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头鹎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头鹎在青岛地区属夏候鸟,每年4月下旬迁来崂山繁殖。5月15日营巢,5月25日开始产卵,每窝产卵4~5枚。6月13日雏鸟孵化,孵化期15天。6月24日出飞,育雏期12天。育雏期间全部以食农林害虫为主,10月中下旬迁回越冬地。  相似文献   

2.
池鹭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鹭在山东济南属夏候鸟 ,每年 5月上旬迁来 ,栖息在济南珍珠泉院内高大的法国梧桐树上 ,5月下旬开始产卵 ,每窝产卵 3- 6枚 ,6月中旬雏鸟孵化 ,孵化期为 2 2天 ,育雏期为 31天 ,以青蛙、鱼、泥鳅为主食。  相似文献   

3.
1998、1999年2~10月,在辽宁省朝阳县苏家营子对苍鹭的繁殖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该鸟在辽宁省为夏候鸟,每年最早2月26日迁来,最晚9月28日迁离,居留期210d左右,产卵始期为3月21日,隔日1枚,窝卵数5—7枚,产出第1枚卵后开始孵化,孵化期24~26d,孵化率为92.3%。幼鸟为晚成鸟,育雏期40d左右。  相似文献   

4.
红交嘴雀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红交嘴雀在莫尔道嘎地区的繁殖行为和活动状况,为日后实施保护救护和深入开展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观察发现红交嘴雀2月中旬开始营巢,下旬开始产卵,每巢产卵3~5枚,多4枚。卵长径24.10±0.47 mm,短径19.15±0.27 mm,卵重2.98±0.07 g,孵化期17.10±0.24 d。育雏期18.42±0.32 d,育雏期平均每天递送食物13.6次;亲鸟有夜间不回巢现象。  相似文献   

5.
暗绿绣眼鸟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暗绿绣眼鸟的繁殖生态,得知每年4月20日左右迁来青岛,10月底全部南迁,居留期约195天;该鸟一般活动在阔叶林中,筑巢于榉树、刺槐、雪松、龙柏等树上;一般产卵4枚;亲鸟孵卵10天出雏;育雏11天出飞;并对雏乌的生长发育变化做了详细记述。初迁来时,主食树木花粉、蚜虫和其他昆虫卵。育雏期主要捕鳞翅目幼虫,为尺蠖、蛾类和双翅目的蝇类等,后期多食树木浆果。这对消灭农林害虫和传授花粉及种子传播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6.
大山雀生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7年-1999年,在蟒河自然保护区对大山雀的生态进行了观察.该鸟为林息鸟类,筑巢于树洞、墙洞或石缝中.每年3月-8月繁殖,窝卵数7枚~13枚,多为8枚~9枚.卵的大小约11.9mm×15.8mm,重约13.9g,孵化期12d~14d,巢内育雏期14d.以有害昆虫为食,是农林益鸟.  相似文献   

7.
灰鹡鸰繁殖生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5月-2007年5月对牡丹江地区灰鹡鸰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每年5月中旬到5月末迁来。居留期为140d左右,繁殖期间雌雄鸟共同筑巢,筑巢后6-9d产卵,每窝4-6枚,平均5枚。共同孵卵,孵化期约为12d。共同育雏,亲鸟喂食12d左右羽毛长满,16-17d飞行,24d基本成鸟。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王锦蛇的自然资源,对王锦蛇的繁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年的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王锦蛇的产卵高峰期,每次产卵数量为8~18枚(平均为13枚);适宜的孵化温度为20~35℃,适宜的孵化环境的相对湿度为60%~80%;王锦蛇卵的孵化期为45~55天,人工孵化率为92.9%~100%.  相似文献   

9.
普通燕鴴在南四湖为夏侯鸟,以食蝗虫为主,也食甲虫、蝽象、蜻蜓等。常三、五成群,甚或几十只、百余只活动在田间和湖滩草地上。3月中旬开始交配,下旬至4月上旬筑巢于草丛或田间凹陷处。4月下旬产卵,一巢3—4枚,多者达6枚。由雌鸟孵卵,孵化期18—22天,25天雏鸟出巢。两亲鸟轮流喂雏,初期一天平均喂5—7次,中期7—9次,后期渐少。一天每雏平均吃蝗虫50只。  相似文献   

10.
2018年内3-10月开展黑鹳(Ciconia nigra)重点监测,记录了详细的繁育物候期。黑鹳在高台县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繁殖期为3-7月,3月初至4月中旬开始营巢,巢间距2 000~3 000 m,巢一般由干树枝筑成,呈盘状,多数在4月初至4月中旬产卵,1年繁殖一窝,每窝通常产卵4~5枚,孵化期约30天,孵化率约55%,70日龄时具飞行能力,多栖息在河流沿岸及沼泽区域。食物主要是鱼类,有沿用旧巢的习性。  相似文献   

11.
山鹡鸰繁殖生态及雏鸟生长发育观察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9—2001年、2006—2008年的4—9月,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内的山鹡鸰的繁殖生态及雏鸟生长发育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仅由雌鸟筑巢,筑巢期5~6 d,每窝产卵4~5枚,孵化期9~10 d,雏巢期10 d。体重呈"S"型增长,其逻辑斯谛方程为:m=10.83/〔1+e-0.8355(t-2.4689)〕。  相似文献   

12.
1999~2001、2006~2007年的4~10月,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对黑尾蜡嘴雀(指名亚种)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月中下旬开始筑巢,筑巢期5~6天,每窝产卵3~5枚,孵化期11~12天,雏巢期10天.体重呈"S"形增长,其Logistic方程为:Wt=34/[1 e-0.6154(t-3.2)].  相似文献   

13.
1996年—1998年的3月—10月,在太原市小店区对雀鹰的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为:该地区雀鹰种群密度为0.05只/km,筑巢于4月,每巢产4枚卵,孵化期22.5d~24d,巢内育雏期20d~23d。食物由鼠类、鸟类、昆虫和蛙类组成。  相似文献   

14.
竹蝗的监测预报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脊竹蝗(简称竹蝗)是我国南方竹子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该虫每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越冬卵于4月底5月初开始孵化,孵化期可延续到6月上旬。初孵跳蝻有群聚特性。7月下旬为成虫期羽化盛期,8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产卵可延续到10月初。竹蝗大发生时,使大片竹林枯死,甚至影响到灾区以后三五年竹子的生长,造成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15.
黑头(币鸟)在陕西韩城雷寺庄林区为留鸟,营巢繁殖期4~6月,一年繁殖1~2窝,每窝产卵4~9枚;孵化期平均12~14天;日喂雏15~16小时,平均日喂133次,每雏日食量为体重的20%~26.8%,且90%以上为农林害虫;试验证明,人工厦房式木板巢箱招引效果好,年均招引率59.9%,繁殖率46.6%.  相似文献   

16.
黑头 在陕西韩城雷寺庄林区为留鸟,营巢繁殖期4~6月,一年繁殖1~2窝,每窝产卵4~9枚;孵化期平均12~14天;日喂雏15~16小时,平均日喂133次;每雏日食量为体重的20%~26.8%,且90%以上为农林害虫;试验证明,人工厦房式木板巢箱招引效果好,年均招引率59.9%,繁殖率466%。  相似文献   

17.
在吉林省白城马场卧地来窝铺北荒漠草原与农田库泡交接地带,采用直观法对雉鸡求偶行为与繁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野生雉鸡繁殖求偶期种群仅限3~5只雌鸟和1只雄鸟组成,成一雄多雌结构;每窝产卵6~22枚,雌鸟产卵后独自承担孵化任务,孵化期21~24 d,幼鸟出壳即能随亲鸟觅食或隐匿于草丛中;繁殖季节食大量昆虫,以增加动物性蛋白,其它季节以植物嫩芽和谷物种实为主。  相似文献   

18.
牛心朴和苦楝果提取物对桑天牛产卵及卵孵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使用一定浓度的牛心朴总生物碱苦楝果提取物处理的构树枝条作为天牛成虫的食物 ,比较了其对桑天牛产卵量及卵孵化率的影响。在室温下 ,将成对的天牛放在盖有铁纱网的直径 2 5cm高 2 5cm的塑料桶中进行试验。在 15d试验中 ,用 30 0 μg·mL- 1 的牛心朴总生物碱、10 0 0 μg·mL- 1 的苦楝果提取物处理枝条的两处理组的各 7对天牛其日平均产卵量分别为 3 5 3± 4 18个和 6 73± 3 82个 ,而对照组 7对天牛的日均产卵量为 13 73± 2 90个。经t—检验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在日均产卵量方面差异极为显著。 30 0 μg·mL- 1 的牛心朴总生物碱和 10 0 0 μg·mL- 1 的苦楝果提取物对桑天牛卵孵化有显著影响。其影响表现在两方面 :(1)孵化率降低。成虫取食 30 0 μg·mL- 1 牛心朴总生物碱和 10 0 0 μg·mL- 1 苦楝果提取物处理的构树枝条后产的卵最终孵化率分别为 77 36 %、87 12 %。而对照组的最终卵孵化率为 99 5 %。 (2 )其孵化期延长。牛心朴处理组的最终孵化期为 17天、苦楝果处理组的最终孵化期为 15d、而对照组的最终孵化期为 11d。本文还结合我国牛心朴和苦楝的资源情况讨论了利用它们的提取物研究开发防治害虫的行为控制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白刺萤叶蝉以幼虫及成虫取食白刺叶部。一年2代,以幼虫在沙土中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活动。第一代幼虫5月中旬始见,第一、二代成虫分别于6月中旬、8月下旬出现,9月下旬成虫开始越冬。成虫有多次交尾、产卵习性。寿命15—25天,卯期5—10天。卵期啮小蜂寄生率较高。大发生时,用有机磷化学药剂进行超低量喷雾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北红尾鸲繁殖生态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6年—1997年的4月—9月,在山西省沁水县中村地区对北红尾鸲的繁殖生态作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本区为夏候鸟,迁徙期为2月上旬和10月下旬,种群密度为1.4只/km2。营巢期7d~8d,最早5月1日产卵,窝卵数为4枚~6枚,孵卵期12d~13d,孵化率69.35%,巢内育雏13d,出巢率62.90%。繁殖期的食物,动物性的占90.47%,植物性的占9.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