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小尾寒羊高繁殖力候选基因RARG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视黄酸受体γ(retinoic acid receptor-gamma,RARG)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RARG基因在高繁殖力绵羊品种(小尾寒羊、湖羊)以及低繁殖力绵羊品种(特克塞尔、多赛特、萨福克)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研究这个基因对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RARG基因引物1扩增片段在5个绵羊品种中存在PCR—SSCP多态性,AA基因型只出现在湖羊中,AB和BB基因型均出现在5个绵羊品种中;BB基因型小尾寒羊平均产羔数比AB基因型多0.41只,但差异不显著(P〉0.05)。RARG基因引物2扩增片段在5个绵羊品种中存在PCR—SSCP多态性,CC和CD基因型均出现在5个绵羊品种中,5个绵羊品种中都没有检测到DD基因型;CC基因型小尾寒羊平均产羔数比CD基因型多0.55只(P〈0.05)。 相似文献
3.
小尾寒羊高繁殖力候选基因RBP4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RBP4基因在高繁殖力绵羊品种(小尾寒羊、湖羊)以及低繁殖力绵羊品种(多赛特羊、萨福克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研究这个基因对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RBP4基因扩增片段在4个绵羊品种中存在PCR-SSCP多态性。BB基因型只出现在高繁殖力绵羊品种中,而低繁殖力绵羊品种则没有BB基因型;AB基因型频率随着绵羊繁殖力的降低而升高;AA基因型只出现在小尾寒羊、多赛特羊中。BB基因型小尾寒羊产羔数分别比AA和AB基因型多0.52只(Pd0.05)和0.67只(Pd0.05),AA和AB基因型小尾寒羊产羔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检测的绵羊RBP4基因座位与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相关。 相似文献
4.
小尾寒羊常年发情 ,只要周密地制定繁殖计划 ,科学配种 ,精管细喂 ,可实现母羊年产 2~ 3胎 ,提高繁殖能力。1 种公羊的饲养保持种公羊健壮 ,中等以上膘情。草料营养要全面 ,非配种期日粮 :冬春每天补精料 0 4~ 0 5kg、干草3kg、胡萝卜 0 5kg、食盐 5~ 10g、骨粉 5g。夏天放牧为主 ,每天补混合精料 0 5kg。配种前 1~ 1 5个月每天补精料 0 84~ 0 98kg ,以后逐步增加。配种期每天只补精料 1 2~ 1 4kg、青干草 2kg、胡萝卜0 5~ 1 5kg、食盐 15~ 2 0g、骨粉 5~ 10g、鸡蛋 1个。配种前不宜吃得过饱 ,保持每… 相似文献
5.
《当代畜牧》2015,(14)
通过对发情期5只成年小尾寒羊母羊和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的5只细毛的成年母羊运用导管法来进行采血,运用放射免疫分析的方式检测羊体血液当中的促卵泡素(下称FHS)与促黄体素(下称LH)的浓度。使用试验公羊爬跨方式的测验结果显示,小尾寒羊具备非常明显的非季节性的发情特征。小尾寒羊体内在每个月份、每个季节以及整年体内血液中的FSH与LH含量浓度均显著高出了(p0.0001)繁殖能力较低以及季节性出现发情期的细毛羊。小尾寒羊处于发情期的血液中的FSH与LH的基础浓度、最高值、最小值以及在其排卵之前的最高值都超出了细毛羊。处于发情期的小尾寒羊与细毛羊在血液中的FSH的分泌量均出现了两个非常明显的峰值,在排卵之前的LH分泌的峰值和第一个峰值是并存的,第二个FSH的峰值出现在羊发情之后1d。 相似文献
6.
试验选择高繁殖力小尾寒羊为试验动物,采用公认的CIDR结合外源激素处理使其同期发情,与自然发情及乏情的小尾寒羊作对比,利用反转录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研究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SR)基因在卵巢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同时对其启动子区的甲基化岛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自然发情绵羊和外源激素处理发情的羊在发情表现和时间上无明显差别;在转录水平的检测结果上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它们显著高于在乏情期绵羊卵巢细胞内的表达(P<0.05)。尽管激素处理的同期发情羊卵巢细胞内的ESR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乏情期绵羊,但是仍然显著低于自然发情期绵羊卵巢细胞的表达(P<0.05)。此外,自然发情和激素处理的绵羊ESR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分别为0和10.77%,而发情期绵羊ESR基因启动子处于超甲基化状态(92.30%)。以上结果说明,外源激素处理的同期发情小尾寒羊尽管发情表现、时间等与自然发情的绵羊类似,但是ESR基因在蛋白水平上差异显著,且其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也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也许是目前胚胎移植后着床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8.
1科学建造羊舍要求羊舍坐北朝南,背风向阳,干燥清洁,出牧方便。羊舍大小以每只羊拥有1.0~1.2平方米为宜。羊床离地1.0~1.5米高,羊床的檩条小头直径12厘米以上,椽条的间距为40~45厘米。床板用7~10厘米宽的毛竹片铺钉平整, 相似文献
9.
在本试验中,运用氯前列醇注射法和阴道栓法可使小尾寒羊母羊同期发情率分别达到83.3%和90.0%,虽然后者的发情率比前者高6.7%,但是差异不显著。使用人工授精方法可使母羊情期受胎率和分娩率分别达到82.9%和86.1%,比自然交配分别提高6.1%和3.5%。通过同期发情和人工授精技术的结合,可达到提前配种和计划配种的目的,同时可扩大种公羊的利用率、减少饲喂种公羊的成本,在生产实践中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小尾寒羊起源于古代北方蒙古羊。后来经过长期地选择和精心地培育,逐渐形成具有多胎高产的裘(皮)肉兼用型优良绵羊品种。在世界羊业品种中小尾寒羊产量高、个头大、效益佳,被人们誉为中国“国宝”、世界“超级羊”及“高腿羊”品种。 相似文献
11.
12.
引入我省小尾寒羊的染色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空气干燥制片技术。研究了引入我省小尾寒羊的正常核型和染色体畸变类型,其结果与国内外报道的其它绵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曲靖朗目山小尾寒羊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继续开展适应性研究的基础上,着手本品种扩群选育,探索用于改良和培育地方良种的方法途径,以充分发挥本品种的优良特性,推广运用于牧业生产中。通过将小尾寒羊引至朗目山试养,初步观察认为其具有适应性较哟、繁殖率高、生长发育快,个体大等优良品种特性。 相似文献
14.
生长绵羊的营养物质转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毛用型中国美利奴、毛肉兼用型东北细毛羊和肉毛兼用型长毛半血羊育成公羔为对象,运用消化代谢试验、间接测热和同位素稀释技术等手段,探讨营养物质在体内的转化规律,着重研究了养分消化、代谢、分配和沉积率及其受遗传和营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选用6只小尾寒羊泌乳母羊,通过饲养试验、消化代谢试验、比较屠宰试验等手段,研究其蛋白质需要量。结果表明,小尾寒羊泌乳母羊代谢粪氮(MFN)和内源尿氮(EUN)的排出量分别为0.1312和0.13459/kg·W0.75·d。小尾寒羊泌乳期维持可消化粗蛋白需要量为1.51W0.75g/d,每产1kg奶需可消化粗蛋白829。小尾寒羊泌乳母羊的可消化粗蛋色总需要量(RDCP,g/d),可按下式求得:RDCP=1.51W0.75+82MP式中:W0.75——代谢体重,kg;MP——为产奶量,kg。 相似文献
16.
不同粗精比日粮对绵羊小肠中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4只装有瘤胃瘘管、十二肠瘘管和回肠瘘管的去势(公母各半)萨福克羊体重平均为(45.5±5.2)kg,在不同粗精比日粮条件下 ,研究瘤胃细菌、纤毛虫体蛋白质在小肠内的利用率。结果表明 :到达十二指肠的瘤胃细菌和纤毛虫的量 ,随日粮中精饲料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减少(P<0.05)。与此相反 ,过瘤胃饲料蛋白质的量则显著增加(P<0.05)。小肠内的细菌利用率显著受日粮变化的影响 ,而纤毛虫利用率则不易受日粮影响且显著地高于细菌的利用率(P<0.05)。小肠内被吸收的细菌和纤毛虫对微生物氮的贡献率在全试验组中平均为50 %。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坝上高原地区完全放牧条件下的绵羊消化道线虫优势虫种(捻转血矛线虫、羊仰口线虫和食道口线虫)季节动态:幼虫的感染强度在温暖的4~9月最低,而寒冷的10~3月较高;成虫的感染强度在6~9(或8)月最低。血矛线虫4~6月和9月~次年1月感染强度较高,羊仰口线虫除6~8月外其余各月份感染强度较高。食道口线虫4~6月为感染强度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18.
通过6例绵羊实验性过食谷物中毒的研究,探讨了反刍兽过食谷物中毒经过中有无内毒素血症和微循环障碍,以及内毒素血症和乳酸酸中毒在本病发生上的作用。结果:试验羊血浆内(6/6)和脑脊液内(4/6)均检出内毒素,血浆内毒素呈双相反应,于试验后3h(4例)、6h(2例)第一次出现阳性反应,多数在36h后再次出现阳性反应,血液乳酸含量于试验后12h开始明显增高,36h达峰值,病程48h以上的羊以后又下降,脑脊液乳酸含量显著增高。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随病程的推移而逐渐延长,鱼精蛋白副凝集试验也呈双相反应,试验后6h第一次出现阳性反应,24h后再次出现阳性反应。据此初步认为,内毒素血症先于酸中毒出现,其在本病的发生上起决定的作用;病程中的酸中毒和微循环障碍是严重的,但在病程超过48h的羊,酸中毒有自然缓解的现象;在疾病的转归上,内毒素血症和乳酸酸中毒起加成作用,试验羊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微循环障碍所导致的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9.
20.
绵羊瘤胃VFA吸收效率及模型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4只带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羯羊(体重25~28kg) ,采用全排空瘤胃一冲洗—灌注技术 ,研究了在1倍和0.6倍维持能量饲养水平下 ,灌注液 pH(4.5 ,6.3和7.2)、体积(3L和5L)、初始VFA的浓度(20、50和100mmol/h)共36组合对VFAs的相对吸收速率(/h)和绝对吸收速率(mmol/h)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灌注液 pH、体积、VFA的初始浓度均极显著影响乙酸、丙酸和丁酸的相对吸收速率(P<0.01)。因素间的互作研究表明 :溶液 pH×体积V显著影响丁酸的吸收(P<0.05) ;溶液 pH×VFA初始浓度 ,VFA初始浓度×体积V极显著影响3种酸的相对吸收速率(P<0.01) ;溶液 pH×VFA初始浓度×体积V显著影响丙酸的相对吸收速率(P<0.05) ,极显著影响丁酸的相对吸收速率(P<0.01)。随着饲养水平的降低 ,乙酸和丁酸的吸收速率有下降的趋势 ,但差异不显著(P>0.05) ,而丙酸的吸收速率显著下降(P<0.05)。利用Dijkstra等(1993)提出的VFA吸收机制模型 ,研究获得了18组预测VFAs绝对吸收速率的模型。从获得的模型参数中发现 ,随着灌注液中VFA浓度的升高 ,每种VFA理论上潜在的最大吸收速率γmax 也明显增加 ,但是相应的结合常数K值却大幅度下降。但从吸收速率的图谱分析表明 :对于相同的VFA ,初始浓度越高 ,绝对吸收速率也越快。因此 ,研究VFA在瘤胃的吸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