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建立籼稻Kra Dang Ngah的再生体系,以其成熟胚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类植物激素及其浓度配比对诱导愈伤率、愈伤组织形态学特征、分化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2,4-D可诱导愈伤组织产生,但愈伤组织诱导率极低;2,4-D和其他植物激素配合使用显著提高了诱导率,在2 mg/L 2,4-D、1 mg/L NAA、1.0 mg/L 6-BA和0.5 mg/L KN的条件下可获得较高的愈伤组织诱导率,为56.3%。继代培养基中添加激素浓度为诱导培养基中的一半可获得较好的增生的胚性愈伤组织,形态学特征为淡黄色,比较致密、较硬、呈颗粒状结构,没有褐化出现,表现出很强的分化能力。再生培养中,MS培养基中添加0.5 mg/L NAA、1.0 mg/L 6-BA和2 mg/L KN可获得较高的分化率(达到75.5%)和再生率(33.3%),表明6-BA和Kn的配合使用显著提高了分化率。  相似文献   

2.
以籼稻成熟胚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因子对水稻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建立了籼稻高效再生体系。结果表明,2,4-D可诱导愈伤组织产生,但博B在仅含2,4-D的诱导培养基中,愈伤组织诱导率极低;6-BA和2,4-D共同作用显著提高出愈率,在2mg.L-12,4-D+0.5mg.L-16-BA的条件下,253的出愈率最高可达到92.9%,博B出愈率可达到84.8%,2,4-D的最适浓度是1.0-2.0=mg.L-1,6-BA的最适浓度0.5-1.0mg.L-1。不同比例的KT、6-BA、NAA和IAA配合使用有利愈伤组织分化,分化率均达到100%,成苗率最高达63.3%。在诱导培养基中添加6-BA不仅对愈伤组织形成和质量有较好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分化。  相似文献   

3.
籼稻(Oryza sativa L.)推广品种“秋桂矮11”成熟种胚在N6+2,4-D培养基上诱导选择胚性愈伤组织,然后转入N6+2,4-D及高浓度脯氨酸的液体培养基悬浮培养。继代近6个月后建成胚性细胞悬浮系.悬浮细胞通过酶解游离产生大量原生质体,经合适渗透压的KpR琼脂糖培养基包埋,在无哺育培养条件下,分裂频率为11.36%,细胞克隆转至N6分化培养基再生出完整绿色小植株,分化频率为9.4%。  相似文献   

4.
籼稻遗传转化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21个籼稻品种进行成熟胚离体培养试验,结果发现大多数品种可通过添加一定配比的外源植物激素使愈伤组织诱导率大大提高,继代培养基中添加KT NAA可明显改善愈伤组织的生长状况;连续继代可显著提高愈伤组织的再分化率;预分化培养后转入再分化培养可显著提高愈伤组织再分化率,建立了一套适于籼稻遗传转化的高频再生离体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5.
影响草莓叶片植株再生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建立草莓的再生体系大多采用TDZ作为主要激素,本研究以广泛栽培的四个草莓品种为材料,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基因型、叶龄、褐化、暗培养、基本培养基、不同激素组合、Ag^ 等诸多因素对叶片再生的影响,建立了不依赖于TDZ的弗吉尼亚草莓叶片外植体的不定芽再生体系。研究结果表明Ag^ 并不能促进草莓弗吉尼亚植株的再生,反而起到了抑制作用。以顶部充分伸展的18~21d叶龄的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再生效果最好,将此类叶片放在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1.6~1.8mg/L6-BA,0.1mg/L NAA,0.4-0.5mg/L KT,O.1mg/L2,4-D的分化培养基上,14d后便可见到不定芽,经过愈伤组织阶段从叶片上分化产生,出现的高峰期在接种后的20—30d,芽分化率高达60%以上。该再生体系可作为基因转化的受体系统。  相似文献   

6.
苎麻组织培养再生植株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苎麻无性系试管苗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培养基组分、基因型和外植体类型等主要因素对组织培养诱导再生植株的影响 ,结果表明 :6-BA对诱导下胚轴形成愈伤组织有明显的作用 ;在 6种基因型中 ,以“细野麻”的绿芽诱导率最高 ;在叶愈伤、茎切段、离体叶片和下胚轴 4种类型外植体中 ,以下胚轴的绿芽诱导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向日葵离体培养植株再生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向日葵组织培养技术取得较快进展.所采用外植体涉及向日葵的器官、组织和原生质体三个水平[1,2].向日葵属难以再生的作物[3],许多因素制约其外植体的再生,如外植体类型、基因型、无菌苗日龄、内外源激素、NO-3浓度、酚类及其氧化物等[2,4].以下将研究者们在向日葵离体培养研究中探索再生影响因素做一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8.
影响马铃薯叶圆片植株再生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山东省广泛栽培的马铃薯品种为材料 ,对影响马铃薯叶圆片植株再生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 :在诱导分化培养基中附加 4mg/LAgNO3 可使鲁马一号叶圆片再生率由对照的 40 %提高到 81 % ,培养基中加入 0 2mg/L的ABA也能提高植株再生频率 ,但影响幅度不大 ,且高浓度ABA (>1mg/L)抑制再生。不同品种 (基因型 )、不同苗龄以及外植体类型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马铃薯叶圆片外植体的再生  相似文献   

9.
影响马铃薯再生体系建立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云  卢其能  赵昶灵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487-15489,15494
再生体系的建立是进行马铃薯遗传转化的基础,从影响马铃薯高效再生体系建立的遗传因素、外植体的生理状态、培养基配方和环境条件等内外因素进行了总结,以期为马铃薯无性变异系的筛选和基因工程改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籼稻两用不育系培矮64S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矮64S是全国第一个有使用价值的籼稻不育系,由于其具有很多优良性状,在育种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愈伤组织诱导困难,再生体系难以建立,不能用于遗传转化,通过对影响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及接种方式的探讨,确定了不育系培矮64S的愈僵组织诱导培养基,使愈伤组织平均诱导率达到56.48%;愈伤组织通过预分化,干燥处理等过程,分化率大大提高,可达到80%以上;同时建立了培矮64S稳定,高效的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杂交籼稻遗传多样性演变及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981~2002年中国生产上利用的杂交籼稻组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年以后杂交籼稻的遗传多样性逐步提高,每年种植组合中的恢复系数量平均为不育系数量的2.5倍,恢复系的遗传多样性大于不育系的遗传多样性,两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丰富了杂交籼稻的遗传基础。对国内生产上利用的骨干亲本亲缘系数(COP)的分析结果显示:尽管生产上杂交籼稻的组合数量不断增加,遗传基础有所扩大,但年种植面积大于3.3×105hm2组合的亲本仍然是几个骨干不育系和恢复系,这些材料的遗传背景仍然比较单一。因此,加强籼稻种质的发掘和利用,特别是加大不育系的创新力度,对于实现杂交籼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产量类型籼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于2001和2002年分别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88、122个具代表性的籼稻品种(品系)为供试材料,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的产量进行聚类,研究不同产量类型籼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抽穗期植株含氮率高,抽穗前、后的氮素吸收量大,抽穗后吸收的氮素比例大,成熟期运转到穗部的氮素比例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及氮素收获指数高是高产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基本特征。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在9个氮素吸收和利用的性状中,对产量有显著影响的为抽穗前吸氮量、抽穗后吸氮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随着抽穗前吸氮量、抽穗后吸氮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增加,供试籼稻品种的产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水、陆稻根部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选用来自日本、中国华北、东北、西北等地的粳型水稻品种8个和陆稻品种7个,在大田旱种和雾培条件下测其根系性状和叶片水势等。结果表明,在2种栽培条件下水、陆稻的根长、根数、根基粗、根中粗和根体积等性状相关显著;水、陆稻不同的品种间根系性状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陆稻品种的根比水稻品种的长、根的基部粗。陆稻品种的叶 片水势比水稻高,并且与根长、根基粗相关显著;水陆稻幼苗4叶期根基粗和灌浆期的根基粗相关极显著。因此水、陆稻苗期根基粗可以作苗期初步鉴定抗旱性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14.
对长寿花茎段培养 7~ 8d ,部分茎段腋芽萌动。 30d培养结果表明 ,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是 :MS 6 -BA1 0mg/L NAA0 5mg/L ;芽伸长的最佳培养基是 :1/ 4MS ;形成有效节的最佳培养基是 :MS。继代培养中各培养基上无叶茎段均较带叶茎段萌芽率高。在 5、 6、 7号培养基上 ,叶片培养 9d时 ,从叶柄基部开始形成不定芽 ,在其它培养基上 ,14d才开始有不定芽形成。 30d培养结果还表明 ,诱导叶片再生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是 :1/ 2MS 6 -BA1 0mg/L。诱导根生长的最佳培养基是 :1/ 4MS  相似文献   

15.
建立高效的植株再生体系是遗传转化的重要基础。以北方主栽水稻品种为试材 ,将 Thidiazuron(简称TDZ)应用于水稻愈伤组织的不定芽分化研究 ,探讨了 TDZ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TDZ显著促进水稻愈伤组织的不定芽分化 ,其细胞分裂素活性均大大高于 KT和 6 - BA,最佳使用浓度仅为 KT和 6 - BA的 1/ 10~ 1/ 2 0。不同 TDZ浓度对不定芽的分化效率在不同品种上有差异 ,东农 4 2 1品种在浓度为 0 .10 m g· L- 1时诱导效率最高 ,平均芽数达到 7.7个 /块 ,诱导效率达到 5 5 8.30 % ;东农 92 - 11品种在浓度为 0 .2 0 m g· L- 1时效果最佳 ,平均芽数为 7.9个 /块 ,分化效率高达 5 5 3%。高浓度的 TDZ有一定的毒害作用 ,导致愈伤组织褐化 ,诱导的不定芽出现矮化、叶片卷曲、玻璃化等现象  相似文献   

16.
水稻叶片形态因子的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索水稻叶片形态因子在F1代的遗传规律,以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和10个常规水稻品种(品系)为亲本,采用NCⅡ设计,杂交获得40个杂种F1,于乳熟期测定了剑叶的7个叶片形态因子,分析了F1剑叶叶片形态因子的基因型方差来源及其对性状的贡献率。结果表明:7个叶片形态因子的广义遗传力大小依次为:宽度>面积>比叶重>长度>叶面曲率>着生角>披垂角。其中叶片长度、宽度、面积、比叶重和叶面曲率的广义遗传力大于0.5,在F1代呈现较高遗传力;叶宽和比叶重的基因作用主要表现为加性效应;叶长、叶面积和叶面曲率的基因作用则主要表现为显性效应;着生角加性效应显性效应相当;披垂角的广义遗传力最低(0.277),环境效应则最高(0.723),表明F1叶片披垂角主要受栽培条件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根据叶片形态因子在F1代的遗传规律和超级杂交稻的高产株型要求,提出了杂交稻育种中有关叶片形态因子的双亲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17.
华南地区不同品系水稻积累砷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华南地区较为常见的杂交稻、优质常规稻2个水稻品系,16个水稻品种,通过土壤盆栽试验,待其成熟收获后,分析水稻根表、根部、秸秆、糙米中砷含量及相关影响元素的含量,旨在研究不同水稻品系(种)对砷吸收、转运和积累规律以及其影响因素,为低积累、高耐性水稻品系(品种)的选择及相应的农业措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砷在水稻中的分布情况为根表>根部>秸秆>糙米;供试的糙米中砷含量为0.18~0.47 mg·kg<'-1>,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GB 4810-1994).水稻根表铁锰膜中砷含量随根表中铁、锰的增加而富集,相关分析表明,根表铁锰膜形成可以有效降低糙米砷积累,而秸秆磷可以有效降低秸秆中砷的积累.杂交稻各部位的砷含量及转移系数均高于常规稻,且秸秆和糙米砷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天优122的糙米砷积累能力高于其他品种,美香占2号低于其他品种.  相似文献   

18.
杂交籼稻老化种子引发技术和成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不同浓度的PEG、PVA、KNO3、PEG+KNO3、PVA+KNO3对杂交籼稻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种子进行引发效果研究,筛选出最佳处理方法,再对经最佳处理引发的种子进行田间成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0.5%PVA+1.0%KNO3引发自然老化种子1d,1.0%PVA+1.0%KNO3引发人工老化种子1d,显著提高了种子室内发芽率和田间成苗率。人工老化种子引发后活力恢复,成苗率甚至超过正常种子。  相似文献   

19.
水稻粳型亲籼系籼粳型属性的程氏指数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提高鉴定粳型亲籼系籼粳型属性的准确性,用程氏指数鉴定了待测粳型亲籼系及其杂交后代的籼粳型属性。结果表明:用程氏指数鉴定粳型亲籼系的籼粳型属性的结果准确率较高,且年度间和季度间的稳定性好;偏粳型品种与籼型或偏籼型品种杂交,其F1多为籼型和偏籼型。用程氏指数法从15个待测粳型亲籼系中鉴定出1个粳型品系和4个偏粳型品系。另外,秧苗的KClO3抗性可作为鉴定粳型亲籼系籼粳型属性的一个指标,改良程氏指数能提高鉴定粳型亲籼系籼粳型属性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朱世杨  洪德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014-1015,1017
用不同浓度PEG、PVA、KNO3、PEG+KNO3、PVA+KNO3对杂交籼稻汕优63和特优559 F1 种子进行引发效果研究,结果表明:2.0%PVA处理汕优63、1.5%PVA处理特优559 24 h,引发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