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借助遥感调查数据,分析了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现状及变化。结果表明,2010年重庆市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耕地以旱地为主,占比为61.50%,水田为38.50%。从空间分布看,重庆市耕地和水田多分布在西部和中部,东部较少。从时间演变特征上看,1997—2010年重庆市耕地面积呈现明显减少的趋势,减幅达到29.92%,其中旱地减少了33.05%,水田减少了24.25%。同时,林地面积增加明显,由29 580.1 km~2增至44 834.5 km~2,增幅为51.57%。耕地成为林地增长的最主要来源,其转为林地的面积占转入林地总面积的86.45%。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德州市1996~2004年土地利用状况相关资料的定性与定量分析,阐述了区域土地利用主要驱动力因素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提出了区域土地利用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利用特色、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等策略. 相似文献
3.
结合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综合分析法、空间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分析重庆市渝北区农村居民点的时空变化特点,研究农村居民点数量与位置的变化,并针对渝北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完善土地制度,发挥土地整理资料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5.
6.
7.
在分析巫山县1996到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采用Costanza等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和谢高地等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表,测算了巫山县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和生态敏感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巫山县全县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42 515.83万元,年均增长4 723.98万元;全县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三峡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林地和园地大量增加是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其中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量最大;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表明生态服务价值对价值系数的变化缺乏弹性. 相似文献
8.
9.
利用4期(198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TM/ETM遥感影像,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生成连云港海岸带区域4期土地利用类型图,然后应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 4.1分析连云港海岸带的景观格局变化。同时收集连云港海岸带的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景观格局变化的人文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87~2012年这25年间,变化较剧烈的类型是耕地和建设用地,耕地面积基本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的面积基本呈增加趋势,且涨幅较大;连云港海岸带人口和第二产业快速增长带来了海岸带的大规模开发,对海岸带干扰较大。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15.
16.
利用永济市1990年和2008年两期TM数据,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 IMAGINE的支持下,采用RS和GIS相结合的技术方法,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时空演变模型的引入,定量分析了18年来永济市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研究表明,该地区城乡居民建设用地增加非常快,耕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地大幅减少,林草地减少幅度不大,水域面积呈现萎缩的现象。18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较小,其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73%,耕地和林草地年变化速度最慢,建设用地年变化速度最快,未利用地和水域年变化速度相对居中。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分别是252.52和263.87,土地利用指数逐渐增大,从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极限来看,该区域的开发程度已达到中等水平状态。1990~2008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都大于零,反映该区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专题数据分析了常熟市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对其驱动力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常熟市以耕地为主的土地资源供求失调,人增地减趋势明显,且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加深,人口、经济、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和交通是影响常熟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对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江苏省吴江市1996~2004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土地利用方式以耕地、未利用土地、其他农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主,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32.91%2、6.42%、14.83%和13.31%;8年来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以耕地的减少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快速增加为主,其中耕地减少了19.26%,交通运输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分别增加了38.23%、22.08%。进一步分析表明,人口因素、比较经济效益和宏观政策因素是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