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柔嫩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变位艾美耳球虫交叉免疫试验黄兵,赵其平,何林华,吴薛忠,陈兆国,史天卫(中国农科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200232)鸡感染球虫后会产生一种抵抗再次感染的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具有种的特异性,即感染某种球虫不能保护抵抗另... 相似文献
3.
应用免疫SPA菌体花环、间接ELISA及细胞培养技术和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测定法对毒害艾美耳球虫(Eimerianecatrix)初次感染雏鸡外周血液的T、B细胞数量及其对ConA或PMA的增殖功能和IgG、IgM、IgA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结果发现,E.necatrix初次感染雏鸡外周血液的T、B细胞数量及其相应增殖功能、血清中上述三种免疫球蛋白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未感染的对照雏鸡,表明E.necatrix初次感染雏鸡外周血液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雏鸡初次及二次感染毒害艾美耳球虫(Eimerianecatrix)后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雏鸡初次感染E.necatrix 后10 d~ 14 d血清IgG, IgM, IgA 含量开始增加,16 d~18 d达到峰值;雏鸡二次攻击性感染E.necatrix 后2 d~7 d,其血清的上述3种免疫球蛋白含量均不同程度低于初次感染雏鸡,随后开始回升,至10 d~14 d明显高于相应对照及初次感染雏鸡。血清抗体,特别是IgG介导的体液免疫,在雏鸡抵抗E.necatrix初次及二次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了毒害艾美耳球虫首次、二次感染雏鸡后,其泪液和气管液的IgAI、gMI、gG含量变化。结果发现,艾美耳球虫首次感染雏鸡后,其泪液和气管液的IgA、IgMI、gG含量在一定时期内较对照雏鸡明显增加;艾美耳球虫二次大剂量攻击感染雏鸡后,上述免疫球蛋白含量呈现一过性下降,随即开始回升,14 d时较对照和首次感染雏鸡明显增加。表明球虫首次感染所激发的高水平体液免疫对其二次感染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对雏鸡人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后6、8、13、20天,分别对感染雏与未感染雏盲肠内容物中梭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乳酸杆菌、类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和肠杆菌等8种主要正常菌群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在球虫感染第20天,感染组有益菌如乳酸杆菌的数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有害菌如梭杆菌、葡萄球菌数量感染组高于对照组,其中梭杆菌差异显著(P<0.05),葡萄球菌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7.
毒害艾美耳球虫初次感染雏鸡免疫器官IL-2和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组织匀浆涂片和酸性α-醋酸萘酯酶(ANAE)染色及细胞培养技术和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测定法对毒害艾美耳球虫(eimeria necatrix,E.necatrix)初次感染雏鸡免疫器官的T细胞比例、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诱生活性、T细胞和B细胞对ConA或PMA的增殖功能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结果发现,E.necatrix初次感染雏鸡,其胸腺和脾脏T细胞比例分别于感染后7~21d和7~24d明显高于对照雏鸡;IL-2诱生活性分别于感染后16~18d和18~21d较对照雏鸡显著升高;T细胞对ConA的增殖反应分别在感染后14~16d和10~18d明显增加。法氏囊和脾脏B细胞对PMA的增殖反应分别于感染后14~24d和14~21d显著高于对照雏鸡。表明E.necatrix初次感染雏鸡免疫器官的IL-2调节及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9.
将90只海蓝褐雏鸡随机分为对照组、毒害艾美耳球虫(E.necatrix)一次感染组和毒害艾美耳球虫两次感染组,应用二重PCR方法,通过对肠道组织热休克蛋白-90 (HSP-90) mRNA表达的检测,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毒害艾美耳球虫感染对雏鸡肠道组织HSP-90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14日龄雏鸡经口第一次感染毒害艾美耳球虫后0~14 d,其肠道组织HSP-90 mRNA表达虽然不同程度的低于对照雏鸡,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上述雏鸡于28日龄时再次攻击性感染毒害艾美耳球虫,其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HSP-90 mRNA表达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而盲肠HSP-90 mRNA表达始终呈下降趋势。28日龄雏鸡一次性大剂量感染毒害艾美耳球虫后,其十二指肠、空肠、盲肠HSP-90 mRNA表达均下降,而回肠HSP-90 mRNA表达先下降后上升。结果表明毒害艾美耳球虫感染雏鸡初期,肠道组织HSP-90 mRNA表达受到一定抑制,其表达量与肠道组织细胞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鸡球虫病四价活疫苗对毒害艾美耳球虫和柔嫩艾美耳球虫的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一种商品化鸡球虫病四价活疫苗[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毒害艾美耳球虫(E.necatrix)、巨型艾美耳球虫和堆型艾美耳球虫]对E.necatrix和E.tenella的免疫保护效果,本研究基于试验鸡血便记分、存活率、相对增重率、病变值、卵囊值及抗球虫指数(ACI)等指标对其免疫效果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免疫攻虫组抗E.necatrix和E.tenella的ACI分别为157.3和135.6,均低于160,表明该球虫疫苗抗两种球虫的效果均为低效.然而,免疫攻虫组鸡血便数量、血便记分、增重、卵囊产量和病变记分等指标均优于阳性对照组.综合指标显示,该疫苗对E.necatrix和E.tenella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力,但单纯采用疫苗并不能够达到防控鸡球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雏鸡感染巨型艾美耳球虫后细胞免疫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用地塞米松处理鸡和用特异性抗原刺激因子的微量全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PA),研究雏鸡抗Eimeriamaxima再感染中细胞免疫现象。结果表明,地塞米松处理可损伤鸡抗E.maxima再感染的免疫力,这提示了CD8+T细胞,γ-IFN及IL-2等在抗.Emaxima再感染中的作用,利用E.maxima卵囊抗原作刺激因子的微量全血LPA结果表明,其刺激指数值与鸡抗E.maixima再感染抵抗力有关。 相似文献
12.
180只14日龄雏鸡随机分为毒害艾美球虫(Eimeria necatrix,E. necatrix)一次感染组、二次感染组和对照组。应用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免疫相关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毒害艾美球虫二次感染雏鸡局部黏膜免疫组织的IgA、IgM、IgG生成细胞数量均不同程度的高于未感染毒害艾美球虫的对照组雏鸡,表明E. necatrix二次感染雏鸡局部黏膜组织的免疫功能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3.
雏鸡人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理组织学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人工感染雏鸡,在不同时间内观察临床症状及病理学变化。方法10日龄伊莎褐雏鸡分别口服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5×104/只,每天观察临床症状、粪便及病死状况,并在接种后3、5、7、9、11、13、17、19、21 d各捕杀3只,进行剖检,观察各组织器官病理变化。结果被感染雏鸡4 d后出现食欲减退,精神萎顿;5~13 d可视黏膜、冠、垂髯苍白,消瘦、腹泻,血便排出,严重者粪便如水样带血或为全血,继而死亡。剖检,盲肠明显肿胀,出血严重,肠腔内有较坚硬的干酪样肠芯。病理组织学以出血、坏死性肠炎为特征,并在肠及肠腺上皮细胞内见有数量不等的裂殖体,盲肠扁挑体淋巴滤泡明显增大,淋巴细胞增生;15 d后受损肠粘膜渐渐修复,21 d盲肠基本恢复正常。结论雏鸡感染孢子化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后,盲肠损伤最为严重,具有典型病变。 相似文献
14.
为了建立毒害艾美耳球虫(Eimeria necatrix)的鸡胚培养体系,用毒害艾美耳球虫子孢子分别接种8~11日龄鸡胚以确定最佳接种日龄,用不同剂量子孢子接种同一日龄鸡胚以确定最佳子孢子接种剂量,并在子孢子混悬液中分别加入不同剂量的胰岛素和叶酸以观察对球虫在鸡胚中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毒害艾美耳球虫子孢子接种9日龄的鸡胚,其卵囊产量(平均每只胚的卵囊量)和卵囊成熟率均为最高,成熟率达到99%;当每个鸡胚接种子孢子1×104个时,其卵囊产量最高;在子孢子混悬液中分别加入胰岛素1 000 U/mL、叶酸0.05 mg/mL,均能明显增加鸡胚中的卵囊产量.本文通过对毒害艾美耳球虫的鸡胚接种日龄、子孢子接种剂量、营养物质添加等因素的研究,初步建立了毒害艾美耳球虫的鸡胚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5.
甜菜碱对感染巨型艾美耳球虫雏鸡的生理生化参数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对雏鸡感染巨型艾美耳球虫后在饲料中添加甜菜碱和马杜拉霉素控制其感染过程,并对鸡血液中一些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雏鸡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变化对该球虫感染非常敏感,这些指标监测操作简便,可作为评估球虫感染状况的监测指标。并认为感染雏鸡电解质的平衡紊乱是其死亡的主因之一,同时表明甜菜碱的抗球虫作用明显,对机体的电解质平衡有改善作用,而马杜拉霉素在控制虫感染时对机体的电解发质平 相似文献
16.
雏鸡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后脂质过氧化物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讨柔嫩艾美耳球虫 (E.tenella)对感染雏鸡的损伤机制 ,本试验给 10日龄海兰白公雏鸡口服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 8× 10 4个 /只 ,在感染后 2、4、6、7、9、12、16和 2 1d分别各取 5只雏鸡剖检 ,取盲肠并采血 ,观察盲肠病理组织学变化 ,测定盲肠组织及血清中的丙二醛 (MDA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的水平。结果表明 ,雏鸡在感染 E.tenella后 2~ 4d,盲肠开始出现损伤 ,同时 SOD和 GSH- Px活性也开始下降 ;感染后 4~ 7d,盲肠粘膜上皮和肠腺上皮细胞大量变性、坏死崩解 ,发生严重损伤时 ,盲肠及血清中 MDA含量显著增加 ,并持续到 9d,同时 SOD和 GSH- Px活性也显著下降 ;感染 9d后 ,损伤的盲肠组织及 MDA、SOD和 GSH- Px水平逐渐恢复 ,至 2 1d基本达到正常 相似文献
17.
18.
雏鸡感染毒害艾美耳球虫后免疫器官T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ABC法检测了毒害艾美耳球虫(Eimeria necatrix)初次、二次感染雏鸡后,其免疫器官T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雏鸡初次感染E.necatrix后,其胸腺和脾脏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于感染后4~21d不同程度高于未感染的对照雏鸡,14~16d达峰值,随后缓慢下降。其中CD4^+T细胞较CD8^+T细胞增殖辐度大,持续时间也较长。Enecatrix二次感染雏鸡后,上述免疫器官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数量在感染后2~7d呈下降趋势,随后回升,至10~14d明显高于对照和初次感染雏鸡。其中CD8^+T细胞在二次感染后降幅较小,回升更迅速,增殖幅度也较大。表明鸡CD4^+T细胞和CD8^+T细胞在抵抗E.necatrix感染的不同时期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毒害艾美耳球虫晚熟系选育及其生活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剂量为l200~20000个孢子化卵囊/羽的毒害艾美耳球虫(E.necatrix)北京株(中熟系)感染3日龄京星黄羽肉仔鸡,收集感染后第11天粪便中卵囊,孢子化后接种无球虫鸡进行连续传代,经传代16次后,发现其排卵囊高峰较母株(中熟系)推迟了2天,即由接种后第7天推迟到第9天,且连续3代排卵囊高峰均出现在第9天,有较好的稳定性。生活史研究表明,其各阶段虫体均比母株的大,但潜在期不变,推测可能是选育得到的晚熟系卵囊中尚含有少量中熟系卵囊的缘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