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作者认为 :恢复生态学是研究如何修复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原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动态损害的一门学科 ,它是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重要理论基础 .就森林植被而言 ,它主要研究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成因、特征、恢复可行性评价、恢复技术、恢复生态系统的生态学过程、恢复过程中的生物安全以及恢复理论 .其具体理论包括 :植被的发生与气候及气候的变迁耦合或生物的发生与环境耦合理论、植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理论、生态演替理论和作为系统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理论等 .从国内大量的生态恢复重建实践来看 ,森林植被的恢复重建研究需要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注重探讨森林植被退化的进化与历史决定因素、注意研究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在恢复中的生态学过程、重视森林植被恢复重建中的生物安全问题以及大尺度的森林植被恢复重建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西南地区干热河谷的形成过程及其相关的气候、土壤、植被和微生物共生系统进行分析,探讨进一步实现森林重建的相关问题。笔者认为:干热河谷现有植被是植物与当地环境经历数百万年的协同进化形成的,地质历史上和人类历史上记载的植被类型不能作为当前植被恢复的终极目标。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目标树种和生态效果的确定,应与当地的生态容量相适应,采取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策略,对于极端困难地段不应盲目追求恢复森林。植被恢复区所处的生物气候条件和土壤地质条件决定了该区域的生态容量,对于不同树种有所差异,一旦超出了该树种相对应的生态承载力,不管造林成活率和造林保存率有多高,随着林分郁闭度的提高,树木个体的竞争不断加剧,有些树木会逐渐死亡,树种特性和生态容量将决定最终形成的森林生物量和林分密度。适地适树是植被工作的基本原则,抗旱保水技术只能帮助树木避免短期的气候波动所造成的土壤干旱对苗木的胁迫,是适地适树基础上的辅助措施,并不能保证在不适宜造林的地区实现森林恢复。因此,植被恢复的验收标准应该根据不同树种和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相似文献   

3.
张登雄 《吉林农业》2013,(3):194-196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巧家地处金沙江右岸,境内地质结构复杂,立体气候明显,物种资源丰富,生态区位非常重要。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植被遭受破坏的程度较为严重,加之大范围内的开荒种地,陡坡地不断增加,造成土地沙化、石漠化问题突出,局部地方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繁,森林及物种资源急剧下降。为此,笔者通过调研,分析了森林锐减和植被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提出在巧家开展陡坡地生态治理的必要性和建设构思,为巧家全面启动陡坡地生态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受到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森林固碳增汇是指森林植被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草原固碳增汇技术主要包括加强森林植被恢复及保护,实施退耕还林、人工造林等。近年来,大力发展林业,开展碳汇造林,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增加森林碳汇,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  相似文献   

5.
白石水库库区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兵 《现代农业科技》2009,(22):298-298,302
通过对白石水库周围土壤、气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以及人类活动和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调查,分析库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并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制定水土保持方案,采取工程与生物措施综合治理,收到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6.
湖南主要针叶林类型乔木层碳汇功能及其经济价值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十大生态问题之首,而人类社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形成的温室效应则是气候变暖的根源.因此,如何控制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森林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研究的初衷就是要对森林的这一作用做出评价.区域森林植被碳贮量的估算是研究全球碳贮量的基础,本研究基于湖南省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结合生物量测定数据,估算了湖南省针叶林乔木层的碳贮量和碳密度,探索森林碳汇价值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西双版纳森林植被的碳贮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目前森林碳贮量的流行计算方法和西双版纳州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以乡镇为尺度,估算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双版纳森林植被的碳密度、碳贮量,并探讨了它们的空间分布以及气候因素、人类活动对其形成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州平均碳密度为51.13 t.hm-2.从不同林型来看,栎类的碳密度最高,平均值为67.90 t.hm-2,其次是热带林、桤木类和松类,介于54~35 t.hm-2之间.西双版纳森林植被碳贮量达64.10 Tg,其中栎类占71%,其次是热带林和经济林.全州碳密度分布表现为北部、东部较高,中部、西部及南部偏低的格局.森林植被碳密度与年降水量有正相关性,与年均温呈负相关性,人类活动也是影响本区碳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森林植被具有调节气候、增加湿度、促进降水、蓄水保墒等功效。该文以哈尼梯田、元阳退耕还林、竹溪造林为例,阐述了森林植被在抗旱减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岩溶地区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带,极易受到影响和破坏,其生态退化特征为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生态退化的原因在自然环境方面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和植被基础,在人类活动方面包括人口剧增、资源不合理利用和生活贫困等。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控制人口、恢复植被、加强能源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0.
火灾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干扰之一,其对森林生态系统内各生态因子的响应各不相同.由于植被状况及生态环境的不同,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在中国不同植被气候类型内表现不同,根据植被气候类型分类系统,将中国主要森林火灾地区划分为4个区域:东北(冷温带松林)、华北(落叶阔叶林)、东南(常绿阔叶林)和西南(热带雨林),应用遥感监测数据和地面环境数据,以时空变量、生态因子(植被生长变化指数、湿度等)为可选自变量,应用半参数化Logistic回归模型,就森林火险对不同生态影响因子的响应规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基于生态因子的着火概率模型和大火蔓延概率模型,通过模拟及实际数据散点图、火险概率图,评估了模型应用价值.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及植被含水量在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地区对着火概率影响显著.在4个植被气候区内,土壤及凋落物湿度对大火蔓延的作用较小.在冷温带松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地区,植被生长的年内变化对火灾发生的影响显著,在常绿阔叶林地区,年内植被生长变化对大火蔓延的作用较小.森林火险概率与各生态因子的相关关系主要呈现出非线性.不同植被气候区内,火险概率受不同生态因子组合的影响,这与不同区域的植被状况及生态环境不同有关.在不同植被气候类型,应用时空变量、生态因子建立半参数化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着火概率和大火蔓延概率的模拟具有可行性和实际应用能力.为进一步分析森林生态系统与火灾之间的动态关系、展开生态系统火灾干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陆冠尧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822-9823,9830
[目的]研究粤北岩溶山区的自然环境。[方法]通过收集粤北岩溶山区地貌、气候、土壤和植被资料,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对粤北岩溶山区的自然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粤北岩溶山区岩溶地貌广布;大部分属于中亚热带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充沛;石灰岩有大面积连片分布,溶蚀面积大;植被类型主要有高山草甸、亚高山矮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针叶混交林、经济林、喜钙原生阔叶林、山地草坡群落和灌木藤本群落,石灰岩植被有典型的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石灰岩灌丛和石灰岩丘陵山地草坡。[结论]该研究为粤北岩溶山区自然环境的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杨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724-12726,12735
以永宁—泸沽湖地区摩梭人自然圣境中的山林自然圣境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学方法,首先对该区域植被类型进行初步判断,再选择相似海拔、土壤条件的同样植被类型的对照样地,与圣境样地进行详细的样方调查,从而在生态系统水平上,对传统文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方面进行定量分析。说明在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由于传统信仰文化的原因而建立的山林自然圣境保留了较为完整的自然垂直带谱。调查和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与相同植被类型对照样地相比较,圣境具有更高的生物多样性,在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上更接近于原始林地。定量分析的结果还表明,圣境对植被的保护作用是显著的,这种保护作用沿山地垂直梯度有上升效应,海拔越高,这种保护作用越明显。从而提示人类高度重视圣境对较高海拔地段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持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海南植胶区不同群落结构林下生物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样方调查的方法分析海南植胶区4种不同特点、不同气候带及不同地形的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4种植被林(包括幼龄橡胶林、老龄橡胶林、桉树人工林、天然次生林)中,物种数由高到低分别为老龄橡胶林(44种)>幼龄橡胶林(41种)>天然次生林(39种)>桉树人工林(30种);不同气候带林下物种组成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表现为湿润气候带以需水量大的草本植物,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适应性强的植物为主,且湿润气候带的物种优势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高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带,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则相反;其次,平原台地与山丘地区的4种群落类型下物种优势度λ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整体表现为天然次生林>老龄橡胶林>幼龄橡胶林>桉树人工林。  相似文献   

14.
定性分析项目区三大工程措施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基于典型性和差异性原则,选取土壤、地貌、植被、水文和气候为准则层,把土壤pH值、土层厚度、有机成分、坡度、高度、植被覆盖率、植被指数、水源保证率、地下水位和气象灾害频率等10个因子作为目标层,采用层次分析法定量确定各子因子权重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入可持续性概念,并结合项目区相关数据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土地整理工程实施后,项目区自然环境效应由基本可持续发展为中度可持续。  相似文献   

15.
基于MOD13A3数据,建立了2001-2018年舟曲植被覆盖时空数据集,结合DEM数据和土地分类覆盖数据,分析了舟曲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同期气象资料探讨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舟曲植被呈西多东少的分布特征;舟曲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其中白龙江沿岸、拱坝河南部沿岸及舟曲中东部部分区域植被增加明显。舟曲降水量变化对植被的影响较明显,气温变化对植被的影响较弱。舟曲森林、灌丛面积呈增加趋势,草原、湿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植被类型的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近年来在舟曲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的条件下,湿地面积迅速缩小,舟曲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16.
基于RS与GIS方法的海南植被变化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研究植被变化提供了有效手段 .该文以 1987年海南植被类型分布图和1998年的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 ,综合GIS参与监督分类及目视判读的方法 ,以GIS为工具对海南岛的植被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海南岛建省后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加剧 ,人工植被面积明显增加 ,但空间差异大 ;自然植被面积减少 ,边缘线在向中部山区退缩 ,森林生态系统有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涉及是的一个关系到人类种群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相互关系的重要问题。由于森林生态系统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在不同的气候带和不同的动、植物区系内作长期的联网作研究。天然林和人工林均具有许多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诸如:能量、水、植被的新陈代谢。食物链(网)以及维持“持久林业”的森林生产力,等等,均列入研究内容,在中国,作者按七个有林气候带提出首批应建的12个定位站,实行联网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