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沤肥浸渍液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 1996年利用沤肥浸渍液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进行先期预防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与清水对照相比 ,所用沤肥浸渍液的防效均在 80 %以上 ,且效果优于同期处理的多菌灵、高美施。采用悬滴法对苹果斑点落叶病孢子在各类沤肥浸渍液中的萌发率进行测定 ,与清水对照相比 ,各浸渍液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均在 70 %以上 ,最高达 84 .5%。  相似文献   

2.
为优化改造成龄苹果乔砧郁闭园,提高果实品质,以红富士郁闭苹果园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隔行去行、隔株去株、隔行间株3种降密方式对果园微环境、树体结构、叶片光合作用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隔行去行、隔株去株、隔行间株均可明显降低果园覆盖率,提高树冠透光率,其中,隔行去行对改善郁闭果园的群体结构效果最好,果园覆盖率较对照降低55.68%,树冠透光率较对照提高82.38%。不同降密方式均可明显降低郁闭果园的树体枝量,并优化枝类组成,3种降密方式处理的单株枝量分别较对照降低了18.96%、12.41%和19.58%,短枝和叶丛枝占总枝量的比例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7.13个百分点、14.27个百分点和7.37个百分点,长枝和发育枝占总枝量的比例分别较对照降低了24.47个百分点、18.04个百分点和10.79个百分点。不同降密方式处理对冠层内温度、相对光照强度、叶片SPAD值和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均表现为隔行去行隔株去株隔行间株CK,对冠层内相对湿度的影响表现为隔行去行隔株去株隔行间株CK。隔行去行处理的苹果果实平均单果重(238.3 g)、着色指数(89.2)、光洁度指数(83.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1%)和优质果率(82.4%)均高于其他降密方式处理,指标值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8.2%、11.4%、5.85%、26.9%和25.2%。隔行去行对于改善苹果园微环境,提高叶片光合效率和果实品质综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基于冠层参数连续监测,研究了毛竹砌订lostaehysedulis笋快速生长过程中冠层参数动态,并分2个阶段分析了叶绿素质量、叶面积指数和冠层郁闭度与冠层上方光合有效辐射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单位面积叶绿素质量、叶面积指数和冠层郁闭度值在毛竹笋快速生长过程中呈增长趋势,相应增量分别为5.5μg·cm-2,1.0和0.6;(②放叶前母竹叶绿素与光合有效辐射的相关性高于展枝放叶后两者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由0.57(P=0.180)降为0.14(P=0.860),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放叶前母竹为竹笋快速生长提供更多的光合产物:③在新竹放叶过程中.叶面积指数和冠层郁闭度与光合有效辐射的关系呈正相关,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7960(P=O.120)和0.9916(P=O.004).说明在这一阶段毛竹林冠层对光能的利用和分配增强.图6参24  相似文献   

4.
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是AlternariamailRoberts的强毒株系,该菌生长发育温度范围是5~35°C,最适温度为28℃。在pH3~9之间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但以4.5~6.0为最佳。各光照处理对菌落的形成差异较明显,以黑暗与日光灯交替处理病原茵生长最快。该茵在PSA、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快,且产孢呈大。病原菌能有效地利用碳源,以萄葡糖最佳,蔗糖次之。氮源以牛肉胨最好,尿素最差,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在5~35℃,最适萌发温度为25℃。在湿度试验中,当相对湿度高于85%时,孢子萌发率逐渐提高。该菌孢子致死温度为55℃。  相似文献   

5.
潘涌智  黄忠  马玉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785-14787
[目的]了解苹果斑点落叶病菌(Alternaria mali Roberts)在云南省的适生区范围。[方法]利用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在云南省的分布点数据和环境数据建立了Maxent生态位模型,并通过将其投影到地理空间预测了该病菌在云南省的潜在分布范围。[结果]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在云南的潜在分布区为云南省中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最冷月份最低温对该病原菌的预测分布有重要影响,最冷季度平均温度次之。经ROC曲线分析法验证得出AUC值为0.998,表明预测结果是可靠的。[结论]为防止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传播和科学评估其危害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分离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明确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抗药性现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罹病苹果叶片分离出病原菌,并测定了其对四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对扑海因、速克灵和乙磷铝相对较敏感,其平均EC50值分别为0 2885μg·mL-1、1 2483μg·mL-1和5 9912μg·mL-1;而对代森锰锌相对不敏感,平均EC50达40 4997μg·mL-1。  相似文献   

7.
40%月菌胺原药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室内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0%月菌胺原药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40%月菌胺原药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病原菌的EC50为7.58μg/mL,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是一种具有生产应用前景的杀菌剂品种。  相似文献   

8.
苹果主栽品种的褐斑病和斑点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我国69个苹果主要生产品种为实验材料,连续3a对其褐斑病和斑点病抗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69个苹果主要生产品种对褐斑病和斑点病抗病性,不同的品种族系间、及同族系的不同品种间对两种病害的抗性表现出差异极显著。大多数苹果品种对两种病害表现为感病或高感,表现为抗病或中抗的品种少。其中,对褐斑病表现为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的品种分别占4.3%、24.6%、47.8%和23.2%;对斑点病表现为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的品种分别占8.7%、23.2%、43.5%和24.6%。‘秦冠’、‘甜黄魁’、‘印度(Indo)’对两种病害均具有抗性。苹果品种对两种病害的抗性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苹果对两种病害存在共同抗性因子。  相似文献   

9.
苹果链格孢菌侵染条件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度与保湿时间对苹果链格孢菌的侵染有很大的影响.当温度低于10℃,病原菌潜育期需72h;但当温度为25~30℃时,潜育期仅为6.5~8h.叶面保漫时间愈长,愈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叶面最少保湿时间为6h.病原菌侵染的最佳温度和保湿时间组合为:温度28~32℃,保湿时间24~48h.不同菌株接种试验表明:各菌株致病性有一定的差异,兰1、天2、平3菌株致病性较强,而武4菌株致病性较弱.品种感病性差异显著.印度、红星最易感病,祝、乔纳金抗病性较强.  相似文献   

10.
苹果感染斑点落叶病菌后几种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苹果品种秦冠(高抗)和富士(高感)接种斑点落叶病菌(A lternaria a lternata f.sp.m a li)后叶片内5种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苹果接种斑点落叶病菌后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多酚氧化酶(PPO)变化趋势相似,都是先升高后降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差别较大,秦冠的POD活性峰值是富士的182%,PAL活性峰值是富士的478%,均达到极显著差异。初步认为PAL和POD在抗斑点落叶病中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大量侵染的决定性天气条件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对生长季苹果斑点落叶病发生情况进行逐日系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气象数据的收集,通过对生长季中多个病原菌关键侵染日天气条件的分析、归纳和总结,提出了苹果新梢旺盛生长期,斑点落叶病菌大量侵染的决定性天气条件为:在24 H内,降雨量(MM)与降雨持续时间(H)的乘积至少要达到12,且降雨开始后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90%以上至少10 H。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苹果斑点落叶病发生规律及化学防治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叶片上苹果斑点落叶病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发病从5月上旬开始一直持续到9月上旬。其中6月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初为两个发病高峰期。化学防治的田间试验表明:保护性杀菌剂和治疗性杀菌剂在病害发生初期开始喷药,防效均可达80%左右。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为5月上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补充防治时期,化学防治期应持续到8月中旬。  相似文献   

13.
【目的】苹果斑点落叶病在我国各苹果主产区均有发生,给苹果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苹果斑点落叶病是由链格孢苹果专化型(Alternaria alternata f. sp. mali)侵染引起的一种气传病害。本研究旨在探明我国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携带dsRNA的情况,为田间防治斑点落叶病提供新的生防资源,并为病毒的多样性以及进化研究提供新的认识。【方法】从全国8个省份采集有典型症状的组织样本,通过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法获得纯培养;通过dsRNA的提取及凝胶电泳明确我国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携带dsRNA的情况;通过菌株培养特性、菌丝生长速率、在果实及叶片上的致病力测定揭示携带dsRNA病原菌的生物学性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子克隆技术对QY-2菌株携带的dsRNA病毒进行全基因组序列、基因组结构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自我国苹果产区获得102株苹果斑点落叶病菌菌株的纯培养,通过dsRNA的提取及凝胶电泳明确了5个菌株带有明显的dsRNA条带,携带的dsRNA分为4种类型,类型I(菌株YT-3-7)dsRNA在8、2.5和1.5 kb左右;类型II(菌株SJZ-4)dsRNA在8 kb左右;类型III(菌株QY-2)dsRNA在3和0.8 kb左右;类型IV(菌株CL-2-6和SQ-1-1)dsRNA在2.5和1.5 kb左右。含有dsRNA的菌株培养性状多样,菌落特征、生长速率与dsRNA携带与否及类型没有明显的关系,含有dsRNA的菌株大多属于弱致病力菌株。QY-2在叶片和果实上的致病力均最弱,确定其携带的dsRNA病毒基因组包括5个dsRNA片段,分别为dsRNA1—dsRNA5,片段大小依次为3 665、3 054、2 824、2 819、831 nt,提交至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MK672910、MK672913、MK672912、MK672911、MK836314。编码蛋白的分子量依次为124、83、84、83、13 kD。经系统进化关系分析,与Alternaria alternata chrysovirus 1遗传关系最近,确定其为产黄青霉病毒科(Chrysoviridae)、β产黄青霉病毒属(Betachrysovirus)的Alternaria alternata chrysovirus,暂定命名为Alternaria alternata chrysovirus 2(AaCV2)。【结论】我国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携带dsRNA群体多样,dsRNA的有无及类型与寄主病原菌培养性状没有明显相关性,携带dsRNA的菌株多为弱致病力菌株,致病力最低的QY-2菌株携带AaCV2。该菌株的弱致病力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可为苹果斑点落叶病提供新的生防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