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选择了海南地区9个代表性油茶林,采用等温吸附试验研究土壤磷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海南油茶林的土壤磷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单表面方程,磷最大吸附量为264~1 007 mg/kg,吸附平衡常数为0.11~3.79;海南油茶林土壤磷最大吸附量与有机质含量、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有机质和全磷含量越高的土壤,对磷的吸附固定能力越强;对磷的吸附固定能力越强的土壤,其土壤有效磷含量越低。  相似文献   

2.
结合固相萃取(SPE)-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运用批量平衡法测定不同土壤对克百威的吸附-脱附量,拟合Freundich、Langmuir和DMM双模型方程,分析吸附-脱附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关系。实验表明,在高浓度时,土壤对克百威的吸附/脱附量与吸附平衡溶液中克百威的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而低浓度时,克百威吸附-脱附量波动明显。实验结果拟合Freundich方程效果最佳,检验参数Kf和n值与受试土壤理化性质间呈相关关系。土壤中粘粒、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对吸附量影响大,而在脱附行为中,CEC、砂粒、  相似文献   

3.
通过海南典型4类胶园土壤对磷的等温吸附与解吸试验,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胶园土壤磷的等温吸附曲线与Langmuir方程都很吻合,其相关系数为0.9480**~0.9999**;胶园土壤磷最大吸附量(xm)在555~909 mg/kg之间,磷的吸附强度因子(K)差异很大,在0.09~1.71之间.当加入磷浓度较低时,土壤磷解吸量较少且土壤间差异小;当加入磷溶液浓度大于30mg/kg时,磷解吸量开始明显增大,土壤差异变大.  相似文献   

4.
采用恒温培养法研究了蜜柚果园自然生草和套种不同牧草后土壤对磷的吸附和解析特性。结果表明:果园土壤对磷的等温吸附、吸附量-解吸量曲线分别与常规的Langmuir方程、二次函数方程吻合。几种牧草果园土壤的最大吸附磷量依次为:圆叶决明>百喜草>自然生草CK、平托花生>宽叶雀碑;供试的5种土壤中,人工生草的果园土壤对磷的解吸率均小于自然生草,表明人工生草能改善果园土壤对磷的缓冲能力。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固定态铵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分析测定,研究了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固定态铵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吉林省主要土壤固定态铵含量最高为336.72mg/kg,最低为57.87mg/kg,平均为187.62mg/kg;固定态铵在不同土壤类型中含量顺序为黑土黑钙土白浆土暗棕壤风砂土;土壤中固定态铵与0.01mm粘粒含量呈P0.01水平的极显著正相关,与0.001mm粘粒含量相关性不显著;与阳离子交换量呈P0.01水平的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呈P0.05水平的显著正相关;与pH值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比较了3种农业气候条件下茶园土壤对镁的吸附特性。对采自南印度Anamallais、Munrar和Vandiperyar的3种土壤分别进行了镁吸附试验,并用Freundlich,Langmuir和Dubinin-Radushkevitch等温吸附曲线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在土壤处理24h后,46%~52%的加入镁被吸附。Munnar土壤平衡液中镁浓度总是最高,可能与该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有关;而Vandiperyar土壤由于粘粒含量高,因此对镁的吸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7.
试验结果表明,在低丘红壤茶园土壤中的磷主要以无机矿物磷为主,其中又以闭蓄态磷占多数,铁磷和铝磷与茶园生产能力有密切关系。茶园土壤对磷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曲线(r>0.9)。土壤pH及质地对磷吸附有明显影响。磷肥施入茶园以后转化和被固定很快,开始以铝磷为主,以后逐步向铁磷和闭蓄态磷转化。土壤有机酸对防止磷固定有明显的影响,其影响程度是:草酸>混合酸>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琥珀酸。被固定的磷及土壤原生矿物磷,在土壤游离酸,有机酸等作用下,又逐渐释放,越是高产茶园释放量越多。所以茶园土壤中的磷  相似文献   

8.
采用模拟土柱淋溶试验法对毒死蜱在不同土壤中的淋溶残留动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毒死蜱在温度和湿度较高的酸性土壤中降解较快;淋洗水量对毒死蜱淋溶移动的影响较大,其在土壤中的最大淋溶深度随淋洗水量的增大而增加;土壤全N含量对毒死蜱在淋出水中含量增加起负作用,而土壤pH值对毒死蜱在淋出水中含量增加起正面作用;第10天时土壤全N和有机质含量与其呈显著正相关,土壤粘粒含量与其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海南胶园土壤酸碱缓冲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海南省橡胶园土壤酸缓冲性能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酸碱滴定法对海南省植胶区代表性的5种类型土壤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供试土壤pH处于4.58~6.69,平均为5.53。当pH3.5~6.0时,土壤缓冲体系为初级缓冲体系,不同类型土壤酸缓冲能力相差较大,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粘粒含量等因素起主要的缓冲作用,各胶园土壤酸缓冲容量均较小(pHBC=7.50~20.62 mmol/kg)。当pH3.5时,土壤缓冲体系为次级缓冲体系,各土壤缓冲能力急剧增强,且在同一pH阶段,各土壤酸缓冲能力相差较小。可见,海南省土壤大多属于酸性,土壤酸缓冲能力差,不同土壤之间土壤酸缓冲性能相差很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粘粒含量等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土壤酸缓冲作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东北风沙土区玉米田剖面土壤障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云发  苗淑杰  陆欣春  王铁成 《玉米科学》2020,28(3):148-154,162
以位于东北风沙土区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域内6对玉米低产田与同一微区域内高产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剖面(表土层、稳定层、犁底层和心土层)土壤的物理指标10项,包括层厚度、容重、孔隙度、硬度、三相比结构距、田间持水量、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砂粒、粉粒和黏粒;化学指标10项,包括pH值、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阳离子交换量、C/N。结果表明,高低产田土壤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表土层土壤的容重、MWD、砂粒、粉粒、粘粒、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全氮、全磷和阳离子交换量显著不同;稳定层土壤的三相结构距、MWD、砂粒、粘粒、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和阳离子交换量差异显著;犁底层的差异表现在MWD、粘粒、有机质和全氮;心土层土壤主要是三相结构距、田间持水量、MWD和粘粒。  相似文献   

11.
枯草芽孢杆菌对植烟土壤养分含量与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枯草芽孢杆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以及施用枯草芽孢杆菌后的土壤养分与酶活性间的关联性,以K326为材料,开展了枯草芽孢杆菌微生物菌剂不同用量研究。结果表明:烤烟移栽以后,(1)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下降趋势;碱解氮和有效磷、钾含量则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规律,且烤烟移栽后45 d达到最大值;(2)土壤脲酶活性呈现由低到高的变化,移栽后90 d达到最大值;过氧化氢酶活性呈现"低-高(60 d)-低-较高(90 d)"的规律性变化;蔗糖酶活性出现"较高-低(60 d)-高(75 d)-高(90 d)"的规律性变化;(3)通过土壤酶活性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钾含量间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土壤脲酶活性在移栽后45 d对有机质和碱解氮,以及移栽后60 d对速效磷和钾含量影响最大;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在移栽后60 d和75 d,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及速效磷和钾的含量影响最大。植烟土壤施用枯草芽孢杆菌,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有着良好的效果,不同生长阶段土壤养分与酶间相互作用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海南胶园不同母质发育砖红壤磷素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edley磷分级方法对海南胶园5种母质15个砖红壤磷素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变幅较大,砂页岩、花岗岩、片麻岩、浅海沉积物和玄武岩5种母质砖红壤Resin-P含量间、NaHCO3-Pi含量间、NaOH-Pi含量间和HCl-P含量间差异均不显著。所有土壤各级磷中残余态磷含量和百分比均最高,且玄武岩发育砖红壤上残余态磷含量和百分比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4种母质砖红壤。5种母质砖红壤中浅海沉积物发育砖红壤有机磷总量最低,所有土壤有机磷占全磷百分比的平均值为14.67%;除浅海沉积物发育砖红壤外,其他4种母质发育砖红壤上有机磷均以NaOH-Po为主,其占有机磷总量百分比的平均值为83.68%。Resin-P、NaHCO3-Pi、NaOH-Pi和HCl-P 4个无机磷组分含量间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正相关,且均与土壤Bray 2提取态磷呈极显著的正相关。NaHCO3-Po和NaOH-Po两个有机磷组分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NaHCO3-Po、土壤有机磷总量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西双版纳橡胶林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粒径分布影响土壤质地均匀程度和土壤肥力等,是重要的土壤物理特征之一。运用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模型计算了西双版纳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剖面各层(共计105个土壤样品)的分形维数D值。结果表明,分形维数D值介于2.636 2~2.885 0之间,分形维数与0.002 mm的黏粒体积百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0.002~0.05 mm的粉砂和0.05~2.00 mm的砂砾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不同林型的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随土层深度增加变化不同,10龄和22龄橡胶林土壤粒径分布曲线的波动性较32龄橡胶林的小,各层颗粒之间的差异性较32龄的大;分形维数和土壤黏粒体积百分含量与全钾含量和自然含水率都在p0.05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粉砂体积百分含量除与上述土壤基本性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外,还与土壤有机质、全磷呈显著负相关,而分形维数和土壤黏粒体积百分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全磷、全氮、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浙江省桐庐县稻田耕层土壤肥力现状及其演变趋势,利用历史资料和近期地力评价调查数据,探讨了近30年来桐庐县稻田耕层土壤主要肥力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来,桐庐县稻田耕层土壤主要肥力指标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因养分种类和区块而异。土壤p H值有轻微的酸化趋势,平均降低0.07个p H值单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总体上以中低水平为主;土壤有机质显著降低,平均降幅为17.32%,以分水区块下降最为明显,降幅为24.17%;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显著提升,平均增幅分别为173.75%和63.05%。其中,土壤有效磷已出现了累积现象,以桐君区块累积最为明显,增幅高达316.24%;土壤速效钾虽提升显著,但仍处于中等水平,桐君区块提升最多,增幅为112.62%。分析认为,施肥结构和种植制度的改变是引起桐庐县稻田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对桂中、桂北油茶主要产区10个油茶成林林地土壤和叶片养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个取样点的土壤属于强酸或极酸性土壤,8个取样点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及4个取样点土壤的碱解氮含量处于缺乏状态,全部取样点土壤的速效磷含量以及6个取样点土壤速效钾含量处于极缺乏水平;叶片全氮和全钾含量与土壤中pH值、有机质和碱解氮和速效钾的相关性不明显,但叶片中全磷含量与土壤中速效磷含量极显著相关,叶片全磷含量能较好的反映土壤中速效磷含量。  相似文献   

16.
海拔高度和植茶年限对茶园土壤肥力和酸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海拔高度和植茶年限对茶园土壤肥力和酸化状况的影响,通过采集闽南和闽北茶叶主产区11个代表性茶园土壤及其对照自然土壤,进行实验室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和植茶年限对土壤养分肥力有重要的影响;植茶土壤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含量,尤其是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平均是对照土壤的5.2倍和1.5倍。植茶土壤pH为4.36±0.34,比对照土壤pH值下降了8.8%;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土壤pH下降程度减缓,但随着植茶年限增加,加剧土壤pH下降幅度。茶园土壤交换性铝含量与pH值呈现显著水平的线性负相关;随着植茶年限增加,土壤交换性铝含量呈现线性增加,促进了土壤酸化和降低了土壤肥力。研究结果为制定具有较好针对性的茶园土壤培肥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