们在近几年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池塘养成青背肚白商品蟹的技术措施,供大家参考。一、控制淤泥蟹池底要有一定的淤泥,以利水草和底栖动物繁殖生长。但不能太厚,以不超过20厘米为宜,以免河蟹过多地在水底淤泥中爬  相似文献   

8.
陈淑玲 《齐鲁渔业》2006,23(2):21-21
1 改善养殖条件主要从池塘整治改造和配套增氧两方面人手。老化的池塘,淤泥沉积,滋生着大量的病原体,只有通过彻底清淤、挖深和进行底质改造,才能有效地预防疾病和减少流行疾病的发生。一般池塘在整治时先用高压水枪反复冲洗池底,配合吸泥浆泵将池底淤泥彻  相似文献   

9.
养鱼池塘经过多年使用、由于在饲养管理中施放大量有机粪肥.投喂许多精饲料和青饲料,加之养殖鱼类的排泄粪便底池水中死亡的生物体和每年由塘埂坍塌冲刷流入塘中泥砂相结合,在池底形成一定厚度的成分十分复杂的淤泥。据测算鱼池每年池底要增加10公分左右厚的淤泥,年复一年,过多的淤泥使鱼池变得越来越浅。池底淤泥堆积过厚,即减少池水水体容积、影响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0.
春季水温逐渐回升,对做好春季河蟹养殖生产工作是夺取全年河蟹高产的关健一步,对特水养殖的示范户来讲当前务必须要做好这样几方面的工作. 1按时把握好清塘消毒关 对多年养殖过的池塘,由于池底积累了一定的淤泥,这些淤泥将会成为各种病原体繁衍的最佳场所,因此在蟹种放养前,要充分利用冬春季池塘闲塘期间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清塘消毒.具体做法为:将池水彻底排干,让池底淤泥暴露后充分冰冻,并接受阳光曝晒,以达到杀死病原体的目的.另外再用生石灰60~75 kg/667 m2化浆后趁热全池均匀泼洒,隔日再用长耙翻动池底淤泥和石灰浆充分搅拌,以彻底杀死病原体.  相似文献   

11.
鲫鱼败血症病的病原体为嗜水性气单胞菌,发病的主要症状为体内及体表大量充血,脏器发生病变。水质调节困难和底泥淤积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清除池底淤泥,改善进排水系统和做好鱼种消毒是防病的根本,发病后,要采取内服与外洒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在水产养殖迅猛发展的背后,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危机,水产养殖病害已连续多年呈现严重态势!鱼、虾、蟹、鳖等水产品病害频繁暴发,给养殖者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大量的调查研究认为,欲控制水产养殖病害暴发,首先要治本,必须从预防入手,从冬春抓起。 1、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清淤。通过一定时期的养殖生产,池底淤积了一定厚度的淤泥,其主要成份是大量残剩饲料和有机肥料、死亡的生物体以及生物的排泄物等。适量的淤泥对养鱼有利,但淤泥过多易恶化水质,夏秋季节容易造成鱼类缺氧浮  相似文献   

13.
利用蟹种池进行大规格成蟹养殖,因池塘浅、存塘蟹种规格差异大、密度控制难、养殖生产迟和水草难以种植等原因,其结果往往是河蟹发病率高、出地规格小、经济效益低、经常亏本等。为搞好生产,经过实践总结,现将蟹种池养殖大规格河蟹技术介绍如下:一、暂养池的准备蟹种捕捞出售时,选择1~2个边角塘作为暂养池,面积约为蟹种地的15%,在将蟹种出售后清除池底淤泥。外塘池埂如果过低则必须加高到1.2m以上。在暂养池四周围上塑料薄膜或钙塑板,防止蟹种池在进行幼蟹捕捞时发生河蟹逃逸。将池水加注到蟹种培育时的水位线以上,2天后待穴居的小蟹洞口掘…  相似文献   

14.
正韩俊生是江苏省宝应县西安丰镇渔业科技示范户,2017年养殖面积82亩。在技术指导员的帮助下,他积极应用"主推养殖技术",采取蟹池内套养小龙虾,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现将河蟹、小龙虾高产高效养殖模式总结如下。一、清塘消毒池塘养殖一年后底部淤泥多,各种细菌、病毒存积在淤泥中,在年前抽干池水对池底进行曝晒与冬冻,春季清除过多的淤泥,放养前用生石灰150千克/亩化浆全池泼洒,待池水的药物毒性消失后再注水放扣蟹。  相似文献   

15.
血病的生态预防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从创造鱼类健康生长的生活环境及改进养殖方法和技术方面着手的综合防病方法。它是传统养鱼方法和现代生态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由于生态预防鱼病可结合生产,所以应用方便,成本低,无副作用,是一种值得开发、推广的防病方法。现将其主要措施概括如下:1清除池底过多淤泥淤泥不仅是病原体的滋生和贮存场所,而且淤泥在分解时要消耗大量氧,在夏季容易引起泛池;在缺氧情况下,产生大量还原性物质(如有机酸以及有害气体化氢、氨等),直接或间接引起鱼类发病或死亡。因此产鱼池应年年清淤消毒,或排干…  相似文献   

16.
精养高产池塘由于鱼(虾等)的粪便、残剩饲料、有机肥料等的不断积累,加上泥沙混合,在池底形成一定厚度的淤泥。淤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细菌。有机物经细菌作用、氧化分解,消耗大量氧,往往使池塘下层水中本来不多的氧消耗殆尽,造成缺氧状态。在淤泥中厌气性细菌占绝对优势,对有机物进行发酵作用,产生大量还原性中间产物。塘底淤泥和鱼类排泄物经硝化作用产生氨,氨在硝化过程中生成中间产物——亚硝酸盐;淤泥中的硫酸盐还原菌还原硫酸盐,以及由异氧菌分解有机硫化物产生硫化氢(淤泥变黑是硫化氢存在的重要标志)。氨、亚硝酸盐、…  相似文献   

17.
凌跃进 《水产养殖》1997,(3):25-27,24
1蛙病发生因素分析1.1选址不当、蛙池不规范蛙类对栖息环境的基本要求是:温暖、湿润、阳光充沛;陆地上植物丛生;有清洁而充足的水源;排灌方便。而一般面积较大的池塘、高墙深院内均不宜建蛙地。因为若池塘水面大而陆地少且塘埂较陡,则不利蛙上岸栖息;高墙深院内阳光不足、阴凉,不利蛙生长。1.2清池不彻底、环境条件差蛙地淤泥中有各种敌害生物、致病菌和腐植质。如果不清淤或消毒,这些有害生物将大量繁衍,侵袭蛙体。其次,池底淤泥发酵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并产生氨氮;而且牛蛙排泄物中氨氮含量很高,水中氨氛浓度将大大…  相似文献   

18.
养殖池塘中青苔的清除新药——“杀青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战士 《科学养鱼》2004,(12):74-75
青苔亦称青泥苔,是水绵、双星藻、转板藻等几种丝状绿藻的通称。养殖池塘中的青苔多在天气转暖后,于池塘浅水处萌发,长成缕缕细丝,底端扎在池底,上端直立水中,故也称沉水性丝状植物。当其衰老时断离池底,漂浮水中,形成团团乱丝,鱼、虾、蟹等养殖动物误入其中,往往被缠拖其内。轻者,大量青苔附着虾、蟹体表,  相似文献   

19.
孙广策 《齐鲁渔业》2003,20(1):32-32
1 危害 精养高产池塘由于鱼(虾等)的粪便、残剩饲料、有机肥料等的不断积累,加上泥沙混合,在池底形成一定厚度的淤泥。淤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细菌。有机物经细菌作用,氧化分解,消耗大量氧,往往使池塘下层水中本来不多的氧消耗殆尽,造成缺氧。在淤泥中嫌气性细菌占绝对优势,对有机物进行发酵作用,产生大量还原性中间产物。塘底淤泥和鱼类排泄物经硝化作用产生氨,氨  相似文献   

20.
养殖池塘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生产,由于死亡的生物体、鱼类的粪便、残饵和有机肥料等不断积累,加上泥沙混合,在池底淤积成厚厚的淤泥,很容易造成水质恶化,既破坏了养殖水体的生产能力,又对水产品的质量造成影响。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养殖池塘淤泥增多,底质恶化,导致有毒有害物质增加,也是造成养殖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所以清除养殖池塘过多淤泥是池塘改造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