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豆叶部病害研究的简易离体叶片培养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寻找简易有效的大豆叶部病害研究方法,利用大豆离体叶片,进行了相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大豆离体复叶培养30 d,新根长达16.8~41.2 cm,平均根长》24 cm,移至营养杯30 d后,叶色及叶片仍保持完好.经离体叶片法和整株法接种大豆锈病病原菌后,不同品种和不同菌株表达出不同的病斑反应型;接种大豆白粉病病原菌,也同样表达出在不同品种和不同接种浓度条件下,大豆白粉病发生程度不同;两种接种方试验结果一致.本方法试验条件可控、易控,省时,省空间,因此可考虑应用于大豆叶部病害研究的各种试验. 相似文献
2.
3.
外界条件对作物叶片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物叶片是光合作物的重要器官,延缓叶片的衰老,延长叶片的功能期充分掘叶片的光合生产潜力进而提高作物产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外界条件对作物叶片衰老的影响进行了概念,旨在为今后人地采取调控措施延缓作物叶片的衰老及提高叶片的光合生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作物叶片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延缓叶片的衰老、延长叶片的功能期对充分挖掘叶片的光合生产潜力进而提高作物产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外界条件对作物叶片衰老的影响进行了概述,旨在为今后人为地采取调控措施延缓作物叶片的衰老及提高叶片的光合生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植物不同器官和植物激素对叶片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叶片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延缓叶片的衰老和延长叶片的功能期对于增加植株的光合生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不同器官间的关系和植物激素对植物叶片衰老的影响进行了概述。旨在为今后进一步进行该方面的研究和生产。延缓叶片衰老进而增加籽粒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对玉米叶片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实验结果表明:玉米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因其受光条件不同表现在叶片衰老变化不同,密度增加群体内透光性减弱,促使叶片功能期缩短,衰老进程加快。密度达到65000株/公顷产量下降.电导率比其他生理指标更能够反应出随密度变化叶片衰老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8.
试验结果表明,微量元素镍的施用能增加植株干重、根瘤数、根鲜重、叶绿素含量、提高大豆产量。施用镍千分之三浓度的处理比对照增产9.14%。因此施用镍能促进大豆生长发育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9.
10.
不同浓度锈菌对大豆叶片的致病反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观察不同浓度夏孢子悬浮液对大豆叶片的致病反应。结果表明:各个接种浓度均可引起叶片发病,发病率随接种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夏孢子堆密度随接种浓度升高而增加,夏孢子堆破裂时间随接种浓度的增加而缩短,不同品种的致病反应差异主要表现在病斑出现时间、夏孢子堆密度、夏孢子堆破裂时间和发病率等方面。锈菌浓度对孢子堆大小没有显著影响,采用105个夏孢子/mL的接种浓度可以有效地区分不同品种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1.
镁对大豆叶片抗氧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大豆品种浙春2号、浙春3号和9703为材料,采用土培实验方法,设置不同的镁离子处理水平,研究五 叶期和盛花期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脯氨酸( 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质膜透性(MP)和抗氧化酶( SOD、POD 和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在五叶期时与镁离子浓度成正相关,盛花期时与镁离子浓度 负相关;在缺镁(0. 00mg/kg)条件下,大豆叶片的脯氨酸含量、MDA含量、质膜透性、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过氧 化物酶( POD)活性较其它处理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低;施镁则能显著降低大豆叶片的脯氨酸含量、MDA 含量和质膜透性,其中镁离子浓度60. 00mg/L的效果最好。3个大豆品种五叶期时脯氨酸和MDA含量较对照(0. 00mg/kg)降低1. 38%~22. 96%和12. 60%~44. 50% ,盛花期时则下降了11. 11% ~57. 90%和9. 87% ~71. 61%; 质膜透性五叶期时较对照下降了7. 19% ~38. 61% ,盛花期时则降低了21. 79%~46. 10%。SOD、POD和CAT对镁 的反应存在明显的不同。大豆品种对镁的反应存在一定的基因型差异,浙春3号对镁最为敏感,浙春2号次之, 9703对镁不太敏感。 相似文献
12.
花生不同叶位叶片衰老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高产花生品种鲁花11号和辐8707主茎不同叶位叶片衰老的差异。结果表明:花生主茎展开18片叶(饱果期)时,主茎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r)、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逐渐升高,顶3-6叶达最大值,向下逐渐降低。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活性氧(O2^-)释放速率随叶位的降低逐渐升高,顶6叶后开始迅速升高。花生主茎顶1-3叶属快速生长叶,顶4-6(7)叶属缓慢衰老叶,顶7(8)-10叶属迅速衰老叶。两品种间差异不大,辐8707叶片的衰老稍早于鲁花11号。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对大豆短日照诱导的基因表达差异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分析,在细胞分子水平上从基因差异表达的角度研究短日照诱导衰老过程中基因转录物丰度的变化,探索大豆衰老的复杂机制。利用本实验室已经获得的抑制性消减杂交第二次PCR扩增产物重新构建新的cDNA文库,继续筛选差异表达的ESTs。利用BLAST 软件在GenBank 数据库进行序列相似性比对,发现28个与暗诱导相关的差异表达新ESTs,归类并推测其参与机体暗适应上调表达的蛋白质功能,为进一步分离暗处理诱导表达的基因,揭示短日照加速衰老的作用机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15.
16.
大豆GmRAV基因与暗形态建成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时定量PCR(RT-PCR)研究表明大豆GmRAV基因表达受黑暗强烈诱导,转基因烟草研究发现该基因在黑暗下促进植株的黄化,抑制子叶的展开和促进下胚轴的伸长,说明该基因可能参与大豆暗形态建成过程. 相似文献
17.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分别将灰斑病菌接种在5个不同抗性的大豆叶片上,分析了接种后不同时期大豆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理小种和供试品种组合不同,SOD的活性变化规律不同;但总的趋势是随着接种后时间的推移,抗感品种的SOD活性的变化呈曲线上下波动,这种曲线体现了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SOD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因此,认为接种灰斑病菌10个生理小种后大豆叶片中SOD活性的变化是大豆对灰斑病侵染后产生的一种普遍性反应,有利于提高大豆的抗病性;但不宜作为抗性鉴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19.
20.
大豆叶片结构与灰斑病抗性的研究Ⅱ.大豆叶片组织结构与灰斑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大豆灰斑病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叶片组织结构,主要包括栅栏组织层数,栅栏组织密度,上下表皮细胞密度,蜡质含量及叶比重等,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叶片的栅栏组织排列整齐,紧党性,而且层数相对较多,可以抵抗病菌的侵入和扩展,成为抗病的一个结构屏障;抗病品种的叶片蜡质含量高于感病品种,表明大豆叶片本身具有的蜡质层是抵抗和延迟病原菌侵入的另一个结构屏障。在叶比重上,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