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维持强群经过春季繁殖的蜂群内,培养了大量的适龄采集蜂,可采用及时更换老劣蜂王、强弱群互相调子脾、利用辅助蜜粉源加巢础造脾、连续生产蜂王浆等方法,维持强群,避免分蜂影响繁殖和生产。  相似文献   

2.
《中国蜂业》2017,(7):30-31
<正>夏季是养蜂的主要生产季节,应加强蜂群的管理,以利于蜂群的繁殖和生产,在饲养管理上应做到以下五点。一、维持强群经过春季繁殖的蜂群内,培养了大量的适龄采集蜂,可采用及时更换老劣蜂王、强弱群互相调子脾,利用辅助蜜粉源加巢础造脾,连续生产蜂王浆等方法,维持强群,避免产生分蜂热,影响繁殖和生产。  相似文献   

3.
<正>夏季是养蜂的主要季节,应加强蜂群的管理,以利于蜂群的繁殖和生产,其基本措施有以下5点。(1)注意维持强群。经过春季繁殖的蜂群内,培养了大量的适龄采集蜂,可采用及时更换老劣蜂王、强弱群互相调子脾,利用辅助蜜粉源加巢础造脾,连续生产蜂王浆等方法,维持强群,避免产生"分蜂热"影响繁殖和生产。(2)注意遮阳、通风、供水。蜂箱应摆放在阴凉和有水源的地方,或是搭凉棚,在巢门附近摆放饮水器。炎热的中午应注意向蜂箱和场地喷洒适量  相似文献   

4.
<正>本地地处粤西山区,蜜粉源十分丰富,中蜂群一年四季都在繁殖。一般维持四五脾蜜蜂算是强群了,二三脾蜂的群势也会出现分蜂现象。任其自然分蜂,几天内连续分出三四群,到最后分出的蜂团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长期生产王浆的过程中 ,摸索总结出了一些高产技术措施 ,供同仁参考。1、饲养强群 ,提前生产王浆。蜂群中只有出房 7— 1 5日的幼蜂才能分泌王浆。能泌浆的幼蜂大约占整个蜂群的 6——— 8% ,必须要有 1 5框脾以上的群 (大约 3万蜂 )才有 2千多只泌浆蜂分泌王浆 ,生产周期 3天 ,一次可产浆2 0———3 0g。如果只有 1 0脾蜂的中等群 ,每次只能产浆 1 0g左右 ,因此强群是提高王浆产量的基本条件。养强群应从秋季繁殖抓起。秋繁越冬蜂多 ,蜂群就能安全越冬 ,来年如有 4脾足蜂参加春繁 ,至 3月中旬即可组织生产强群 ,提早半个月生产王浆…  相似文献   

6.
怎样饲养蜜蜂强群(上) 蜂群的强弱一般是看工蜂多少,蜂多则强,蜂少则弱。强群的标准取决于蜂种、饲养方式、季节和蜜源条件,基本原则是要有利于越冬、繁殖和生产。实践证明,强群与弱群相比具有许多优点,主要表现在越冬期蜜蜂损失和饲料消耗少(按每框或每千克蜂计算);春季繁殖快,培育的工蜂体格壮、寿命长;流蜜期能有大量的工蜂投入采集,显著提高产蜜量;对病敌害的抵抗力较强,因此,在养蜂生产上应该常年保持强群。现将饲养强群的基本措施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养好中蜂的关键 ,在于王优 ,群强 ,蜜足。新脾和密集 ,并做到安全越夏渡秋及时防治病虫害。蜂群繁殖的快慢和产量的高低 ,主要取决于蜂王的好坏。年轻健壮的蜂王 ,产卵力强 ,群势发展迅速 ,且能维持大群 ,工蜂采集力也强 ,工作积极 ,不易产生分蜂热 ,产量较高 ,因此 ,饲养中蜂 ,应在繁殖期提早从高产的强群中培育优良的蜂王 ,以更换劣小衰老的蜂王。在生产上 ,一般不要保留一年以上的老蜂王。强群是高产的基础 ,而中蜂的强群是从中蜂的实际情况出发的 ,不能与意蜂的强群相提并论 ,而且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强群标准。只有强群 ,才能充分发挥蜂…  相似文献   

8.
饲养强群和千方百计地加速蜂群繁殖,是赢得分蜂、取蜜、产蜡全面高产的重要条件。但是怎样饲养强群,和如保充份发挥强群的作用,以及怎样把蜂群的繁殖和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强群,从蜂群的繁殖与生产上来讲,蜂数应该是:繁殖群要不低于6—8框蜜蜂;采蜜群须具有15框以上的群势;同时它还应该具备有优良的蜂王、充足的饲料(花粉的蜂蜜)和足够的完整巢脾  相似文献   

9.
江南各地的养蜂场,在总结1958年生产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三强(强群越冬、强群分蜂、强群取蜜)、四早(早养王、早分蜂、早造脾、早取蜜)、一足(留足饲料  相似文献   

10.
2007年秋季,汪蜂友分了一部分新群.新王产卵后,治螨、奖饲,新分群繁殖正常.为了尽快把新分群繁殖成强群,就向每群内提了两次封盖子脾(带幼蜂)补强,蜂群发展很快,一下子就有近7脾蜂.  相似文献   

11.
1984年,湖北省黄岗地区国营龙感湖农场养蜂场石建军、陈国松两组在不影响取蜜、产浆和繁蜂的前提下,取蜂毒100余克,价值三千余元,占该组总产值20%。他们的经验有以下几点:一、选育和组织强群,掌握取毒时机1.选育高产蜂种。抗逆性强,繁殖快的蜂种,蜂毒产量亦高。因此,要提高蜂毒产量,必须结合育种,选用繁殖快,能维持强群,自卫能力强的蜂种。2.培育和组织强群。饲养强群是提高蜂毒产量的有效措施,群势大、工蜂多,排毒能力也强。在生产蜂毒过程中,要采取得力措施,促进蜂群繁殖。对取毒群应适当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强群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产量与质量的基础。目前我国大部分养蜂场是饲养单王群,由于蜂王的产卵力有一定的限度,蜂群要发展到满两个以上箱体(20框足蜂以上)有很大困难,而且蜂群发展到12—15框蜂以上时,就容易发生分蜂热,很难维持强群,群势消长驼峰明显。在一群蜂中人为的诱入两只蜂王进行繁殖,可以利用蜂群中多余的哺育力,加速蜂群发展,适时的培育出大量的工作蜂,为大  相似文献   

13.
《中国蜂业》2011,62(7)
秋繁是基础,春繁是继续。春季开繁要求强群,秋繁也需要强群繁殖。秋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越冬安全和来年春季养蜂生产。如何才能强群繁殖呢?笔者根据当地蜜源、气候和蜂种条件,将秋繁分成三个阶段,即蜂群恢复阶段、培育适龄越冬蜂阶段和保子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一、荔枝花期的蜂群管理 1.组织强群强群应在荔枝开花前50天左右大量繁殖组成,开花前10天左右加继箱,以训练蜂群。采蜜时,意蜂应拥有20框的强大继箱群,中蜂应是6~8框的强群,同时还要有辅助繁殖群。这样,可随时从繁殖群中抽调老蛹脾或成年蜂补充采蜜群,采蜜群中多余的卵、虫脾又可随时调入繁殖群,做到采蜜、繁殖两不误,又主次分明。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蜜蜂性温和,产蜡量大、造脾快,蜂王产卵力强,工蜂分泌王浆多,养蜂生产中易维持强群,是我国养蜂生产中的当家品种。但是,我国地域辽阔,长期转地养蜂带来蜜蜂混杂繁殖,种性衰退,生产力下降。因此,在我国,尤其在华中地区和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意大利蜜蜂的提纯复壮和品系杂交,有利于本地意蜂恢复种性和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16.
为了满足蜂群提前繁殖和在缺粉期对花粉的需要,便于提早养成强群和维持强群,提高蜂蜜、王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浙江省缙云县科委实验室和浙江农业大学牧医系共同研制了人工花粉“育蜂灵”。为了查明“育蜂灵”的育蜂效果,我们开展了“育蜂灵”代替天然花粉育蜂效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我市活框饲养的中蜂年群产蜜高的为20至40市斤,旧法圆桶饲养的只有5—7市斤。可见,即使养一群活框中蜂一年也只有20多元的收入,旧法圆桶的中蜂收入更微。为了提高中蜂的生产效益,是山区养蜂的当务之急。提高中蜂生产效益的措施1.继续开展圆桶中蜂过箱,认真推广中蜂科学饲养。(1)饲养强群。强群是夺取高产稳产的保证。为了培养强群,早春提早包装,双王同箱繁殖;适时加础造脾,及时控制分蜂热;选育优王,有计划地进行人工分蜂。炎热暑天作好安全渡夏工作,秋季培育好适龄越冬蜂。根据南方中蜂越冬期短或越冬期不  相似文献   

18.
习性勤劳的中蜂,用活动巢框饲养,产量并不低于外来蜂种。但是,中蜂容易发生自然分蜂,难于维持强群和稳定的繁殖。不规则的自然分蜂往往给采蜜生产和繁殖带来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同时又给管理上增添很多麻烦。因而,寻找发生自然分蜂的因素和利用自然分蜂进行分蜂,促使蜜蜂群体的繁殖和生产能沿着理想的方向发展,控制自然分蜂和利用自然分蜂来进行分蜂成为养蜂生产中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中蜂的分蜂情绪强烈,构成这种习性的  相似文献   

19.
谢涌 《中国蜂业》1989,(4):22-22
众所周知,中蜂有好分蜂、不易维持强群的缺点,给中蜂生产带来了不利因素。然而,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正反两个方面,笔者多年的实践证明:当中蜂自然分蜂时,可因势利导,采取相应措施,充分利用分蜂群造脾、采集积极等方面的潜力,促使分蜂群尽快发展为强群,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有关措施介绍如下,供同行们试用。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饲养意蜂大多采用单王群和双王群.双王群的优点是繁殖快,能维持强群,利于蜂王浆生产.在生产蜂王浆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同龄幼虫,培育幼虫都是用单王群和双王群,双王群分区管理也是单王饲养的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