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用外翻肠囊法研究有机锰在肉仔鸡小肠中的吸收特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外翻肠囊法研究肉仔鸡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对无机锰和有机锰的吸收特点。共包括2个试验,试验1是以硫酸锰为锰源,根据单位时间锰的吸收率与外翻肠囊培养时间的曲线关系确定最佳培养时间,试验2是在此培养时间下比较不同形态锰在肉仔鸡小肠中的吸收特点。2个试验均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试验1培养时间分别为20、40、60和80min 4个处理组,将48只28日龄商品代AA肉公鸡随机分到4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鸡(为了扣除内源影响,其中1只鸡作为零添加锰水平处理),每只鸡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分别用作相应部位肠段外翻肠囊的1个重复。在试验2中共设8个处理组,分别为:硫酸锰、甘氨酸锰螫合物、蛋氨酸锰螫合物、弱络合强度的蛋氨酸锰(Mn—Met E)、中等络合强度的氨基酸锰(Mn—AA A)和强络合强度的氨基酸锰(Mn—AA B)、硫酸锰与甘氨酸混合物及硫酸锰与蛋氨酸混合物的处理组。为了扣除内源影响,另设1组作为零添加锰水平处理。用于试验1中日龄相同的AA肉公鸡72只,随机分到9个处理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每只鸡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分别用作相应部位肠段外翻肠囊的1个重复。结果表明:(1)锰的吸收率和培养时间在40min内呈线性关系,因此选择30min为试验2的培养时间;(2)体外培养回肠肠囊对无机锰的吸收率一般是十二指肠和空肠肠囊的2~6倍;(3)回肠中锰的吸收率受到添加锰源的显著影响,其中合成蛋氨酸锰组锰的吸收率明显高于硫酸锰和合成甘氨酸锰,中等和强络合强度的氨基酸锰组锰的吸收率也明显高于无机锰和合成甘氨酸锰。试验结果提示,在体外简单缓冲溶液培养的肉仔鸡小肠各段外翻肠囊中,回肠是肉仔鸡小肠吸收锰的主要部位;络合或螫合的有机态锰在体外培养的小肠外翻肠囊中的吸收率比无机形态的锰高;作为配体而言,蛋氨酸比甘氨酸更有利于促进锰的吸收。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二肽在仔猪小肠刷状缘膜囊(Brush border membrane vesicles,BBMV)中跨膜转运的动力学特点,采用同位素示踪及体外孵育技术,观察了几种不同条件下Gly-Pro的跨膜转运量。结果表明:(1)在有Na^+和无Na^+的条件下,Gly-Pro的转运均受到Leu-Gly、Ala-His、Gly-Leu和His-Leu等二肽的极显著抑制(P〈0.01),但不受甘氨酸、L-丙氨酸、L-脯氨酸、L-亮氨酸、L-精氨酸、L-谷氨酰胺和L-蛋氨酸的影响;(2)仔猪小肠BBMV对Gly-Pro的转运呈现非线性关系,但是遵从Michaelis-Menten动力学方程,其Kt(亲合常数)值为0.64 mmol/L,而Vmax为7.42 nmol/(min.mg)膜蛋白;(3)仔猪小肠BBMV对Gly-Pro的摄取是由于Gly-Pro直接进入BBMV内部的结果,而不是仅仅结合在BBMV上所引起的。结果提示,Gly-Pro在仔猪小肠BBMV中的跨膜转运具有载体介导的转运特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孵育试验研究了甘-L-亮(Gly-Leu)和L-组-L-亮(His-Leu)2种二肽在断奶仔猪小肠刷状缘膜囊(Brush Border Memlorane Vesides,BBMV)中的水解状况。结果表明,孵育液pH值(分别为3.5、4.0、4.5、5.0、5.5、6.0、6.5、7.0、7.5和8.O)、孵育温度(25℃和37℃)、孵育时间(O.5、1、2、5、10、20、30和40min)以及BBMV(二肽酶)的添加量均不影响此2种二肽在断奶仔猪小肠BBMV孵育体系中的水解。结果提示,Gly-Leu和His-Leu2种二肽在断奶仔猪小肠BBMV体系中均不水解。  相似文献   

4.
采用单因子随机试验,24只35日龄体重相近的三黄肉公鸡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肠囊随机分配到4个处理中,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个肠囊,分别在30℃、34℃、38 ℃和42℃条件下水浴振荡培养50min,探讨不同培养温度对鸡离体小肠磷吸收和肠黏膜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温度在30~38℃C时,肠囊磷吸收量与温度呈正相关,38℃时肠囊的磷吸收量显著高于30℃和34℃时肠囊的磷吸收量(P<0.05),42℃时,肠囊的磷吸收量极显著降低(P<0.01);培养液中LDH活性与培养温度呈线性关系,培养温度在30~38 ℃时,培养液中LDH活性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42℃时培养液中LDH活性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P<0.01).结果提示:鸡离体小肠适宜的培养温度是38℃.研究为鸡小肠离体培养温度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深海鱼肽对肉仔鸡肠道氨基酸(苏氨酸、甘氨酸、脯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吸收的影响,选取健康体重差异不显著的6周龄爱拔益加肉仔公鸡10只,随机分为两个处理,分别是深海鱼肽处理组和游离氨基酸处理组,每个处理5个重复.采用外翻肠囊法,将肠段进行离体培养.结果显示:在深海鱼肽系统中,7种氨基酸回肠中的总吸收高于游离氨基酸系统;对苏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组氨酸,深海鱼肽能很好的促进它们在小肠的吸收,且在小肠后段效果更明显;深海鱼肽系统中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的吸收相对于游离氨基酸系统要低.结果表明,深海鱼肽对不同肠段不同氨基酸作用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膜电位与仔猪小肠刷状缘膜囊(brush border membrane vesicles,BBMV)中二肽跨膜转运之间的关系,采用膜电位诱导、体外孵育及同位素示踪技术,分别观察由缬氨霉素和羰基氰化物三氟甲氧基苯腙(carbonylcyanide p-(Tri-fluoromethoxy)phenylhydrazone,FCCP)诱导仔猪小肠BBMV产生的K 扩散电位(膜囊内负)和H 扩散电位(膜囊内正)对Gly-Pro二肽跨膜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Na 和无Na 的状况下,K 扩散电位均促进Gly-Pro二肽由膜囊外进入膜囊内部;H 扩散电位抑制Gly-Pro二肽由膜囊外进入膜囊内部。结果提示:在仔猪小肠BBMV转运体系中,Gly-Pro二肽的跨膜转运具有与非Na 的阳离子协同转运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断奶仔猪小肠黏膜脂肪酸结合蛋白( Ⅰ-FABP)和二肽转运载体1( PEPT1) mRNA表达的发育性变化及谷氨酰胺对其的影响.以69头(21±3)日龄断奶杜×长×大仔猪为试验动物,断奶当天选取3头猪进行屠宰,剩余66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1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1%谷氨酰胺.断奶后第3、5、7、14天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选取3头猪进行屠宰(共计27头),取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组织样品,通过实时定量PCR法测定Ⅰ-FABP和PEPT1 mRNA的表达量.结果表明:1)Ⅰ-FABP和PEPT1 mRNA的表达量各肠段间无显著差异(P>0.05);2)Ⅰ-FABP和PEPT1 mRNA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表达量均在断奶后急剧下降,断奶第3天的表达量最低,显著低于断奶当天(P<0.05),而后逐渐升高,第14天达到峰值;3)试验组Ⅰ-FABP和PEPT1 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试验组表现出促使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黏膜的Ⅰ-FABP和十二指肠PEPT1 mRNA表达提前恢复至断奶前水平的趋势.结果提示,断奶仔猪Ⅰ-FABP和PEPT1 mRNA表达量随时间而变化,谷氨酰胺对断奶后Ⅰ-FABP和PEPT1 mRNA表达量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断奶仔猪小肠黏膜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二肽转运载体 1(PEPT1)mRNA表达的发育性变化及谷氨酰胺对其的影响。以 69头(21±3)日龄断奶杜 ×长 ×大仔猪为试验动物,断奶当天选取 3头猪进行屠宰,剩余 66头随机分为 2组,每组 3个重复,每个重复 11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 +1%谷氨酰胺。断奶后第 3、5、7、14天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选取 3头猪进行屠宰(共计 27头),取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组织样品,通过实时定量 PCR法测定 I FABP和 PEPT1mRNA的表达量。结果表明:1)I-FABP和 PEPT1mRNA的表达量各肠段间无显著差异(P>0.05);2)I-FABP和 PEPT1mRNA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表达量均在断奶后急剧下降,断奶第 3天的表达量最低,显著低于断奶当天(P<0.05),而后逐渐升高,第14天达到峰值;3)试验组 I-FABP和 PEPT1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试验组表现出促使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黏膜的 I-FABP和十二指肠 PEPT1mRNA表达提前恢复至断奶前水平的趋势。结果提示,断奶仔猪 I-FABP和PEPT1mRNA表达量随时间而变化,谷氨酰胺对断奶后I-FABP和 PEPT1mRNA表达量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探讨不同培养温度对鸡离体小肠磷吸收和肠黏膜细胞活性的影响,旨在为鸡小肠离体培养温度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单因子随机试验,选用24只35日龄体重相近的三黄肉公鸡,取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肠囊,分别随机分配到4个处理中,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个肠囊,分别在30、34、38和42℃条件下水浴振荡培养50min。结果表明:培养温度在30~38℃时,肠囊磷吸收量与温度呈正相关,38℃时肠囊的磷吸收量显著高于30℃和34℃时肠囊的磷吸收量(P<0.05),42℃时,肠囊的磷吸收量极显著降低(P<0.01);培养液中LDH活性与培养温度呈线性关系,培养温度在30~38℃时,培养液中LDH活性部分有显著差异(P<0.05),42℃时培养液中LDH活性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P<0.01)。结果提示:鸡离体小肠适宜的培养温度是38℃。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Na 在仔猪小肠Gly-Pro跨膜转运中的作用,采用同位素示踪及体外孵育技术,观察在不同Na 浓度梯度条件下Gly-Pro在仔猪小肠刷状缘膜囊(brush border membrane vesicles,BBMV)的跨膜转运量。结果表明:(1)用K 替代Na ,并没有降低Gly-Pro在BBMV中的转运量,在孵育前20min时间内,Gly-Pro的转运量稍稍提高;(2)Na 可使BBMV对L-丙氨酸的转运量提高到4.6倍,但不影响Gly-Pro的转运;二氢骆驼蓬碱显著地降低L-丙氨酸的转运,但对Gly-Pro的转运无影响。研究提示,Gly-Pro在仔猪小肠BBMV体系中的转运与Na 不存在依赖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添加复合乳酸菌和葡萄籽单宁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青贮品质及小肠可吸收氨基酸的影响,选用凋萎后二茬现蕾期紫花苜蓿为材料,设置对照(CK),葡萄籽单宁(G)、复合乳酸菌(戊糖乳杆菌+戊糖片球菌+乳酸片球菌,L)和复合乳酸菌+葡萄籽单宁(LG)组,青贮60 d后测定其品质,并采用体外三步法测定其小肠可吸收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与CK组相比,G和LG组青贮饲料乳酸、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态氮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L和G组粗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与其他三组相比,G组青贮饲料的Ile,Leu,Lys,His,Arg,Tyr和总氨基酸含量显著提高,菌体蛋白以及小肠可吸收Ile,Lys,His,Arg,Ser和总氨基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因此,添加葡萄籽单宁对紫花苜蓿青贮品质有一定改善作用,明显提高青贮饲料中Lys,His和Arg以及总氨基酸的小肠可吸收量。  相似文献   

12.
反刍动物饲料蛋白质进入小肠,被降解为可吸收氨基酸或可吸收肽,最终以氨基酸或肽的形式被吸收或利用。作者对小肠氨基酸的来源、需要量、吸收和供应模式的调控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反刍动物氨基酸营养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断奶应激对仔猪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仔猪断奶过渡期,胃肠结构受损是很普遍的,断奶后一段时间内,胃肠结构受损程度不同,本文研究了断奶后7d内(断奶后0-6d),仔猪小肠黏膜形态的变化,试验仔猪28日龄断奶。试验分7组,每组6头仔猪。从断奶当天开始,每1d定时定点剖杀取小肠前段,小肠中部,小肠后段作组织切片,观察其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结果表明,断奶后前4d,绒毛高度缩短,隐窝加深,断奶后第4d绒毛高度最短,断奶后第5d开始恢复。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十二指肠灌注大豆小肽对奶山羊小肠小肽和游离氨基酸吸收的影响。选择7只体况良好、体质量相近的奶山羊((37.88±3.03)kg),安装永久性十二指肠近端瘘管和门静脉、肠系膜静脉近端和远端以及颈动脉慢性血插管进行4×4拉丁方试验,分别从十二指肠灌注生理盐水、60、120、180g.d-1大豆小肽。结果表明,随着十二指肠大豆小肽灌注水平的提高,奶山羊肠系膜排流组织(MDV)总肽结合氨基酸净流量显著增加(P0.05或P0.01);60、120、180g.d-1组门静脉排流组织(PDV)总肽结合氨基酸净流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3个大豆小肽灌注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奶山羊小肠对小肽的吸收率随小肠中肽量的增加而下降。随着大豆小肽灌注水平的增加,奶山羊MDV和PDV组织游离氨基酸净流量显著增加(P0.05)。随十二指肠大豆小肽灌注水平的提高,试验羊颈静脉血浆尿素氮浓度显著增加(P0.05),对血浆葡萄糖、胰岛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和IGF-1浓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小肽灌注增加奶山羊小肠中肽结合氨基酸的流量,提高了MDV肽结合氨基酸的净流量,但因肽结合氨基酸吸收率降低或/和肽结合氨基酸吸收细胞降解率提高,降低了进入肠系膜静脉的肽结合氨基酸的比率。  相似文献   

15.
用4只体重(35±2.5)kg装瘤胃瘘管、十二指肠和回肠T型瘘管的徐淮白山羊,饲喂中性洗涤纤维/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比(NDF/NFC)不同的A、B、C、D 4种日粮,分别利用二氨基庚二酸和卵磷脂作为瘤胃细菌和纤毛虫的内标物测定进入十二指肠的细菌、纤毛虫及过瘤胃饲料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的流量与组成,研究对山羊小肠内可吸收氨基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肠可吸收氨基酸(AA)中,B组细菌AA为1.54 g/d,极显著高于A组(0.45 g/d)、C组(0.36 g/d)、D组(0.39 g/d)(P<0.01),且B组占可吸收AA的38.4%,显著高于D组(24.84%)(P<0.05),极显著高于A组(13.25%)和C组(14.81%)(P<0.01);纤毛虫AA在A组为1.22 g/d,分别极显著高于B组(0.63 g/d)、C组(0.57 g/d)、D组(0.42 g/d)(P<0.01),且A组占可吸收AA的36.74%,B、C、D组分别占15.71%、23.45%、26.75%;来自过瘤胃饲料的小肠可吸收AA中,A、B组分别为1.65、1.84 g/d,显著高于C组(1.51 g/d)(P<0.05),极显著高于D组(0.76 g/d)(P<0.01),占可吸收AA%以C组(61.73%)为最高,显著高于A组(49.13%)、D组(48.41%)(P<0.05),极显著高于B组(45.88%)(P<0.01),即B组转化为微生物蛋白质的效率最高;在微生物蛋白质的AA组成中,纤毛虫的AA组成相对稳定,食糜颗粒相结合细菌的AA含量组成比食糜液相结合细菌相对稳定,食糜液相结合细菌AA变化直接影响小肠内可吸收的细菌AA组成与数量。  相似文献   

16.
选用3只体况良好,体重25~30kg的2周岁内蒙古白绒山羊半同胞羯羊,安装永久性十二指肠近端瘘管以及门静脉、肠系膜静脉、颈动脉、颈静脉慢性血插管进行试验。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3个试验处理的十二指肠氨基酸灌注模式分别为M、M90+C10、M80+C20。结果表明,小肠可吸收氨基酸模式对MDV和PDV组织SAA的净流量具有显著影响,其中Met随着绒毛模式所占比例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105)。MDV组织Cys的净流量显著高于其小肠消失量。绒山羊胃肠道组织摄取了大量的BCAA。因此,在调整绒山羊小肠氨基酸模式时应注意BCAA,尤其是Leu的补充。小肠可吸收氨基酸模式对绒山羊体内氨基酸代谢的利用有显著影响,绒山羊小肠内理想的氨基酸模式应界于M90+C10和M80+C20之间。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探讨了十二指肠灌注大豆小肽和氨基酸对奶山羊小肠肽结合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吸收的影响.选取4只体况良好,体重(38.38±3.09)kg的泌乳奶山羊,安装永久性十二指肠近端瘘管和门静脉、肠系膜静脉以及颈动脉慢性血管插管进行试验.采用交叉试验设计,分别向十二指肠灌注60 g/d大豆小肽以及与60g大豆小肽总氨基酸含量相同的氨基酸.结果表明,与灌注氨基酸相比,灌注大豆小肽显著增加肠系膜排流组织(MDV)总肽结合氨基酸净流量(P<0.05),门静脉排流组织(PDV)总肽结合氨基酸净流量高于灌注氨基酸组,但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灌注氨基酸显著增加奶山羊MDV和PDV总游离氨基酸净流量(P<0.05).研究表明,小肠中肽含量的增加可以促使其在小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小肠铺片NADPH-d组化法、NADH-d组化法和抗NF免疫组化法分别对0日龄、5日龄、28日龄仔猪的肌间神经元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NADPH-d组化法可以选择性的标记合成NO的神经元亚群,大部分阳性肌间神经元符合DogielI型神经元的形态特征;NADH-d组化法可以非选择性的标记大部分神经元,且采用该法观察到的肌间神经元的密度明显高于NADPH-d组化法,但该法不能清晰的显示肌间神经丛的细微结构,不适合用于神经元类型的观察;抗NF免疫组化法可以清晰的显示肌间神经元的突起,28日龄仔猪体积较大的阳性神经元主要为DogielI型和DogielII型神经元。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采用离体外翻肠囊法研究了蛋鸡小肠对Gly-L-Leu肽的吸收和转运.将6只206日龄的海兰褐蛋鸡的小肠分割为十二指肠、空肠前、中、后段和回肠5段,分别制备外翻肠囊.每3只鸡的肠囊为1个试验组,将灌注浆膜液(含Ca2+/Mg2+PBS缓冲液)的各肠囊置于相同的二肽培养液(含20mmoL/LGly-L-Leu的Ca2+/Mg2+PBS缓冲液)中进行培养.试验1组培养液添加了肽酶抑制剂(10μmoL/L Bestatin和Amastatin),试验2组浆膜液添加了等量的肽酶抑制剂.培养15分钟后测定培养液、浆膜液、肠组织匀浆液中二肽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鸡十二指肠、空肠前、中段对Gly-L-Leu有强烈的水解作用,空肠后段和回肠的水解能力相对较弱.鸡各肠段均能迅速吸收Gly-L-Leu,并将其转运到浆膜液中.吸收量和转运量有沿肠道延伸而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