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安徽琅琊山天然林内的刺楸木材为材料,在研究其解剖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变异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刺楸木材幼龄期。结果发现:根据不同材性指标变异模式划分出的幼龄期不相同,以纤维长度和微纤丝角的径向变异规律划分出的幼龄期为17年,以基本密度和顺纹抗压强度的径向变异规律划分出的幼龄期为15年;根据同一材性指标不同高度材性变异模式划分的幼龄期也有差异。其总体趋势为:随着树干高度增加,其幼龄期略微变短。  相似文献   

2.
徐有明 《木材工业》1992,6(3):44-48
本文就中条山油松株内幼龄材与成熟材材性差异的比较研究,讨论对幼龄期划分的依据。根据木材解剖特征、物理力学性质的径向变异规律,确定其幼龄期为14年。随着树干高度的增加,油松木材幼龄期逐渐缩短、株内幼龄材范围及所占断面上的比例变小。株内幼龄材与成熟材材性差异显著。幼龄材管胞长度短、直径小,胞壁薄,微纤丝角度大,生长轮较宽,晚材率低,浸提物含量高,基本密度较大。幼龄材的力学强度远远小于成熟材。  相似文献   

3.
幼龄材范围的确定及树木生长速率对幼龄材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刘元 《林业科学》1997,33(5):418-426
本文以杉木、日本落叶松的人上林和天然林木材为对象,选择y=a+blnx回归模式。利用其管胞特征因子随年轮数的变化,研究划分幼龄材年轮界限的最适因子,并就生长速率对幼龄材生长量的影响进入了探讨。结果表明:杉木和日本落叶松的人工林及天然林木的管胞特征值在径向水平上的变化均遵循y=a+blnx模式,尤其管胞长度与年轮数回归的相关系数R均达0.98以上;管胞长度与管胞宽度及纤丝用相比,遗传率最大,随年轮数变化的模式最稳定,是划分幼龄材界限的最佳因子,由此得出杉木人工林幼龄材界限年轮为20-22(距髓心距离为12.9-13.2cm)、天然林为16-18(4.1-4.5cm),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为19-23(8.7-10.5cm)、天然林为23-24(2.9-3.1cm);幼龄材生长量与树木生长速率成正比。  相似文献   

4.
意杨纸浆材材性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意杨三个无性系纸浆材材性变异规律。纤维长度、长宽比径向表现为递增,8~10年后纤维长度趋于稳定,8年后长宽比趋于稳定;纤维长度在纵向上呈递减的模式。基本密度径向上呈递增的模式,8年后趋于稳定,纵向上表现出递增的趋势。纤维素含量径向呈递增模式,10~12年后递增速度减慢;木素、多缩戊糖含量在径向呈递减趋势,10年后趋于稳定,而多缩戊糖含量10~12年后趋于稳定。意杨木材幼龄期约为8年。从意杨纸浆材材性工艺指标,确定意杨纸浆林8~9年时主伐利用较佳。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中国10种人工林和4种天然林的幼龄材与成熟材及4个树种的人工林木材与天然林木材的构造特征、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力学性质的33项材性指标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幼龄材与成熟材之间,在统计上表现出差异显著性的为幼龄材比成熟材生长轮宽,管胞列数多,管胞短,直径小,微纤丝角大,密度小,径向干缩小,差异干缩大,流体扩散性高,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压强度、径面顺纹抗剪强度、径面抗劈力和冲击韧性低等15项,即46%的测试项目差异显著;表明在木材加工和用作结构材时应将幼龄材和成熟材视作两个性质不同的总体来考虑,在培育结构材时应研究如何缩短幼年期或改善幼年期材性。在人工林与天然林木材之间,采取人工林幼龄材性质与天然林幼龄材性质相比,人工林成熟材性质与天然林成熟材性质相比,结果表明,多数性质在统计上差异不显著,只有人工林木材比天然林木材胞壁率小、顺纹抗压强度低、差异干缩大、流体扩散性高等4项,即只有12%的很少数测试项目差异显著;表明有可能通过人工培育的方法培育出与天然林木材性质相近的木材。  相似文献   

6.
幼龄落叶松木材力学性能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作为我国发展速生丰产林主要树种之一的幼龄落叶松材力学性能指标和材性变异规律,并与成熟材进行比较,为合理利用幼龄落叶松作为结构用材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人工林马尾松木材性质的变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广西人工林马尾松木材性质的变异及幼龄材与成熟材的差异。结果表明 ,幼龄材与成熟材的分界年龄在 14  16a ,解剖性质在径向上的变异规律为 :射线比量、树脂道比量、胞壁率、胞腔直径、胞壁厚、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和晚材壁腔比是自髓心向外呈递增趋势 ,管胞比量和晚材率为递减趋势 ,早材壁腔比和早材腔径比则近似于一条直线。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树脂道比量、胞壁率、胞壁厚、管胞长度和管胞宽度 ,幼龄材与成熟材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5项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均为成熟材高于幼龄材 ,且均达差异显著水平。木材性质间的相关分析表明 :木材基本密度与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射线比量、树脂道比量、胞壁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木材气干密度与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压强度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对刺楸木材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刺楸的材性。结果表明:(1)刺楸木材的绝干密度为0.57g/cm^3,差异干缩为0.68,说明刺楸的干燥性能较好;(2)根据木材力学性质划分方法,除抗弯弹性模量属低级外,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综合强度、冲击韧性,均为中等;(3)刺楸的综纤维素含量为82.20%,克见纤维素为43.86%,木素含量为17.6%,符合造纸工业的要求;(4)根据刺楸的理化性质,刺楸可作为优质家具材料、装饰材料、造纸原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国10种人工林和4种天然林的幼龄材与成熟材及4个树种的人工林木材与天然林木材的构造特征,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力学性质的33项材性指标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幼齿林与成熟材之间,在统计上表现差异显著性的为幼龄材比成熟材生长轮宽,管胞列数多,管胞短,直径小,微纤丝角大,密度小,径向干缩法,差异干缩大,流体扩散性高,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压强度,径面顺纹抗剪强度,径面抗劈力和冲击  相似文献   

10.
杉木人工林幼龄材与成熟材木材干缩性能指标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建始长岭岗林场 32年生杉木人工林的干缩性能指标 ,并分析了各指标在立地与木材径向部位上的差异 ,结果表明 :来自两样地的木材干缩性能指标均无明显差异 ;木材在径向部位上按 16年为界划分的成熟材与幼龄材相比较 ,全干状态和气干状态下的径向干缩率均具有极显著差异 (α =0 0 1) ,全干和气干体积干缩率、全干和气干差异干缩、全干弦向干缩率等指标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α =0 0 5 ) ,气干弦向干缩率在径向部位上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山桂花人工林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长度变异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木材材性是林木育种方面的一项重要指标,其大小直接影响到木材制品的质量和利用,通过对山桂花人工林不同部位木材基本密度、管胞长度、生长轮宽度的变异分析,建立山桂花人工林木材材性变异规律的数学模型,圆盘基本密度与生长年轮的回归方程,纤维长度与生长年轮的回归方程以及基本密度、纤维长度的预测曲线方程。与实测值比较接近,预测曲线与实际变异趋势比较一致,其平均相对误差为1.94%、0.41%,相对标推误差为3.41%、2.12%,采用幼龄材基本密度能够有效地预测成熟材的材性。  相似文献   

12.
佟达  张燕  宋魁彦 《森林工程》2012,28(1):36-38,43
以天然林五角槭的木材解剖性质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株内木材材质径向变异规律,对幼龄材与成熟材进行初步界定。结果表明:细胞壁厚、壁腔比、胞壁率和径、弦向直径幼龄期波动较大,成熟期波动减弱;木纤维长度符合Pan-shinⅠ模型,幼龄材拟合度较好;组织比量符合y=aebx变异模型;幼龄材和成熟材的界定年限为28~33a之间。  相似文献   

13.
樟树人工林株间株内材性变异及其材性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樟树人工林株内纤维长度径向变异由髓心向外递增,而后趋于稳定;木材基本密度髓心处稍大,由髓心向外先稍递减而后递增,再趋于稳定;纤维长度和基本密度性状与生长轮年龄关系模型可用来预测其性状值。樟树木材幼龄期约为7-9a,株内细幼龄材基本密度较成熟材小1.0%-9.9%,株内幼龄材与成熟材基本密度差异多不显著;其浸提物含量幼龄材与成熟材之间差异不显著。纤维长度株内变异系数大于株间,木材基本密度均值和浸提物含量二性状则是株间变大于株内变异。生长速度对樟树木材纤维长度、基本密度、浸提物含量等性状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对广东12种速生人工林树种幼龄材的耐腐性进行了室内试验,检验了不同树种受彩绒革盖菌(Coriolus versicolor)和密粘褶菌(Gloeophyllum trabeum)侵染的失重率,并根据GB/T13942.1-92标准进行了分级。结果表明,速生树种幼龄材多属于耐腐以下等级,地面堆放寿命在5年以下;木材失重率与木材密度无明显相关性;同一树种树龄大的失重率明显低于树龄小的;菌种对木材失重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刺楸木材应拉木解剖特性的变异规律研究(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安徽琅琊山天然林内的三株树干具有10°倾斜角的刺楸应拉木为材料,分应拉区( 简称 T区) ,对应区( 简称 O 区) 和侧区( 简称 S 区) 来研究其应拉木纤维长度、微纤丝角和组织比量的径向变异和轴向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刺楸应拉木三区纤维长度的径向变异为“先递增,后保持平稳”模式,微纤丝角度的径向变异模式为“先递减,后保持平稳”模式,但三区由递增或递减向平稳过渡的年限不同, S, O 区都为17 年左右, T 区为22 年左右;三区组织比量的径向变异和解剖特性的轴向变异模式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张燕  佟达  宋魁彦 《森林工程》2011,27(6):30-32,35
以人工林班克松的木材解剖性质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其株内木材材质径向变异模式,对其幼龄材和成熟材进行初步界定。结果表明:早材管胞径弦向直径和晚材胞壁率的变化符合PashinⅠ模型,早材胞壁率的变化符合PanshinⅢ模型;回归分析中早材拟合度较晚材好;幼龄材和成熟材的初步界定年限为9-11a。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制浆造纸性能的群体变异及适应性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马尾松木材化学组分,制浆性能在群体中的变异及不同伐木材制浆造纸适应性,结果表明上述性状天然群体和种源试林群体中都存在一定变异,具有一定选择潜力。该验发现20年生伐龄木材制浆性能有一定优越性。采用短周期速生材造纸是可行的,但其关键在于造育幼龄材木材密度高的品系。  相似文献   

18.
胶合性能径向变异的研究可为马尾松防腐集成材的原料选取提供重要依据。以35年生马尾松为试验用材,选用季铵铜防腐剂和间苯二酚-苯酚-甲醛树脂胶黏剂制备防腐材胶合试件,并检测其拉伸剪切强度及木破率,研究胶合性能的径向变异,从木材密度和胶黏剂渗透性能两方面分析胶合性能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沿髓心至树皮方向,马尾松防腐材剪切强度呈现出先增加(1~13 a)而后趋于稳定(≥14 a)的变化规律,不同部位对应的木破率均在90%以上,未表现出显著差异;木材密度(0.493~0.572 g/m~3)沿径向的变化趋势与剪切强度一致,且两者之间呈较强的线性正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659),而径向不同部位对应的胶黏剂平均渗透深度(76.65~88.01μm)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成熟材区域对应的马尾松防腐材的胶合性能明显优于幼龄材区域,因而在生产集成材时应优先选择14年生以上的成熟材为原料。木材密度是马尾松防腐材胶合剪切强度出现明显径向变异的重要影响因子,而胶黏剂在木材中的渗透性能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杨树材性成熟龄模型的建立及树体内幼龄材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小叶杨和北京杨的材性测定值(导管分子长度或木纤维长度或导管腔径)作为因变量,以年轮数作为自变量,建立材性成熟非线性模型,以此为依据讨论成熟龄问题,并对幼龄材在树体内的分布进行分析。导管分子长度、木纤维长度和导管腔径的成熟龄模型为应用分段回归分析方法拟合的二次方程和定数函数结合的非线性方程,方程的决定系数在0 85 7~0 991之间,并在0 1 %水平上达到显著。以导管分子长度作为材性指标,应用这个非线性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材性成熟龄及幼龄材半径因树种、立地的灌溉条件不同存在差异。无灌溉北京杨6~1 0年达到成熟,幼龄材半径为5 2mm左右;无灌溉小叶杨2 4~2 9年达到成熟,幼龄材的半径为90mm左右;灌溉小叶杨1 3~1 5年左右达到成熟,幼龄材的半径为85mm左右。  相似文献   

20.
人工林胡桃楸木材纤维长度径向变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材纤维长度是衡量木材材质、材性和植物纤维原料质量优劣的较重要的指标之一。为初步掌握人工林胡桃楸木材材质材性的径向变异规律,以其木纤维长度为研究对象,采用时间序列和一元回归两种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拟合和短期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时间序列模型ARIMA和一元回归方程可以对人工林胡桃楸木纤维长度进行数据拟合与4 a短期预测,ARIMA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一元回归方程,一元回归方程的预测效果优于ARIMA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