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夏尔希里地区土壤盐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新疆夏尔希里地区土壤盐分特征,采集了该地区绿洲、荒漠、山地3大系统的土壤样品,对土壤总盐,Cl-,K++Na+,CO32-,HCO3-,SO42-,Ca2+,Mg2+离子等指标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荒漠区、山区、绿洲区总盐含量分别为2.29~9.45,6.11~8.41,2.32~7.83 g/kg。根据新疆土壤盐碱化的分级标准,3个区域土壤属中度盐化土。夏尔希里地区土壤总盐及各离子含量变异系数均小于1,属于中等变异。总盐含量:荒漠区 > 山地区 > 绿洲区;Cl-,HCO3-,K++Na+离子含量:山地区 > 绿洲区 > 荒漠区;CO32-,Mg2+离子含量:荒漠区 > 山地区 > 绿洲区;SO42-离子含量:绿洲区 > 山地区 > 荒漠区;Ca2+离子含量:荒漠区 > 绿洲区 > 山地区。3个区域的总盐与Cl-,HCO3-,SO42-,Ca2+,K++Na+离子呈较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研究芦苇不同生育期盐碱土离子含量的动态变化,为生物措施治理盐碱土壤的应用提供参考。自制水泥圆柱装置,0.8 m(内径)×0.98 m(高度)20个,用陕西定边盐碱土进行填装,一排10个装置分别种植芦苇,另一排10个装置不种植任何作物,采用土钻在芦苇各生育期取每个装置0—20 cm土样,分别测定了芦苇出苗期、展叶期、开花期、成熟期和枯黄期盐碱土pH,电导率,Ca2+,Mg2+,K+,Na+,CO32-,HCO3-,Cl-,SO42-的含量。芦苇在整个生长阶段能促进盐碱土壤的pH值降低0.65个单位,电导率总体下降756.55 μS/cm,Ca2+含量减少138.70 mg/kg,SO42-含量减少115.35 mg/kg,Cl-含量减少57.76 mg/kg,HCO3-含量减少57.76 mg/kg,Na+含量减少55.58 mg/kg,CO32-含量减少31.66 mg/kg,Mg2+含量减少26.93 mg/kg,K+含量减少12.65 mg/kg。盐碱土上种植芦苇比不种植芦苇的土壤pH,电导率,Ca2+,Mg2+,K+,Na+,CO32-,HCO3-,Cl-,SO42-含量均有所降低,芦苇可能存在富集盐分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改良陕西定边土壤的盐碱化状况。  相似文献   

3.
生物炭和秸秆对华北农田表层土壤矿质氮和pH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14-2015年华北农田定位试验,设CK(单施氮磷钾肥)、C1(生物炭4.5t×hm-2×a-1+氮磷钾肥)、C2(生物炭9.0t×hm-2×a-1+氮磷钾肥)和SR(秸秆还田+氮磷钾肥)4个处理,对施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对表层土壤矿质氮(NO3--N、NH4+-N)含量以及土壤pH值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土壤矿质氮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施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均可显著提高土壤NO3--N含量(P<0.05),但对土壤NH4+-N含量影响不大。与秸秆还田相比,高量施用生物炭有利于增加土壤NO3--N含量。各处理土壤中矿质氮主要以NO3--N为主,NH4+-N含量均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将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各处理土壤NO3--N、NH4+-N含量与夏玉米的相比,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在整个冬小麦-玉米轮作周期内,高量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且各处理土壤NO3--N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NH4+-N含量与土壤pH值相关性不显著;而各处理土壤NO3--N、NH4+-N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见,添加生物炭对减少氮素的转化和流失具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4.
厌氧条件下土壤中铁氧化还原过程与土壤氮循环关系密切,且硝酸盐依赖型亚铁氧化(nitrate-dependent ferrous oxidation,NDFO)和光合型亚铁氧化(photosynthetic ferrous oxidation,PFO)是亚铁氧化的两个重要的生物途径,然而目前关于石灰性水稻土中NDFO与PFO之间的关系仍不明晰。以采自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南省孟津县的水稻土为样品,设置培养前添加和培养过程中添加10 mmol·L-1的硝酸根离子/铵离子(NO3-/NH4+)的恒温厌氧泥浆培养试验,通过监测泥浆中Fe(Ⅱ)、O2、NO3-和亚硝酸根离子(NO2-)的动态变化与培养后的NH4+含量探究了NO3-在石灰性水稻土Fe(Ⅱ)氧化过程的作用及其与光合型亚铁氧化的关系。结果...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周年不同施氮组合对冬小麦-夏大豆轮作体系土壤氮素及产量影响规律,于2017—2018年,在伊宁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内开展大田试验,以冬小麦-夏大豆轮作为研究对象,在前茬麦季设置4个施氮水平:0(N0)、104(N1)、173(N2)、242 kg·hm-2(N3);后茬大豆设置3个施氮水平:0(S0)、69(S1)、138 kg·hm-2(S2),研究周年不同施氮组合对两季作物收获后农田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含量、无机氮残留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不同施氮水平土壤NO3--N及NH4+-N含量均在20~40 cm土层达到最大值,且N3的土壤NO3--N和NH4+-N含量最高,分别达到14.65 mg·kg-1和4.26 mg·kg-1,土壤NO3--N含量平均分别较N0、N1、N2增加了92.86%、44.69%和17.03%,土壤NH4+-N平均依次增加了69.95%、26.10%和8.46%;而冬小麦施氮量越高,其土壤无机氮残留量越大,以麦季N3平均最高,为200.62 kg·hm-2。此外,前茬麦季施氮还能影响后茬大豆土壤中NO3--N、NH4+-N含量及无机氮残留量;夏大豆的土壤NO3--N和NH4+-N含量也在20~40 cm土层达到最大值,且N3S2的土壤NO3--N、NH4+-N含量及无机氮残留量最大,平均分别为18.61 mg·kg-1、 5.10 mg·kg-1、258.36 kg·hm-2。在麦季施氮173 kg·hm-2时(N2),冬小麦产量最高,平均为7 828.64 kg·hm-2,平均分别较N0、N1、N3增加35.45%、16.77%、6.26%;且在此基础上夏大豆当季再施氮69 kg·hm-2时(S1),夏大豆获得产量最高,平均为2 988.93 kg·hm-2,其周年总产量也达到最高平均,为10 817.5 kg·hm-2。综上所述,麦季施氮173 kg·hm-2,豆季施氮69 kg·hm-2既有利于提高麦豆周年产量,又能减少土壤氮素的残留量,可为当地一年两熟制高效施氮制度提供一定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6.
模糊数学在地下水资源污染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海燕  夏正楷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4):107-109,112
地下水的水质分析与污染评价是地下水保护与污染控制的重要内容。参照区域背景含量和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该地区地下水中NH4+、NO3-、CL-、总硬度、NO2-、COD、Fe、F-、Cr6+九种组分的分析结果进行了数据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将该区地下水按水质好坏划分为五个等级,其中区内大部分地区属于水质较好的级地下水分布区。受人类活动影响,水质最差的五级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工厂和居民区集中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田小松    陈龙  周瑞荣  郑杰炳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4):64-68,73
在坡度为30°的坡地建立12个径流小区,试验设计4个处理,分析了3种不同茎形态植物的水土保持和养分截留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水土保持和养分截留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薜荔,马蔺和常青藤的覆盖度分别为53.1%,62.8%和60.0%。薜荔,马蔺和常青藤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效果,不同植物的保水固土效应存在显著性差异。薜荔,马蔺和常青藤对TP,DP,TN,NO3--N,NH4+-N和K有一定的截留作用。薜荔对TP,DP,TN,NO3--N,NH4+-N和K的截留效果分别为0.58,0.64,0.54,0.86,0.64,0.54;马蔺对TP,DP,TN,NO3--N,NH4+-N和K的截留效果分别为0.76,0.64,0.68,0.78,0.53,0.56;常青藤对TP,DP,TN,NO3--N,NH4+-N和K的截留效果分别为0.72,0.75,0.61,0.83,0.45,0.58。水土保持与养分截留效果之间呈现极显著性相关(Pearson相关性系数 > 0.698**),表明水土保持是养分截留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在剖面中移动特征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方法,在可控水量条件下,研究不同水量淋溶情况下,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在剖面中的分布和移动特征.研究表明,土壤有机氮组分中,氨基酸氮和NH3-N是易于移动的形态,非酸解性氮则相对稳定;无机氮组分中NO3--N是易于移动的形态,NH4+-N运移性差,非交换态NH4+-N为相对稳定形态;水、肥条件是决定NO3-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探究降解地膜覆盖对径流及溶解态氮磷流失的影响。[方法]利用野外原位径流小区,以覆膜垄作花生种植为研究对象,设置0.003 mm厚聚乙烯普通地膜覆盖处理(PF)和厚度为0.006 mm(BF1),0.008 mm(BF2),0.010 mm(BF3),0.012 mm(BF4)的降解地膜覆盖处理及未覆膜处理(CK),测定不同处理在自然降雨条件下的径流量及径流中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速效磷(PO43-—P)浓度,分析不同厚度降解地膜覆盖条件下径流及养分流失特征。[结果](1)降解地膜降解所需时间随地膜厚度的增加而增加。(2)各处理的累积径流量由小到大为BF14+-N和NO3<...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采用高光谱技术反演冻结状态土壤水溶性盐基离子含量的可行性,该研究针对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测定土壤在冻结与未冻结状态下的光谱和主要水溶性盐基离子含量(HCO3-、Cl-、CO32-、SO42-、K+、Na+、Ca2+、Mg2+),光谱经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ble,SNV)和变量投影重要性法(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筛选出敏感波段后,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支持向量机回归法(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和极限学习机法(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构建基于特征光谱的土壤离子含量高光谱反演模型,并对比冻结与未冻结状态反演模型...  相似文献   

11.
针对设施土壤盐渍化日趋加重的现状,采用土柱模拟试验,以无隔盐层为对照,设置了3种隔盐层类型:砂砾层(T1),复合有机物料层(T2)、砂砾+复合有机物料层(T3),探索不同隔盐模式的抑盐效果。结果表明:盐离子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就7种主要离子(Na+,NH4+,K+,Ca2+,Cl-,NO3-,SO42-)总含量而言,T3在0-10 cm,10-20 cm和20-30 cm时分别较CK降低了13.5%,0.61%和27.0%,效果较好;T1和T2隔盐效果不明显。0-30 cm土层,T3分别增加了脲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达7.30%,4.70%,3.58%,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达8.53%;而T1则趋势相反。说明T3可以较好地抑制设施盐渍化土壤盐离子在耕层的聚集,同时可以提高土壤酶活性,对改善设施盐渍化土壤质量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氮肥高效利用,实现氮素污染减排,选用膨润土和生物炭作为包膜材料,结合硝化抑制剂制备包膜尿素。设置包膜尿素淋溶模拟试验收集淋溶液,结合静态箱法收集N2O,通过分析NH4+-N,NO3--N淋失量和N2O排放通量对包膜尿素氮素污染减排潜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膨润混合土生物炭包膜尿素(F4)NH4+-N淋溶损失率最低,较纯化肥尿素(F1)NH4+-N淋溶损失率降低19.76%。(2)硝化抑制剂型膨润土生物炭包膜尿素(F5)NO3--N淋失率最低,较F1降低16.74%。(3)F5同时具有最优的N2O减排效果,N2O排放量较F1降低77.8%。F5氮素减排效果最优,其减排机制在于一方面硝化抑制剂可以从化学过程控制硝化和反硝化进程,延缓尿素酰胺态氮的水解和铵态氮的硝化,在降低NO3--N淋失的同时可以实现N2O减排。另一方面F5的包膜材料膨润土和生物炭可以通过吸附作用将更多的NH4+-N富集在土壤表层,从而显著降低NH4+-N淋失。综上所述,硝化抑制剂型膨润土生物炭包膜尿素氮素污染减排潜力最优,可使NH4+-N,NO3--N和N2O分别减排15.24%,16.74%和77.8%。  相似文献   

13.
为了鉴别我国市场上销售的瓶装饮用水的产地和产品类型,本试验分析了瓶装饮用水溶解无机碳(DIC)中的δ18ODIC和δ13CDIC、水中的δ18O和δ2H值、矿物元素(K、Ca、Na、Mg、Sr)含量、阴离子(Cl-、SO42-、HCO3-)含量、pH值与电导率等水化学指标,结合费希尔判别分析(Fisher-DA)建立模型,对瓶装饮用水的类别和产地进行鉴别。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瓶装饮用水的δ18ODIC、δ13CDIC、δ18O、δ2H值均具有显著差异,而且矿物元素与阴离子的含量变化范围广,具有不同的地域性特征。产地溯源判别模型对不同产地瓶装饮用水的判别准确率高达100%,且采用水化学指标还能区分瓶装饮用水的类型。正态化重要性分析显示,对产地具有指示效应的前五项重要指标分别为K、Cl-和δ13CDIC、δ2H和pH值。综上所述,通过稳定同位素指纹信息和水化学指标的差异进行融合分析,结合多元统计模型可有效鉴别市场上瓶装饮用水的真实性,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平。  相似文献   

14.
丹江上游土地利用/景观指数与水质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地理信息和景观分析技术,结合长系列水质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法、冗余分析法(RDA),研究了丹江上游土地利用/景观指数与水质的关系,重点探讨了景观指数与水质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3年,耕地面积减少,林地、建筑用地面积不断增加,耕地是最不稳定的土地利用类型,大部分转为林地和草地。流域内景观多样性和聚集度逐渐增加,流域景观格局趋于规则化、高连通和高度聚集的方向发展。(2)耕地面积比与NO3--N呈极显著正相关,与DO呈现显著负相关,表明耕地强烈的影响着水质变化;林地面积比与BOD5,CODMn呈显著负相关,林地对水质有显著的正效应。(3)从景观指数与水质参数的相关性可以得出,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最大斑块指数(LPI)、景观形状指数(LSI)、斑块结合度(COHESION)可以作为景观尺度上来预测水质变化的关键因子,具体表现为SHDI与CODMn呈显著负相关,与BOD5呈负相关;LPI与BOD5,CODMn呈显著正相关;LSI与DO呈极显著负相关,与NO3--N呈显著正相关;COHESION与BOD5,CODMn呈显著正相关。斑块密度(PD)和蔓延度指数(CONTAG)与水质的关系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添加葡萄糖对红壤农田肥料氮转化及其酸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培养实验,初步研究了外加葡萄糖对红壤肥料氮素转化及其酸化作用的影响,其中葡萄糖添加量充足,为8 g·kg–1干土,氮肥以(NH4)2SO4和KNO3为例.结果表明,在对照、单施(NH4)2SO4或KNO3处理中,土壤中氮转化过程主要以有机氮净矿化和铵态氮净硝化为主,这主要是由于红壤可利用碳源较少.而外加足够葡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