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植棉区麦后直播短季棉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黄河三角洲植棉区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一直以一熟制纯春棉种植为主。近年来,受植棉比较效益降低等因素的影响,一熟制春棉种植面积不断减少,而向两熟制粮-棉种植的趋势有较快增长,这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对于稳定该区植棉面积总体上是有利的。但是,由于该区缺乏粮-棉两熟制种植方面的配套技术,导致两熟制中的棉花产量较低,尤其是麦后直播短季棉的产量更低,且很不稳定,严重制约棉花生产的健康发展。2015年以来,  相似文献   

2.
因受病虫害危害严重、产业结构调整、棉花价格下降、人工成本高、品质降低等众多因素影响,山东省德州市棉农植棉积极性不高,植棉面积急剧下降,棉花产业严重萎缩。总结德州市近年来棉花生产情况,分析棉花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发展建议,对于稳定当地棉花种植面积、促进棉花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受生产成本升高、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影响,山东植棉面积大幅下滑。为保障山东棉花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山东棉花研究中心经多年科研攻关,创建了棉花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体系,通过降低物化成本和人工投入提高植棉效益;因地制宜发展出蒜(麦)后直播短季棉以及花椒间作蒜后直播短季棉的“三元”种植等高效种植模式;改革优化棉作制度,发展出黄河三角洲无膜短季棉、棉花花生宽幅间作定向轮作、饲草棉花两熟等新的棉作模式。同时,还帮建和扶持了一批涉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其不仅成为当地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也成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的桥头堡。以上技术进展和举措为山东棉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鲁西南植棉区短季棉蒜后直播种植模式及该模式下棉花适宜播期、密度、各生育时期的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5.
以鲁棉532为供试棉花品种,研究4个种植密度(7.5万株/hm2、8.25万株/hm2、9万株/hm2、9.75万株/hm2)对直播短季棉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棉花生育期延长,第一果枝节位和株高逐渐增高,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减少,铃重越轻;种植密度9万株/hm2时棉花的铃重、衣分、籽棉和皮棉产量最高,其次是8.25万株/hm2。鲁西南棉区蒜后直播短季棉早中熟棉花品种的种植密度在8.25万株/hm2与9万株/hm2之间为宜。旨在为鲁西南植棉区提高棉花机械化生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植棉的经济效益和棉农的植棉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热量与短季棉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热量与短季棉熟性分析刘士信,郑广生,刘 宇郑州市农技中心450045刘晓峰,贺桂仁河南省棉办450003河南省的短季棉,随着新品种育成和栽培技术的进步,发展较快,1991年种植面积26.67万公顷,占植棉面积的26.5%。目前,束缚短季棉健康发...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适宜江汉平原植棉区监利县旱地作物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开展了春玉米与短季棉套种模式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春玉米与短季棉套种模式达到了玉米和棉花双丰收的高产效果,经济收益为33000元/hm^2左右,明显高于玉米和棉花的单作收益,是旱地作物结构调整的较好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适于鲁西南气候条件的、效益最佳的短季棉种植模式,为当地大面积推广种植短季棉提供依据,从而提高鲁西南棉花的种植效益,稳定棉花种植面积,以单价转抗虫基因常规夏棉品种鲁棉532为研究对象,以蒜套棉(转抗虫基因中早熟杂交品种德棉998)作对照,设置蒜后直播和麦后直播2个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当地棉花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长势方面,蒜套棉处理比短季棉直播处理略好;9月10日,短季棉直播处理的单株果枝数、结铃数、吐絮铃数均少于蒜套棉处理;蒜后直播、麦后直播模式的籽棉产量均低于蒜套棉模式,但两者用工均减少90.4个·hm-2,物化投入均减少792元·hm-2,纯收益分别增加3 775和1 775元·hm-2。综上,鲁西南蒜套棉种植模式下棉花产量较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潜力,但用工较多,物化投入大;短季棉直播可明显减少管理用工,降低植棉物化投入,使纯收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王寒菊 《中国棉花》2018,45(8):37-38
正河北省曲周县植棉历史悠久,棉花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万hm~2。为增加棉农收益,探索了多种棉花与其它作物间作、套种、轮作等模式。近几年,在石家庄市农科院的指导下,曲周县农牧局经过试验、示范,创新了杂交油菜-短季棉一年两熟种植模式,该模式每667 m~2收油菜籽200~250 kg、籽棉250~300 kg。杂交油菜于2月底3月初种植,省工省时,节水、高产,且春季具有观赏价值。棉花5  相似文献   

10.
正南宫市地处河北黑龙港流域,属河北省地下漏斗区,水资源匮乏。棉花属节水作物,全生育期需水量明显低于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全市植棉面积常年稳定在2万hm2左右,居河北省植棉县(市)第二位,是河北省重要的植棉区之一。近年来,南宫市农业农村局技术推广部门连续示范、推广种植棉花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植棉区是山东省重要棉花产区,一直以一熟制棉花种植为主。这种单作种植方式导致植棉效益降低,棉田面积大幅减少,严重制约棉花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目前,该区植棉效益和面积仍呈下滑的态势,棉花生产形势十分严峻。针对上述情况,以提高植棉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研究攻关为突破口,创建了适宜黄河三角洲植棉区推广应用的棉花与西瓜同膜带间作增效种植模式,并制订了规范化技术规程,促进该区棉花产业升级和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植棉比较效益低,加之种植棉花与水稻等其他作物相比投入较大,导致农民植棉积极性下降,同时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给稳定植棉面积带来影响。为稳定棉花生产发展,射阳县大力推广棉田立体种植、轻简育苗移栽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海通镇为目前该县棉花种植面积最大的镇,也是面积比较稳定的地区,更是棉花套种西瓜最大的地区,套种比例在90%以上;并且种植方式不断更新,少数植棉大户开始采用直播棉套西(甜)  相似文献   

13.
目前,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已选育出一批适于蒜后直播的抗虫短季棉新品种(系),并在鲁西南植棉区进行了连续几年的简化栽培技术探讨和试验示范,初步建立了鲁西南植棉区短季棉蒜后直播轻简化栽培技术体系,为实行蒜后直播短季棉提供了坚实的品种和技术保障。蒜后直播短季棉通过选择适宜的早熟、高产优质品种、适宜播期和合理的种植密度,采用机械精量直播,现蕾期化控,盛蕾期一次性追肥,简化整枝,病虫害采用绿色防控并配合机械操作,集中收花并探索机械采收,机械拔棉秆或秸秆还田,在保证棉蒜产量不减的情况下,提高了机械化程度,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劳动用工,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农机与农艺的有机融合,提高了棉花的直接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鲁西南植棉区棉花轻简化生产的路子。  相似文献   

14.
从经济效益看棉花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开封市地处我国四大棉花主产区之一的黄淮棉区 ,常年植棉面积约 7.33万公顷 ,分别占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河南全省棉花总面积的2 2 .4%、9.5 %。但是 ,随着国家植棉政策的变化 ,调减、压缩植棉面积已成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棉花是否可种 ,植棉面积是否应该调减 ,经济效益应是优先考虑的问题。为了弄清种植棉花的成本构成和效益情况 ,笔者在市辖五个植棉县随机抽取 41 0户农户对同一生长季节种植的粮 (玉米、水稻 )、棉 (普通棉、抗虫棉 )、油 (花生 )、瓜 (西瓜 )、菜 (胡萝卜、大白菜 ) 5类 8种农作物进行了调查 ,调查面积 1 42 …  相似文献   

15.
短季棉在我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振兴经济迫切需要发展短季棉80年代前期我国棉花生产连年增产,1984年植棉面积10385万亩,总产12517万担,创历史最高纪录。从而使我国由每年进口1000万担变为出口1000万担,成为世界出口棉花大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棉纺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对棉花生产形势估计不足,  相似文献   

16.
永年县位于河北省南部,现有耕地约6万hm^2,农业人口81.96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棉花、小麦是永年县主要作物。为保障粮食安全,提高棉田综合生产能力,缓解人多地少、粮棉争地的矛盾,2009年永年县开始试验、示范推广麦后棉苗移栽新技术,利用移栽棉和小麦连作,在植棉面积不减少的情况下,一年多收一茬小麦,棉花一年一熟种植改为棉花、小麦一年两熟种植,将春棉田撂荒白地变为麦田,实现四季长青。  相似文献   

17.
棉花是大英县的主要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0.67万hm2以上,人均植棉收入158元。近年来,为了提高棉田经济效益,降低植棉风险,广大棉花科技人员,充分利用棉田前期、中期、后期有利的光热条件,大力开展棉田综合利用,改麦(油)后棉为麦棉套作,实行“彻底改制,规范改制,科学改制”。为了克服粮棉争地矛盾,在小春播种小麦时,采用人力机播或挖沟点播,使“种子、密度、肥料”三不减以增加小麦基本苗,使小麦产量不减。利用预留行种植短季作物,提高棉田复种指数,实现全年增收。据1998年县棉办统计,全县预留行面积4…  相似文献   

18.
2012年度全国棉花种植面积意向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子山 《中国棉花》2012,39(3):42-42
为初步掌握棉花种植意向情况,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于2011年11月下旬在全国范围展开2012年度棉花种植面积意询调查。样本取自15个省(自治区)、89个植棉县(市、团场)、4493个定点植棉信息联系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植棉意向面积7294.1万亩,同比减少647.6万亩,减幅8.2%。  相似文献   

19.
2014-2016年连续3年对安徽省淮北生态区种植短季棉与种植玉米或大豆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棉花(短季棉)的单位面积总产出为18 245元·hm-2,高于种植玉米或大豆等粮食作物。但种植棉花的物化成本为7 050元·hm-2,比种植玉米多3 000元·hm-2,比种植大豆多4 275元·hm-2;劳动力成本为18 900元·hm-2,比玉米生产多9 300元·hm-2,比大豆生产多11 700元·hm-2。种植棉花的纯利润为-8 575元·hm-2,比种植玉米纯利润低9 805元·hm-2,比种植大豆纯利润低10 630元·hm-2;种植棉花的投入产出比为1︰0.68,低于种植玉米或大豆的投入产出比。根据比较分析结果,提出了降低棉花生产成本、提高植棉总产出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通过短季棉鲁棉532覆膜晚播和无膜晚播种植模式与春棉鲁棉258常规种植模式进行比较,探索适宜山东黄河三角洲地区气候地理条件的短季棉最佳种植模式,为大面积推广短季棉种植模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短季棉覆膜晚播种植模式对促进生长、增产、增效效果不突出;短季棉无膜晚播种植模式比其他模式可明显减少管理用工,降低植棉投入,比覆膜晚播效益略高,比春棉产量和效益均降低。建议采用短季棉无膜晚播与黑麦草(饲草)连作模式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大面积推广,以提高短季棉的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