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9 毫秒
1.
草履蚧Drosicha corpulenta(Kuwana)是北方园、林、果树上的重要害虫,而红瓢虫属Rodolia Mulsant的昆虫是其重要天敌。本文对北京园林植物上的三种红瓢虫(暗红瓢虫Rodolia concolor(Lewis)、红环瓢虫Rodolia limbata(Motschulsky)和浅缘瓢虫Rodolia ru- focincta(Lewis)进行研究,描绘了它们的外生殖器及鉴别特征,其中对浅缘瓢虫外生殖器的描述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2.
孟氏隐唇瓢虫在广州等地定居,控制石栗粉蚧的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5年底,在蒲蛰龙教授主持下,自国外引进了澳洲瓢虫 Rodolia cardinalis Mul-Sant 和孟氏隐唇瓢虫 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澳洲瓢虫引进后随着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散放,1957—1959年相继取得长期控制吹绵蚧 Icerya purchasi Ma-skell 种群数量的明显效果,解决了广东等地木麻黄林和柑桔园的吹绵蚧问题。孟氏隐腐瓢虫于1955年—1964年在华南农学院和原中南昆虫研究所进行了大量繁殖,研究了它  相似文献   

3.
1888—1889年,北美从澳大利亚引进澳洲瓢虫(Rodolia cardinalis)防治柑桔上吹绵蚧获得显著成功,从而奠定了生物防治的基础。为了纪念利用天敌控制有害生物成功一百周年,1989年3月27~30日和4月4~6日,分别在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和德克萨斯  相似文献   

4.
自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我们对广东和海南的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天敌进行调查,共发现8种天敌。其中,捕食性天敌有4种,分别是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双带盘瓢虫Lemnia biplagiata(Swartz)、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us(Fabricius)和圆斑弯叶毛瓢虫Nephus quadrimacu-latus(Kamiya);寄生性天敌有4种,分别是松粉蚧抑虱跳小蜂Acerophagus coccois Smith、班氏跳小蜂Aenasius bam-bawalei Hayat、长崎原长缘跳小蜂Prochiloneurus nagasakiensis(Ishii)和粉蚧广腹细蜂Allotropa sp.。文内简要描述了6种天敌的主要鉴别特征,并提供了一些形态特征图。  相似文献   

5.
利用大红瓢虫防治吹绵蚧,在浙江黄岩及湖北宜都等地成功后,1955年,又在四川同样得到很好效果。近几年在四川各地吹绵蚧发生区域均获得优异结果,证明它确实有效,且生效相当迅速。大红瓢虫适应的温度范围较狭,在四川有效期是5—9月。它对寄主植物亦有选择。引移老熟幼虫、直接野外繁殖、早放虫,选蚧多、叶茂处集中发放等是成功的利用技术。人工越冬必须备足食料,注意温度不超过85%。人工饲料可以解决保种及越冬期食料供应不足的问题。利用大红瓢虫防治较化学防治优越。今后歼除吹绵蚧的工作,仍应采用天敌、化学药剂及检疫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6.
捕食性瓢虫的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庞虹 《昆虫天敌》1996,18(4):30-36
瓢虫在生物防治发展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Coppel,Martins(1977)在《害虫生物抑制》一书中,把1888年作为害虫防治早期历史与中期历史的分界,这是由于1888年美国加利福亚洲自澳大利亚移殖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获得成功,使引进天敌防治害虫成为一项重要措施,在害虫防治研究中更加重视天敌的作用,推动着生物防治工作的开展,本文介绍了捕食性瓢虫的种类及区系分布,捕食性瓢虫的输引情况,总结了瓢虫  相似文献   

7.
捕食性瓢虫的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瓢虫在生物防治发展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Coppel和Martins(1977)在《害虫生物抑制》一书中,把1888年作为害虫防治早期历史与中期历史的分界。这是由于188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自澳大利亚移殖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获得成功,使引进天敌防治害虫成为一项重要措施,在害虫防治研究中更加重视天敌的作用,推动着生物防治工作的开展。本文介绍了捕食性瓢虫的种类及区系分布,捕食性瓢虫的输引情况,总结了瓢虫人工繁殖以及捕食性瓢虫的利用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8.
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stri在上海普遍存在,其成虫和幼虫能捕食桑白盾蚧、夹竹桃圆蚧(常春籐圆蚧)、椰圆蚧、紫牡蛎蚧、拟褐圆蚧、日本长白蚧等多种盾蚧。还能捕食紫薇绒蚧、吹绵蚧和桔绵蚧。现将其一些生物学特性简报如下。生活史该虫在上海一年发生3~4代,从第二代起有世代重叠现象。以成虫在树皮裂缝等处越冬。第一代发生在4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二代在6月中旬至8月上旬,第三代在7月上旬至9月,第四代在8月至10月。11月进入冬眠。据1979年8月中旬至  相似文献   

9.
瓢虫利用的展望(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邦侃 《植物保护》1985,11(6):23-24
三、孟氏隐唇瓢虫及其他小毛瓢虫的利用 孟氏隐唇瓢虫隶小毛瓢虫亚科(Scym-ninae),是热带、亚热带作物粉蚧和绵蚧Pulvinaria sp.的有效捕食者,继澳洲瓢虫之后,世界上第二种著名的天敌昆虫。原产于澳大利亚。1955年从苏联引进广东,翌年从广东引进福建,在本院建立的瓢虫室利用马铃薯和南瓜饲养桔粉蚧以繁殖孟氏隐唇瓢虫达9年之久。在福州释放防治粉蚧试验证明,此种瓢虫能够在野外安全过冬。但春季可能遇到绝食的危险。因此,田间群落尚未见持久地保存下来。福建南部(漳州、漳浦和厦门)也进行过释放驯化,未调查其结果。广东这种瓢虫已有定居的报道。在许多地区自然群落未建立之前,继续进行人工繁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美国的农业研究在一些研究机构里已经组成各自的管理单位。188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哈奇法案,它要求所有使用公地的大学都成立农业试验站,生物防治研究也逐渐在农业上得到应用。 不久,重点落在“以虫治虫”上。纽约农试站率先引进捕食性昆虫;接着在密苏里州,用于治虫的寄生蜂可以散发给农民。然而从国外引进天敌的最重要的成果是加州。1888年,澳洲瓢甲(Rodolia cardinalis)被引进,并试放于防治吹绵蚧(Icerya purchasi)。这次试验的成功推进了生物防治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机油乳剂是一种防治柑桔蚧螨类害虫的有效药剂.1990年受钦州地区植保站的委托,我们分别对柑桔糖片蚧、吹绵蚧、红蜘蛛、锈蜘蛛进行防治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迄今,对捕食性天敌昆虫肠道菌系与入侵物猎物之间的关系,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查明广谱捕食性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肠道菌群与外来入侵猎物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之间的关系。从异色瓢虫幼虫刚孵化开始饲喂扶桑绵粉蚧(食粉蚧组)或本土常见猎物豌豆修尾蚜Megoura japonica (Matsumura)(食蚜虫组对照),直至成虫羽化后20 d;然后,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异色瓢虫20 d龄成虫肠道的16S rDNA V3-V4区片段,以鉴定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结果发现,食粉蚧组异色瓢虫肠道菌系的基本分类单元(OUT)数量是食蚜组瓢虫的(297个)近2.3倍;在两组瓢虫共有的16个门级阶元中,食粉蚧组瓢虫有7个特有门,而食蚜虫组瓢虫没有特有的门;在两组瓢虫共有的169个属中,食粉蚧组瓢虫有210个特有属,食蚜虫组瓢虫只有35个属,而且两组瓢虫之间在14个属的物种丰度上存在统计学差异。虽然两组瓢虫的肠道代谢通路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功能丰度上具有明显的差异。研究结果说明,取食非本土粉蚧的异色瓢虫成虫的肠道菌群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取食本土蚜虫的同类。  相似文献   

13.
隐斑瓢虫(Ballia obscurosienata Liu)属鞘翅目、瓢虫科、奇斑瓢虫属,分布在北京、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一带。在浙江杭州地区,隐斑瓢虫能在松林中形成比较稳定的群落;年发生规律基本上和日本松干蚧的生活周期相吻合;对日本松干蚧各种虫态的捕食能力较强(一头成虫日平均捕食量为:显露若虫约13头;雄茧(蛹)约14只;  相似文献   

14.
黑缘红瓢虫Chilocorus rubidus Hope是日本卷毛蚧Metaceronema japonica(Mask)和板栗球蚧Kermes nawae Kuwana的重要捕食性天敌。特别是对油茶煤病主要诱发媒介——刺绵蚧的发生更具明显的抑制作用。但该虫一年仅发生一代,且繁殖力较低;以往,利用它防治油茶刺绵蚧时均采用人工助迁的方法。近年来随着油茶煤病发生面积的扩大(每年发病面积约20万亩),生产上要求能提供数量较多的瓢虫,以控制刺绵蚧的  相似文献   

15.
Timberiake(1943)首先把 Ptychanatis Crotch(1874)Callineda Crotch(1871)列为和谐瓢虫属 Harmonia Mulsant(1850)的异名,并把大部份属于 Leis Mulsant(1850)和 Stictoleis Crotch(1874)的种列入该属之中。Iablokoff-Khnzorian(1979,1981)支持了 Timberlake(1943)的观点,除 Plychanatis 和 Callineda 外,还把 Leis,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为害林下药材——猴耳环的蚧虫种类及其发生情况,2017年-2021年对广东省各地野生和栽培的猴耳环进行了蚧虫种类调查、标本采集和鉴定,结果发现为害猴耳环的蚧虫有4科6属9种,经形态鉴定分别为澳洲吹绵蚧Icerya purchasi、黄毛吹绵蚧I.seychellarum、双条拂粉蚧Ferrisia virgata、柑橘堆粉蚧Nipaecoccus viridis、长椭圆软蚧Coccus longulus、南亚蚁软蚧C.formicarii、三列鬃软蚧Trijuba oculata、芒果白轮盾蚧Aulacaspis tubercularis和褐圆金顶盾蚧Chrysomphalus aonidum。这9种蚧虫中除三列鬃软蚧外其余8种均是首次在寄主猴耳环上发现,属于寄主新记录。本文介绍了这些蚧虫的鉴别特征、为害部位、寄主范围,并为猴耳环蚧虫防治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设置固定样地(样带)进行定期观察和不定期全面踏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贵阳市观山湖区蚧总科害虫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观山湖区蚧总科害虫有7科22属27种。其中,优势种为樟雪盾蚧、角蜡蚧、糠片盾蚧、日本龟蜡蚧和澳洲吹绵蚧5种,常见蚧类害虫、一般蚧类害虫和少见蚧类害虫各7种,偶见蚧类害虫1种。受害园林植物39种。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园林养护、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群防群治等方面探讨了蚧总科害虫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李士洪 《植物医生》2011,24(2):23-24
吹绵蚧属介壳虫总科、珠蚧科,为害多种园林植物。平顶山市绿地种植海桐2000余株,吹绵蚧为害日趋严重,树势衰弱、枯死。通过近几年观察研究,了解该虫在平顶山市的发生为害,分析为害加重原因,开展周年综合防治,到2010年控制了该虫对海桐的为害。  相似文献   

19.
熊发远  吴志清 《植物保护》1965,3(5):176-176
一、生物防治 应用吹绵蚧的一种天敌大红瓢虫,于1956—1957年在江津五福公社团结大队、杜市公社龙凤大队及四川省农业厅园艺试验站甜橙新品种区等地进行。将越冬后的大红瓢虫于4—6月份集中放饲于果园中部,虫口密度较大的3—5株  相似文献   

20.
三种素菌瓢虫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菌瓢虫属Illeis由Mulsant于1950年立。模式种为素鞘瓢虫Illeis cincta(Fabricius),1798。分布于中国、东南亚、印度次大陆、西太平洋的一些岛屿和澳大利亚及附近岛屿。以真菌,特别是白粉菌为食。全世界已知13种,文献记载中国有7种,广西已发现、鉴定了3种。均为广西首次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