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中在对晋西北丘陵风沙区人工植物群落进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筛选了16个群落优势种,采用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16个优势种、共120个种对的种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χ~2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晋西北丘陵风沙区人工植物群落优势种负关联种对数显著多于正关联的种对数;2)16个优势种种对间关联率较高,且正负关联比均小于1,说明该区大多数人工植物群落比较脆弱,群落结构简单,应加强其科学管护;3)正关联的种对主要体现了种对间生物学特性相近,对生境的生态适应性相似和相互重叠的生态位;而负关联的种对间往往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对生境条件的适应性相异或存在相互竞争。乔木层中小叶杨与油松,灌木层中乌柳与柠条锦鸡儿,草本层中沙生冰草与披碱草等种对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在植被恢复中不宜混种。而不同层间的小叶杨和沙棘、沙生冰草,油松与达乌里胡枝子、新疆杨与柠条锦鸡儿、鹅观草等种对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植被恢复中适宜混种;4)根据Spearman秩相关系数聚类分析结果和植物种的生态习性及分布范围,将16个优势种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  相似文献   

2.
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油松群落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采用样方调查法,对研究区内油松群落中主要种群的Shannon-Weinner多样性指标及Lev-ins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和生态位相似比例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油松群落中油松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为0.9827,槲树的生态位宽度最小为0.1582;2)优势种油松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值在0.06~0.1之间,反之在0.01~0.05之间,说明油松群落的生态位重叠值不大,群落中因利用相同的资源位而产生的种间竞争并不激烈,是一个稳定的森林群落;3)生态位相似比例大于0.5的有9对,占20%,其物种间生态位相似比例值一般较低,反映其主要物种利用资源的相似程度较小。但是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之间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仍较高,如油松与甘肃山楂、锐齿栎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分别为0.5209、0.5320。  相似文献   

3.
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主要植物的种间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2×2列联表的χ2检验、方差比率(VR)法、Ochiai关联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相关系数,对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典型群落的25个主要植物种进行种间关联和种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①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分别为该地区乔、灌、草本层的优势种。②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物种的总体联结性为不显著的负联结,大多数种对间呈不显著关联和无关联,物种趋向于独立分布。③相关性分析表明草本与其他物种的相关对数值高于乔灌木,结合Spearman相关系数、列联表的χ2检验值,可将研究区25种主要植物分为4个生态种组。  相似文献   

4.
小叶锦鸡儿固沙群落草本种群重要值与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以不同恢复阶段小叶锦鸡儿群落内的草本物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草本种群的重要值与生态位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在5年,10年和天然锦鸡儿群落中狗尾草的重要值最大,而在21年锦鸡儿群落中地锦占优势地位;狗尾草和烛台虫实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生态位宽度值都较大,大多数物种的生态幅度较窄;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群落内种群之间生态位重叠的平均值呈下降趋势,群落的生态位配置得到改善,种间关系和群落结构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
宁夏盐池人工封育荒漠化草原植物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及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宁夏盐池人工封育荒漠化草原2008和2009年植物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进行计量,以了解干旱半干旱区草原植物生态位格局。结果表明:黑沙蒿生态位宽度在2008、2009两年中均最大,分别为0.543、0.497,是人工封育区的优势种。此外,两年间封育区其他优势种也相同,分别为:苦豆子、丝叶山苦荬、刺沙蓬、阿尔泰狗娃花。2008和2009年的生态位重叠计测结果均表明,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不一定和其他物种有大的重叠指数,即使是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之间的重叠指数也不高,可见较高的生态位宽度和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度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线性关系;2008、2009年较高的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都出现在生态位宽度较小的物种之间,这一现象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植被恢复过程中环境资源存在着高度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6.
运用Simpson生态位宽度指数及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民勤荒漠区霸王群落两大分布区的植物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度进行计算,从生态位角度分析霸王群落内各物种对资源的利用状况,揭示霸王群落的结构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两大分布区建群种均为霸王,霸王的生态位宽度较其他物种都要宽;建群种霸王与猫头刺、沙生针茅相互之间的重叠度指数相对较高,猫头刺、沙生针茅与霸王相互间对资源利用竞争激烈,对群落的结构共同起着重要的作用。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不一定和其他物种有大的重叠指数,较高的生态位宽度和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度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线性关系,说明植被在演替进化的过程中对资源利用分化严重,环境资源存在着高度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方差比率法(VR),2×2列联表的χ~2和W检验、Ochiai联结指数(OI)、去趋势对应分析(DCA)及Spearman秩相关分析,对天津滨海盐碱区,湿地植被恢复后群落动态变化过程中的物种关联性和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物种间整体上表现为显著正关联(VR=2.725>1);χ~2检验正负关联种对比为0.22,总体趋于独立和随机分布(但显著种对中正负关联种对比为1.18,且显著正关联的极显著率达到85%);OI指数多集中于0.2相似文献   

8.
低覆盖度柠条固沙林不同配置对植被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具有显著的防风固沙效果,已经在我国的半干旱地区广泛推广。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不同配置的柠条锦鸡儿人工林,进一步研究不同带间宽度带内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及物种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覆盖度为20%左右时,合理的行带式格局分布的柠条锦鸡儿人工林带间植被的恢复效果优于随机分布格局的样地。(2)柠条行带式造林不宜太窄和盖度太大,会影响其林下物种丰富度。(3)宽的带间距带内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以及其生物量变化曲线呈现了两个高峰,出现在距柠条带6-8m左右,而窄的带间距带内只有一个高峰。因此,该地区柠条带宽度为12m-16m可以使其带内的草本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9.
通过从分布于山西、陕西和内蒙古三省区12个样地中的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根围采集土样和根样,系统研究了柠条锦鸡儿AM真菌种类组成和生态分布.试验结果表明,在已分离鉴定出的12种AM真菌中,球囊霉属(Glomus)6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3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1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2种,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和缩球囊霉(Glomus constrictum)是优势菌种. AM真菌能与柠条锦鸡儿形成良好的共生结构,AM真菌平均总定殖率59.98%,平均孢子密度为830.59个/100 g土.不同采样地之间的AM真菌种类和分布差异显著.孢子密度与菌丝和总定殖率呈显著正相关;孢子密度与土壤速效N呈极显著正相关,丛枝定殖率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总定殖率和菌丝定殖率与土壤pH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运用Pearson相关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CA群落多元统计分析等,系统研究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与丘间低地过渡带物种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种间关联性。结果表明:物种间表现出有选择性的种间积聚,但偏流动沙丘一侧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和乌丹蒿(Artemisia wudanica)的分布相对独立,说明沙蓬和乌丹蒿占有相对独立的生态位。丘间低地一侧黄柳[WTBX](Salix gordejevii)和小红柳(Salix microstachya[WTBZ] var. bordensis)主要分布于丘间低地北部,占有相似的生态位,而山竹岩黄蓍(Hedysarum fruticosum)主要分布于丘间低地南部,与前两个物种生态位相分离。Pearson相关性检验与Spearman秩相关检验的结果基本一致,负相关种对数高于正相关种对数,存在生态位分化,群落处于不稳定的演替阶段。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与生态农业技术分析比较其理论指导体系的同一性。两者核心技术都围绕生物种群的调整、引进与重组,开发潜在生态位,实现能量多级利用,强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同提高,使农业资源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对清代陇东地区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时间和空间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陇东地区自1644年清世祖顺治元年至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的268年中,共发生干旱灾害111次,平均每2.4年发生1次;清代陇东地区中度旱灾发生最多,其次为大旱灾和轻度旱灾,而特大旱灾发生最少;从清代早期...  相似文献   

13.
宁夏近40多年积温及不同积温期降水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宁夏22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5年逐日平均气温、逐日降水量资料,统计计算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和10℃期间的积温,结果表明:随着气候的变暖,宁夏各地≥0℃和≥10℃积温呈明显增加趋势,近19 a增加显著;≥10℃积温不同等值线明显向地势较高地区移动,喜温作物面积扩大;积温持续日数明显增加,有利于作物的成熟;≥0℃和≥10℃积温期间降水量主要在部分干旱地带增加,这有利于干旱地带农牧业生产和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4.
田丽娜  吴玲  阎平  曹婷 《干旱区研究》2016,(6):1235-1241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标本资料,研究表明:新疆西昆仑山豆科植物共计有7族12属67种,分别占新疆豆科属、种总数的25.53%和15.51%。该区豆科植物多生于山地,区系中单种属(6属)和寡种属(4属)共计10属,所占比例较高,但多种属(棘豆、黄耆)2属含47种,分别占属、种总数的16.67%和70.15%,优势明显。植物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多年生草本)为优势,有55种,占82.09%;其他1啊生植物、灌木、半灌木、垫状灌木合12种,共占17.91%,有一定的适应性。该区豆科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具明显的温带性质,其区系中温带及含温带分布的属有10属,占总属数的83.33%。本区与帕米尔高原豆科共有属有11属,属的相似性系数高达73.33%,表明两地豆科植物关系密切;而与喀喇昆仑山的相似性系数较低,5个共有属集中于高海拔区,表明两地高海拔区有较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未来粮食供给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并从影响粮食有效供给的因素出发,讨论了未来30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粮食供给状况。要解决本区粮食的缺口,首先发展粮食生产,努力实现粮食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根据长时间平衡单箱型模式原理 ,结合兰州市城区特有的地形及气候背景 ,利用 1 989年和 2 0 0 0年兰州市采暖期大气污染源调查资料 ,对兰州市城区采暖期SO2 、NO2 允许排放量进行了模式预测 ,并和实际排放量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通过近十年的环境治理 ,全城区SO2 削减率从 30 .5 %下降到 1 4.6% ;城关区由 2 3.5 %下降到 6.2 % ;西固区由 5 7.7%下降到 48.1 %。NO2 削减率呈上升趋势 ,全城区削减率由 9.2 %上升到了 38.9% ,特别是西固区由60 .8%上升到 73.3% ,说明兰州市除了要继续削减SO2 排放量外 ,还要加大对NO2 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工程行为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被的破损及恢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随着准噶尔盆地石油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和工程建设相继上马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环境脆弱的生态平衡受人为活动影响日益严重。突出表现在工程行为造成沙漠植被的破损 ,如碾压、铲除、压埋、油污 ,以及对植物生长环境地表的扰动等。通过观察试验发现 ,当工程行为方式及强度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未使生态稳定性瓦解时 ,则沙漠植被具有自然恢复能力 ,但恢复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若要加速和强化恢复过程 ,就要在工程中采取及时固沙、适时补播灌草植物的有效人工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北方半干旱区草地水分供需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半干旱区181个站点40a的气象资料,依据伊万诺夫湿润系数对半干旱区草地进行气候分区,采用计算精度较高的FAO Penman-Monteith方法(1998)计算可能蒸散。在计算不同草地类型草地蒸散系数的基础上,计算半干旱区草地实际蒸散量,通过水分盈亏和水分订正系数等来分析评价不同草地类型的水分供需状况。结果表明:不同草地类型的蒸散系数也不同,草甸草原的蒸散系数最大,荒漠的蒸散系数最小;不同草地类型的实际需水量也不同: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荒漠;在半干旱地区实施退耕还草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近50年岱海生态与环境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岱海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个内陆湖,历史时期受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湖泊经历多次扩张和收缩,最大水域面积曾达到760 km2。近50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湖区农业活动的加强,岱海的补给水量急剧减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岱海水位持续下降,且下降速度呈现出明显的加快趋势;与此同时,湖水的矿化度不断升高,咸化现象已十分明显;受农业活动和城镇生活的影响,岱海水体的富营养问题也日益突出;其原始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岱海环境恶化主要是由人类对流域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对污废水的不合理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只是起到了加速强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