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吉忠 《中国马铃薯》2005,19(2):104-105
马铃薯、玉米是浙西南山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过去当地农民种植马铃薯、玉米等作物均很少抓套种和复种.因此土地和光热资源利用率不高,农田种植收益也较差.近年来,为了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努力增加山区农民的经济收入,我们积极开展了"马铃薯套种春玉米再复种秋黄瓜"三熟种植模式的试验和示范.多年实践表明:采用"马铃薯、鲜食玉米、秋黄瓜"三熟种植方式,既能充分利用山区的光温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又可充分利用马铃薯根系分布较浅,玉米根系分布较深,分别吸收不同土层养分的优势,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土地的产出率,促使三熟作物增产增收,显著提高农田的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2.
以玉米、小麦和大豆3种作物为试验材料,利用水培法收集3种作物根系分泌物测定其对马铃薯枯萎病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小麦和大豆的根系分泌物对马铃薯枯萎病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孢子产量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是玉米根系分泌物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小麦根系分泌物次之,而大豆根系分泌物的抑制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3.
喷施多效唑对套作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王文秀,蔡丽荣(贵州省毕节地区农技站551700)1前言马铃薯、玉米套作是毕节地区主要的种植方式,每年约为120万亩.如何在中上等土地上普遍推广分带种植,玉米实行直播或育苗移栽,马铃薯、玉米相互间对光、热、水竞争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研究玉米单作、玉米II花生2∶4模式和4∶2模式3种种植方式对玉米根系空间分布和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显著影响玉米的根系空间分布,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间作模式下显著高于单作模式,间作能够延长玉米根系功能期特别是生长中后期根系功能,对玉米子粒产量的增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玉米单作、玉米||花生2∶4模式和4∶2模式3种种植方式对玉米根系空间分布和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显著影响玉米的根系空间分布,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间作模式下显著高于单作模式,间作能够延长玉米根系功能期特别是生长中后期根系功能,对玉米子粒产量的增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推进陕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马铃薯是陕西第三大种植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6.7万hm^2左右,仅次于小麦、玉米。作为全国主产区之二,陕西有着发展马铃薯生产的优越条件和基础。在当前马铃薯产业发展前景看好的形势下,我们应高度重视和发展壮大这一传统产业,培育区域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马铃薯间作玉米、玉米间作大豆、净作玉米、净作马铃薯、净作大豆5种种植模式的比较分析认为:虽然间作时单一作物的产量、产值比净作时降低,但综合产量提高。通过调整搭配作物的种植密度可以达到作物间的相对平衡,从而获得各种作物的丰收。在作物搭配时应以其中一种作物为主,另一种作物为辅,不能同时并重。马铃薯间作玉米以马铃薯为主,玉米间作大豆时以玉米为主,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  相似文献   

8.
恩施山区马铃薯与玉米、蔬菜立体种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增加单位面积产值,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恩施州农户巧妙地将马铃薯与玉米、蔬菜进行立体种植,获得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本研究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这种立体种植模式进行了试验。研究方法为在海拔855m的地方采用双行玉米套种单行马铃薯,在玉米生育期内套种两季四季豆、一季白萝卜;对照为传统双行玉米套种单行马铃薯。试验结果为:立体种植模式马铃薯商品薯667m2产量达615.9kg,玉米产量达614.6kg,四季豆产量达1577.0kg,白萝卜产量达2755.0kg,667m2总产值达4149.4元,净产值达3044.9元,比传统种植模式的净产值增加509.7%。  相似文献   

9.
2.2 德国农业产业结构及农产品加工发展特点。2.2.1 德国农业产业结构.2.2.1.1 种植业产业结构。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来看,总的趋势是:小麦、玉米和油菜的种植面积扩大。德国统一后,1990—1998年的统计数字表明,玉米种植面积增加最大,为20.5%,其次是小麦和油菜,分别为14.2%和6%;大麦、马铃薯和甜菜的种植呈下降趋势,1990—1998年,大麦种植面积减少最多,减少了14%,其次是马铃薯和甜菜,分别为13%和9.2%。  相似文献   

10.
在辽宁省建平县三家子蒙古族自治乡干旱无雨条件下,利用水浇条件试行了玉米双株双行中间间套2行马铃薯或蹲豆或小豆,玉米株间混种芸豆。即①玉米间套马铃薯混种芸豆;②玉米间套蹲豆混种芸豆;③玉米间套小豆混种芸豆,一地三收高效种植形式。产量效益最高的是②玉米间套蹲豆混种芸豆。  相似文献   

11.
河北二季作区马铃薯春季多膜覆盖高效种植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马铃薯》2015,(4):213-216
针对河北省二季作区气候特点,总结出马铃薯多膜覆盖高效栽培模式和各种植区域适宜品种及相应茬口安排,为河北省二季作区马铃薯科学种植提供依据。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模式适用于河北省二季作区大部分地区;粮区可以复种夏玉米,棉区可套种棉花,或复种夏播棉;山区可以套种夏玉米。马铃薯拱棚覆盖种植模式,适宜菜区倒茬种植,比地膜覆盖可提早10 d播种、收获,下茬可复种粘玉米+秋菠菜。马铃薯双膜覆盖栽培技术,比地膜覆盖提前20 d播种、收获;下茬可以复种大葱+大白菜,适宜菜区应用。马铃薯三膜覆盖极早熟种植模式,比地膜覆盖提前30 d播种、收获,鲜薯价格高,效益可观,适宜菜区应用;下茬复种黄瓜+大白菜;大葱+大白菜;越夏番茄+大白菜。  相似文献   

12.
花生、小麦、玉米是山东省日照市的主要粮油作物,日照市是山东省花生主产区,种植方式以春花生-小麦-夏玉米两年三作为主。这种种植制度埘耕地和光热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春花生播种前闲置,影响农民增收。为此,我们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市场需求,研究探索不同的种植模式,从中筛选出了早春覆膜马铃薯-覆膜花生-小麦-玉米两年四作种植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3.
间作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郭华春,他理才(云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昆明650201)1前言马铃薯与玉米间套作是云南旱地作物的主要种植方式之一,目前播种面积达200多万亩。间套作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已有不少报道[1,2],但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及其产量效应...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具有适宜种植马铃薯的自然条件和传统优势,是全国重要的种薯和商品薯基地之一。2004年黑龙江省马铃薯播种面积约34.0万hm^2,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4.0%,仅次于大豆、玉米和水稻,马铃薯产业在黑龙江省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乌兰察布地区胡麻/大豆、胡麻/玉米、胡麻/马铃薯、胡麻/甜菜及胡麻/燕麦5种不同胡麻带田种植模式下作物生育期、经济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胡麻带田种植模式中,胡麻/马铃薯带田中两种作物株高高低搭配合理,共生期短,减小了光热水肥的竞争,胡麻和马铃薯667m^2产量分别达到相应单作的69.1%和64.4%,土地当量值达1.33,胡麻/马铃薯的667m^2总产值比单作胡麻高649.8元,是当地理想的胡麻带田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马莺 《中国马铃薯》2001,15(2):123-125
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水稻和玉米的第四种主要作物。就单位面积出产的干物质而言 ,它高于小麦、大麦和玉米 ,就单位面积出产的蛋白质而言 ,分别为小麦、水稻和玉米的 2 0 2、 1 33和1 2 0倍。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约为 32 0万hm2 ,鲜薯产量约为 4 0 0 0万t左右 ,目前处于世界第一位。马铃薯产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云、贵、川等地 ,一般在寒冷和高山地区种植的马铃薯的产量高、质量好。所以 ,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不仅是我国主要商品马铃薯供应基地 ,而且是我国马铃薯种薯的供应基地。1 国内外加工业现状1 1 国…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及贸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是云南省仅次于玉米和水稻的第三大主要农作物,种植广泛并形成周年生产的特点,全省128个县有马铃薯种植。当前,马铃薯产业已成为促进云南省部分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因此,关注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及其在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对发展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云南马铃薯种植情况和贸易发展趋势出发,分析了云南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并对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甜菜种植比较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调查分析,详细比较了黑龙江省种植甜菜和玉米、大豆、马铃薯的成本、收入、收益情况。结果得出农户种植甜菜纯收益除了低于马铃薯外。明显高于其它作物。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余世学 《玉米科学》1994,2(4):033-035
凉山彝族自治州从1984年引进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为巩固玉米覆盖效益,1987年开始进行地膜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研究。历经7年的试验、示范和大面积生产实践,逐步改单作全覆盖栽培为分带轮作套种马铃薯、豆类和光叶紫花苕,用地养地相结合促进粮增产、钱增收。1993年完成玉米地膜覆盖栽培面积16407公顷,每公顷产玉米6846公斤,每公顷增产2756公斤,新增总产45229吨;其中马铃薯套种4052公顷,套种豆类(芸豆、黄豆)7281公顷,套种光叶紫花苕4428公顷,增收马铃薯34220吨、豆类3713吨、光叶紫花苕青99630吨,新增总产值3477万元,新增纯效益1737.4万元。推动了高寒山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玉米套作模式下田间配置及群体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铃薯、玉米套作是西南山区主要的种植模式,但是各地的厢宽和行比很不规范,导致玉米和马铃薯竞争关系明显,限制了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为获得综合增产的最优厢宽行比及马铃薯群体控制技术,研究了马铃薯、玉米套作模式下田间配置及烯效唑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5 m开厢,马铃薯和玉米行比2:2的总产量最高,与当地1.5 m开厢,马铃薯和玉米行比1:2相比,马铃薯增产64.3%,玉米减产6.3%,全年总增产粮食14.3%,增收20.4%;盛花期马铃薯叶面喷施15 mg·kg-1烯效唑能增产21.4%,增产的直接原因是增加了马铃薯大薯率和大薯产量。大幅增产的合理使用浓度为10~15 mg·kg-1,可作为高密度、高肥水条件马铃薯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